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国内经济的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为确保经济增长的速度及质量,国内经济进行了结构性调整,经济形势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上的重要变化。提出供给侧改革以来,我国财税政策的模式也随之发生改變,本文基于供给侧改革角度的财税政策调整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财税政策 调整
在2015年I1月召开的财经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供给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减少企业运营成本。我国的财税政策也随之发生调整,财税政策不仅影响着商品价格,还影响着资源有效分配、科学技术发展,因此本文探讨了基于供给侧改革角度的财税政策调整。
一、供给侧改革
(一)供给侧改革的定义
供给侧改革的着眼点就在于提升供给的质量,优化结构,合理设置各种资源的分配,拓展高质量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不断改变的需求的顺应性和应变性,增强资源利用率,满足群众的真正需求,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就是着力于生产端,利用对人力资源、生产投资、土地资源、科学技术、企业管理等方面的配置优化,提高企业的创新力和生命力,最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供给侧改革的理论
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主要源自于供给学派,其核心是法国经济学者萨伊的理论“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尽管供给学派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同凯恩斯主义的需求刺激看上去是相反的,不过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凯恩斯主义的需求侧不能促进经济健康成长后,供给侧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利之处就得以显现。
(三)供给侧改革与供给学派的区别
供给侧改革与供给学派的区别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它们所面对的情况不同。当前,我国的供给结构不合理,实施供给侧改革在于对应多变的需求。而供给学派面对的情况是经济停滞、就业困难。
2.政府起到的作用不同。我国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需求管理,要尽量防止改革中形成的各种问题和隐忧。而供给学派倡导市场的自由运行,不赞同政府参与,认为政府参与会干扰市场规律,还会影响自然的供给力量。
3.政策的主张不同。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覆盖面非常广,同我国的现行政策、经济体制相配合,整个过程是基于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而供给学派的主张较为狭窄,主要包括削减税收、降低政府干预度、保障知识产权,而且过高地估计削减税收所起到的作用。
二、供给侧改革现状
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性金融风暴至今,国际经济形势仍受到增长乏力所困扰。在这种形势下,再加上国内经济转型路途不是那么平坦,造成国内经济也是增长乏力。自2012年至今,国内传统的三大需求投资、消费、出口趋势都是下行状态。自2012~2014年,投资、消费的增长速度下降了4.9、2.4个百分点,净出口对GDP的影响一直是负值。2015年时,央行五次降息、降准对国内需求也没有取得较好的刺激效果,需求疲软事实上表现了经济供需结构不对称的深层次问题。
2000~2014年,国内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0.4%,是全球平均增长速率的近三倍。而近几年,国内不能凭借粗放型经济来保持高速的增长。2015年5月,相关学者在“五问中国经济”中首次提及“供给”,2015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强调要发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年初,相关学者提出“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每一步都为国内经济的发展定下了基调,也就是以消除产能过剩为重要抓手,舍弃僵尸企业为具体形式,兼并重组为重要手段实施全方位的改革。所以,国内经济需着力于确保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中高”目标,利用创新来增强核心竞争力,“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三、供给过剩的财税原因
当前,国内经济发展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某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某些行业产能过剩严重的因素是由多方面造成的,不过最根本的原因是制度和体制中有着不合理因素。财税政策结构就是其中一个想到关键的因素。
