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近年来进入我们生活中的外来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新时期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所呈现出来的五种新特点,即音译词空前繁盛、谐译法表音达意、字母词异彩纷呈、语素化高效能产和外文原词做客汉语,并从语言自身规律和社会文化条件角度深入挖掘了外来词数量大、形式多的原因。
关键词:外来词 吸收方式 规范
外来词作为异种文化的载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迅猛速度和丰富多彩的姿态进入我们的生活。跟以往相比,不仅数量在增多,形式也在变化。本文就外来词在新时期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与规范的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新时期外来词的特点
传统的外来词从吸收方式上大体可分为音译、音意兼译、音译加意译等形式。由于语言的发展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的特点,目前大量涌入汉语的外来词仍保留了这些形式。然而,纵观近几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创作、新闻媒体、网络交流、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外来词,又呈现出多种新形态,表现出了新的特点。
(一)音译词空前繁盛
在汉语外来词史上,音译词的生命力不强,除了专有名词外,其他词语很少采用音译形式,有些词吸收进来时是音译的,后来被意译或其他方式所取代了。比如“科学”代替了“赛因斯”,“电话”代替了“德律风”,“墨水”代替了“因克”,“面包”代替了“裂巴”等。
改革开放后,新产生的外来词多用音译的方式,20世纪90年代,据王铁琨对《新词新语词典》中58条外来词的统计,纯音译词就有32条,占55%。[1]再如“圣代”(sundae)、“博客”(BLOG)、“血拼”(shopping)、“酷”(cool)、“图腾”(totem)、“伊妹儿”(E-mail)、“克隆”(clone)、“厄尔尼诺”(EL Nine)、“欧佩克”(OPEC)、“丁克”(dinks)等;同时,还出现了旧音译外来词复辟的有趣现象。如cartoon、odern、Vitamin、microphone、bus、UFO、party等词音译为“卡通”“摩登”“维他命”“麦克风”“巴士”“幽浮”和“派对”,后被意译的“动画”“时髦”“维生素”“话筒”“公共汽车”“飞碟”和“聚会”所替代,而近年这些消失已久的音译词又复活于人们的日常交际等非正式场合中。如果留心观察,我们会发现官方媒体仍在坚持使用意译词。
音译,因其直接、精简而受到现代人的喜爱。正如学者周一农所说,“进入现代社会,人们对音译词的兴趣和接受能力正逐渐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2]这与现代人外语水平的提高是不无关系的。
(二)谐译法表音达意
谐译是在音译的同时选取与外语原词意义有关联的语素,从而衍生出一个不完全等同于外语词本义的新义。如legend意为“传奇”,谐译成“联想”。这是一种能把汉语创意谐寄于外语音译的双关方法,谐音更谐“趣”,这类词多为商品的品牌。如“lucky”(幸运的)谐译作“乐凯”,“Tide”(浪潮)谐译为“汰渍”;“Robust”(强健的)谐译为“乐百氏”,sprite(小精灵)谐译作“雪碧”,“safeguard”(保护)谐译为“舒肤佳”,“smart”(敏感的)谐译为“醒目”……谐译词既传承了音意兼顾法的全面周到又不拘泥于外语词的确切含义,充分反映了引用者的智慧。
(三)字母词异彩纷呈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对语言的使用也更体现出经济性原则,字母词最突出的优势便是构词简洁、书写便利、意义确定,与早些年的字母词相比,新时期的字母词不仅数量明显增多,而且形式异常丰富。
1.外文字母与汉语语素的组合。如AA制、IC卡、J粒子、IP地址、IT业、G族、E时代、SOS村、T恤衫等。
2.首字母缩略形式。如IQ(智商)、TSE(英语口语考试)、BBS(论坛)、EQ(情商)、VIP(贵宾)、 CPU(计算机中央处理器)、WTO(世界贸易组织)、DOS(磁盘操作系统)等。
3.字母中夹杂数字。如指称有立体感的“3D”、表示第二层的“2F”、用于形容某种机构或服务的方便、快捷的“3A”、新闻写作要素的“5W”,以及一些产品的名称或型号,如“MP3”“Win98”“Word2000”等。
上面三种类型中,后两种因无汉字依托,在归属上仍有争议,是一种中介类型——准外来词。但这类词在使用上的必要性、合理性及所起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四)语素化高效能产
