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不能为了取金蛋而杀掉那只老母鸡。”据说这是1814年反法联军兵临城下时,拿破仑面对综合工艺学校学生的请缨时引用过的一句谚语,说明他对科学人才的爱惜以及综合工艺学校(Ecole Polytechnique)在其心目中的位置。此前十年的1804年12月3日,也就是拿破仑加冕为法兰西皇帝不久,志满意得的皇帝在战神广场阅兵,亲手将写着“为了祖国的科学和荣誉”(Pour la patrie, les sciences et la gloire)的旗帜授予综合工艺学校,代表学校接旗的是当年成绩排名第一的学生阿拉戈(Dominique Arago, 1786—1853), 后来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封三)。
巴黎综合工艺学校诞生于1794年法国大革命的电闪雷鸣中,在拿破仑时代达到荣耀的顶峰,先后在此任教或学习的有老卡诺、蒙日、贝托莱特、拉普拉斯、傅里叶、泊松、盖·吕萨克、彭色列、柯西、小卡诺、埃尔米特、庞加莱、雪铁龙等。直到1974年该校才脱离军校建制,但法籍学生仍保持见习军官的身份并领取固定的军饷。
阿拉戈是个早慧的科学天才。1803年,17岁的阿拉戈考入综合工艺学校,他对拉格朗日出版不久的《分析力学》的理解引起考官的注意。入学后的第二年,阿拉戈就由泊松推荐担任巴黎天文台秘书,由此结识拉普拉斯、毕欧(其独子是法国早期汉学家之一,曾研究中国古代天文、数学、气象和地质学,翻译过《周礼》等经典)等科学家。1806年阿拉戈与毕欧接受法国经度局的派遣,一道前往西班牙及地中海一带测量地球子午线。1808年,法国与西班牙之间爆发战争,阿拉戈被西班牙人怀疑为间谍而遭拘禁。数月后他虽经释放,但因战事不得不绕道北非回国,途中又经历多次风险,包括暴风雨和西、英军舰的抓捕,直到1809年才返回巴黎。作为他在西班牙工作的奖励,阿拉戈被母校聘为几何学与大地测量学教授,这一年他才23岁。同年他被选为法国科学院成员,从1830年起担任科学院天文数学部终身秘书。拿破仑还亲自任命他为巴黎天文台的天文学家,从1843年开始担任该台历史上的第九任台长直到逝世。
法国经度局创建于大革命时代的1795年,是革命政府强制推行米制的产物,抵制这一制度的商人曾被当作保皇党与反革命被惩处。拉普拉斯、拉格朗日、勒让德尔等杰出科学家都参与了经度局的工作,他们的目标是建立具有牢固物质基础的物理量纲。制定统一度量衡制度固然有实际意义,但更多的是便于公众理解的表面宣传。18世纪末,法国科学家提出以经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基本长度单位“米”。由于地球不是一个标准的球体,而且它在哪个方向上趋于隆起一直为天文学家和力学家所争论,精确地测量子午线长度是一项困难的任务。1819年左右,阿拉戈与毕欧再次发起对沿着法国—英国海岸的子午线测量工作,连同他们以前在西班牙—地中海的测量结果,1821年发表了正式报告。阿拉戈等人主要借助钟摆频率的变化进行测量和计算,其结果也对地球基本是一个两极压缩、赤道隆起的扁球体的结论提供了更精确的数据。
本初子午线涉及地理与时间原点的确立,关系到航海、贸易、交通以及国际科学合作等大议题。当时各国间未就此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法国和欧陆一些国家采用经过巴黎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阿拉戈为此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另一方面,英国人也极力主张以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1871年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召开的国际地理学会议上,代表们建议采用格林尼治子午线为零度经线。当时法国正陷于普法战争战败与巴黎公社引起的内乱之中,阿拉戈也早于18年前去世,因此无力去捍卫这一“法兰西的荣耀”。到了19世纪80年代,包括法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也都接受了格林尼治子午线为零度经线。