首先,国内经济发展一直都是过度依赖于政府,政府政绩的优劣,官员的升迁和奖励都是将GDP以及财税收入作为重要判定标准。所以,各级政府都千方百计的吸引外资、扩大企业规模,过度的涉及到投资以及企业发展,而各地也存在不良的恶性投资竞争。
其次,国内财税制度上的不合理造成产能过剩。国内以增值税等税种为主要方式,税款的收缴主要在生产环节,也即是讲只要生产产品就要交税,政府就会有税收收入。所以,政府就会推动生产,促使企业扩充规模,提高产量,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过于看重GDP以及税收缴纳就会忽视了市场上对产品的真正需求,忽视了产品的质量,在政府的这种影响下就会造成产能过剩。
再次,中央同各级政府之间在财权、事权上的不均衡分配,导致各级政府推动投资,争取税收,造成产能过剩。各级政府的财政不能够承担其供应公用产品以及公用服务。所以,各地政府想要获取更多的财税收入,对当地的企业投资过于关注,却对当地的公共环境、社会建设和群众服务等不够关注,这不只是造成了产业上的供给过剩,也造成了整个社会发展的不和谐。
最后,国内当前的税收机制没有对产能过剩企业的退出设置的合理安排。各级政府极力鼓动投资,促进生产,不过政府并未想到所有的投资都不是万无一失的,假如企业投资后一直亏损而且预期长时间内也不会有更好的前景了,这种企业就应该退出市场,不过上去容易下来难,各地政府更愿意推动企业给企业相关的优惠政策也不想其退出市场,如果有一家企业退出市场,政府就会少一份税收来源。进而造成企业生产乏力,产能过剩。
四、基于供给侧改革角度的财税政策调整
供给侧改革的财税政策,一方面是要确保财政税收收入,另一方面是要稳定税负,降低企业负担,推动创新,让企业轻装上阵、自主创新,变革经济发展形式,提高产品質量,增强产品的综合竞争力,提升企业的创新力与生命力。所以,基于供给侧改革角度的财税政策调整如下: (一)优化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
推动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的责任制,对中央和地方税收征收上的比例进行合理配置,对属于中央与地方的税种进行合理配置,使得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权与事权合理分配,最终实现力所能及,提高效率,以激发中央和地方双方的积极性,改进和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
(二)推动预算制度改革
推动预算制度的改革,使得公共预算中包含对政府性基金预算中未列入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的收入项目,做到统筹兼顾。改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管理机制,增强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比重。施行跨年度预算均衡制度以及中期财政规划控制,拓展预算绩效控制范畴,推动预决算公开。制订政府会计相关规范,构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分析系统,推动开展政府财务报告编制的试点。构建包含所有国有资产的政府资产报告机制。改善国库现金流量预测系统,构建财政库底目标余额管理机制。清理规范重点支出与生产总值挂钩事宜,一般不挂钩。制订重要公用资源有偿出让以及使用经营收益管理制度。
(三)推动税收制度改革
当前,已经全面开展营改增,把建筑行业、金融行业以及生活服务产业引入营改增范畴,减轻了企业负担,推动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不过,在营改增的初级阶段要做好基础工作,帮助企业转型,实现结构性调整。全面开展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推进水资源费改税试点,提高环境保护力度,减少资源浪费。继续推动消费税改革,使各类奢侈产品引入消费税范畴,严控高消费。不断推动综合与分类有机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降低纳税人负担。
(四)降低企业成本
商品的生产决定于生产者的成本,其中包括了企业要缴的各种税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下行压力较大,要为企业减负,降低企业成本。任何措施都要把握好步骤,不可以墨守成规,继承供给学派的政策。降低企业成本可以通过降低增值税来实现,首先是因为国内的税赋主要是流转税,增值税的规模很大,长时间以来别的税赋能减的已减,当前降低增值税成效会更为显著。其次是工業企业的增值税负担较重,而从经济发展来看,工业企业所面对的困难越来越多,因此降低增值税是合理的。当然,要在施行的过程中去不断完善有关税收政策,改进抵扣链条,避免重复征收的情况发生,最终实现降低企业成本,推動企业发展。
五、结语
自提出供给侧改革以来的今后一段时期内,扩大有效需求,推进生产要素合理分配等成为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方向。国内财税政策的形式也随之发生改变,从总量治理模式变换为结构优化模式,从需求端变换向供给端,从行政主导机制变换为市场决定机制。当前的部分财税政策和供给侧改革不相适应时,就需要对财税政策做出调整,从而发挥财税政策在产业机制调整、创新能力提升方面的作用,为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刘再杰,李艳.财政政策助力供给侧改革的经验与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6(20).
[2]袁红英,张念明.供给侧改革导向下我国财税政策调控的着力点及体系构建[J].东岳论丛,2016,37(3):53-59.
