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锦 绣府邸有家 “老妈小馆”,虽然连带后厨 也不过100平米,但每天都是顾客盈门、人满为患。而且电动和摩托赶蛋似的停靠一片,那是一群送外卖小哥等在门前准备取餐。
锦绣府邸虽然是高档小区,但位置不算好,是在河东老城区西门外靠近老码头原址上修建的。作为河景房广受业主青睐,但由于早些年市区中心西迁,单纯说做买卖就偏僻了一些。正好印证了一句俗话:酒香不怕巷子深。其实,饭好何惧地方偏。
食客们蜂拥而至、争相消费,其实都是为了一道招牌菜:家熬海杂鱼。所谓海杂鱼,是指鱼材凌乱,其中有舌头鱼、小黄鱼、鲫头鱼、小带鱼、海鲶鱼,还有些叫不上名字的,大都是10-15厘米长度,价位较低的那些品种。就是这些低值海鱼,在老妈小店里却成了一道难求的佳肴。
海杂鱼一端到餐桌上,立即引起食客们强烈的食欲。色泽明艳、焦黄如金、香味冲鼻、外焦里嫩、骨刺酥软,引人馋涎。而且食后的感觉更让人舒服,不冒油水、不积食,三四个小时以后,会有适时的饥饿感,连带下顿饭也吃得香。
老妈年约七旬,面目慈祥,不时走到前厅,热情地向食客打招呼:“你啦慢用,你啦吃好。”一口天津腔。
大家纷纷回应:“奶奶好。”“姥姥辛苦了。”叫奶奶的都是男的,叫姥姥的都是女的。这是仿照天津风俗:指着孩子叫大人。
老妈问:“还行吧?”
大家夸赞道:“啥叫还行吧,太行了!”
有人就借机提意见:“奶奶,您能不能增加些供量,没见许多食客订不到餐而遗憾离去。”
老妈说:“岁数大了,干不了了。”
那人就说:“也是,您老也不差钱,不指望这个生活。”
老太太早年居住在天津下隶的一个海边小镇上,后来儿子携资来这座城市搞房地产,事业成功,就在这里安了家,把老妈接了来。儿子现是本市的房地产大鳄,身家几十亿。老妈闲不住,执意开小馆,儿子不同意:“咱一年收入不少,哪还指望您挣这两个小钱。”老妈对儿子说:“我早年听过一个故事,一个老太太身体不好,医生说她寿命不长。儿子听说后,就谎称自己已经破产,生活无着,外债累累,于是老妈打起精神开了一家小吃店,一干就是二十年。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勤劳之人得长寿,心有所念百病消。再说,我有做鱼的绝技,给人们留个念想不也挺好?”儿子只得同意,特留了一间门店自用,专门让老妈做着玩,但规定,不许累着,每天加工生鱼数量不得超过一百斤。这就是许多人吃不上的原因。
那人就出主意:“您啦可以说着看着,让手下人干嘛。”
“试过,就是教得再详细,也弄不出我亲手做的那个味儿。”
“肯定您有秘籍沒有传授。”
“哪啊,其实所谓的秘籍就是上心和诚意。”
“老妈您是怎么练就的这门儿绝技?”