阿拉戈兴趣广泛,特别精于光学与电磁学实验。他在物理学上的最早研究是关于不同温度中蒸汽压力的变化,以及音速的测量。在电磁学方面,阿拉戈与安培合作研究电与磁的相互作用并设计了具有磁性的通电螺线管,还发现了转动铜盘可以影响磁针偏转即旋转极化现象,这些都对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理论产生了影响。他设计制造的偏光仪不但用于光的性质之研究,而且成为考察宇宙物质成分的重要工具。阿拉戈是光的波动说的重要推动者,他与菲涅耳合作,利用偏振设备考察英国人托马斯·杨所发现的干涉现象,并于1817年将实验结果总结为菲涅耳-阿拉戈定律,表述处于不同偏振态的光束彼此之间的干涉性质。在天文学方面,阿拉戈于1819年用自己发明的偏光仪研究彗星成分,引起欧洲科学界的轰动。他还支持勒威耶对天王星运动反常现象的探索,这一研究最终导致了海王星的发现,成为牛顿引力学说最辉煌的证据。
与法国当时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阿拉戈视拿破仑为大革命的继承者,向欧洲专制君主与天主教会同盟抗争的英雄。波旁王室复辟之后,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保持沉默,只是埋头科学研究,间或到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访问。然而他在法国科学界享有崇高的声望,同时他也很重视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由于他的关照,一些老科学家得到保护,他们的著作得以整理出版。他于1830年进入议会,在政治上属于温和共和派。1848年二月革命爆发,他被选为临时政府的战争部长和海军部长,一度还曾出任临时政府执委会主席,期间通过了海外领地的《废奴法案》。1852年5月,当路易·波拿巴要求所有政府官员宣誓效忠时,阿拉戈断然拒绝并递交了从法国经度局辞职的辞呈。自诩为“拿破仑三世”的路易·波拿巴只好说:“不要惊动这位老人,他可以讲任何想说的话,做任何想做的事。”
1853年10月2日阿拉戈病逝于家中。巴黎市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出殡仪式,他的遗体被送往拉雪兹神父墓地安葬。为了表示对这位科学家的纪念,巴黎市政府沿着巴黎本初子午线,在長达9.2公里的路面上安置了135个铜牌,至今仍可见到。
本期封面是拉雪兹神父墓地中阿拉戈墓前的雕塑。
巴黎综合工艺学校诞生于1794年法国大革命的电闪雷鸣中,在拿破仑时代达到荣耀的顶峰,先后在此任教或学习的有老卡诺、蒙日、贝托莱特、拉普拉斯、傅里叶、泊松、盖·吕萨克、彭色列、柯西、小卡诺、埃尔米特、庞加莱、雪铁龙等。直到1974年该校才脱离军校建制,但法籍学生仍保持见习军官的身份并领取固定的军饷。
阿拉戈是个早慧的科学天才。1803年,17岁的阿拉戈考入综合工艺学校,他对拉格朗日出版不久的《分析力学》的理解引起考官的注意。入学后的第二年,阿拉戈就由泊松推荐担任巴黎天文台秘书,由此结识拉普拉斯、毕欧(其独子是法国早期汉学家之一,曾研究中国古代天文、数学、气象和地质学,翻译过《周礼》等经典)等科学家。1806年阿拉戈与毕欧接受法国经度局的派遣,一道前往西班牙及地中海一带测量地球子午线。1808年,法国与西班牙之间爆发战争,阿拉戈被西班牙人怀疑为间谍而遭拘禁。数月后他虽经释放,但因战事不得不绕道北非回国,途中又经历多次风险,包括暴风雨和西、英军舰的抓捕,直到1809年才返回巴黎。作为他在西班牙工作的奖励,阿拉戈被母校聘为几何学与大地测量学教授,这一年他才23岁。同年他被选为法国科学院成员,从1830年起担任科学院天文数学部终身秘书。拿破仑还亲自任命他为巴黎天文台的天文学家,从1843年开始担任该台历史上的第九任台长直到逝世。
法国经度局创建于大革命时代的1795年,是革命政府强制推行米制的产物,抵制这一制度的商人曾被当作保皇党与反革命被惩处。拉普拉斯、拉格朗日、勒让德尔等杰出科学家都参与了经度局的工作,他们的目标是建立具有牢固物质基础的物理量纲。制定统一度量衡制度固然有实际意义,但更多的是便于公众理解的表面宣传。18世纪末,法国科学家提出以经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基本长度单位“米”。由于地球不是一个标准的球体,而且它在哪个方向上趋于隆起一直为天文学家和力学家所争论,精确地测量子午线长度是一项困难的任务。1819年左右,阿拉戈与毕欧再次发起对沿着法国—英国海岸的子午线测量工作,连同他们以前在西班牙—地中海的测量结果,1821年发表了正式报告。阿拉戈等人主要借助钟摆频率的变化进行测量和计算,其结果也对地球基本是一个两极压缩、赤道隆起的扁球体的结论提供了更精确的数据。
