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二题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MA87730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
   乌云像面团一样在西天凝结,到第二天清晨,开始发酵,膨胀,最后炸成雾弥漫开来,先是遮天,然后从头顶压下来,沁凉从鼻尖开始,下巴、脖颈、胸腔,凉到心里。那凉并不停留,逐渐向下,胯间,膝盖,双脚,冷到骨头里。
   西贝山村的晚秋冷得牙打磕,但人们还没穿上过冬的棉袄棉裤,山里人穷,棉袄棉裤要着身的夹袄夹裤改缝,山里人不穿衬衣衬裤(实际是没有),将棉衣直接套在身上,凉风想着法儿往里钻,凉风也怕冷,它要紧贴人的皮肤取暖,而人们只好裹上脚,绑上腿带,两手筒在袖子里。
   人在云中行走,玉米沉默,有一些已毫无生气地耷拉了下去,玉米叶子仍努力地绿着,一些已斑驳,而玉米的下半身,大都枯了,折一根塞进嘴里嚼,丝丝的甜笼罩心头,才发现,嘶鸣的秋虫销声匿迹了,麻雀扑棱着带水的翅膀游手好闲。
   云忽聚忽散,云浴过的东山纯为黛色,似乎就在刚才,漫山的黄栌树叶尚且噼哩啪啦地燃烧,云雾太强大了,所过之处一扫而光,瞬间又被黛色浸染了。
   玉米就要在一段这样的清晨中老去,它承受这份孤独,享受着回忆。在人的眼里,玉米的一生并不长,下种时田里的麦子已经开始做金黄的梦,风软得像水,玉米种子被粗糙的手扔进充满粪味的土坑里,玉米见长,一周时间就会苏醒,纷纷从土里挤出脑袋,青翠的绿带着芬芳,撩逗着农人的眼。长势简直太好了,也就眨眼的功夫,已漫过人的小腿肚子了,那时候,西贝山村的麦子仍在继续着金黄的梦呢。
   农村长大的孩子都有过间玉米苗的经历,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劳动过程由新鲜、枯燥、疲倦、逃离构成。农人种玉米的时候,由于怕孬种,常常一个坑里埋数粒,結果全都拼命长,农人计划生育,将瘦弱的拔去。将带着土的玉米幼苗扔在田垄,听到落地时声声叹息;还有一些不愿被拔去,拼命地揪着地,嘭——,断裂声让我的手常常发颤。幼苗的叶子在我攥紧的刹那会自然卷曲,似乎与残暴对抗。一搂搂拔下来的玉米苗在曝光下变得灰白,生命的柔软渐渐散尽,再过些日子,它们将被塞入熊熊的炉膛。
   幸存的玉米拥有一个旺盛的夏季和诗意的秋季。玉米生命不息,农人伺候不休。间苗之后是锄草和施肥,锄草有点儿技术含量,操作不当会将玉米铲掉。能轮到孩子干的活儿是施肥,不是农家肥,是化肥。天好长时间没雨水了,玉米叶子旱得快卷成了喇叭筒儿,地里的害虫躲到草里活命去了。农人望望天,由东南往西北的云涌了半天时间了,阳光依旧烈着,化肥的气味熏得人鼻咽喷焰。没有工具,索兴用手,鼻涕眼泪下来了,汗水也下来了,顺脸流,蒙住了眼,手里全是化肥,无法擦拭。后半晌果然就来了阵雨。
   山里的麦子进了粮缸后,田里的玉米秀出了顶花,粉白的、粉红的,一缕缕,发辫似的花辫细成了丝线,绸缎一样柔滑,色彩更艳。
   玉米是秋天的知音,它们最先闻出秋的味道,那时候西贝山村的人们还沉溺于夏的热情里,玉米排着方阵,沙沙鼓掌迎接秋的先遣部队。秋虫的鼓瑟在墙角的某处发生的时候,玉米叶子已经被秋风蚀黄了,秋早已潜到了玉米地的深处。
   掰下来的棒子挂满了树叉,再挤上一架架横木,曝露在秋阳里。光杆子的玉米秸站在地里,秋气凝成了霜,一层层地积,一层层地裹,玉米越来越没生机了,它们成了一群衣衫褴褛地晒暖阳的老汉。玉米最怕干枯在地里,它们喜欢被砍进家里入铡刀下截成一段一段,然后藏到牛的舌下和胃里取暖,天太冷了。牛反刍着玉米秸,甜甜的像甘蔗。
