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爸爸(王军晖,余姚中学教师)读后感:当我读完这篇文章,对女儿把我的“喋喋不休”教育提到“雕琢”的高度,我有点无奈和些许内疚。当教师的我面对女儿,有时可能没及时转换角色,只把她当学生来教育,也难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她。如果说教育是一种“雕琢”,那免不了会有一些“伤害”。现在她慢慢理解,我的那些“雕琢”是为了她能成才,变得更完美。
作为父亲,为教育子女多费一份心力,是责任所在。我希望自己先成为好父亲,然后才是她的好老师。我不在意女儿学了多少文化知识,考了多少分,但一定要让她成为一个人格完整、全面发展的人。
感谢《中学生天地》让我女儿“发现”父亲,也让我“发现”女儿。
我小时候之所以觉得父亲是一位教师,是因为知道每个周三周五的晚上他必定会风雨无阻地去学校“参加夜辅导”。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他去“管理夜自修的学生”。但那时候的我,还不能理解“辅导”的意思,而家乡话中“辅导”和“舞蹈”的发音很像,每次我都误以为是父亲要去跳舞。父亲也不纠正我,只是笑笑,在我殷殷的目光下,唱着那首《上海滩》主题曲出门去。有时我想,若他也这样欢快激昂地唱着“浪奔,浪流”或是别的什么经典老歌走进教室,猝不及防的学生们会是怎样的人仰马翻……这自然是说笑,但父亲经常唱歌确是真的。早些时候,有一次他送我上学过十字路口时,突然高声唱了一句“啊,牡丹”,然后向目瞪口呆的我解释:“绿灯快结束了。”
很多时候他都不像一个很严厉、不苟言笑的高中老师。
自从我们搬进有更大阳台的新房子,他就热衷于在阳台上种植五花八门的作物,比如各种青菜、豆类或者浆果,还总拉上我一起劳动。虽然往往是连种下去的种子的量都收不回来,他却乐此不疲。每次到后来我都不知不觉地蹲在花盆边,埋头研究盆里那些不知名的野草或作物上的小昆虫。而正因为这样,以前对动植物毫无兴趣、做事粗心大意的我,渐渐发现了这些小生灵的神秘而不可捉摸之处,开始细心专注地观察事物,对大自然越来越着迷。现在想来,一个对自然不感兴趣、无法感知生活细节之美的人,一定是极其可怕的。好在身边有父亲,使我终于没有成为那样的人。
他还用别的方法培养我对世界万物的兴趣。每次晚饭后只要我和他一起看电视,他就会拿着遥控器调到科教类的频道,于是我们常常看有关野生动物、科学新发现或战争题材的纪录片。当我和同班的女孩说起这些时,她们都非常惊讶。如今,不要说女孩,就连不少男孩也喜欢看那些吵吵嚷嚷的综艺节目。而我已爱上那类安静的纪录片。
读小学时,一到暑假,父亲就会带我出门旅游,所以我很早就去过海南、黄山。后来他又带我去了厦门、南京、广州,每到一处新地方,他都会特意带我走访当地的知名高校……只可惜我当时年幼不懂事,没有好好欣赏美景,也不可能深入了解那些名校。让父亲痛心的是,愚钝如我始终没能有感而发写出漂亮的“游后感”,但他还是会兴致勃勃地在某一天向我提起下一个旅行计划。
小时候他总对我讲,希望我成为一名科学家。他曾经很喜欢化学,想要成为一名化学家,但后来觉得物理更加神奇,因为用那些专业知识可以造出原子弹,于是改变了志向。不过他最后做了一名物理教师,并且做得很认真。假期他常待在学校工作,而回家后,也总在电脑前,忙着写几万字的论文,或者备课。
有时,他会从家里带一些小玩意儿去学校,在课堂演示实验时派上用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那些抽象的公式和定理。
有一年高考前夕(那时候高考在7月),天气特别炎热,他想着自己带的高三学生坐在没有空调的闷热教室里,根本没法静下心来学习。他别出心裁地每天从菜市场买来大量的冰块,放在教室里,并吩咐临窗的学生关上窗户。这样教室里就变得很凉爽,大家在舒适的环境里满心欢喜地复习功课,心里都很感激他。
每年教师节或是他任教的班级学生毕业的时候,他都会抱回一堆贺卡和小礼物,贺卡上有着不同的青涩字迹,是学生或随性或庄重地写下的最真挚的祝福。
“师恩无穷期,祝您天天快乐!”
“笑一笑,十年少!”
“爱惜脑细胞。”
“祝英姿不减当年!”