“还不是让穷日子逼的。”
人们就笑:“没听说过穷日子还能做出这么好吃的鱼。”
老妈就给大家讲了她的过去:40多年前,她30多岁。孩他爸因病去世,生活挺艰难的。孩子刚三岁,长得孱弱瘦小,整天病恹恹的。找医生看过,说也没什么大病,就是贫血兼营养不良。多吃点肉食会好些。那时,老妈在一家集体企业做临时工,每月工资才30多元。淡饭旧衣尚困难,哪有闲钱买肉吃?于是老妈盯上了农贸市场的鱼摊。那时物价很低,虽然像平鱼、鲙鱼、鲈鱼还有塔嘛什么的名贵鱼,也不过块儿八毛一斤,但对她来说却是天文数字,想都不敢想。而那些论堆卖的海杂鱼,大多一斤毛儿八分的,如果是别人挑剩下的、不太新鲜的,或是收摊前的尾货,一毛或几分钱就能买几斤。鱼买回去,要费心拾掇。先是分类,小虾和鱼仔,做成面糊或虾酱,大些的做家熬。那时,还不能随心地用油,基本就是素煮。开始孩子不爱吃,就千方百计改良熬制方法。这个过程大约经历了十几年,终于成了一道美味。
于是听者就感叹:贫困有时是励志源,又是孵化器和百变箱,不仅能化蛹为蝶,还能点石成金,化平凡为神奇。
有人就问:“能不能也给我们说说您的配方和步骤,我们自己试试。”
老妈不保守,详细介绍起来:洗净沥水,然后撒干面过油,熬制时先用郫县豆瓣和葱姜蒜炝锅,加白糖、酱油、香醋和胡椒、味精。加水以刚没过鱼为好,先用急火熬煮十分钟,再用慢火慢炖一个小时左右,汤汁将近熬干即可。
“我们原本也这样啊。”
老妈又介绍了许多诀窍,首先是调料:比如花椒要雅安的,香醋用独流的,黄酒用绍兴的,酱油用生抽而不是老抽,过油每次尽量用新油,如果能用柴火或大铁锅更好。食后之所以不积,是因加了山楂、鸡内金等中药。
问的人回家后如法炮制,虽然比以往略有改进,但始终做不出大妈那味儿。
所谓意态由来画不成,火候和感觉是佳肴的灵魂,这是个说不出的功夫。也许,老妈在烹制过程中,对食物的敬畏、食者的关爱才是最关键的。
江西三清山
三清山在江西玉山、德兴两县交界处,方圆200余里,有玉京、玉华、玉虚三峰,若道教之始祖玉清、上清、太清打坐山巅之状,故称三清山,为道教名山,被称为三清福地。东晋著名道家兼医家葛洪曾在此炼丹,至今遗迹犹存。人称三清山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奇、庐山之秀。我则以为三清山之妙在山石多瘦长挺拔,俨然道骨仙风。
锦绣府邸虽然是高档小区,但位置不算好,是在河东老城区西门外靠近老码头原址上修建的。作为河景房广受业主青睐,但由于早些年市区中心西迁,单纯说做买卖就偏僻了一些。正好印证了一句俗话:酒香不怕巷子深。其实,饭好何惧地方偏。
食客们蜂拥而至、争相消费,其实都是为了一道招牌菜:家熬海杂鱼。所谓海杂鱼,是指鱼材凌乱,其中有舌头鱼、小黄鱼、鲫头鱼、小带鱼、海鲶鱼,还有些叫不上名字的,大都是10-15厘米长度,价位较低的那些品种。就是这些低值海鱼,在老妈小店里却成了一道难求的佳肴。
海杂鱼一端到餐桌上,立即引起食客们强烈的食欲。色泽明艳、焦黄如金、香味冲鼻、外焦里嫩、骨刺酥软,引人馋涎。而且食后的感觉更让人舒服,不冒油水、不积食,三四个小时以后,会有适时的饥饿感,连带下顿饭也吃得香。
老妈年约七旬,面目慈祥,不时走到前厅,热情地向食客打招呼:“你啦慢用,你啦吃好。”一口天津腔。
大家纷纷回应:“奶奶好。”“姥姥辛苦了。”叫奶奶的都是男的,叫姥姥的都是女的。这是仿照天津风俗:指着孩子叫大人。
老妈问:“还行吧?”
大家夸赞道:“啥叫还行吧,太行了!”