   再懒的农民也不会让院里的棒子在架子上过冬,将玉米棒子挪进屋里,油灯下用攉子攉了,用指头一粒粒掰下来,顺势摊在炕上的席子下,躺在玉米上睡觉,爆米花的香味便钻入人的鼻孔。果然,炉子上架起了大铁锅,半锅沙子,沙子快焦了,将玉米倒进去,用玉米棒子搅。啵啵啵,啵啵啵,玉米在沙子里爆了,炸了,炸成白花的,顺势扔进嘴里吃掉了,焦黄的,碾成炒面。
   农人上工了,冲一碗糨糊稠的炒面,加上带辣子的酸菜。携着一身玉米香味,地里的玉米枯叶喇喇地嘶叫,农人不管不顾,农人喜欢留一地干枯的玉米在寒风里干嚎。冬夜的西贝山村并不安静,那些叶子会被西北风卷裹到家家户户的窗前和门外嘶啦啦地哭,哭它的棒子,之后又被旋起来,旋起来,旋到一个无处可寻的地方去了……
  荞麦
   荞麦播撒在西贝山村的东坡,早上醒来,男人提着裤子,女人端着尿盆上茅厕的时候,一眼就望见了那一道一道颜色,荞麦花开,家家户户的炊烟开始升腾起充满脂气的薰味来。
   就在几个月前,地里还是满目金黄的小麦呢。小麦收割不久,人们便撒上了荞麦。其实,在农民的心里,荞麦算不上一年的主口粮,但祖上说了:“有粮没粮,存荞麦几担。”祖上还说了,光绪三年,是荞麦延续了西贝山村的烟火。
   荞麦生长期短,没有属于自己的领地,只能借着小麦的田开自家的花,结自家的籽。东坡是生产队的小麦良田,金黄色泽刚从地里抹去,生产队长便猴急猴急地带领村民烧草木灰。人们将灌木、荆棘、蒿草堆成山峰,将田土覆在上面,一把火点了,黄土便烧得像又焦又坨的粪便,然后再担几担茅粪和在一起,土肥得能将荞麦烘出半人高。
   这是一年当中村野最具诗意的季节,田地谷黍垂穗、豆荚缀串、瓜薯拖蔓;园里蔬菜葱茏、葵花俯首、鲜果飘香。一年一度,秋色最滋养山里人的日子。不曾想,荞麦偏偏自信地开了,东坡的荞麦花像霞,一道道白,一道道粉,一道道绛,一道道紫,于是家家洞门开窗,荞麦花淡淡的清香随风荡漾。
   父亲准备将圪塔院的窑洞铲平换成砖瓦房。先是雇人制坯,再是请人烧砖。烧砖师傅是母亲的远房亲戚,我叫表舅,他挺拔俊朗,多才多艺,譬如画画、编篮、织席……没有不会的。烧砖的日子,由于不能歇火,我与表舅作伴睡烧砖窑,烧砖窑在东坡。
   村里的姑娘结伴儿来砖窑顶贴面饼,白面和糖。窑顶有几百度的高温,可以当鏊子用,贴出来的饼带着别有的土香。荞花跟着她娘也来了,荞花走的时候,不仅给我和表舅留下了几张香甜的面饼,还有脆生生的笑声,那一夜,表舅的火添得很不专心。    荞花再次来的时候手里提的不是盛面的箢子,而是一台收音机。那时候农村有一台收音机是不寻常的,荞花家有,荞花娘喜欢听收音机,自留地干活的时候也携带着,赶巧荞花娘的收音机坏了,她一刻也离不开它,听说表舅会修收音机,便打发荞花来找表舅帮忙。那晚,表舅领着荞花去荞麦地看月亮。
  其实表舅并不知道,荞花爹先前不是个老老实实的庄稼汉,荞花爹年轻的时候投机倒把,偷鸡摸狗,后来便把荞花娘给偷回来了。荞花娘不像个村野姑娘,操着洋气的口音,爱干净,喜欢美,她的脸蛋不是太阳底下的紫红,而是白白的嫩,嫩得能掐出水儿来。
   荞花娘喜欢西贝山村东坡里的荞麦花,荞花娘稀里糊涂跟着荞花爹钻进前不搭店后不挨村的西贝山村的时候,一眼就相中了那一梯梯荞麦,生荞花的时候,恰巧东坡五彩缤纷的荞麦花把荞花家的窗户映得满屋生辉。荞花爹问,娃她娘,给孩子起个名儿吧。荞花娘说,就叫荞花。这些村里人都知道,只是不知道荞花娘是从哪里来的,其实不仅村里人不知道,荞花也不知道,问娘,回答:你没有姥姥姥爷,娘是从石头缝儿里蹦出来的!
