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严格意义上讲,信息技术教学质量还不十分理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众所周知,学生之间的信息意识、知识水平、操作能力参差不齐,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与实际操作能力,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这已经成为所有信息技术教师的共同课题,在教改的大形势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师友互助教学是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教学模式,效果很好。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师友互助教学
几年来,我们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业务提高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使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从严格意义上讲,信息技术教学质量还不十分理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众所周知,学生之间的信息意识、知识水平、操作能力参差不齐,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与实际操作能力,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这已经成为所有信息技术教师的共同课题,在教改的大形势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师友互助教学是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教学模式,效果很好。
一、分组教学准备。
在学期初前两周内成立学习师友组。即两人为一个基本组,成绩较好能力较强的为学师,另一个为学友,再将每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一般6人,即三对师友,可以是同质(学习程度、兴趣、个性、性别等),也可以是异质,一般异质为宜,互补性强,更能体现和发挥互相包容、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的精神。还能培养团队精神。每组推选一名理论水平较高、操作能力较强且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组员担任组长,起联络、监督和指导作用。恰当地安排上机座位(师友在一起,组长坐中间),有利于辅导组员。为互动提供条件,接着就实施互动协作学习。
二、互动学习。
1、加强对学师和组长的管理与培训。
大家知道,信息技术课90%以上要在电脑室上,学生天性好动,上课只顾自己玩,经常做与课堂无关的操作,甚至打游戏,若不有效组织,那将会变成“放羊式”上机,课堂效果可想而知,要老师花费时间与精力来维持纪律,弊端有二:一是难以操作(一节课只要有那么十多个学生在玩,老师是无法管理的),二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加强对学师和组长的管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监督、管好本组的组员恰好能避免上述弊端。这样,老师才可能分出身来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同时,老师尽可能响应各组学生的提问,更多地点拨、辅导学生,增加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2、师友互助与小组交流
上课期间,老师布置了学习任务之后,首先,每个学生要进行自主学习,为独学,如果有困难,可以进行师友交流,即对学,如果不能解决,扩展到小组内进行交流,即群学,如果还不能完成,再由老师讲解。这种情境氛围中,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避免了对于较难的“任务”会使学生频繁的提问导致老师难以及时响应,许多学生仍处于“失助”状况,学师和组长的及时指导和组内互帮互助既能缓解燃眉之急,又加强了组内的协作,而组员间的优势互补,互帮互助,献计献策,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得以潜移默化的培养和体现,老师也能更好地把握教学节奏,巡回指导、点拨各组,并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小组与个人,然后组间交流,组间小结,总结经验、方法,博采众长。教师也可以以学习伙伴和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探索和协作学习的过程,指点学习路径,点拨学习疑难,丰富学习交流,深化学习结论。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学师和各小组长真正地成为组员的好帮手,教学的小助手。组员间的协作关系随之稳固下来,使他们结成“利益共同体”,理论与操作水平不断提高。在此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知识、能力与方法是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索或者师友交流主动建构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不再是简单的“存储器”。学生面对的认知的材料也不再是教师单一的粉笔板书和口头讲述,变成一个个“任务”,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成长,而计算机形象友好的交互界面、逼真生动的实验模拟、饶有兴致的游戏探索,更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他们在成为学习主人的愉悦体验中,情感得到健康发展,个性得以完善。
三、分享成功与评议
当学生操作完毕,老师利用最后的时间,根据“任务”或课题的完成情况以及各组的协作意识与组员的参与程度等项目对各组进行点评,以鼓励为主,指出不足,提出建议。对于优秀的作品要给予肯定,同时展示给同学们,让同学们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既发挥榜样的作用,也激发学生追求完美的品质,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根据实际也可采用自评、互评、组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旨在画龙点睛,重在鼓励。这样会使同学们变被动为主动,极大提高学生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兴趣有了,学生们的整體水平能不提高吗?
