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还是专业知识?这才是个问题

来源 :中学生百科·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zb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羡慕美国校园电影里毕业舞会的场景?渴望提起行李飞到大洋的另一边开始新的生活?想要和全世界的年轻人站在同一高度?别着急,你可不是唯一的一个。随着传媒和网络的日益发达,信息流通的广度和速度都今非昔比,交流变得越来越容易,我们开始了解世界,世界也开始了解我们。如今,留学不再可望而不可即。留学是不是真的像想象的那么美好?到底该不该选择留学这务道路?要去留学你准备好了吗?那就让我先来说说自己和身边朋友的留学故事,让你自己来决定!
  “生存还是毁灭,这才是个问题。”哈姆雷特王子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发出了震撼自己人生和整个世界的怒吼。同样的问题也摆在教育面前。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是通识教育还是专业知识?将这个选择称为横亘千古的难题也不为过。
  通识教育又称文理教育,英文为liberal artseducation.字面意为“自由艺术教育”,起始于古希腊罗马时期。那时候,人们相信,教育是为了成就更完整的人,从而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公民社会。这意味着人人都能参与公共讨论,在法庭为自己辩护,成为法庭评审团中的一员,并且通过服兵役来保家卫国。文理教育的核心课程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为语法,修辞和逻辑。除此之外,算术,几何,音乐理论和天文也包含其中。而文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每个人获得真正的自由,这就是“自由艺术教育”名字的由来。当然,在古希腊罗马时代,人人平等还只是个梦想,奴隶和女人被剥夺了投票选举的权利,被拒在文理教育之外,没有真正的自由。
  而在机会越来越多的今天,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权利,文理教育有了新的含义。今天我们讨论的文理教育指的是以古希腊罗马为蓝本的本科或者研究生课程。在这样的课程中,学生不再被学科之间的边界所限制,思维的拓展和思想的碰撞可以跨过文科和理科的界限。文理教育在美国非常盛行,耶鲁大学的文理教育课程非常闻名,而哈佛大学也有为研究生提供的文理教育课程。在国内,北京大学的博雅学院正是一个例子。
  而与文理教育相对的则是专业和职业教育。随着工业革命,社会的生产力大大增加,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成为重中之重。随之产生的是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在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的工业社会充分地利用人力资源成了新的难题。同样,教育的目的也发生了质的改变。如何自由地生活不再那么重要,而掌握一技之长,迅速找到工作,在事业上一步一步攀升成了每个人考虑的重点。职业教育随之产生。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大学学科,便是这样历史发展下的体制。
  那么高等教育何去何从?作为即将面临这个选择的我们要如何做决定?追求自由和掌握专业知识一定是矛盾的吗?让我们来看看这几个来自世界各地的小伙伴们怎么说吧。
  瑞娅,新加坡人,19岁,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
  瑞娅坦诚地告诉我们,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简称耶鲁国立学院)刚刚建立的时候争议不断。新加坡是个以商业贸易起家,重视科技研究发展的国家。作为一个以华人为主的社会,新加坡主流社会认为专业和高效才是最重要的,以文理教育为本的耶鲁国立学院并不符合这个国家的主旋律。除了国家发展的考量,文化的差异也为美国耶鲁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这两所世界顶尖学府的合作增加了难度。美国耶鲁大学的学生游行抗议新加坡缺乏学术自由,而新加坡人则对耶鲁大学的批评嗤之以鼻。即使合作并非一帆风顺,双方还是坚定地完成了世界高等教育进程上的新篇章,将源于西方的文理教育带到有着悠久历史并且正在重新崛起的东方。这样的文化交融和碰撞带来无限可能,让人期待。