   不像村里的女人剪齐耳短发,荞花娘将头发打成髻,然后插满野花,荞麦花开时节,更插成了花头。有了荞花后,荞花娘便将这一喜好转移到女儿的头上。她不给荞花绑小辫儿,而是松松地用手绢束一条马尾,再别上缀满野花的发卡,荞花娘将荞花打扮成花儿一样的姑娘,荞花长得本来就出众,有了这自信,荞花打小儿性格就很开朗大方,漂亮的大眼睛看人很纯真。
   烧砖窑前有棵核桃树,白天没啥事的时候,我便爬上树捉蝉,摘核桃,或者干脆乘凉,我总能看见荞花朝这边儿偶不时地张望。表舅便对着荞花的院子唱山歌,表舅的山歌不知从哪里学来的,从心底發出的声音充满磁性,荞花情不自禁被一步一步吸来了。荞花朝着表舅格格笑,笑完了就让表舅教她唱山歌。这个时段,荞花爹娘保准到地里上工了,否则,一定不准许荞花靠近表舅半步。表舅托人给荞花提亲,荞花爹说:“我家就一个闺女,招亲行,娶不行!”荞花爹知道荞花喜欢表舅,盯得很紧。
   荞花来的时候,表舅便指使我靠在核桃树叉上观察荞花家院子的动静,荞花娘看不到荞花,便对着东坡使劲喊,喊完了就骂。荞花和表舅从荞麦地里慌慌张张爬出来,荞花的头发挂满了零乱的荞麦花,小脸白少红多,似乎被荞麦花浸染过。
   后来,村里人开始有了闲话,荞花并不顾忌,一往情深地同表舅厮守一起,荞花爹娘怕女儿做了与他们年轻时不光彩的事,便逼女儿与表舅断绝交往。荞花不肯,与家里闹将起来。那天荞花爹收工回来,荞花已直挺挺躺在地上,刺鼻的农药味道充斥着屋子。荞花在荞花娘抢天呼地的恸哭中被抬到公社医院去了。后来,康复后的荞花直接被爹送到山外的亲戚家疗养去了,其实是让她断了与表舅相好的念想。
   表舅尽管愤恨荞花爹娘的作梗,但出了这么大的乱子也觉得后怕,且对我父母也怀有歉疚,于是烧完砖便落寞地离开了。表舅走的时候,荞麦花凋落已久,曾经浮在那里的缤纷色彩仿佛只是一场短暂的梦。
   表舅走后,荞花从亲戚家回来了。蓬松的马尾巴剪掉了,变成了时髦短发,口音也变了,穿戴打扮像个城里姑娘。荞花一扫曾经的阴霾,脸丰腴了,变得妖冶了,比年轻时的娘还胜过不知多少倍。
   后来,西贝山村脚下的乡镇煤矿红火起来,荞花爹给荞花在矿上找了个充矿灯的工作,来矿上拉煤的年轻司机很多,渐渐地,荞花跟其中一位厮混在一起。小伙长得挺利索,年纪虽然不比荞花大多少,但已有了家室。荞花爹唯恐再生事端,便让荞花辞工回家。回家后的荞花并没与司机了断情缘,一个风清月明的深夜,与司机在村里荞麦草垛下行云雨事的时候被村民捉了奸。后来,被困于家中的荞花最终还是从爹娘的眼皮底下消失了。
   荞花娘将新做的两只锈着鸳鸯的荞麦枕头扔进火里。
   西贝山村的风俗:人死送葬时家人将死人生前的枕头焚烧,以示永诀。
其他文献
从新干线换乘莱阳的站口,一出来,迎面,嘈杂的人声  婴儿响亮的啼哭,穿透整节车厢  “下午是个正在忘掉的人”①  事物开始缺失——  我们都有目的地,但谁也说不出准确的定位,反过来,我们  也都是缺失的部分  过安检  形式主义的木偶戏  从那个门口,出来众多的角色——  医生、政治家、商贩、砖运工、乞讨者  而我  成了一把凶器  身体里的隐疾:房贷和物价,被  车厢两个男人讨论所解构:N国进口
期刊
老林上任第一天,小区就发生一件事:十多个大妈和晓天争场地,大妈们将晓天的东西丢在地上,晓天将大妈的音箱踢翻,还拿起衣架要打人,幸得有人劝阻,事件才没有升级。   大妈和晓天争场地的事有半年多,原管理处主任一直没认真处理。现在把这个问题交给刚上任的老林了。   小区大门口第一栋楼下架空层,地面铺着大理石,光彩照人,是小区出入的经过之地,每天有人进出。这里三面来风,人们喜欢到这里带小孩、乘凉等。 
期刊
