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赞顺利通过了语言障碍这一关,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犹如一头耗牛适应了高原,再也离不开高原。
哈萨克族警官巴赞在高原上默默奉献了15年之久,他15年如一日,充分发挥着少数民族干部的工作优势,成了扎根高原的“牦牛”、反恐维稳的尖刀、旅客群众的贴心人、汉族同志的好兄弟,用火热的青春和赤忱,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卫国戍边之歌。
然而,不幸却降临到这位忠诚的边防卫士身上。2009年年底,巴赞在乌鲁木齐参加正营职培训,之后到自治区人民医院检查身体,结果是左肾肿瘤,必须手术,2010年2月左肾被切除。年近40岁,人到中年,失去了一个肾,意味着再不能干重体力活,也不能剧烈运动。
肩上的使命和妻子的支持。
他成了扎根高原的“牦牛”
1991年,巴赞从家乡阿勒泰富蕴县光荣入伍,成了新疆公安边防总队阿勒泰边防大队的一名战士,1996年军校毕业后便分配到了平均海拔4000米的帕米尔高原,这里素有“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的真实写照,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48%,水烧到70度便开了,下面条、蒸馒头和米饭都要用高压锅才能做熟,高原上没有明显的春天和秋天,无霜期只有短短的两个多月,六月飞雪是很常见的天气,一年要烧8个多月的暖气,而海拔5100米的前哨班每天都要供暖,即使这样,许多官兵还是患了关节炎。在九十年代,帕米尔高原就被前来考察的生物专家定义为“生命禁区”。
牦牛是高原上特有的动物,体格健壮,默默无闻,不怕海拔高,不怕风吹日晒和严寒缺氧,爬山如履平地,据说敢和狼一决高低,凶残的狼很怕这样的对手。戍守祖国西大门的边防警官巴赞身高185公分,身材高大魁梧,红红的脸颊,双目炯炯有神,典型的哈萨克族汉子,壮实得像一头“牦牛”。巴赞也像许许多多的边防警官一样在自然条件艰苦的帕米尔高原上扎了根。
在海拔4300多米的红其拉甫边防派出所工作,对巴赞来说是非常难忘而有意义的一段岁月。这里相对来说更加偏远落后,吃水要到几公里外的河坝去拉,冬天砸冰化雪,晚上照明全靠蜡烛。让巴赞痛苦不堪的不是艰苦的自然环境,而是辖区人烟稀少,每天接触的都是塔吉克牧民,他们的语言和维吾尔语还有很大的区别。稍微懂一点儿维吾尔语的他就像一个“哑巴”。巴赞痛苦过,也懊恼过,但他没有怨言,在高寒缺氧的高原,在孤独寂寞的深夜,在牧民群众的家里,都能见到他虚心学习塔吉克民族语言的身影。工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光景,巴赞便顺利通过了语言障碍这一关,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犹如一头耗牛适应了高原,再也离不开高原。巴赞先后在塔防区几个边防派出所工作,因表现出色,3次荣立了三等功。
2000年,三十而立的巴赞在家乡富蕴县与温柔贤慧的哈萨克族女青年加尔肯结了婚。如果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坚强的女人,那么一个坚守高原的边防警察后面肯定有一个优秀而又全力支持他的妻子。为了让丈夫安心工作,新婚的妻子主动辞去了富蕴县城建局的工作,离开了环境优美的家乡,舍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无怨无悔地追随他到了寒冷缺氧的帕米尔高原。初到高原那阵子,加尔肯做梦也没想到她会因高原反应头痛、恶心、失眠,而且一头美丽的秀发也开始大把大把地脱落,但她没有打退堂鼓,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安了家,一呆就是10个春秋。
“我的军功章里应该有她的一大半,她从来没有拖过我的后腿,当初如果不是嫁给我,她在富蕴县肯定比现在生活得幸福。”提起妻子,巴赞都会感到愧疚,心想唯有守好祖国的西大门,才是对妻子陪他扎根高原的最好回报。