  在介绍自己在耶鲁学院的体验之前,瑞娅与我们分享了她的成长经历。她降生在一个由非洲父亲和新加坡马来族母亲组成的家庭,从小就习惯了文化的交融。现在,作为耶鲁国立学院的新生,她感受到了西方文理教育下的学术自由,也有机会参与为耶鲁国立学院特别设计的专门研究亚洲社会和文化的科目。
  瑞娅向我们强调耶鲁国立学院中西结合的重耍性。质疑文理教育的声音提出它太以欧美文化为中心。大部分文理学院所强调的哲学著作,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到罗索的西方哲学史,无不是西方哲学体系下的产物。而源自东方的孔孟之道,日本禅学和古印度的吠陀经却不见踪影。耶鲁国立学院正是在文理教育普遍以欧美价值体系为重的情况下中西结合的产物。
  对于瑞娅来说,最有趣的莫过于在一个国际化的集体中学习和生活。在2011年学院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的时候,收到了来自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入学申请。从小在新加坡长大的瑞娅虽然对多文化交流并不陌生,但是和这么多来自不同国家背景的同学在同一个空间里成长,这还是第一次。不过,这也正是新时代的文理教育的目的之一,让二十岁的年轻人走出自己狭隘的空间,去迎接全球化下的新的挑战。
  为了让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适应新加坡,也同时让新加坡学生接受一个多文化的氛围,耶鲁国立学院每年邀请15位来自顶尖美国文理学院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毕业生担任“学长”的角色。这些年轻人在课堂上,和新生一起学习,一同活跃课堂讨论的氛围。在住宿生活中,他们则充当知心朋友的角色,和新生一起发起学生组织活动,提供自己的经验。在耶鲁国立学院这样的学校,他们最重要的职责,是在这个多文化的环境里,在可能因文化差异而出现误会的情况下,帮助学生们互相理解。
  当然,耶鲁国立学院并不是完美无瑕的。作为第一个东方和西方结合的文理学院,又因为来自两所顶尖学府,耶鲁国立学院注定要面对国际上的压力和争议。文化交流,听起来是一个很美的词语,却可能因为一不小心在实际生活中造成很大的麻烦。比如,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关于空间和隐私的不同概念,导致同一屋檐下的学生们彼此误会。又或者,来自一个人家乡的美食,却让另一个人无法忍受,这又如何是好?想要去非洲做慈善事业,或者成为华尔街的银行家,你能不能包容他人不同的梦想?
  听起来也许不简单,成长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最重要的是,像瑞娅一样的年轻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几经历练,终究将成为更加包容的自己。   梧桐,中国人,23岁,从美国布明大学毕业,现在一家国际咨询公司工作
  梧桐曾经就读的布朗大学,虽然在国内不如哈佛和耶鲁的名气,在教育界却鼎鼎有名。它以自由著称的学术氛围,更是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2014年时将近3万高中毕业生申请入学,仅有不到10%的学生拿到入学通知书,竞争异常激烈。梧桐去美国想要的就是自由求真的学术精神,她终于如愿以偿。在美国,大学入学并不是靠高分就能万事无忧。除了优异的学术表现,还需要有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竞赛能力。
  “其实不需要太担心,做自己就好了。毕竟,在全世界更发达国家的教育系统中,学生和学校是个互相选择的过程。这也体现了西方教育和人文关怀中的自由吧。”梧桐笑着说。
  就业是国内家长和学生关心的重点,也常常作为对文理教育的质疑。在这一点上,梧桐有话要说。首先,现在的文理教育不再完全按照古希腊罗马的方式全心攻读名著经典。美国高等教育最普遍的模式是前两年新生不受学习科目的限制,修读包括人文和科学的学科。但在第三年开始,学生将开始决定专业并且修读相关科目。梧桐所修读的国际学范围很广,但她也有同学专心于医药和法律。其次,如今在就业中,专业知识不再那么重要。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现在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两年之后就会过时。如何在泛滥的讯息中寻找收集到最有价值的信息,就是新时代人才所面对的挑战。有意思的是,不受学科的限制,提出问题,并且通过不同的途径寻找答案,这恰恰是文理教育的强项。