作者简介:林权(1978-),男,辽宁大连人,大连财经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财政理论与实践;董晴(1996-),女,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大连财经学院经济系,研究方向:财政专业。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财税政策 调整
在2015年I1月召开的财经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供给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减少企业运营成本。我国的财税政策也随之发生调整,财税政策不仅影响着商品价格,还影响着资源有效分配、科学技术发展,因此本文探讨了基于供给侧改革角度的财税政策调整。
一、供给侧改革
(一)供给侧改革的定义
供给侧改革的着眼点就在于提升供给的质量,优化结构,合理设置各种资源的分配,拓展高质量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不断改变的需求的顺应性和应变性,增强资源利用率,满足群众的真正需求,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就是着力于生产端,利用对人力资源、生产投资、土地资源、科学技术、企业管理等方面的配置优化,提高企业的创新力和生命力,最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供给侧改革的理论
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主要源自于供给学派,其核心是法国经济学者萨伊的理论“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尽管供给学派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同凯恩斯主义的需求刺激看上去是相反的,不过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凯恩斯主义的需求侧不能促进经济健康成长后,供给侧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利之处就得以显现。
(三)供给侧改革与供给学派的区别
供给侧改革与供给学派的区别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它们所面对的情况不同。当前,我国的供给结构不合理,实施供给侧改革在于对应多变的需求。而供给学派面对的情况是经济停滞、就业困难。
2.政府起到的作用不同。我国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需求管理,要尽量防止改革中形成的各种问题和隐忧。而供给学派倡导市场的自由运行,不赞同政府参与,认为政府参与会干扰市场规律,还会影响自然的供给力量。
3.政策的主张不同。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覆盖面非常广,同我国的现行政策、经济体制相配合,整个过程是基于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而供给学派的主张较为狭窄,主要包括削减税收、降低政府干预度、保障知识产权,而且过高地估计削减税收所起到的作用。
二、供给侧改革现状
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性金融风暴至今,国际经济形势仍受到增长乏力所困扰。在这种形势下,再加上国内经济转型路途不是那么平坦,造成国内经济也是增长乏力。自2012年至今,国内传统的三大需求投资、消费、出口趋势都是下行状态。自2012~2014年,投资、消费的增长速度下降了4.9、2.4个百分点,净出口对GDP的影响一直是负值。2015年时,央行五次降息、降准对国内需求也没有取得较好的刺激效果,需求疲软事实上表现了经济供需结构不对称的深层次问题。
2000~2014年,国内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0.4%,是全球平均增长速率的近三倍。而近几年,国内不能凭借粗放型经济来保持高速的增长。2015年5月,相关学者在“五问中国经济”中首次提及“供给”,2015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强调要发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年初,相关学者提出“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每一步都为国内经济的发展定下了基调,也就是以消除产能过剩为重要抓手,舍弃僵尸企业为具体形式,兼并重组为重要手段实施全方位的改革。所以,国内经济需着力于确保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中高”目标,利用创新来增强核心竞争力,“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三、供给过剩的财税原因
当前,国内经济发展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某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某些行业产能过剩严重的因素是由多方面造成的,不过最根本的原因是制度和体制中有着不合理因素。财税政策结构就是其中一个想到关键的因素。
首先,国内经济发展一直都是过度依赖于政府,政府政绩的优劣,官员的升迁和奖励都是将GDP以及财税收入作为重要判定标准。所以,各级政府都千方百计的吸引外资、扩大企业规模,过度的涉及到投资以及企业发展,而各地也存在不良的恶性投资竞争。