“进入汉语中的外语成分绝大多数成了单纯的外来词;汉语外来成分中的单纯词数量极大,占绝对优势。”[3]这是对以往现代汉语外来词最基本特征的合理描述。
新时期以前,外来词形式固定,意义单一,使用也很单纯。新外来词则发生了深刻变化,不仅能作为构词成分产生大量新的词汇,而且还可以作为词根组词,表现出很强的能产性。例如由“作秀”的“秀”派生出:时装秀、内衣秀、联合秀、民主秀等,由“酒吧”的“吧”派生出:茶吧、话吧、网吧、书吧、氧吧、吧台、泡吧等,由“的士”的“的”派生出:打的、的哥、的姐等,由“扮酷”的“酷”派生出:比酷、耍酷、酷男、酷女、酷呆、酷毙等,由“啤酒”的“啤”派生出:生啤、熟啤、扎啤、冰啤等,由“巴士”的“巴”派生出:大巴、中巴、小巴等。
近期,由“fans”(狂热爱好者,迷)音译而来的“粉丝”也跻身这一行列。在“XX粉丝”“粉丝群”“粉丝聚会”“粉丝联盟”之类的词汇中,“粉丝”被作为一个语素来使用,而2005年红遍中国的“超女”更造就了一批新的“粉丝”族词汇。“超女”张靓颖的歌迷自称为“凉粉儿”(“靓”的“粉丝”);何洁的歌迷称“盒饭”(“何”的“饭”fans)。这种现象虽有调侃之味,但也正反映出外来语素能产的特点。
(五)外文原词做客汉语
听到年轻人与朋友分手告别说“Bye-bye”,不小心冒犯了别人说“Sorry”,轻松通过考试用“Pass”,同意别人的请求讲“OK”,表达谦虚之意笑言“小case”,在镜头前作个优美动作叫“摆pose”……这些英文单词在某些言语社团中的使用频率正朝着超越“再见”“对不起”“过关”“可以”“意思”“姿势”等汉语常用词汇的方向发展。再如“网络聊天室”直接写做“Chat”,邀好友一起玩称为“Happy”,举杯齐呼“Cheers”……Hello(你好)、no(不)、yes(是)、thanks(谢谢)、call(呼叫)、modern(时尚)、taxi(出租车)、test(考试)、Miss(小姐)等在人们的口语中屡见不鲜。这些外文词,使用者毫无做作之感,不过能否在汉语中长久立足,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但我们不能滥用不规范的外来词语。
二、新时期外来词特点出现的原因
大量新外来词以前所未有之势进入汉语中,源于随文化交流而走进我们生活的新现象、新观念、新思想。为什么今天的外来词数量如此繁多,形式如此多样?其原因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社会现象更新换代
“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有很大不同,联系最直接的是词汇,所以词汇对社会发展的反应最灵敏,变化比较快。”[4]社会发展中的新现象、新思想需要有相应的词汇来指称;国际交往中引进的新事物、新观念,其对应的词汇也往往被一同引进来。比如,E—mail、海啸、厄尔尼诺、克隆、WTO早已被广泛接受,到医院就诊的病人,也都普遍理解了“CT”“X光”“B超”等检查项目,这都缘于我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社会中。社会的革新加速了词汇体系的变化发展。
(二)汉语自身的包容与调控
词汇系统不是封闭的,而是永远开放的,世界上的语言没有优劣之分,一种语言的发展和强大需要吸收其他语言中有用的成分来丰富和补充自身系统。例如,英语从法语中借入的state(国家)、nation(民族)、enemy(敌人)等大量词汇已经在英语中落地生根,一直沿用至今;汉语中的很多固定词汇也是从俄语、日语、英语、法语等语言中借入的,这种吐故纳新充分显示了词汇系统的融通和气度,新时期外来词的繁盛也同样得益于汉语的包容与调控。
字母词、外语词等拼音文字无论是书写还是发音都与表意的方块汉字迥然不同,但汉语作为一种积极发展的语言并未因此而将其拒之门外,当世界上诸多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普遍使用了“WTO”“CEO”“OPEC”等字母词时,汉语也将其吸收进来;当英语作为强势语言通用于国际重要场合时,汉语也容许了它的介入,这都彰显了汉语与国际接轨的发展要求,充分体现了汉语宽容的胸襟。
直接借用的外语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时往往会发生一些改变,如本为形容词词性的“happy”在汉语中也会被用作动词,如“星期天我们出去happy一下”;“in”本为“in fashion”的缩写,表示“时尚、另类”之意,汉语中只用“in”的反义词“out”(在……之外)来表示“落后于时代,跟不上形势”之意。无论是词性的改变还是词义的转移,都属于吸收过程中对外来词的改造,通过这些改造,外语词更贴近本民族的使用习惯。外来词的语素化倾向在今天也表现得愈加明显,如前面列举的“吧”“酷”“秀”“啤”等。汉语用自身的构词形式对外来词进行改造和加工,使其具备语素文字的特性,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传统的音意兼译的吸收方式在音译的同时选取意义与外语原词近同的语素,既表音又释义,是一种相对理想的吸收方式,但由于文化间的差异,往往“顾到音,就顾不到义,顾到义,就顾不到音,结果,音义兼顾就只能在两方面顾其一鳞片爪。”[5]但还是创造出了使词义饶有风味且带有民族特点的谐译词。
