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蔡元培是中国职业教育史的先驱人物,他将职业教育思想引进中国,并实践、推行职业教育。他批判传统社会“士农工商”的阶层分化,认为劳动者应享受现代的职业教育;他提出实利主义的职业教育原则,主张打通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屏障;他重视科学研究与实践的作用,认为职业教育应该顺应学生个性,给学生提供一条终身教育的道路。
[关键词]蔡元培 职业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
[作者简介]张媛媛(1970- ),女,江苏江阴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湖南 长沙 410100)
[中图分类号]G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03-0168-02
蔡元培是中国职业教育史的先驱人物,他将职业教育思想引进中国,并实践、推行职业教育。在他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劳动大学成立并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受专门教育的劳动者,工、农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作为中学教育的一部分被肯定下来。在这些实质性的身体力行之外,在蔡元培的倡导下,劳工神圣、技术强国、注重实践等对中国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的办学思想深入人心,直到今天仍然供给我们营养。
一、中国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在中国传统社会,教育是士阶层的专利。农业、手工业、商业领域的承替规则基本上是子承父业的因袭或学徒制。人的职业被分为三六九等,因此社会阶层的固化非常严重,各行各业的发展也受到了经验主义的钳制。蔡元培对此进行了批判:“吾国分士、农、工、商为四民,而士独尊。吾不得不犯众怒,归咎于人人尊崇之孔子。孔子蓄雄心,欲揽政权,故游说各国,推士为独尊,而轻视农、工与商,致门弟子中有农、工、商之才者,亦为所迷,而不知返。”①
这种在职业上和阶层上的等级分化,也必然日益影响生产的发展。尤其在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冲击之下,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生产关系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中国是农业大国,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在90%以上。另一方面,教育作为稀有资源,是广大农民子弟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这不仅使得90%以上的中国民众难以获得平等的社会地位,压抑了90%以上农民子弟的天性发展,从国家角度来看,经验主义与老者本位,让农业拘泥于先祖的经验,趋向于自守与封闭,使得整体农业水平不可能有大的突破和发展,农业的发展道路被极端地束缚。中国封建时代末年与世界强国之间在经济实力上的巨大悬殊,也源于中国职业教育的历史空缺。因此,要振兴中国,必须要发展农、工、商,也就必须要打破传统士农工商在教育资源分配上的不均衡。蔡元培正是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认为“管子所谓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那时阶级极严,士是特别受教育的人。现在教育普及,农、工也要受教育,所以士的阶级可以不要。商人运输货品、运送货品,亦是劳动的工作,也是工的一种。”②所以,他积极奔走投身于中国职业教育的开疆扩土。
蔡元培对劳工的定义是:“凡用自己的劳力作成有益他人的事业,不管他用的是体力,是脑力,都是劳工。”③在1918年于北京天安门举行的庆祝协约国胜利大会上,他高呼“劳工神圣”,以期打破传统社会贱农工商贵士的价值观。他对职业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轻视劳动”的现象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跑到工、农学校去读书的人,专以书本为事,不做实际工作,他们更一变为士了。农人的子弟,一进学校而后,回到家里便看不起他们的父、兄;工人的子弟,也是一样。他们一出学校,便去做管理工、农的事,或竟做与工、农毫无关系的事。”④此外,蔡元培更语重心长地指出,劳动教育最大的意义在于学习新方法,并且不断地加以改良。农、工所使用的方法在过去很简单,容易学,但是近代国际工业使得机械成了劳动必需的工具,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使得劳动的方法越来越复杂和精细,因此必须施行劳动教育。
二、实利主义教育思想