……
不过,我可以看出他对造原子弹这件事还是有深深的执念的,因为每次家对面的空地上播放吵闹的广场舞音乐时,他总会愤懑地向我建议:“我们扔一个原子弹过去!” 一边还做拔出拉环、抡圆手臂扔东西的动作,我淡定地提醒他:“你扔的那叫手榴弹。”
教师,并不像人们习惯性认为的那样,单单只教学生如何应试。其实,他们一直在深深地影响着懵懂少年,并引导他们勇敢地面对世界,改变自己,创造未来。他们所做的,如同海水冲刷礁石,如同风雨打磨大地,在不知不觉中雕琢着年轻一代的生命。
作为父亲,为教育子女多费一份心力,是责任所在。我希望自己先成为好父亲,然后才是她的好老师。我不在意女儿学了多少文化知识,考了多少分,但一定要让她成为一个人格完整、全面发展的人。
感谢《中学生天地》让我女儿“发现”父亲,也让我“发现”女儿。
我小时候之所以觉得父亲是一位教师,是因为知道每个周三周五的晚上他必定会风雨无阻地去学校“参加夜辅导”。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他去“管理夜自修的学生”。但那时候的我,还不能理解“辅导”的意思,而家乡话中“辅导”和“舞蹈”的发音很像,每次我都误以为是父亲要去跳舞。父亲也不纠正我,只是笑笑,在我殷殷的目光下,唱着那首《上海滩》主题曲出门去。有时我想,若他也这样欢快激昂地唱着“浪奔,浪流”或是别的什么经典老歌走进教室,猝不及防的学生们会是怎样的人仰马翻……这自然是说笑,但父亲经常唱歌确是真的。早些时候,有一次他送我上学过十字路口时,突然高声唱了一句“啊,牡丹”,然后向目瞪口呆的我解释:“绿灯快结束了。”
很多时候他都不像一个很严厉、不苟言笑的高中老师。
自从我们搬进有更大阳台的新房子,他就热衷于在阳台上种植五花八门的作物,比如各种青菜、豆类或者浆果,还总拉上我一起劳动。虽然往往是连种下去的种子的量都收不回来,他却乐此不疲。每次到后来我都不知不觉地蹲在花盆边,埋头研究盆里那些不知名的野草或作物上的小昆虫。而正因为这样,以前对动植物毫无兴趣、做事粗心大意的我,渐渐发现了这些小生灵的神秘而不可捉摸之处,开始细心专注地观察事物,对大自然越来越着迷。现在想来,一个对自然不感兴趣、无法感知生活细节之美的人,一定是极其可怕的。好在身边有父亲,使我终于没有成为那样的人。
他还用别的方法培养我对世界万物的兴趣。每次晚饭后只要我和他一起看电视,他就会拿着遥控器调到科教类的频道,于是我们常常看有关野生动物、科学新发现或战争题材的纪录片。当我和同班的女孩说起这些时,她们都非常惊讶。如今,不要说女孩,就连不少男孩也喜欢看那些吵吵嚷嚷的综艺节目。而我已爱上那类安静的纪录片。
读小学时,一到暑假,父亲就会带我出门旅游,所以我很早就去过海南、黄山。后来他又带我去了厦门、南京、广州,每到一处新地方,他都会特意带我走访当地的知名高校……只可惜我当时年幼不懂事,没有好好欣赏美景,也不可能深入了解那些名校。让父亲痛心的是,愚钝如我始终没能有感而发写出漂亮的“游后感”,但他还是会兴致勃勃地在某一天向我提起下一个旅行计划。
小时候他总对我讲,希望我成为一名科学家。他曾经很喜欢化学,想要成为一名化学家,但后来觉得物理更加神奇,因为用那些专业知识可以造出原子弹,于是改变了志向。不过他最后做了一名物理教师,并且做得很认真。假期他常待在学校工作,而回家后,也总在电脑前,忙着写几万字的论文,或者备课。
有时,他会从家里带一些小玩意儿去学校,在课堂演示实验时派上用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那些抽象的公式和定理。
有一年高考前夕(那时候高考在7月),天气特别炎热,他想着自己带的高三学生坐在没有空调的闷热教室里,根本没法静下心来学习。他别出心裁地每天从菜市场买来大量的冰块,放在教室里,并吩咐临窗的学生关上窗户。这样教室里就变得很凉爽,大家在舒适的环境里满心欢喜地复习功课,心里都很感激他。
每年教师节或是他任教的班级学生毕业的时候,他都会抱回一堆贺卡和小礼物,贺卡上有着不同的青涩字迹,是学生或随性或庄重地写下的最真挚的祝福。
“师恩无穷期,祝您天天快乐!”
“笑一笑,十年少!”
“爱惜脑细胞。”
“祝英姿不减当年!”
……
不过,我可以看出他对造原子弹这件事还是有深深的执念的,因为每次家对面的空地上播放吵闹的广场舞音乐时,他总会愤懑地向我建议:“我们扔一个原子弹过去!” 一边还做拔出拉环、抡圆手臂扔东西的动作,我淡定地提醒他:“你扔的那叫手榴弹。”
教师,并不像人们习惯性认为的那样,单单只教学生如何应试。其实,他们一直在深深地影响着懵懂少年,并引导他们勇敢地面对世界,改变自己,创造未来。他们所做的,如同海水冲刷礁石,如同风雨打磨大地,在不知不觉中雕琢着年轻一代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