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一首非常流行的蒙古风格歌曲《鸿雁》深受欢迎,我们在关注悠扬旋律的同时,乐曲的配器对整首作品起到了关键的润饰作用,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如果说曲作者是建筑师的话,那么配器就是这个建筑华丽装饰的缔造者。纵观中国流行音乐史,能把很多歌曲推上历史的高位,而且自己也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歌曲,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在中国流行音乐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张宏光。
我与宏光老师初识,是在沈阳音乐学院校庆80周年前夕的一次附中同学聚会上。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沈阳音乐学院,众多全国知名学者、演奏家、作曲家等纷纷回到母校,见证80年华诞,宏光老师也是这次应邀嘉宾之一。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久闻大名的张宏光。由于飞机晚点的缘故,宏光老师姗姗来迟。第一次看到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儒雅,诗人的气质中带有艺术的情怀,与附中同学的相聚让久别重逢显得格外珍贵。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魏国教授是这次聚会的“组局人”,与宏光老师毕业后也是第一次相见,也许是分别多年未见,也许是同学多年的牵挂,大家见面后没有生疏感,一切回忆仿佛就在昨天,这种亲近感油然而生。作为附中毕业,闻名全国的作曲家,回到故乡后的喜悦已经表现在他的笑容中了,虽然只是一次简短的聚会,但是对于很多附中同学而言,毕业之后,每个人都在各自的城市奔波,模样虽有变化,但是年少时期的回忆,附中的点点滴滴依然清晰。
第二次见面,是在宏光老师回京前夕,魏国教授再次作为“组局人”在西塔宴请了他,虽然参加了音乐学院校庆的大大小小讲座、座谈等会议,但没有看出一丝的疲惫。为什么在西塔?这里有点缘故,宏光老师是朝鲜族人,儿时的他一直喜欢在西塔寻找美食,所以记忆里的西塔是他享受美食的好地方,魏国教授特意安排,也是为了寻找当初的味道!同学之间见面有说不完的话题,虽然马上回京,言语之间能够感受出他对家乡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他们聊到了附中、聊到了艺术创作、聊到了奋斗历程。谈笑风生也好,不经意间流露也罢,只有欢笑,忘记了艰辛与泪水。第二天,宏光老师结束了沈阳之行,回到北京。
第三次見面,是在魏国教授的国乐大师讲座上,讲座结束后,宏光老师给学生讲了很多自己在艺术道路上的奋斗历程和附中的故事,学生们听的不亦乐乎。讲座结束后,学生们纷纷照相留念,其景象比影视明星的签售会还要壮观。傍晚时分,又一次带着宏光老师在西塔感受着沈阳浓烈的热情。作为沈阳走出去的作曲家,宏光老师把鲁艺的文化底蕴与厚重带到了每一个地方。早有萌生想采访他的意愿,苦于没有机会。在他回京前夕,终于进行了简短的采访。
宏光老师自幼学习音乐,受哥哥张千一的影响,对作曲十分喜爱。14岁进入野战部队的文艺宣传队当兵,15岁进入沈阳军区杂技团,几年的部队生活与文艺宣传工作,对于他而言是一种锻炼和积累,最初的艺术创作萌芽也是在部队期间培养的。17岁的时候,张宏光的钢琴老师张红军推荐他考附中,由于年龄的原因,只能作为“插班生”直接上高中的课程。这样,在张老师的劝说下,张宏光报考了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多年的部队生活,几乎没有文化课学习的时间,这对于考上附中,有了不小的难度,经过努力最终如愿以偿。在采访中,张宏光多次提到感谢二字。感谢当初系主任的坚持,让他在文化课成绩不太高的时候进入附中,感谢老师的推荐,让他走上了专业的音乐道路。