其次,国内财税制度上的不合理造成产能过剩。国内以增值税等税种为主要方式,税款的收缴主要在生产环节,也即是讲只要生产产品就要交税,政府就会有税收收入。所以,政府就会推动生产,促使企业扩充规模,提高产量,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过于看重GDP以及税收缴纳就会忽视了市场上对产品的真正需求,忽视了产品的质量,在政府的这种影响下就会造成产能过剩。
再次,中央同各级政府之间在财权、事权上的不均衡分配,导致各级政府推动投资,争取税收,造成产能过剩。各级政府的财政不能够承担其供应公用产品以及公用服务。所以,各地政府想要获取更多的财税收入,对当地的企业投资过于关注,却对当地的公共环境、社会建设和群众服务等不够关注,这不只是造成了产业上的供给过剩,也造成了整个社会发展的不和谐。
最后,国内当前的税收机制没有对产能过剩企业的退出设置的合理安排。各级政府极力鼓动投资,促进生产,不过政府并未想到所有的投资都不是万无一失的,假如企业投资后一直亏损而且预期长时间内也不会有更好的前景了,这种企业就应该退出市场,不过上去容易下来难,各地政府更愿意推动企业给企业相关的优惠政策也不想其退出市场,如果有一家企业退出市场,政府就会少一份税收来源。进而造成企业生产乏力,产能过剩。
四、基于供给侧改革角度的财税政策调整
供给侧改革的财税政策,一方面是要确保财政税收收入,另一方面是要稳定税负,降低企业负担,推动创新,让企业轻装上阵、自主创新,变革经济发展形式,提高产品質量,增强产品的综合竞争力,提升企业的创新力与生命力。所以,基于供给侧改革角度的财税政策调整如下: (一)优化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
推动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的责任制,对中央和地方税收征收上的比例进行合理配置,对属于中央与地方的税种进行合理配置,使得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权与事权合理分配,最终实现力所能及,提高效率,以激发中央和地方双方的积极性,改进和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
(二)推动预算制度改革
推动预算制度的改革,使得公共预算中包含对政府性基金预算中未列入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的收入项目,做到统筹兼顾。改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管理机制,增强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比重。施行跨年度预算均衡制度以及中期财政规划控制,拓展预算绩效控制范畴,推动预决算公开。制订政府会计相关规范,构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分析系统,推动开展政府财务报告编制的试点。构建包含所有国有资产的政府资产报告机制。改善国库现金流量预测系统,构建财政库底目标余额管理机制。清理规范重点支出与生产总值挂钩事宜,一般不挂钩。制订重要公用资源有偿出让以及使用经营收益管理制度。
(三)推动税收制度改革
当前,已经全面开展营改增,把建筑行业、金融行业以及生活服务产业引入营改增范畴,减轻了企业负担,推动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不过,在营改增的初级阶段要做好基础工作,帮助企业转型,实现结构性调整。全面开展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推进水资源费改税试点,提高环境保护力度,减少资源浪费。继续推动消费税改革,使各类奢侈产品引入消费税范畴,严控高消费。不断推动综合与分类有机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降低纳税人负担。
(四)降低企业成本
商品的生产决定于生产者的成本,其中包括了企业要缴的各种税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下行压力较大,要为企业减负,降低企业成本。任何措施都要把握好步骤,不可以墨守成规,继承供给学派的政策。降低企业成本可以通过降低增值税来实现,首先是因为国内的税赋主要是流转税,增值税的规模很大,长时间以来别的税赋能减的已减,当前降低增值税成效会更为显著。其次是工業企业的增值税负担较重,而从经济发展来看,工业企业所面对的困难越来越多,因此降低增值税是合理的。当然,要在施行的过程中去不断完善有关税收政策,改进抵扣链条,避免重复征收的情况发生,最终实现降低企业成本,推動企业发展。
五、结语
自提出供给侧改革以来的今后一段时期内,扩大有效需求,推进生产要素合理分配等成为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方向。国内财税政策的形式也随之发生改变,从总量治理模式变换为结构优化模式,从需求端变换向供给端,从行政主导机制变换为市场决定机制。当前的部分财税政策和供给侧改革不相适应时,就需要对财税政策做出调整,从而发挥财税政策在产业机制调整、创新能力提升方面的作用,为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刘再杰,李艳.财政政策助力供给侧改革的经验与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6(20).
[2]袁红英,张念明.供给侧改革导向下我国财税政策调控的着力点及体系构建[J].东岳论丛,2016,37(3):53-59.
作者简介:林权(1978-),男,辽宁大连人,大连财经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财政理论与实践;董晴(1996-),女,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大连财经学院经济系,研究方向:财政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