浅谈傅山诗歌的『奇』与『拙』

来源 :黄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beijj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傅山,生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卒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字青主,又字啬庐,号公之它、石道人、朱衣道人等,山西省阳曲西村人.傅山是明清易代时期北方遗民诗人的典型代表.他虽然一生不仕,但在当时声望极高.前人对于傅山诗歌(以下简称“傅诗”)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其诗歌内容的分类、风格的归纳以及诗学思想的概括,而较少对傅诗的特点细致论述,对傅山诗学与书法的互动也鲜有提及.因此,本文从三个方面,详细论述傅诗奇特拙美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奇”与“拙”的融合.
其他文献
1rn马东回头望了望大厅.阳光照在玻璃门上,里面人影绰绰,弥漫着欢乐的气氛.同事们在掷飞镖、甩扑克,楼上楼下的房间里,还有人在玩桌球、打电游、唱歌、夹娃娃.此刻,并没有人注意他.rn等老板上完厕所,牌局就该开始了,一定得抓住今天这个机会.马东对自己说.哪儿响起一阵鸟鸣,声音清亮、激越,叫得马东的太阳穴一跳又一跳.他转过身,酝酿着情绪,想象着即将到来的场景.
期刊
自从疫情爆发以来,居家已五月有余.我家在北方的一个小城,生活节奏不紧不慢,大多数人在太阳落山后不久便各回各家,除了偶尔有几个醉酒的男人在路灯下徘徊,可谓日落而息.我习惯了大城市夜生活的喧嚣,回了家总是心里发慌,可疫情期间哪儿也不能去,只能无奈地憋着.rn阳光会在上午晚些时候扫进房间,我便靠在窗台上,盯着院子里看.我们小区是这个世纪初新建的教工小区,家家户户挂在窗外的空调常年滴水,在外墙上留下很多淡黄色的水渍.小区的院子曾经是规划完整的园林,因为几次地下管道施工被切划成多个不规则的区域.园林的中心有一张刻着
期刊
一、绪言rn当代中国小说对中国古典叙事传统的回溯,大而言之是将之进行转化和吸收,但这并不是全方位的全面改造升级,而是一种有选择性的且不断内化的形式探索,与写作者个人的意趣方式、风格调性紧密相关.因此,这回溯一方面是有限度地接受并且加以融会贯通,重新从中国古典叙事资源中汲取能量,对抗后现代写作越来越碎片化的浅白式书写,亦是对不断降格至表层生活化的拒绝深度的一种反驳;另一方面则是以推陈出新的修辞探询,对小说内在的语言、结构、形式等,所进行的一种自我丰富或革命.
期刊
一rn太阳光芒涣散,被一团绯色云绑架着往西边坠落,彻底落入地平线设置的圈套之前,它用力抛给世界一块褐色面纱,于是,暮色轻轻包裹原野,大地被浓黑吞没之前呈现短暂的褐色.既不孤单也不成林的树从车窗外逆向而过,零星的村庄也与我们背道而驰,万物奔赴的是同一个黑夜.rn越野吉普车醉汉般摇摇晃晃行驶在我们的路上.我们的路?对,我们的路.从中标的那天起,这条208公里的路就是我们的路,我们昵称它二○八,像喊自家兄弟.是不是很霸道?在西非的大地上,偏要把人家的路叫作我们的路.没办法,修路的人都是这样.
期刊
1rn从医院出来,任和把诊疗本、CT片、B超单撕成几块塞进路边的垃圾桶.眼下正是槐花开放的季节,空气里有淡淡的药香味,一阵风吹过,花瓣纷纷飘落在路边.沿着人行道走一会儿,脚下黏乎乎的,那些落花都成了难看的花泥.他用力蹭了蹭鞋底,然后向604公交站牌走去,604通往同城大学,终点站是长途汽车站.rn任和自己有车,现在却是越来越不想开车了.同城一到春天就开始修路,修一条路就得封一条路,弄得原本紧张的路况更堵.天天堵车,开车还不如坐公交方便呢.不过等公交也需要头脑加技巧的,能不能准确预测出司机将要停车的位置很重
期刊
除了至关重要的同行专家评议,编辑对来稿进行初审和对修回稿进行再审也具有重要作用.如何通过这两个环节提高外审质量及效率,是编辑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就专业审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结合编辑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做出分析.目的在提高编辑初审及修改稿再审的审稿质量,更好地辅助专家审稿,从而提升稿件质量及杂志水平.
1rn钱穆先生论及先秦诸子三百年学术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为“平民阶级之觉醒”.往下论及魏晋南北朝三百年学术思想,又一言以蔽之,是为“个人自我之觉醒”.rn当东方的个人觉醒的时候,西方的个人也在觉醒.在《圣经》的神话传说中,觉醒了的亚当和夏娃,毅然走出伊甸园,走向属于自己的艰难而真实的此在人生.rn虚构的伊甸园,成为西方人虽则向往而永远无法归去的心灵田园.东方的中国人仿佛不甘示弱,有一位魏晋时代的伟大诗人陶渊明,创造出来一个“桃花源”.这个虚构的桃花源,同样是东方人虽则向往而永远无法归去的心灵田园.
期刊
近来,我有幸随陈巨锁先生编选其《怀人谈艺录》,品读了先生与当代学者耆宿、艺苑大家的师门艺事、交游纪实、翰札往来及登山临水吟唱应和等篇什,不时勾起我在先生门下求知问学的一幕幕珍贵回忆.rn已是三十五年前的往事了.初次拜见先生,先生刚入住新居.我从乡下来,随先生内弟石中俊兄叩开先生的房门.先生正当盛年,着一身海潮蓝中山装,高挑的个儿,白皙的脸庞,高挺的鼻梁上架一副近视镜,乡音轻缓,举止温雅,满身潜溢着儒者气质.
期刊
“非虚构”文体普遍隐含着文学主体对经验边界的突破欲望,无论是以事实存在对个人经验的颠覆或重构,抑或是以生活实体对个体想象的矫正或解构,非虚构始终将现实生活的“真实”与“本然”作为文本再现与叙述的最终旨归,这种对“生活真实质地”的持续抵近,包含着文学主体对存在他域的深度介入,是文学主体与“陌生化境遇”所进行的对话与校验,也是文学主体对既有经验资源的拓展与开放.
期刊
《那年我们差点去了北京》是90后青年作家赵越发表在《黄河》2021年第3期上的一篇中篇小说.作品采取一种典型的青春电影叙事风格,节奏明快,情节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极富画面感,故事以一群少年对篮球明星科比的追星梦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时间跨度达十五年,故事中既有青春的热血与懵懂,也免不了青春的冲撞与酷烈,当然,也有人到中年后的妥协与释然.相信会让同样走过那段激情岁月的读者产生诸多共鸣,甚至勾起各自的青春回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