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患者,男,66岁。2016年2月因“乏力”就诊。查体:贫血貌,余无明显阳性体征。血常规:WBC 1.12×10n 9/L,HGB 59 g/L,PLT 117×10n 9/L。骨髓象:增生低下,原始细胞30%。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异常髓系表型,CD117n +幼稚细胞占20.47%,表达CD38、CD13、HLA-DR。白血病相关基因检测:WT1转录本水平37.5%,NPM1突变转录本水平2.59%,检测到CEBPA单突变,FLT3-ITD阴性,TP53阴性。染色体核型:46,XY
【机 构】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4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66岁。2016年2月因“乏力”就诊。查体:贫血貌,余无明显阳性体征。血常规:WBC 1.12×10n 9/L,HGB 59 g/L,PLT 117×10n 9/L。骨髓象:增生低下,原始细胞30%。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异常髓系表型,CD117n +幼稚细胞占20.47%,表达CD38、CD13、HLA-DR。白血病相关基因检测:WT1转录本水平37.5%,NPM1突变转录本水平2.59%,检测到CEBPA单突变,FLT3-ITD阴性,TP53阴性。染色体核型:46,XY[20]。二代测序:IDH1突变频率26.2%,NPM1突变频率24.6%,SF3B1突变频率42.7%。诊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伴NPM1突变、IDH1突变、CEBPA单突变、SF3B1突变。n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引导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尺桡骨双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5年1月至2019年4月我科采用超声引导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尺桡骨双骨折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6~12岁,平均9.1岁.从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C臂机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和肘关节活动度等指标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2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15.6个月.切口长度平均(2.8±0.5)cm,手术时间平均(42.5±3.8)min,术中出血量平均(5.2±1.3)ml,术中C臂机透
患者 男,36岁,于就诊4个月前因左腕部电锯伤在当地医院行急诊手术,术中发现尺神经断裂并行神经修复术.术后自觉运动感觉无任何进步,至门诊检查发现左手爪形手畸形,背侧骨间肌萎缩明显,但反复行感觉检查后仍自述环、小指掌侧感觉存在.患者自评DASH(the 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and Hand)评分为9.2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为4分.因就诊医院无肌电图及神经B超,故建议患者至上级医院做进一步尺神经损伤定位及定性检查.B超
目的 了解广西某市市属学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配置及构成情况.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广西某市市属学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配置及构成情况进行调查,并采用SPSS25.0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该市市属中小学校共67所,学生总人数145 900人,住宿生76 937人,设有卫生室47个,保健室19个,实配校医161人(医生126人,护士 35人),配备保健教师68人;按照寄宿制及学生数≥600的学校设置卫生室及配置校医的标准,卫生室设置率69.7%,校医配备率93.9%,校医配备合格率47.7%,卫生室及校医均配备合格
目的 利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研究先天性巨指(趾)症的突变基因和位点.方法 将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手术的12例先天性巨指(趾)症患者分为单纯巨指、单纯巨趾、巨指并指、巨趾并趾4组,对患者的病变组织和外周血进行全外显子检测,将4组检测到的突变基因进行交集,对交集结果进行Phenolyzer分析,筛选巨指(趾)症的致病基因,并对外显子测序结果进一步行Sanger测序验证,明确先天性巨指(趾)症的突变基因和位点,对突变基因所编码的蛋白信号通路进行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分析,以多指患儿脂肪细胞作为对照组进
目的 探究负载鸢尾素微溶胶的静电纺丝支架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用微溶胶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负载鸢尾素的静电纺丝支架(PLLA),使用透射电镜(TEM)检测纤维支架的内部结构,使用扫描电镜(SEM)检测纤维支架的形貌特征.通过等离子技术将鸢尾素枝接于静电纺丝支架,并测定其释放曲线.提取SD大鼠胎鼠海马区神经干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进行细胞标志物巢蛋白(Nestin)的鉴定.观察PLLA-鸢尾素浸出液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 TEM显示静电纺丝支架有管状结构,SEM显示其有一致的方向特征;鸢尾素可持续
目的 研究右美托咪定和NLRP3炎性小体在臂丛神经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 取成年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臂丛神经损伤疼痛组(NP)、臂丛神经损伤疼痛+右美托咪定注射组(Dex).建立SD大鼠左侧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大鼠模型.术前及术后3、5、7和14 d检测各组50%机械缩爪阈值和冷缩爪评分.于术后7 d取材,采用RT-PCR检测各组NLRP3、Caspase-1、IL-1β、IL-18 mRNA 表达水平,采用 Western blot 法和免疫组化检测 NLRP3
目的 总结国内外各种肢体保存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不同方法保存肢体的效果.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肢体保存方法的文献,对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目前肢体保存方法主要包括低温干燥冷藏法、深低温冷冻法、低温灌注液灌注法、体外循环全血灌注法、高压氧法、异位寄养法.上述方法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延长组织细胞活性,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提高再植成活率及功能恢复.结论 根据断肢损伤情况、所处环境以及再植要求,如何完善保存方法并合理应用,有机结合,联合应用,扬长避短,甚至研发出更适合复合组织保存的技术及方法,将对离断肢体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已经发展成为难治复发血液肿瘤的有效治疗手段。在其临床应用不断增加的同时,治疗相关毒副反应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神经系统并发症是CAR-T细胞治疗过程中常见的毒副反应之一,发生率为21%~66%n [n 1,n 2,n 3]n 。随着CAR-T细胞治疗的不断开展,国内外对于治疗相关神经系统毒副反应的诊断和处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和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造血干细胞移植与细胞免疫治疗学组组
患儿,女,3岁,因“发热十余天”于2017年3月1日首次入院。血常规:WBC 17.7×10n 9/L,中性粒细胞占0.24,淋巴细胞占0.60,RBC 3.64×10n 12/L,HGB 89 g/L,PLT 69×10n 9/L。骨髓象: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占0.78,糖原染色(PAS)阳性。免疫分型:异常细胞占0.765,主要表达HLA-DR、CD10、CD15、CD19、CD2、CD38、cCD79和TdT。染色体核型正常。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TCF3-PBX1阳性,余阴性。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是肿瘤治疗的新兴技术,通过基因工程将针对肿瘤抗原的单链可变区与共刺激分子的基因片段(CAR)整合至T细胞基因组并在T细胞上表达,CAR蛋白的胞外结构特异识别肿瘤抗原,并启动下游信号通路,使CAR-T细胞增殖、活化,发挥靶向肿瘤杀伤效应n [n 1]n 。2017年8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全球首个商业化CAR-T细胞产品用于治疗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r/r B-ALL),儿童及年轻成人r/r B-ALL完全缓解(CR)率达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