主动热情服务,做旅客群众的贴心人
“我们边检站的服务对象就是旅客和员工,他们的评价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打分,旅客满意度高,我们的分数就高。”巴赞像考大学的高三学生一样努力追求着高分数。
2004年,中国、塔吉克斯坦临时口岸开放,两国政府协议每年五月至十一月开关,周一至周五正常通关,双休日及节假日闭关。卡拉苏口岸海拔4300多米,辐射特别严重,人呆久了就会感到非常疲惫和浑身无力,那里特有的y射线会直接破坏人的白细胞,降低人的免疫力。正式的口岸联检大厅于2008年修建,至今还没有修好,7年来,联检单位使用简易的彩钢板房子办理出入境手续,靠柴油机发电取暖。
前来观光的旅客看到边检官兵爬上爬下地检查入境的车辆,他们说:“你们真了不起,平常人在这里走路都要大口的喘气,即使什么都不干,呆在这里都难受。”
巴赞性格随和,经常面带微笑,熟悉他的人都亲切地叫他“巴郎”(维吾尔语:男孩子)。巴赞随叫随到,来回奔波,尽可能地做好执勤服务工作。“我自己辛苦一点没有什么,旅客满意和顺利通关才是我最高兴的。”
巴赞在前哨班执勤期间,先后有37名中国籍旅客、120名员工被塔方口岸无故阻留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均顺利回国。
民族团结的模范,汉族战友的兄弟
“56个民族,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中国入,都是一家人,搞民族分裂和破坏民族团结就是我们的敌人。”巴赞曾经这样说。
2008年8月初,第29届奥运会即将开幕,法制参谋计划利用双休日到孔道辖区宣传法律法规和孔道管理规定,确保奥运安傈期间孔道辖区安全稳定。巴赞由于连续在卡拉苏口岸执勤,患了重感冒,腰正疼痛,正在输液的他二话没说,拔掉针头就和法制参谋一起深入孔道260多公里,在牧民较多的塔什库尔干、达布达尔、麻扎三个乡及九道班圆满完成了宣讲任务,但他的病情却加重了。法制参谋深有感触地说:“巴赞,好兄弟,谢谢你!”
每年的肉孜节、古尔邦节等穆斯林的传统节日,巴赞都会邀请汉族战友到家里做客,他的妻子加尔肯会做一手非常好吃的哈萨克特色的饭菜,抓饭、纳仁、大块肉、奶茶等民族风味的菜肴香味扑鼻,大家一起痛快地喝酒,高兴地聊天叙旧。大家向女主人敬酒时的一声声嫂子,令加尔肯的心都醉了。喝到高兴时,大家载歌载舞。气氛非常融洽,久别家人的汉族战友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浓浓的亲情。2008年元旦,几名汉族同志想改善一下伙食,想吃抓饭、拉条子,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到巴赞家里,因为这样比较方便。以前大伙儿每次去他家,巴赞两口子都要匆忙地跑到巴扎上去买菜买肉,所以这次大家就提前准备了羊肉。看到战友们带着东西来了,巴赞很不高兴:“我们都是兄弟,提前打个电话,我们准备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带东西呢?”“正因为我们是兄弟,所以我们才当是自己的家,省得我们一来,你们还要到巴扎上去。”
到了年底,巴赞知道汉族战友远离家乡,久别亲人,现在探家可以和家人一起过团圆的春节。他虽然也到了探家时间,已经几年没有回家看望父母和家人,家人也盼望他能回家团聚,但他还是说:“我的家就在这里,你们放心探家,我留守。”巴赞在边检站6个春秋,只有2009年冬季在乌鲁木齐参加正营职培训时,顺便到自治区人民医院做检查,之后他便做了左肾切除手术,另外5个冬天,他都是在帕米尔高原无怨无悔地留守。
巴赞生病住院牵动了许多熟悉他的人的心。期间,战友、驻地100余名塔吉克族农牧民群众纷纷打电话、发信息祝他早日康复。一些认识他的出入境旅客还经常问起他的健康情况。
出院后,尽管站领导多次打电话让他好好在家养病,谁知刚过了三个月,巴赞就主动请缨:“我现在除了不能剧烈运动和干重体力活外,我吃饭、睡觉都没问题,一个肾照样可以工作,我在家里闲不住啊。”
去年8月份,巴赞带着妻子和女儿回到了塔什库尔干县,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巴赞凭藉火热的青春和热忱,谱写着一曲曲卫国戍边之歌。