蔡元培对新学兴办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弊端进行了反思。他认为新学最为严重的弊端在于实业教育的缺乏,令中学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教学内容划一,没有根据学生情况来划分教育内容。有的学生想尽早进入社会成为劳动者,有的学生想就某一领域深入钻研,有的学生对自己未来的方向还没有明确的定位。将所有学生不分情况进行统一教学,其教学目的也是混沌不清的。二是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人口的增加、工商业的发展、农业面临的发展困境等,都对教育提出了更多具体实际的要求,这具体体现为对职业教育的渴求。新学重视各学科均衡发展,固然是出于培养综合人才的需要,但是却脱离了社会对精专就业者的需求。三是对各行各业储备人才的培养和使其不断提高的途径不清晰,没有形成长线的教育链条。新学的发展过程越来越注重书本教育,忽略了被社会需要的工种的专业知识,也不能为专业人才提供持续教育。总而言之,实业教育的空缺已经明显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实利主义是杜威所倡导的一种哲学。蔡元培对杜威的实利主义推崇备至:“杜威尝著学校与普通生活一书,力言学校教科与社会隔绝之害;附设一学校于芝加哥大学,即以人类所需之衣、食、住三者为工事标准,略分三部:一曰手工,如木工、金工之类;二曰烹饪;三曰缝织,而描画模型等皆属之;即由此而授以物理学、博物学,因原料所自出而授以地学,因各时代各民族工艺若服食之不同而授以历史学、人类学等,是也。(中略)近世教育,如手工图画等科,一方面为目力之操练,而一方面即有成绩品,此能力转移之经济者也。”⑤由此可见,推行实利主义教育,就是将职业教育引入中等、高等教育,将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密切结合起来。蔡元培对实利主义的推行,又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首先,职业教育关系到中国的人民生计和实业发展。蔡元培说:“实利主义之教育,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其主张最力者,至以普通学术,悉寓于树艺、烹饪、裁缝及金、木、土工之中。此其说创于美洲,而近亦盛行于欧陆。我国地宝补发,实业界之组织尚幼稚,人民失业者至多,而国甚贫。实利主义之教育,固亦当务之急者也。”⑥要想解决中国人民的生计问题和实业发展问题,实现强国兴邦,就必须施行实利主义教育。其次,职业教育是在注重农、工问题的基础上为全面发展实业而预备的教育。农、工问题,就是社会问题。商业的发达有赖于精进的农业所提供的原料,而农业的发达有赖于工业的发达。只要有一环受制于外国,就会阻碍国内经济的发展。因此,职业教育是不可少的。重视女子职业教育更体现出了蔡元培的长远眼光。蔡元培指出美国的学校大都男女兼收,欧洲也有划分男女二部的做法。不管程式如何,但男子所能做的,女子也都能做。此外,蔡元培对当时教育存在的“以致用诸科为足尽教育之能事,而摒斥修养心性之功”⑦的情况也提出了批判,认为实利教育应该与修身养性的教育相结合,不能偏废。 三、科研和实践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
蔡元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提供了至今仍有启示作用的思路。从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来看,蔡元培认同托尔斯泰的自由学校,认为“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⑧即具有开拓性的眼光,摒弃划一的成规,崇尚自然,发展学生的个性。传统整体划一的教育模式,容易束缚和压抑学生的天性,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职业规划都趋近于同一,这显然将不利于社会各个领域和职业的均衡发展。蔡元培指出,天性近农近工的学生可以分头进行研究,不可都走同一条路。这种观点在刚废除科举制度不久的近代社会无疑具有开拓意义,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关系来看,蔡元培注重实践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他对新学所因袭的传统教育“唯书论”进行了严肃抨击:“吾国教育界,乃尚牢守几本教科书,以强迫全班之学生,其实与往日之三字经、四书、五经等,不过五十步与百步之相差。”⑨在学生一方,蔡元培将法国职业学校和我国近代实业学校的实践课时进行对比,主张加大实践在职业教育中的课时比重。他指出法国的职业学校半天实习,半天授课,但我国实业学校每周只实习十六小时,这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师一方,蔡元培主张打破传统师徒关系和老师本位的课堂关系,认为教师应该也是实践的一员,甚至作为实践的榜样。教学过程应打破“尊士”的陋习,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操作,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这对于我们当下课堂改革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蔡元培特别重视科技研究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1935年,在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提交了《请注重技术特定为教育之重大方针案》的提案,同年,他又发表了《论大学应设各科研究所之理由》等文章宣传科技研究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蔡元培之所以如此重视科技研究,原因在于他认为中国的农工商虽然发展历史很长,但之所以远不如西方,是因为西方国家有科学的缘故。