有人就借机提意见:“奶奶,您能不能增加些供量,没见许多食客订不到餐而遗憾离去。”
老妈说:“岁数大了,干不了了。”
那人就说:“也是,您老也不差钱,不指望这个生活。”
老太太早年居住在天津下隶的一个海边小镇上,后来儿子携资来这座城市搞房地产,事业成功,就在这里安了家,把老妈接了来。儿子现是本市的房地产大鳄,身家几十亿。老妈闲不住,执意开小馆,儿子不同意:“咱一年收入不少,哪还指望您挣这两个小钱。”老妈对儿子说:“我早年听过一个故事,一个老太太身体不好,医生说她寿命不长。儿子听说后,就谎称自己已经破产,生活无着,外债累累,于是老妈打起精神开了一家小吃店,一干就是二十年。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勤劳之人得长寿,心有所念百病消。再说,我有做鱼的绝技,给人们留个念想不也挺好?”儿子只得同意,特留了一间门店自用,专门让老妈做着玩,但规定,不许累着,每天加工生鱼数量不得超过一百斤。这就是许多人吃不上的原因。
那人就出主意:“您啦可以说着看着,让手下人干嘛。”
“试过,就是教得再详细,也弄不出我亲手做的那个味儿。”
“肯定您有秘籍沒有传授。”
“哪啊,其实所谓的秘籍就是上心和诚意。”
“老妈您是怎么练就的这门儿绝技?”
“还不是让穷日子逼的。”
人们就笑:“没听说过穷日子还能做出这么好吃的鱼。”
老妈就给大家讲了她的过去:40多年前,她30多岁。孩他爸因病去世,生活挺艰难的。孩子刚三岁,长得孱弱瘦小,整天病恹恹的。找医生看过,说也没什么大病,就是贫血兼营养不良。多吃点肉食会好些。那时,老妈在一家集体企业做临时工,每月工资才30多元。淡饭旧衣尚困难,哪有闲钱买肉吃?于是老妈盯上了农贸市场的鱼摊。那时物价很低,虽然像平鱼、鲙鱼、鲈鱼还有塔嘛什么的名贵鱼,也不过块儿八毛一斤,但对她来说却是天文数字,想都不敢想。而那些论堆卖的海杂鱼,大多一斤毛儿八分的,如果是别人挑剩下的、不太新鲜的,或是收摊前的尾货,一毛或几分钱就能买几斤。鱼买回去,要费心拾掇。先是分类,小虾和鱼仔,做成面糊或虾酱,大些的做家熬。那时,还不能随心地用油,基本就是素煮。开始孩子不爱吃,就千方百计改良熬制方法。这个过程大约经历了十几年,终于成了一道美味。
于是听者就感叹:贫困有时是励志源,又是孵化器和百变箱,不仅能化蛹为蝶,还能点石成金,化平凡为神奇。
有人就问:“能不能也给我们说说您的配方和步骤,我们自己试试。”
老妈不保守,详细介绍起来:洗净沥水,然后撒干面过油,熬制时先用郫县豆瓣和葱姜蒜炝锅,加白糖、酱油、香醋和胡椒、味精。加水以刚没过鱼为好,先用急火熬煮十分钟,再用慢火慢炖一个小时左右,汤汁将近熬干即可。
“我们原本也这样啊。”
老妈又介绍了许多诀窍,首先是调料:比如花椒要雅安的,香醋用独流的,黄酒用绍兴的,酱油用生抽而不是老抽,过油每次尽量用新油,如果能用柴火或大铁锅更好。食后之所以不积,是因加了山楂、鸡内金等中药。
问的人回家后如法炮制,虽然比以往略有改进,但始终做不出大妈那味儿。
所谓意态由来画不成,火候和感觉是佳肴的灵魂,这是个说不出的功夫。也许,老妈在烹制过程中,对食物的敬畏、食者的关爱才是最关键的。
江西三清山
三清山在江西玉山、德兴两县交界处,方圆200余里,有玉京、玉华、玉虚三峰,若道教之始祖玉清、上清、太清打坐山巅之状,故称三清山,为道教名山,被称为三清福地。东晋著名道家兼医家葛洪曾在此炼丹,至今遗迹犹存。人称三清山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奇、庐山之秀。我则以为三清山之妙在山石多瘦长挺拔,俨然道骨仙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