哈萨克族警官巴赞在高原上默默奉献了15年之久,他15年如一日,充分发挥着少数民族干部的工作优势,成了扎根高原的“牦牛”、反恐维稳的尖刀、旅客群众的贴心人、汉族同志的好兄弟,用火热的青春和赤忱,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卫国戍边之歌。
然而,不幸却降临到这位忠诚的边防卫士身上。2009年年底,巴赞在乌鲁木齐参加正营职培训,之后到自治区人民医院检查身体,结果是左肾肿瘤,必须手术,2010年2月左肾被切除。年近40岁,人到中年,失去了一个肾,意味着再不能干重体力活,也不能剧烈运动。
肩上的使命和妻子的支持。
他成了扎根高原的“牦牛”
1991年,巴赞从家乡阿勒泰富蕴县光荣入伍,成了新疆公安边防总队阿勒泰边防大队的一名战士,1996年军校毕业后便分配到了平均海拔4000米的帕米尔高原,这里素有“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的真实写照,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48%,水烧到70度便开了,下面条、蒸馒头和米饭都要用高压锅才能做熟,高原上没有明显的春天和秋天,无霜期只有短短的两个多月,六月飞雪是很常见的天气,一年要烧8个多月的暖气,而海拔5100米的前哨班每天都要供暖,即使这样,许多官兵还是患了关节炎。在九十年代,帕米尔高原就被前来考察的生物专家定义为“生命禁区”。
牦牛是高原上特有的动物,体格健壮,默默无闻,不怕海拔高,不怕风吹日晒和严寒缺氧,爬山如履平地,据说敢和狼一决高低,凶残的狼很怕这样的对手。戍守祖国西大门的边防警官巴赞身高185公分,身材高大魁梧,红红的脸颊,双目炯炯有神,典型的哈萨克族汉子,壮实得像一头“牦牛”。巴赞也像许许多多的边防警官一样在自然条件艰苦的帕米尔高原上扎了根。
在海拔4300多米的红其拉甫边防派出所工作,对巴赞来说是非常难忘而有意义的一段岁月。这里相对来说更加偏远落后,吃水要到几公里外的河坝去拉,冬天砸冰化雪,晚上照明全靠蜡烛。让巴赞痛苦不堪的不是艰苦的自然环境,而是辖区人烟稀少,每天接触的都是塔吉克牧民,他们的语言和维吾尔语还有很大的区别。稍微懂一点儿维吾尔语的他就像一个“哑巴”。巴赞痛苦过,也懊恼过,但他没有怨言,在高寒缺氧的高原,在孤独寂寞的深夜,在牧民群众的家里,都能见到他虚心学习塔吉克民族语言的身影。工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光景,巴赞便顺利通过了语言障碍这一关,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犹如一头耗牛适应了高原,再也离不开高原。巴赞先后在塔防区几个边防派出所工作,因表现出色,3次荣立了三等功。
2000年,三十而立的巴赞在家乡富蕴县与温柔贤慧的哈萨克族女青年加尔肯结了婚。如果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坚强的女人,那么一个坚守高原的边防警察后面肯定有一个优秀而又全力支持他的妻子。为了让丈夫安心工作,新婚的妻子主动辞去了富蕴县城建局的工作,离开了环境优美的家乡,舍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无怨无悔地追随他到了寒冷缺氧的帕米尔高原。初到高原那阵子,加尔肯做梦也没想到她会因高原反应头痛、恶心、失眠,而且一头美丽的秀发也开始大把大把地脱落,但她没有打退堂鼓,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安了家,一呆就是10个春秋。
“我的军功章里应该有她的一大半,她从来没有拖过我的后腿,当初如果不是嫁给我,她在富蕴县肯定比现在生活得幸福。”提起妻子,巴赞都会感到愧疚,心想唯有守好祖国的西大门,才是对妻子陪他扎根高原的最好回报。
主动热情服务,做旅客群众的贴心人
“我们边检站的服务对象就是旅客和员工,他们的评价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打分,旅客满意度高,我们的分数就高。”巴赞像考大学的高三学生一样努力追求着高分数。