汉语给外来词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又通过自身的调控赋予了外来词发展的条件,使外来词在汉语词汇系统中迅速生长,与汉语词汇融洽共存。
外来词的发展折射出社会和人们意识的变化,从目前的情况看,外来词的涌入势头有增无减,数量会越来越多,范围将更加广泛,吸收方式也会更加丰富。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宽容、平和、开放的态度迎接这些异文化的使者,在适当的引导和规范下,使我们的民族语言更加丰富多彩并健康发展。
注 释:
[1]王铁琨:《汉语新外来语的文化心理透视》,《语言文化多学
科研究》,1993年版,第164页。
[2]周一农:《词汇的文化蕴涵》,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25页。
[3]周荐:《词汇结构论》,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77页。
[4]叶蜚声:《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8页。
[5]高名凯,刘正琰:《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文字改革出版社,
1958年版,第164页。
参考文献:
[1]曹聪孙.汉语外来词的结构变化取向[A].词汇学新研究——首届
全国现代汉语词汇学术讨论会选集[C].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2]吴宝安.略论新时期汉语外来词[J].语言研究,2002年特刊.
[3]周一民.新词新义的收录与规范[J].语言文字应用,2003,(4).
[4]陈章太.语言规划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史有为.汉语外来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符淮青.汉语词汇学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王立杰 天津商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300134)
关键词:外来词 吸收方式 规范
外来词作为异种文化的载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迅猛速度和丰富多彩的姿态进入我们的生活。跟以往相比,不仅数量在增多,形式也在变化。本文就外来词在新时期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与规范的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新时期外来词的特点
传统的外来词从吸收方式上大体可分为音译、音意兼译、音译加意译等形式。由于语言的发展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的特点,目前大量涌入汉语的外来词仍保留了这些形式。然而,纵观近几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创作、新闻媒体、网络交流、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外来词,又呈现出多种新形态,表现出了新的特点。
(一)音译词空前繁盛
在汉语外来词史上,音译词的生命力不强,除了专有名词外,其他词语很少采用音译形式,有些词吸收进来时是音译的,后来被意译或其他方式所取代了。比如“科学”代替了“赛因斯”,“电话”代替了“德律风”,“墨水”代替了“因克”,“面包”代替了“裂巴”等。
改革开放后,新产生的外来词多用音译的方式,20世纪90年代,据王铁琨对《新词新语词典》中58条外来词的统计,纯音译词就有32条,占55%。[1]再如“圣代”(sundae)、“博客”(BLOG)、“血拼”(shopping)、“酷”(cool)、“图腾”(totem)、“伊妹儿”(E-mail)、“克隆”(clone)、“厄尔尼诺”(EL Nine)、“欧佩克”(OPEC)、“丁克”(dinks)等;同时,还出现了旧音译外来词复辟的有趣现象。如cartoon、odern、Vitamin、microphone、bus、UFO、party等词音译为“卡通”“摩登”“维他命”“麦克风”“巴士”“幽浮”和“派对”,后被意译的“动画”“时髦”“维生素”“话筒”“公共汽车”“飞碟”和“聚会”所替代,而近年这些消失已久的音译词又复活于人们的日常交际等非正式场合中。如果留心观察,我们会发现官方媒体仍在坚持使用意译词。
