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将农业发展建立在依靠科技创新积极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节约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农业经济的质量效益的基础上。本文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及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科技障碍,提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培育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新推广和成果转化体系等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化的途径。
关键词:农业经济 发展方式 转变 科技 障碍
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积极实现农业经济的“数量”增长,更要注重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并由以往的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转变。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将农业发展建立在依靠科技创新积极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节约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农业经济的质量效益的基础上。
一、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科技创新
1、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需要科技创新
由于科技发展滞后导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中第一产业比重过大,二三产业比重过小。在农作物的种植结构中优质产品的比重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到2007年,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4%,相当于林业、牧业和渔业总和,林业比重只有3.8%。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8%左右,比发达国家低30%~35%左右,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30%~40%。由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农产品增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
2、发挥农业生产规模经济效益需要科技创新
我国耕地、淡水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资源紧张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过剩的农业劳动力和分散、均田的小规模土地经营方式,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极易出现生产上的大幅波动。此外,科技水平低而导致的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是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大障碍。
3、提高农业投入产出率需要科技创新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主要表现为“三低”:一是单产增速低。近十年来我国粮食单产水平降低。二是资源利用效率低。尽管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生产了世界22%的农业,但由于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低,同时也消耗世界20%的水资源和30%的化肥、农药。三是成果转化低。据统计,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5% -85%之间,而我国仅为30%- 40%。我国农业增长科技贡献率仅为48%左右,与发达国家平均70%的科技贡献率差距很大。依靠科技创新提高我国农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当务之急。
二、制约农业科技创新的障碍因素分析
由于我国的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业经济发展的科技投资比较利益低,农业科技创新不足成为制约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又一障碍。
1、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够,机制不完善
在国家科技基础建设中,农业科技平台所占比重较低。截止到2009年,在22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涉及农业领域的仅有23个,与农业作物育种和生物技术有关的仅有9个。在14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涉农的只有30个。国内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研究的单位众多,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各自在封闭的系统内活动,互相之间缺乏优势互补的机制,总体运行效率较低。在一些重要研究领域的自主创新方面还缺乏独特的核心技术,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成果供给明显不足。
2、经费保障不力
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GDP的0.43%,远远低于高收入国家3.29%和中等收入国家1.37%的平均水平。大部分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设施条件简陋,无论是在试验条件、基础设施、科研力量,还是在承担课题和获得经费资助方面,都与发展现代农业对科技创新的要求相距甚远。
3、我国科技创新推广体系不完善
我国农业科研力量的90%集中在产中阶段,其中55%又集中在种植业领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是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每年取得6000多项省部级以上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但真正投入生产使用的不超过三分之一。科技创新成果推广转化难的根本原因是科技创新水平低。另外,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中介市场落后也是造成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滞后的原因。
三、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思路
1、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机制和基础
(1)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既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政府主导的、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成中央、高校和地方科研院所有机结合的布局合理、联合协作的具有国际优势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技术与经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效率。通过科技创新实实在在地提升农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2)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具有较强的风险性和探索性,其成果是典型的公共产品。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为农业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建立农业科技发展基金和完善农业保险机制,鼓励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等措施有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
(3)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产权的保护。为了更好地加速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全面向农业产业的渗透,实现我国农业生产力质的飞跃,营造良好的农业科技发展环境,要尽快完善农业知识产权制度,加强和制定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对有重大价值的农业科技成果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尤其是我国自行研制等品种资源,具有遗传基因研究价值等作物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以促进高技术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4)建立科技创新团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遵循市场规律积极吸引和留住科技创新人才,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团队。首先,应正视农业科技的风险性、艰苦性特征,运用一流的待遇吸引和保留流动人才;其次,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人才理念,在创新科研成果的评价、个人业绩的考核、生活待遇的提高等方面运用现代激励理论,不断提高优秀农业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科技创新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白宏.比较优势与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J].经济问题,2002(9).
[2]庞道沐.大力推进根食主产区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J].农业经济问题,2005(9).
[3]张晓群等.加入WTO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7(1).
[4]丁沧海.WTO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J].农业技术经济,2007(3).
[5]梁庆彪.浅谈农业综合开发节水措施[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8(7):42-43.