科学技术的钻研开发在教育中的空缺,是中国农工商业发展的巨大障碍。想要国家真正强大,就必须重视职业教育中的科研发展。若否之,则其一教员无科研任务将无进步之努力,其二学生除出国外无发展深造机会,其三优秀的在校生没有自由研究的机会。总而言之,教员和学生没有硬件设施来提升自我,更不消说国家整体科研能力的提升。蔡元培认为职业教育并不是一种终点式、一站式的教育,而应该是培养专门的具有长线发展空间和前景的职业人。具体来说,首先学校应该设立研究院,并且购置研究所需的设备器材图书等。学校和教师还应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再深造。在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的演讲中,蔡元培说:“现在的学生,对于某种科学有特别的兴味的,大可去专门研究。即如性喜音乐的,将来执业于社会,能调养他人的精神,提高社会的文化,也尽有价值,尽足自立。做教师的,不妨去鼓舞他们,使有成功。总之,受毕普通教育,还要力图上进,不可苟安现状。若愁新洲没有专门学校,那可设法回国,或出洋去。”⑩另外,教师更应当是科研之表率,成为学生的模范,帮助形成良好的学风。
综上所述,蔡元培批判了传统社会“士农工商”的阶层分化,提出劳动是神圣的,劳动者应该并且必须受到现代的职业教育;他认为实利主义是职业教育的原则,应该打通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屏障,教育应该为社会服务提供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但又不能偏废修身养性的德育;他重视科学研究与实践的作用,认为职业教育应该因材施教,顺应学生的个性,提供给学生一条终身学习提高的道路。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融汇了西方实用主义理论和中国具体国情,开启了中国职业教育崭新的时代,也为中国当下的职业教育提供了不竭的理论源泉。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高书平.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61,561,176,561,155,1,41,155,156,315.
[参考文献]
[1]郭勇.蔡元培美育思想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美)詹姆斯.实用主义[M].燕晓东,编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关键词]蔡元培 职业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
[作者简介]张媛媛(1970- ),女,江苏江阴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湖南 长沙 410100)
[中图分类号]G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03-0168-02
蔡元培是中国职业教育史的先驱人物,他将职业教育思想引进中国,并实践、推行职业教育。在他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劳动大学成立并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受专门教育的劳动者,工、农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作为中学教育的一部分被肯定下来。在这些实质性的身体力行之外,在蔡元培的倡导下,劳工神圣、技术强国、注重实践等对中国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的办学思想深入人心,直到今天仍然供给我们营养。
一、中国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在中国传统社会,教育是士阶层的专利。农业、手工业、商业领域的承替规则基本上是子承父业的因袭或学徒制。人的职业被分为三六九等,因此社会阶层的固化非常严重,各行各业的发展也受到了经验主义的钳制。蔡元培对此进行了批判:“吾国分士、农、工、商为四民,而士独尊。吾不得不犯众怒,归咎于人人尊崇之孔子。孔子蓄雄心,欲揽政权,故游说各国,推士为独尊,而轻视农、工与商,致门弟子中有农、工、商之才者,亦为所迷,而不知返。”①