  美国的文理教育非常的多元化。很多精致并且非常有特色的文理学院仿佛埋藏在沙漠中的宝藏,不张扬,却各有各的历史和故事。梧桐还和我们分享了两个她当初申请的学校。其中一个是圣约翰学院。这个学校完全是古希腊罗马文理教育的传承者。每个学生都修读一样的四年大学课程,其中包括阅读哲学经典,修读希腊语和法语,在星空下学习天文学。而每堂课都必须面对的讨论形式,时刻挑战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能有丝毫松懈。而汉普郡学院,则是文理教育的另一个先锋。这里的学生掌握了自己教育的自主权,他们设计自己的科目,有自己的导师,还可以使用马萨诸塞州五校联盟的强大的网络资源。可以说汉普郡的学生,没有一个人的专业是相同的。这些文理学院虽然各不相似,自由求真的精神却无一例外。
  美国文理学院的弱点,恐怕就是太以欧美价值体系为中心。梧桐笑着说,一些美国人并不了解东方,也不知道亚洲人之间的差异,还以为只要是西方的,就是最好的。文理教育以西方为中心的模式需要改变,文理教育求真的精神却更重要了。“起码,我的美国同学并不会因为不了解东方而避开这个话题。他们反而抓着我好奇地问东问西。”
  保罗,荷兰人,22岁,阿姆斯特丹大学学院毕业,现在攻读物理工程硕±
  保罗刚毕业的阿姆斯特丹大学学院是由阿姆斯特丹两所高校,阿姆斯特丹大学和自由大学共同提供师资力量建立起来的文理学院。比起那些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它确实年轻,才成立五年而已。可是无论从师资力量还是教学设施来说,它都毫不逊色。以全英文授课,一半外国学生的国际化作为特色的阿姆斯特丹大学学院也是全荷兰最难进的学校之一。除了成绩之外,面试也是必不可少的,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是校园中积极的一员。为了增进多元化,学校还为国际学生提供丰厚的奖学金,以保证他们全身心地体验阿姆斯特丹的生活,并且最大程度地参与校园活动。
  有人认为,文理教育仅仅是人文科学的教育。阿姆斯特丹大学学院就提供了有力的反驳。学院的理念,就是以自然科学为学院特色,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保罗自己也正证实着文理学院的学生既有通识教育的广度,又有专业知识的深度。专业是物理和计算机的保罗常常出入阿姆斯特丹大学和自由大学的实验室,和这些大学的学生一起共享研究型大学的资源。在大学学院强大的就业网络的支持下,保罗先后进入银行和研究所实习。毕业之后,觉得还是想要专心研究物理,成为了一名物理工程硕士。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选择文理教育,这条看上去耗时更久的道路。我却不认为文理教育让我走了弯路。恰恰是文理教育的多元化,让我忠于自己,不被学科之间的界限所束缚,尝试不同的领域,终于发现我的热情是物理研究。这样我才能专心致志地走自己的路。”保罗认为进入大学学院是自己做过的最正确的选择了。
  如果非要说个缺点,那么恐怕就是文理学院通常都很小,因为它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教学,保证有足够多的教授能给与学生关注,帮助他们成长,而不单单只是打分走人。学院很小的原因还在于阿姆斯特丹大学学院为每位学生提供住房,让他们不但一起学习,更一同共享生活空间,真正成为朋友和伙伴。在新的理工科学校读硕士的期间,保罗常常想念大学学院开心的时光,他坚定地认为,文理教育的四年让他独立求真,勇于面对任何挑战。即使偶尔有面对专业知识稍有欠缺的情况,他也能马上查找资料,向教授求证,高效快速地解决问题。
  “毕竟,知识可以随时学习。而求真的精神和对事物的热情却非常难得。”保罗若有所思地说。
  文理教育,何去何从?
  你也许并不觉得文理教育有什么吸引人的,你的父母也许一直念叨着要你进入最好的大学最热门的专业,我们所生活的时代也总是追追赶赶,生怕落在人后。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教育的意义?你想要过怎么样的生活?在这个以资本积累作为游戏规则的社会,人要怎样存在?我们不一定要选择文理教育来追求自由求真的精神。但我们需要和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保持一点点距离。这样,我们才有独立的思想,和真正的灵魂,不至于在关键的时刻,人云亦云,失掉了做人的准则。
  我想,文理教育,不一定是四年高等教育的选择,而是我们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和我们想要成为怎样的人。