2004年,中国、塔吉克斯坦临时口岸开放,两国政府协议每年五月至十一月开关,周一至周五正常通关,双休日及节假日闭关。卡拉苏口岸海拔4300多米,辐射特别严重,人呆久了就会感到非常疲惫和浑身无力,那里特有的y射线会直接破坏人的白细胞,降低人的免疫力。正式的口岸联检大厅于2008年修建,至今还没有修好,7年来,联检单位使用简易的彩钢板房子办理出入境手续,靠柴油机发电取暖。
前来观光的旅客看到边检官兵爬上爬下地检查入境的车辆,他们说:“你们真了不起,平常人在这里走路都要大口的喘气,即使什么都不干,呆在这里都难受。”
巴赞性格随和,经常面带微笑,熟悉他的人都亲切地叫他“巴郎”(维吾尔语:男孩子)。巴赞随叫随到,来回奔波,尽可能地做好执勤服务工作。“我自己辛苦一点没有什么,旅客满意和顺利通关才是我最高兴的。”
巴赞在前哨班执勤期间,先后有37名中国籍旅客、120名员工被塔方口岸无故阻留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均顺利回国。
民族团结的模范,汉族战友的兄弟
“56个民族,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中国入,都是一家人,搞民族分裂和破坏民族团结就是我们的敌人。”巴赞曾经这样说。
2008年8月初,第29届奥运会即将开幕,法制参谋计划利用双休日到孔道辖区宣传法律法规和孔道管理规定,确保奥运安傈期间孔道辖区安全稳定。巴赞由于连续在卡拉苏口岸执勤,患了重感冒,腰正疼痛,正在输液的他二话没说,拔掉针头就和法制参谋一起深入孔道260多公里,在牧民较多的塔什库尔干、达布达尔、麻扎三个乡及九道班圆满完成了宣讲任务,但他的病情却加重了。法制参谋深有感触地说:“巴赞,好兄弟,谢谢你!”
每年的肉孜节、古尔邦节等穆斯林的传统节日,巴赞都会邀请汉族战友到家里做客,他的妻子加尔肯会做一手非常好吃的哈萨克特色的饭菜,抓饭、纳仁、大块肉、奶茶等民族风味的菜肴香味扑鼻,大家一起痛快地喝酒,高兴地聊天叙旧。大家向女主人敬酒时的一声声嫂子,令加尔肯的心都醉了。喝到高兴时,大家载歌载舞。气氛非常融洽,久别家人的汉族战友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浓浓的亲情。2008年元旦,几名汉族同志想改善一下伙食,想吃抓饭、拉条子,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到巴赞家里,因为这样比较方便。以前大伙儿每次去他家,巴赞两口子都要匆忙地跑到巴扎上去买菜买肉,所以这次大家就提前准备了羊肉。看到战友们带着东西来了,巴赞很不高兴:“我们都是兄弟,提前打个电话,我们准备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带东西呢?”“正因为我们是兄弟,所以我们才当是自己的家,省得我们一来,你们还要到巴扎上去。”
到了年底,巴赞知道汉族战友远离家乡,久别亲人,现在探家可以和家人一起过团圆的春节。他虽然也到了探家时间,已经几年没有回家看望父母和家人,家人也盼望他能回家团聚,但他还是说:“我的家就在这里,你们放心探家,我留守。”巴赞在边检站6个春秋,只有2009年冬季在乌鲁木齐参加正营职培训时,顺便到自治区人民医院做检查,之后他便做了左肾切除手术,另外5个冬天,他都是在帕米尔高原无怨无悔地留守。
巴赞生病住院牵动了许多熟悉他的人的心。期间,战友、驻地100余名塔吉克族农牧民群众纷纷打电话、发信息祝他早日康复。一些认识他的出入境旅客还经常问起他的健康情况。
出院后,尽管站领导多次打电话让他好好在家养病,谁知刚过了三个月,巴赞就主动请缨:“我现在除了不能剧烈运动和干重体力活外,我吃饭、睡觉都没问题,一个肾照样可以工作,我在家里闲不住啊。”
去年8月份,巴赞带着妻子和女儿回到了塔什库尔干县,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巴赞凭藉火热的青春和热忱,谱写着一曲曲卫国戍边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