进入附中以后,张宏光开始学习作曲,不仅仅是受到了哥哥的影响,更多的是作曲能让他把心中的所思所想通过音乐表达出来。张宏光说那个年代的学生如饥似渴,渴望学习,渴望成长,同学之间都是三五成群在一起学习。辽宁是以歌曲创作为主的省份,作曲系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是不停的创作,每个人拿出自己的作品与大家分享,如果写的不好,第二天接着写,这样的相互学习,相互批评,相互研究,大量的创作歌曲,面对各种歌词题材的创作风格,逐渐掌握了歌曲创作的技巧。在附中学习的3年中,同学没有明显的系别之分,不同专业的学生仍然在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在采访中,张宏光提到了附中给予他艺术创作的最初灵感,自己写过的很多的乐队作品,正是通过同学之间的乐队演奏,找出创作中的不足,最直观的感受到作品,这为以后写乐队音乐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代很多的专业院校的学生,就是缺乏这种实践的机会,作品立体感呈现不强,没有直观的效果,这也是不能出现好作品的原因之一。
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张宏光最初的想法。高二的时候,张宏光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了北京,听到了当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音乐会,其中包括了叶小刚、谭盾、翟晓松等世界知名作曲家的作品。这场音乐会让张宏光看到了沈阳与北京的落差,北京的高视野和地域性让他想到北京发展,如饥似渴的他渴望得到更高层次的学习。那一年中央音乐学院只招收5人,巧合的是,张宏光与哥哥张千一一起考试,那个时候的张千一已经获得了全国大奖,很多荣誉于一身,加之几百名的报考人数,无形中给张宏光增添了压力。压力就是动力,经过努力,张宏光终于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完成了最初的梦想历程。大学期间,张宏光更是加倍的努力,虽然那个时候港台流行音乐已经进入内地,但是能找到原版的带子也是不容易的,他除了作曲必备的四大件儿学习外,抓紧一切时间听歌曲、扒磁带,吸收了当时流行音乐、港台音乐的艺术风格,多元化发展,这为以后流行歌曲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后的张宏光,一直坚守在艺术创作和编曲之中,很多著名作曲家的作品都经过宏光老师之手,谷建芬老师曾这样说:“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这句话看似很奇怪,如果深层次分析,谷建芬老师的很多作品的编曲都是出自张宏光之手。正是由于对音乐的敏锐触觉,经他手编曲的作品更具有高度。在中国音乐创作领域,没有与张宏光合作的音乐人并不多,所以,多年以来,张宏光一直被音乐界尊称为“幕后音乐高手”“中国第一配器”。
2018年7月28日,《手写的流年》——张宏光经典音乐会在北京凯迪拉克中心上演。吸引了大批音乐界的人士到场,演唱了40年来,张宏光创作的一部分歌曲,包括:《等待》《温暖时光》《心太乱》《精忠报国》《你》《寻觅》《阳光路上》等作品,阎维文、韩磊、吕薇等歌唱家倾情演唱。除了这些,在影视剧方面,他曾为《汉武大帝》《孝庄秘史》《康熙王朝》《邓小平》《集结号》《天下无贼》《孔子》等影视作品创作主题音乐。歌舞剧方面,他创作了《大漠敦煌》《霸王别姬》《香格里拉》《在那遥远的地方》等。除此之外还创作了包括动画片和网络游戏等主题音乐,很多作品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永恒的记忆。
最近,他正在为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魏国写了一首二胡与乐队幻想曲《鸿雁》,也是一首值得期待的作品。这么多年来,张宏光创作了无数经典的音乐作品,范围涉猎之广,这也说明了他本身对于音乐艺术的把握和前沿音乐的关注。去年,他受聘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音乐研究院院长一职,在创作之余,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培养艺术人才的工作中,言传身教,把好的经验传授出去。
从沈音附中走出的张宏光并没有忘记当初培养的母校,在沈阳音乐学院校庆80周年期间,他在附中做了一场专题讲座。有着厚重历史的延安鲁艺,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沈阳音乐学院附中作为鲁艺的传承,承担起了中国音乐艺术人才的培养,张宏光就是其中之一,他不忘初心,回到沈阳这片沃土,用自己的艺术经历教导莘莘学子。
著名作曲家王佑贵这样说:“一个像渔夫的宏光,死了!一个像教父的宏光,活着!不管是“渔夫”还是“教父”,他所创作的作品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道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