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对国家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来源 :资治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hfo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首先从法律意识的概念角度出发,就其对国家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做出了深入的分析,而后进一步以此作为基础,对于如何切实加强强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进行了讨论。
  【关键字】法律意识;法制建设;重要性
  改革开放的近四十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方略之后,我国对于法律的关注也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经过党和政府多年来不懈的努力,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从这个层面上看,我国基本已经脱离了“无法可依”的局面,但是只有法律被社会公众所认可和接受,并且选择信任,闹之余尊重的时候,法律才能作为整个社会的精神财富出现。
  一、法律意识的概念以及价值分析
  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法制现代化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但是单纯的法制现代化并不等于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法制只能作为法治的开端,法制现代化只能作为依法治国的必要基础对待。依法治国不仅仅要求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加要求政府的严格执行,以及公民自觉自愿的遵守。如果公民不能从自觉自愿的角度出发遵守法律,即便是国家可以通过强制的手段来迫使人民遵守法律,那么这样的法律也只能是缺乏生命力的,被動的执行,至少会形成阻碍法律本身成长的速度。然而一直以来,我国在展开法制体系和环境建设的时候,都更多关注法制体系本身,而忽视了法制现代化的实际适用效果。所有的法制体系构建都必须立足于其服务的社会环境,着力于解决环境中的问题,而如果我们建设的法制体系背离了中国社会群体的心里现状和社会现实环境,就会失去其价值。
  为了实现法律自身的价值,首先应当进一步澄清公民法律意识的概念。法律意识是产生于法及法律现象,是人们对法及法律现象的主观反映,并反作用于法及法律现象。从认识层次的角度看,法律意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其中前者是对法和法律现象的感性认识,表现为一个相对较浅的层面,是人们基于自身利益而对法律形成的感知,是一种自发而朴素的认识。而后者则是对法及法律现象的理性认识,是系统化的认知提升。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法学观,即立法的本质是国家政权阶级以国家的名义制定利益分配规则并且确保遵守,这一点映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即立法是为了人民之间分配利益、解决纠纷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有力工具。因此可以说,对法律的遵守来源于法律心理,而对于法律的建立则来源于法律思想体系。
  法律意识当然首当其冲地会应当到立法和执法群体,但是从公民的角度看,其法律意识同样也是法制完善不容忽视的重要动力。只要公民对法律保持发自内心的尊重和认可,法律的存在才具有实际价值。但是公民对于法律的认可和遵从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活动中学习并且形成的,并且每一个公民在面对事件的时候都会存在困境选择,这个选择过程中,守法的成本作为一个因素而存在,而选择的结果是遵守法律还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必然依赖公民的法律意识。从这个角度看,法律意识成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的重要因素。
  二、培养公民法律意识的相关建议
  前文中以及提及,法律意识由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两个层面共同构成,并且作用于每一个人的每一个生活选择之中,成为维护社会的诸多微观力量。从这个角度看,想要实现法律本身的价值,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成为了必由之路。
  从公民法律意识的养成角度看,在允许的情况下,从小抓起无疑是最优选择。对于青少年而言,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体系,还有诸多细节正在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而有所修正,如果能够加强法律意识的灌输,其效果必然要比成年之后的学习要具有更优的效果。针对于这一个问题,有几个方面的重点应当注意。
  首先,从社会领域的法律意识渗透不容忽视。虽然对于青少年而言,其所接触的社会更多局限于校园环境,但是生活环境中的信息获取总量同样不容忽视,耳濡目染的渗透,其效果通常要比认真的灌输学习不在以下,更何况其生活环境中的诸多人,无论是家长还是朋友,都会成为其行为修正的范本。考虑到青少年阶段行为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加强社会范围的普法工作,对于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而言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价值。
  其次,在校期间,增加必要的法律学习,即便不是系统性的学习,对于法律意识,尤其是深层面的法律思想体系的形成,其意义之大不容否认。这是青少年客观、体系化认识法律的重要渠道,对于青少年形成完整的法律意识,甚至于形成完整的基于法律环境的价值观都有积极意义。
  最后,在展开法律意识的建设的过程中,应当着眼于不同群体的受众所对应的不同行为方式和特征,以及获取信息的不同渠道,想要展开行之有效的法律意识建设,无论是面向青少年还是社会环境中的不同成年群体,都应当有的放矢,才能获取良好效果。区分受众行为和语言特征,选择群体常用的信息获取通路,都是优化法律意识建设的重要途径。
  三、结论
  法律意识的提升,对于国家法制的建设而言,是一种基本的保障,而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甚至于作为现在家庭环境的重要影响力量,其价值不容忽视。对于这一领域的工作,应当在长期坚持的基础上不断密切关注变化,积极修正,才能获取良好效果。
其他文献