总之,在这种师友互助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导航者。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人,独学、对学、群学实现了师友互动、小组互动、师生互动、学习者和“任务”互动,课堂教学参与率达到百分之百,这样学生的整体水平大大提高,同时还培养了积极的学习习惯、学习情感责任心、协作精神及创新品质,为他们提供了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师友互助教学
几年来,我们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业务提高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使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从严格意义上讲,信息技术教学质量还不十分理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众所周知,学生之间的信息意识、知识水平、操作能力参差不齐,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与实际操作能力,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这已经成为所有信息技术教师的共同课题,在教改的大形势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师友互助教学是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教学模式,效果很好。
一、分组教学准备。
在学期初前两周内成立学习师友组。即两人为一个基本组,成绩较好能力较强的为学师,另一个为学友,再将每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一般6人,即三对师友,可以是同质(学习程度、兴趣、个性、性别等),也可以是异质,一般异质为宜,互补性强,更能体现和发挥互相包容、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的精神。还能培养团队精神。每组推选一名理论水平较高、操作能力较强且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组员担任组长,起联络、监督和指导作用。恰当地安排上机座位(师友在一起,组长坐中间),有利于辅导组员。为互动提供条件,接着就实施互动协作学习。
二、互动学习。
1、加强对学师和组长的管理与培训。
大家知道,信息技术课90%以上要在电脑室上,学生天性好动,上课只顾自己玩,经常做与课堂无关的操作,甚至打游戏,若不有效组织,那将会变成“放羊式”上机,课堂效果可想而知,要老师花费时间与精力来维持纪律,弊端有二:一是难以操作(一节课只要有那么十多个学生在玩,老师是无法管理的),二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加强对学师和组长的管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监督、管好本组的组员恰好能避免上述弊端。这样,老师才可能分出身来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同时,老师尽可能响应各组学生的提问,更多地点拨、辅导学生,增加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2、师友互助与小组交流
上课期间,老师布置了学习任务之后,首先,每个学生要进行自主学习,为独学,如果有困难,可以进行师友交流,即对学,如果不能解决,扩展到小组内进行交流,即群学,如果还不能完成,再由老师讲解。这种情境氛围中,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避免了对于较难的“任务”会使学生频繁的提问导致老师难以及时响应,许多学生仍处于“失助”状况,学师和组长的及时指导和组内互帮互助既能缓解燃眉之急,又加强了组内的协作,而组员间的优势互补,互帮互助,献计献策,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得以潜移默化的培养和体现,老师也能更好地把握教学节奏,巡回指导、点拨各组,并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小组与个人,然后组间交流,组间小结,总结经验、方法,博采众长。教师也可以以学习伙伴和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探索和协作学习的过程,指点学习路径,点拨学习疑难,丰富学习交流,深化学习结论。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学师和各小组长真正地成为组员的好帮手,教学的小助手。组员间的协作关系随之稳固下来,使他们结成“利益共同体”,理论与操作水平不断提高。在此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知识、能力与方法是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索或者师友交流主动建构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不再是简单的“存储器”。学生面对的认知的材料也不再是教师单一的粉笔板书和口头讲述,变成一个个“任务”,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成长,而计算机形象友好的交互界面、逼真生动的实验模拟、饶有兴致的游戏探索,更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他们在成为学习主人的愉悦体验中,情感得到健康发展,个性得以完善。
三、分享成功与评议
当学生操作完毕,老师利用最后的时间,根据“任务”或课题的完成情况以及各组的协作意识与组员的参与程度等项目对各组进行点评,以鼓励为主,指出不足,提出建议。对于优秀的作品要给予肯定,同时展示给同学们,让同学们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既发挥榜样的作用,也激发学生追求完美的品质,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根据实际也可采用自评、互评、组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旨在画龙点睛,重在鼓励。这样会使同学们变被动为主动,极大提高学生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兴趣有了,学生们的整體水平能不提高吗?
总之,在这种师友互助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导航者。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人,独学、对学、群学实现了师友互动、小组互动、师生互动、学习者和“任务”互动,课堂教学参与率达到百分之百,这样学生的整体水平大大提高,同时还培养了积极的学习习惯、学习情感责任心、协作精神及创新品质,为他们提供了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