本初子午线涉及地理与时间原点的确立,关系到航海、贸易、交通以及国际科学合作等大议题。当时各国间未就此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法国和欧陆一些国家采用经过巴黎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阿拉戈为此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另一方面,英国人也极力主张以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1871年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召开的国际地理学会议上,代表们建议采用格林尼治子午线为零度经线。当时法国正陷于普法战争战败与巴黎公社引起的内乱之中,阿拉戈也早于18年前去世,因此无力去捍卫这一“法兰西的荣耀”。到了19世纪80年代,包括法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也都接受了格林尼治子午线为零度经线。
阿拉戈兴趣广泛,特别精于光学与电磁学实验。他在物理学上的最早研究是关于不同温度中蒸汽压力的变化,以及音速的测量。在电磁学方面,阿拉戈与安培合作研究电与磁的相互作用并设计了具有磁性的通电螺线管,还发现了转动铜盘可以影响磁针偏转即旋转极化现象,这些都对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理论产生了影响。他设计制造的偏光仪不但用于光的性质之研究,而且成为考察宇宙物质成分的重要工具。阿拉戈是光的波动说的重要推动者,他与菲涅耳合作,利用偏振设备考察英国人托马斯·杨所发现的干涉现象,并于1817年将实验结果总结为菲涅耳-阿拉戈定律,表述处于不同偏振态的光束彼此之间的干涉性质。在天文学方面,阿拉戈于1819年用自己发明的偏光仪研究彗星成分,引起欧洲科学界的轰动。他还支持勒威耶对天王星运动反常现象的探索,这一研究最终导致了海王星的发现,成为牛顿引力学说最辉煌的证据。
与法国当时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阿拉戈视拿破仑为大革命的继承者,向欧洲专制君主与天主教会同盟抗争的英雄。波旁王室复辟之后,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保持沉默,只是埋头科学研究,间或到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访问。然而他在法国科学界享有崇高的声望,同时他也很重视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由于他的关照,一些老科学家得到保护,他们的著作得以整理出版。他于1830年进入议会,在政治上属于温和共和派。1848年二月革命爆发,他被选为临时政府的战争部长和海军部长,一度还曾出任临时政府执委会主席,期间通过了海外领地的《废奴法案》。1852年5月,当路易·波拿巴要求所有政府官员宣誓效忠时,阿拉戈断然拒绝并递交了从法国经度局辞职的辞呈。自诩为“拿破仑三世”的路易·波拿巴只好说:“不要惊动这位老人,他可以讲任何想说的话,做任何想做的事。”
1853年10月2日阿拉戈病逝于家中。巴黎市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出殡仪式,他的遗体被送往拉雪兹神父墓地安葬。为了表示对这位科学家的纪念,巴黎市政府沿着巴黎本初子午线,在長达9.2公里的路面上安置了135个铜牌,至今仍可见到。
本期封面是拉雪兹神父墓地中阿拉戈墓前的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