【摘要】20世纪90年代后,港澳黑社会组织,如“新义安”、“141k”、“和胜义”等对内地渗透破坏活动日益突出。从广东到内地逐步蔓延,不仅深入到广东的许多城乡,还逐渐向其他城市发展,犯罪模式与规模都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并呈现出一定规律。在国际警务合作的大框架之下,进一步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反黑社会犯罪机构。逐渐形成双边,三边警务与司法合作新机制。  【关键词】港澳黑社会;渗透内地;警务合作  一、从
期刊
【摘要】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不仅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更是发挥消费引领作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对云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实践进行梳理,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云南;旅游文化产业;政策实践;对策建议  旅游文化产业是以游客为消费主体,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文化产品为核心,以文化创意为手段,以旅游活动方式为载体的现代服务业。旅游文化产业是满足人们深
期刊
【摘要】科学素养是学生在以后工作、生活等各方面都会折射出的一种为人处事的行为习惯,它决定着一个人的整体综合素质。本文以泸州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学生为例,在分析学生科学素养的心理行为特点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出个人粗浅看法。  【关键词】高职学生;科学素养;策略  据研究报道称,一个人的科学素养高低已经开始影响到一个现代社会中的人的生活质量,而公众的科学素养已经关系到国家的综合國力!相
期刊
【摘要】群众文化活动是由群众自己开发、自己参与,最终满足自已的精神生活,一般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其不仅能够娱乐群众的精神生活,提升群众的审美水平,同时还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群众在当前社会中的文化活动所具有的时代价值进行探讨,进而深入研究推动活动创新的管理方式。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时代价值;管理创新  引言  创新是文化继承和发展的
期刊
【摘要】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历史上著名水利工程,记录了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信息,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形成了种类多样、数量庞大的文化遗产。本文以运河城市聊城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目前运河聊城段文化道产保护的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保护措施,以期对聊城段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聊城;文化遗产;构成;保护  一、运河聊城段的历史及现状  从历史
期刊
【摘要】“互联网+”是信息时代的一种形态,互联网与大学课堂的融合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本文在“互联网+教育”的形态下,阐述“教”与“学”的新观念以及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几种新型的授课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教学环境;慕课  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对传统行业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也重塑了人类自身。教育界也展开了“互联网+教育”的讨论。2015年5月24
期刊
【摘要】水稻倒伏是多方面、综合性因素造成的,是阻断营养运输、产生空瘪粒、影响米质的重要原因,是增加劳动成本、制约产量提高的重要瓶颈。2010年,全县耕地倒伏现象十分突出。为了有效避免和减轻这种现象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保障功能叶片光合作用强劲,养分输送籽粒充实度完好等高产性状的稳定表现,增强应对“大风、多雨”等自然条件的抵御能力,根据当前水稻倒伏发生的规律和特征,围绕品种、灌木、施肥、防病、
期刊
【摘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需求侧发力转变为依靠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更加注重解决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推進新型城镇化能够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民工市民化,将带来巨大的消费需求,能够为就地脱贫、异地搬迁脱贫等精准扶贫机制插上翅膀、增添动力,从而促进“补短板”。可见,新型城镇化是化解即期经济下行压力与推进
期刊
【摘要】目前我国许多单位中人事档案存在着很多弊端,主要是人事档案管理不规范,现代化管理程度不高,造成这一状态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管理的意识、管理的技术、管理的标准化等诸多因素造成的。  【关键词】人事档案;规范化;管理  一、当前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改造不完善,还有很大一部分的人工纸质档案建档没有数字化处理,与数字化网络平台结合不好,没有充分发挥出网络平台的快捷效能,自然造成
期刊
【摘要】地域文化下的文化博物馆是地域文化的典型载体,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地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所以,利用科学合理方式对地域文化下的文化博物馆进行设计和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是新时代下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展示地域文化语言,以当前文化博物馆建设的成功经验为基础,创新设计理念,将新的地域文化元素融合进设计之中,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地域文化;文化博物馆;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