音译,因其直接、精简而受到现代人的喜爱。正如学者周一农所说,“进入现代社会,人们对音译词的兴趣和接受能力正逐渐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2]这与现代人外语水平的提高是不无关系的。
(二)谐译法表音达意
谐译是在音译的同时选取与外语原词意义有关联的语素,从而衍生出一个不完全等同于外语词本义的新义。如legend意为“传奇”,谐译成“联想”。这是一种能把汉语创意谐寄于外语音译的双关方法,谐音更谐“趣”,这类词多为商品的品牌。如“lucky”(幸运的)谐译作“乐凯”,“Tide”(浪潮)谐译为“汰渍”;“Robust”(强健的)谐译为“乐百氏”,sprite(小精灵)谐译作“雪碧”,“safeguard”(保护)谐译为“舒肤佳”,“smart”(敏感的)谐译为“醒目”……谐译词既传承了音意兼顾法的全面周到又不拘泥于外语词的确切含义,充分反映了引用者的智慧。
(三)字母词异彩纷呈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对语言的使用也更体现出经济性原则,字母词最突出的优势便是构词简洁、书写便利、意义确定,与早些年的字母词相比,新时期的字母词不仅数量明显增多,而且形式异常丰富。
1.外文字母与汉语语素的组合。如AA制、IC卡、J粒子、IP地址、IT业、G族、E时代、SOS村、T恤衫等。
2.首字母缩略形式。如IQ(智商)、TSE(英语口语考试)、BBS(论坛)、EQ(情商)、VIP(贵宾)、 CPU(计算机中央处理器)、WTO(世界贸易组织)、DOS(磁盘操作系统)等。
3.字母中夹杂数字。如指称有立体感的“3D”、表示第二层的“2F”、用于形容某种机构或服务的方便、快捷的“3A”、新闻写作要素的“5W”,以及一些产品的名称或型号,如“MP3”“Win98”“Word2000”等。
上面三种类型中,后两种因无汉字依托,在归属上仍有争议,是一种中介类型——准外来词。但这类词在使用上的必要性、合理性及所起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四)语素化高效能产
“进入汉语中的外语成分绝大多数成了单纯的外来词;汉语外来成分中的单纯词数量极大,占绝对优势。”[3]这是对以往现代汉语外来词最基本特征的合理描述。
新时期以前,外来词形式固定,意义单一,使用也很单纯。新外来词则发生了深刻变化,不仅能作为构词成分产生大量新的词汇,而且还可以作为词根组词,表现出很强的能产性。例如由“作秀”的“秀”派生出:时装秀、内衣秀、联合秀、民主秀等,由“酒吧”的“吧”派生出:茶吧、话吧、网吧、书吧、氧吧、吧台、泡吧等,由“的士”的“的”派生出:打的、的哥、的姐等,由“扮酷”的“酷”派生出:比酷、耍酷、酷男、酷女、酷呆、酷毙等,由“啤酒”的“啤”派生出:生啤、熟啤、扎啤、冰啤等,由“巴士”的“巴”派生出:大巴、中巴、小巴等。
近期,由“fans”(狂热爱好者,迷)音译而来的“粉丝”也跻身这一行列。在“XX粉丝”“粉丝群”“粉丝聚会”“粉丝联盟”之类的词汇中,“粉丝”被作为一个语素来使用,而2005年红遍中国的“超女”更造就了一批新的“粉丝”族词汇。“超女”张靓颖的歌迷自称为“凉粉儿”(“靓”的“粉丝”);何洁的歌迷称“盒饭”(“何”的“饭”fans)。这种现象虽有调侃之味,但也正反映出外来语素能产的特点。
(五)外文原词做客汉语
听到年轻人与朋友分手告别说“Bye-bye”,不小心冒犯了别人说“Sorry”,轻松通过考试用“Pass”,同意别人的请求讲“OK”,表达谦虚之意笑言“小case”,在镜头前作个优美动作叫“摆pose”……这些英文单词在某些言语社团中的使用频率正朝着超越“再见”“对不起”“过关”“可以”“意思”“姿势”等汉语常用词汇的方向发展。再如“网络聊天室”直接写做“Chat”,邀好友一起玩称为“Happy”,举杯齐呼“Cheers”……Hello(你好)、no(不)、yes(是)、thanks(谢谢)、call(呼叫)、modern(时尚)、taxi(出租车)、test(考试)、Miss(小姐)等在人们的口语中屡见不鲜。这些外文词,使用者毫无做作之感,不过能否在汉语中长久立足,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但我们不能滥用不规范的外来词语。
二、新时期外来词特点出现的原因
大量新外来词以前所未有之势进入汉语中,源于随文化交流而走进我们生活的新现象、新观念、新思想。为什么今天的外来词数量如此繁多,形式如此多样?其原因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社会现象更新换代