这种在职业上和阶层上的等级分化,也必然日益影响生产的发展。尤其在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冲击之下,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生产关系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中国是农业大国,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在90%以上。另一方面,教育作为稀有资源,是广大农民子弟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这不仅使得90%以上的中国民众难以获得平等的社会地位,压抑了90%以上农民子弟的天性发展,从国家角度来看,经验主义与老者本位,让农业拘泥于先祖的经验,趋向于自守与封闭,使得整体农业水平不可能有大的突破和发展,农业的发展道路被极端地束缚。中国封建时代末年与世界强国之间在经济实力上的巨大悬殊,也源于中国职业教育的历史空缺。因此,要振兴中国,必须要发展农、工、商,也就必须要打破传统士农工商在教育资源分配上的不均衡。蔡元培正是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认为“管子所谓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那时阶级极严,士是特别受教育的人。现在教育普及,农、工也要受教育,所以士的阶级可以不要。商人运输货品、运送货品,亦是劳动的工作,也是工的一种。”②所以,他积极奔走投身于中国职业教育的开疆扩土。
蔡元培对劳工的定义是:“凡用自己的劳力作成有益他人的事业,不管他用的是体力,是脑力,都是劳工。”③在1918年于北京天安门举行的庆祝协约国胜利大会上,他高呼“劳工神圣”,以期打破传统社会贱农工商贵士的价值观。他对职业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轻视劳动”的现象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跑到工、农学校去读书的人,专以书本为事,不做实际工作,他们更一变为士了。农人的子弟,一进学校而后,回到家里便看不起他们的父、兄;工人的子弟,也是一样。他们一出学校,便去做管理工、农的事,或竟做与工、农毫无关系的事。”④此外,蔡元培更语重心长地指出,劳动教育最大的意义在于学习新方法,并且不断地加以改良。农、工所使用的方法在过去很简单,容易学,但是近代国际工业使得机械成了劳动必需的工具,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使得劳动的方法越来越复杂和精细,因此必须施行劳动教育。
二、实利主义教育思想
蔡元培对新学兴办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弊端进行了反思。他认为新学最为严重的弊端在于实业教育的缺乏,令中学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教学内容划一,没有根据学生情况来划分教育内容。有的学生想尽早进入社会成为劳动者,有的学生想就某一领域深入钻研,有的学生对自己未来的方向还没有明确的定位。将所有学生不分情况进行统一教学,其教学目的也是混沌不清的。二是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人口的增加、工商业的发展、农业面临的发展困境等,都对教育提出了更多具体实际的要求,这具体体现为对职业教育的渴求。新学重视各学科均衡发展,固然是出于培养综合人才的需要,但是却脱离了社会对精专就业者的需求。三是对各行各业储备人才的培养和使其不断提高的途径不清晰,没有形成长线的教育链条。新学的发展过程越来越注重书本教育,忽略了被社会需要的工种的专业知识,也不能为专业人才提供持续教育。总而言之,实业教育的空缺已经明显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实利主义是杜威所倡导的一种哲学。蔡元培对杜威的实利主义推崇备至:“杜威尝著学校与普通生活一书,力言学校教科与社会隔绝之害;附设一学校于芝加哥大学,即以人类所需之衣、食、住三者为工事标准,略分三部:一曰手工,如木工、金工之类;二曰烹饪;三曰缝织,而描画模型等皆属之;即由此而授以物理学、博物学,因原料所自出而授以地学,因各时代各民族工艺若服食之不同而授以历史学、人类学等,是也。(中略)近世教育,如手工图画等科,一方面为目力之操练,而一方面即有成绩品,此能力转移之经济者也。”⑤由此可见,推行实利主义教育,就是将职业教育引入中等、高等教育,将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密切结合起来。蔡元培对实利主义的推行,又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首先,职业教育关系到中国的人民生计和实业发展。蔡元培说:“实利主义之教育,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其主张最力者,至以普通学术,悉寓于树艺、烹饪、裁缝及金、木、土工之中。此其说创于美洲,而近亦盛行于欧陆。我国地宝补发,实业界之组织尚幼稚,人民失业者至多,而国甚贫。实利主义之教育,固亦当务之急者也。”⑥要想解决中国人民的生计问题和实业发展问题,实现强国兴邦,就必须施行实利主义教育。其次,职业教育是在注重农、工问题的基础上为全面发展实业而预备的教育。农、工问题,就是社会问题。商业的发达有赖于精进的农业所提供的原料,而农业的发达有赖于工业的发达。只要有一环受制于外国,就会阻碍国内经济的发展。因此,职业教育是不可少的。重视女子职业教育更体现出了蔡元培的长远眼光。蔡元培指出美国的学校大都男女兼收,欧洲也有划分男女二部的做法。不管程式如何,但男子所能做的,女子也都能做。此外,蔡元培对当时教育存在的“以致用诸科为足尽教育之能事,而摒斥修养心性之功”⑦的情况也提出了批判,认为实利教育应该与修身养性的教育相结合,不能偏废。 三、科研和实践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