其他文献
“美就在丑的旁边,优美倚靠着丑陋,丑怪就藏在崇高的背后,善与恶共存,光明与黑暗共生。”印像很深,雨果早在他的《克伦威尔序》中披露了这个世界的相对论,这个世界的两难。  生活的林子里分出两条路,我们都曾把手伸向某一条小路的“诱惑之果”,都曾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中艰难选择,唯有处理好私利与公利的关系,我们才不至于陷入理性的非难。  “最美妈妈”吴菊萍在徒手接下从高楼坠落的孩童后受到公司嘉奖的二十万奖金
期刊
《指南录》后序  德祜二年二月十九曰,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
期刊
双倍弯腰,就像老乞丐被麻袋压弯,半蹲不蹲,像丑老太婆一样咳嗽,我们透过污泥咒骂,直到我们在不祥的照明弹下转身开始向着遥远的休憩处跋涉。  男人们半睡半醒,很多人丢掉了靴子,但是仍然一瘸一拐池走,脚被血浸透。一瘸一拐,看不见东西,疲惫又醉酒,甚至听不到“59弹”的呼啸声,那炮弹育气无力,被甩在我们队伍的后面。  毒气!毒气!快,小伙子们——经过一阵迷狂的乱摸,及时戴上了笨重的防毒面具;但还是育人在于
期刊
在我们进入新世纪之时,我们需要做好准备去乘上信任、良知和直觉的风帆。只要我们乐于接受并适应生活中的种种未知,人生便是一次精彩的旅程。  ——伯特兰德·皮卡德,瑞士精神病学家,1998—1999年他与同伴Brian Jones首次成功驾驶一个热气球完成不间断环球旅行。  谁能够确认未来的梦想呢?命运是无法想象的,除非在梦中或是对那些热恋的人来说。  ——约翰·欧文,美国当代最知名的小说家之一,被美国
期刊
有些同学在写考场作文的时候总是会乐于集中展示社会的阴暗面,甚至还喜欢用很负面的语词和表述来诠释人生,扑面而来一种非常消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当找他来分析的时候,他会告诉你,这就是真实啊!难不成你要我说假话吗?然后做恍然大悟状道,原来考场作文就是要教给我们造假和唱赞歌的哦!  同学,请不要这么着急地下结论。  我承认,你能够看到这个世界的阴暗面,并且用犀利的语言把它展现出来,这是你的认知能力之所在,或
期刊
1976年10月上旬某个晚上,约摸十点多钟,我出家门,下楼,行百余步,到一号楼上二层左拐,敲响121室。冯伯伯先探出头来,再退身开门。我突然说:“四人帮被抓起来了。”只见他紧紧盯着我,问:“真的?”我点点头。“什么时候?”“就前两天。”他若有所思,嘴张开,但并非笑容。  要说这“听风楼”,不高,仅丈余;不大,一室一厅而已。此房坐南朝北把着楼角,想必冬天西北风肆虐,鬼哭狼嚎一般,故得名“听风楼”。若
期刊
作文题:请以“他人的困苦”为题目作文。  要求:1. 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首先应把握文题潜在的意味。既然有“他人”,潜在的就有一个“我”在。所以,“他人的痛苦是什么”,“与我有怎样的关联”,是两个写作基本点,缺一不可。而对“与我有怎样的关联”这一问题思考的深度、广度与角度,决定了文章的高下。但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止步于“同情”和“应该帮助”这个层次,这样写立
期刊
谷雨,满城玉兰花都落了。  柳絮纷纷扬扬地给北京的雾霾增稠,路上行人很少不戴口罩,谁也认不出谁。这样颓靡的春末,连周末赴会看话剧,也不过是敷衍大半年前订票时的雀跃。沐冬穿着浅水绿的长丝裙一个人坐在看台上,用僵硬的脖子勉强支着脑袋边看边犯困,恍惚想起几年前刚来这里的那个秋天,某天她在高速公路上从车窗里望出去,雨后云烟婉转衔远山,绵绵无涯,日暮余辉轻抚着浸透了雪青色的云山,霞光流转……那时的天色比如今
期刊
刚念大一的时候学校给我们开了一门课,每个星期都让系里的一位教授给我们介绍他们的学术研究方向。做生态文学研究的王诺教授一开场的话就惊讶到我了。他说读中文系就应该“浪”,放浪不羁,念文学的人如果没有一点特立独行的姿态还叫作文学系吗?  我已经记不得他整堂课下来都说了些什么,唯独记下了这句话,并且常常在我耳边回响。  念高中的时候,厦大中文系并不是我的首选,我一直以来想去的是复旦的中文系。高三那年因为去
期刊
当时填志愿时,我对学校和专业都没有特殊的偏好,不过考虑到适合女生又是理科生的,参照一些热门的专业,决定报财会专业或外贸专业。另外也是因为当时英语成绩考得比较高,因此外语专业也作为选择之一。确定了专业之后,接下来就是学校的选择,这个则完全是由我老爸一手敲定的。他的选择“遍布全国”,五个志愿五个方向,而且都是距离家乡遥远的。他说是想让我到不同的地方去体验一下,多看看外面的世界。最后结果是,我被位于昆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