“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有很大不同,联系最直接的是词汇,所以词汇对社会发展的反应最灵敏,变化比较快。”[4]社会发展中的新现象、新思想需要有相应的词汇来指称;国际交往中引进的新事物、新观念,其对应的词汇也往往被一同引进来。比如,E—mail、海啸、厄尔尼诺、克隆、WTO早已被广泛接受,到医院就诊的病人,也都普遍理解了“CT”“X光”“B超”等检查项目,这都缘于我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社会中。社会的革新加速了词汇体系的变化发展。
(二)汉语自身的包容与调控
词汇系统不是封闭的,而是永远开放的,世界上的语言没有优劣之分,一种语言的发展和强大需要吸收其他语言中有用的成分来丰富和补充自身系统。例如,英语从法语中借入的state(国家)、nation(民族)、enemy(敌人)等大量词汇已经在英语中落地生根,一直沿用至今;汉语中的很多固定词汇也是从俄语、日语、英语、法语等语言中借入的,这种吐故纳新充分显示了词汇系统的融通和气度,新时期外来词的繁盛也同样得益于汉语的包容与调控。
字母词、外语词等拼音文字无论是书写还是发音都与表意的方块汉字迥然不同,但汉语作为一种积极发展的语言并未因此而将其拒之门外,当世界上诸多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普遍使用了“WTO”“CEO”“OPEC”等字母词时,汉语也将其吸收进来;当英语作为强势语言通用于国际重要场合时,汉语也容许了它的介入,这都彰显了汉语与国际接轨的发展要求,充分体现了汉语宽容的胸襟。
直接借用的外语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时往往会发生一些改变,如本为形容词词性的“happy”在汉语中也会被用作动词,如“星期天我们出去happy一下”;“in”本为“in fashion”的缩写,表示“时尚、另类”之意,汉语中只用“in”的反义词“out”(在……之外)来表示“落后于时代,跟不上形势”之意。无论是词性的改变还是词义的转移,都属于吸收过程中对外来词的改造,通过这些改造,外语词更贴近本民族的使用习惯。外来词的语素化倾向在今天也表现得愈加明显,如前面列举的“吧”“酷”“秀”“啤”等。汉语用自身的构词形式对外来词进行改造和加工,使其具备语素文字的特性,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传统的音意兼译的吸收方式在音译的同时选取意义与外语原词近同的语素,既表音又释义,是一种相对理想的吸收方式,但由于文化间的差异,往往“顾到音,就顾不到义,顾到义,就顾不到音,结果,音义兼顾就只能在两方面顾其一鳞片爪。”[5]但还是创造出了使词义饶有风味且带有民族特点的谐译词。
汉语给外来词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又通过自身的调控赋予了外来词发展的条件,使外来词在汉语词汇系统中迅速生长,与汉语词汇融洽共存。
外来词的发展折射出社会和人们意识的变化,从目前的情况看,外来词的涌入势头有增无减,数量会越来越多,范围将更加广泛,吸收方式也会更加丰富。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宽容、平和、开放的态度迎接这些异文化的使者,在适当的引导和规范下,使我们的民族语言更加丰富多彩并健康发展。
注 释:
[1]王铁琨:《汉语新外来语的文化心理透视》,《语言文化多学
科研究》,1993年版,第164页。
[2]周一农:《词汇的文化蕴涵》,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25页。
[3]周荐:《词汇结构论》,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77页。
[4]叶蜚声:《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8页。
[5]高名凯,刘正琰:《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文字改革出版社,
1958年版,第164页。
参考文献:
[1]曹聪孙.汉语外来词的结构变化取向[A].词汇学新研究——首届
全国现代汉语词汇学术讨论会选集[C].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2]吴宝安.略论新时期汉语外来词[J].语言研究,2002年特刊.
[3]周一民.新词新义的收录与规范[J].语言文字应用,2003,(4).
[4]陈章太.语言规划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史有为.汉语外来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符淮青.汉语词汇学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王立杰 天津商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30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