[6]孟令杰,2000:《中国农业产出技术效率动态研究》,《农业技术经济》第5期
关键词:农业经济 发展方式 转变 科技 障碍
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积极实现农业经济的“数量”增长,更要注重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并由以往的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转变。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将农业发展建立在依靠科技创新积极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节约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农业经济的质量效益的基础上。
一、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科技创新
1、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需要科技创新
由于科技发展滞后导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中第一产业比重过大,二三产业比重过小。在农作物的种植结构中优质产品的比重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到2007年,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4%,相当于林业、牧业和渔业总和,林业比重只有3.8%。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8%左右,比发达国家低30%~35%左右,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30%~40%。由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农产品增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
2、发挥农业生产规模经济效益需要科技创新
我国耕地、淡水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资源紧张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过剩的农业劳动力和分散、均田的小规模土地经营方式,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极易出现生产上的大幅波动。此外,科技水平低而导致的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是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大障碍。
3、提高农业投入产出率需要科技创新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主要表现为“三低”:一是单产增速低。近十年来我国粮食单产水平降低。二是资源利用效率低。尽管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生产了世界22%的农业,但由于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低,同时也消耗世界20%的水资源和30%的化肥、农药。三是成果转化低。据统计,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5% -85%之间,而我国仅为30%- 40%。我国农业增长科技贡献率仅为48%左右,与发达国家平均70%的科技贡献率差距很大。依靠科技创新提高我国农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当务之急。
二、制约农业科技创新的障碍因素分析
由于我国的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业经济发展的科技投资比较利益低,农业科技创新不足成为制约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又一障碍。
1、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够,机制不完善
在国家科技基础建设中,农业科技平台所占比重较低。截止到2009年,在22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涉及农业领域的仅有23个,与农业作物育种和生物技术有关的仅有9个。在14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涉农的只有30个。国内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研究的单位众多,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各自在封闭的系统内活动,互相之间缺乏优势互补的机制,总体运行效率较低。在一些重要研究领域的自主创新方面还缺乏独特的核心技术,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成果供给明显不足。
2、经费保障不力
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GDP的0.43%,远远低于高收入国家3.29%和中等收入国家1.37%的平均水平。大部分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设施条件简陋,无论是在试验条件、基础设施、科研力量,还是在承担课题和获得经费资助方面,都与发展现代农业对科技创新的要求相距甚远。
3、我国科技创新推广体系不完善
我国农业科研力量的90%集中在产中阶段,其中55%又集中在种植业领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是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每年取得6000多项省部级以上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但真正投入生产使用的不超过三分之一。科技创新成果推广转化难的根本原因是科技创新水平低。另外,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中介市场落后也是造成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滞后的原因。
三、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思路
1、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机制和基础
(1)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既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政府主导的、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成中央、高校和地方科研院所有机结合的布局合理、联合协作的具有国际优势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技术与经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效率。通过科技创新实实在在地提升农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2)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具有较强的风险性和探索性,其成果是典型的公共产品。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为农业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建立农业科技发展基金和完善农业保险机制,鼓励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等措施有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
(3)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产权的保护。为了更好地加速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全面向农业产业的渗透,实现我国农业生产力质的飞跃,营造良好的农业科技发展环境,要尽快完善农业知识产权制度,加强和制定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对有重大价值的农业科技成果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尤其是我国自行研制等品种资源,具有遗传基因研究价值等作物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以促进高技术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4)建立科技创新团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遵循市场规律积极吸引和留住科技创新人才,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团队。首先,应正视农业科技的风险性、艰苦性特征,运用一流的待遇吸引和保留流动人才;其次,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人才理念,在创新科研成果的评价、个人业绩的考核、生活待遇的提高等方面运用现代激励理论,不断提高优秀农业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科技创新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白宏.比较优势与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J].经济问题,2002(9).
[2]庞道沐.大力推进根食主产区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J].农业经济问题,2005(9).
[3]张晓群等.加入WTO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7(1).
[4]丁沧海.WTO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J].农业技术经济,2007(3).
[5]梁庆彪.浅谈农业综合开发节水措施[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8(7):42-43.
[6]孟令杰,2000:《中国农业产出技术效率动态研究》,《农业技术经济》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