蔡元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提供了至今仍有启示作用的思路。从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来看,蔡元培认同托尔斯泰的自由学校,认为“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⑧即具有开拓性的眼光,摒弃划一的成规,崇尚自然,发展学生的个性。传统整体划一的教育模式,容易束缚和压抑学生的天性,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职业规划都趋近于同一,这显然将不利于社会各个领域和职业的均衡发展。蔡元培指出,天性近农近工的学生可以分头进行研究,不可都走同一条路。这种观点在刚废除科举制度不久的近代社会无疑具有开拓意义,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关系来看,蔡元培注重实践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他对新学所因袭的传统教育“唯书论”进行了严肃抨击:“吾国教育界,乃尚牢守几本教科书,以强迫全班之学生,其实与往日之三字经、四书、五经等,不过五十步与百步之相差。”⑨在学生一方,蔡元培将法国职业学校和我国近代实业学校的实践课时进行对比,主张加大实践在职业教育中的课时比重。他指出法国的职业学校半天实习,半天授课,但我国实业学校每周只实习十六小时,这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师一方,蔡元培主张打破传统师徒关系和老师本位的课堂关系,认为教师应该也是实践的一员,甚至作为实践的榜样。教学过程应打破“尊士”的陋习,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操作,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这对于我们当下课堂改革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蔡元培特别重视科技研究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1935年,在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提交了《请注重技术特定为教育之重大方针案》的提案,同年,他又发表了《论大学应设各科研究所之理由》等文章宣传科技研究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蔡元培之所以如此重视科技研究,原因在于他认为中国的农工商虽然发展历史很长,但之所以远不如西方,是因为西方国家有科学的缘故。科学技术的钻研开发在教育中的空缺,是中国农工商业发展的巨大障碍。想要国家真正强大,就必须重视职业教育中的科研发展。若否之,则其一教员无科研任务将无进步之努力,其二学生除出国外无发展深造机会,其三优秀的在校生没有自由研究的机会。总而言之,教员和学生没有硬件设施来提升自我,更不消说国家整体科研能力的提升。蔡元培认为职业教育并不是一种终点式、一站式的教育,而应该是培养专门的具有长线发展空间和前景的职业人。具体来说,首先学校应该设立研究院,并且购置研究所需的设备器材图书等。学校和教师还应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再深造。在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的演讲中,蔡元培说:“现在的学生,对于某种科学有特别的兴味的,大可去专门研究。即如性喜音乐的,将来执业于社会,能调养他人的精神,提高社会的文化,也尽有价值,尽足自立。做教师的,不妨去鼓舞他们,使有成功。总之,受毕普通教育,还要力图上进,不可苟安现状。若愁新洲没有专门学校,那可设法回国,或出洋去。”⑩另外,教师更应当是科研之表率,成为学生的模范,帮助形成良好的学风。
综上所述,蔡元培批判了传统社会“士农工商”的阶层分化,提出劳动是神圣的,劳动者应该并且必须受到现代的职业教育;他认为实利主义是职业教育的原则,应该打通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屏障,教育应该为社会服务提供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但又不能偏废修身养性的德育;他重视科学研究与实践的作用,认为职业教育应该因材施教,顺应学生的个性,提供给学生一条终身学习提高的道路。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融汇了西方实用主义理论和中国具体国情,开启了中国职业教育崭新的时代,也为中国当下的职业教育提供了不竭的理论源泉。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高书平.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61,561,176,561,155,1,41,155,156,315.
[参考文献]
[1]郭勇.蔡元培美育思想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美)詹姆斯.实用主义[M].燕晓东,编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