半夜的时候,我是被一只蚊子惊醒的。按理说,快入冬了,不该有蚊子,打开灯后还真是,深黑色的小东西,忘乎所以,那么投入,叮在儿子后脖颈上。这还了得,我一拍,没拍到,儿子没醒,蚊子也不见了。我关灯,蚊子又轰炸机似的袭来,打不到。开灯,蚊子又不见了,几番折腾下来,儿子安然无恙,我却全无睡意。   突然想起老婆中午跟我说的话,说是渴了,想吃黄桃罐头,让我下班买一瓶回家。我说渴了喝水,干嘛吃罐头,那是感冒才吃
期刊
流年,疏影暗香  浅春的诗心,微凉  指尖滑过的岁月  有缱绻,更有馨香  指尖滴落的文字  如朵朵花开  婉约了清欢  熨帖了苍凉  恰似月光  远远望去  那荷塘  又见露珠随着水波摇曳  如月下的凝望  蝶  恋上了我的指尖  我已无处掩藏  如花笑影的思念  如许意境  只能静静地怀想  就这样,相逢  在碧影一方  醒春  它翘起了尾巴  却默不作声  像一朵春花已然开放  歡畅地东张西
期刊
秀才望月   水州有一妇人,名汪待月。   正如她的名字一样,男人去南疆,烽火连天,当地很多男青年都去那里当兵去了,月照边关,激情澎湃。   村里小学的秀才老师也是这样。   只是待月男人一走,就是整整两载,每晚明月当空照,待月无人终待月。   这几年,报纸、电视也不像男人走时那年一样铺天盖地宣传南疆烽火了,村里的姑娘们纷纷外出,说是去南方城市打工。   男人是前年走的。当年过年的时候
期刊
天色暗下来了。  星星还没张开眼睛,  只有风伸出冰冷的手,试图抹去,一天中最后那道  划分黑与白,昼与夜的界线。  群楼与孤山之内。  孤楼与群山之外。  人们习惯沿着城市栏杆,不停走动,  寻找栖身场所。  东流的钱塘江带不走凤凰山,  而鸟的翅膀比波浪更有力量,它越过潮水,  扇起的风暴,退败于  六和塔千百年来垒起的耐心。  没有一种信仰比时间更加不朽。一切来自前朝的,  都是与我们生死毗
期刊
年,水中醒来  逃离了先祖们集体的姿势  甩开空间的距离  时间终结在  一个白胡子老人的出现  桃符、爆竹,灯火万家  坚守秘而不宣的盟约  习俗用一个华丽转身  劫后的笑靥,以虔诚的仪式  定格延续的传统  沧海桑田,年  皈依了,声声火光炸响  红彤彤一片又一片  故乡捧出所有的热情  開始召唤  我踩着离别时的路  携妻带儿装满一年的收成  把父亲的那壶老酒  喝成先祖的模样
期刊
老家盛产谷子,去壳后的小米金灿灿的。小时候生病了,大人才会用新小米熬一小锅金黄的粥。粥喝进嘴里,便忘了病痛。   五岁那年,记得是一个夏天的午后,爸妈下地干活去了,我走出家门找小伙伴去玩。经过对门,我闻到了一股饭菜的香味,见大门开着,走进了院子。听说这户人家是刚搬来的,难怪有诱人的饭菜香味。顺着饭菜香味,我咽着流出来的口水,轻手轻脚往里走。看到这家的大人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东西进了屋,小跑几步,趴
期刊
茶  你的鲜活被浓缩  或方或圆  骨子里的任性  谁也改不了  你的香郁  你所隱藏那滴泪  留给知音  但必须  以足够热情的温度  虔诚的心  决定你的颜色  你的本性  是叶子化为甘美的  一滴泪  情绪  天是黯蓝色  调料盒是黯蓝色  盘子也是黯蓝色  所有的黯蓝  犹如大海的情绪  而表面的平静  抑制不住內心的狂奔  一艘蓝色的帆  一轮耀眼的日出  逆境下升起  明亮而饱满的思潮
期刊
那时还在兰州  天空灰蒙蒙的  公交車经过黄河银滩大桥  看见一位白发老人  手里捧着一大束菊花  在那样的天气里格外显眼  灰天  白发  黄菊  想这世上一定有一个人  被幸运地爱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