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用教材教”的“三重境界”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q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中“用教材教”蕴含“三重境界”,分别是:教材为本,融会贯通的执着之境;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虚无之境;回归教材,超越升华的淡定之境。语文教师只有渡历这三重境界,才能将“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有效结合,帮助学生成长。
  【关键词】语文教学;“用教材教”;“三重境界”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来说,“用教材教”代替“教教材”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综观当前语文教学,出现了较多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教学实践仍然以探索模式进行。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经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语文教学如参禅,“用教材教”经历着同样的三重境界。
  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教材为本,融会贯通——执着之境
  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之初,万事万物被还原成本原,人们相信事物就是自己看到的样子,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终究看不透其中的奥秘。投射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囿于“教材”这个“相”,距离“空”还有很大距离。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基本依据,不仅是教师“教”的材料,更是学生“学”的材料。凝聚了众多专家多年研究、修改并投入实践的语文教材应当是教师和学生的第一手资料,但是教师曲解教材内容和作者编写意图、无法灵活运用语文教材的问题也十分常见。有些教师照本宣科,贪多求全,完全按照教材依葫芦画瓢,研究教材浅尝辄止,把自己当做教材的“搬运工”;有些教师对教材蜻蜓点水,一笔带过,过度拓展课外知识,实则不得要领,竹篮打水一场空。
  理解教材是“用教材教”的前提。教材是一座矿藏丰富的“矿山”,如何开发挖掘,优化利用,为“用教材教”打好基础,取决于教师自身。叶圣陶先生曾说“潜心会文本”,教师要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准确解读教材文本,只有教师充分理解教材的内容、思想内涵、写作特色,作者的编写意图等才能在此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加工完善,为“用教材教”提供可能性。
  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虚无之境
  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有悟时,我们学习用心去体会
  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透彻的思考,山不再是本源意义上的山,水也不再是本源意义上的水。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道家讲究“无牵无挂,追求避世”。究其原理都是一种修行,最终追求的是一种超脱,而不是刻意的寻求,主旨在心。要达到这一境界并不容易,譬如广大语文教师孜孜不倦追求“用教材教”的真谛,但真正能得其法的少之又少。
  语文教材这座丰富的矿山时常会遮住教师的双眼,让他们看不见身边的美景
  和意境,如此便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跳出教材这座山,站在更高的境地,方能有豁然开朗之感。
  (一)注重角色的转变,“以人为本”
  新课改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由传统的“满堂灌”模式向与学生平等沟通对话的模式转变。学生并不是知识的机械接收体,他们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体。对于教材来说,他们既是学习者,也是创造者。因此在语文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促进其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用教材教”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二)加工教材:删繁就简,锦上添花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每个专题后有“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的设计,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力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必修一“向青春举杯”单元中“吟诵青春”专题后设有四条“活动体验”,在一节课内将所有的问题都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处理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可根据自己的课堂需要进行选择。如大部分学生会对《相信未来》中“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两句产生断句上的疑问,教师就可结合“活动体验”中的示例朗读进行讲解:“手指”后断开,“手掌”后断开。理由是,手握拳,手指突出的骨节就像是浪花的形状;手摊平掌心向上,就像是能托住太阳的大海。比喻的手法,有象征希望的意味。
  教材中有些选文语言晦涩,理论深奥,有些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无从下手。如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单元中“永远新的旧故事”专题下的课文《边城》节选中的第三部分对端午节赛龙舟的描写淋漓尽致,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由于学生缺乏赛龙舟的生活经验,对湘西地区的生活环境、文化习俗不甚了解,很容易产生想象上的偏差。因此教师可以展示关于赛龙舟的具体图片或《边城》的电影片段,真实还原文中的描写。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理论的东西具体化,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积极思考,提高教学效率。
  (三)超越教材:创新有度,拓展有效
  “用教材教”的特点之一就是教师是教材使用的主动者,尊重教材却不囿于
  教材,走进教材的同时走出教材。然而走出教材需要有个“度”,走出教材不是一味“挖井打洞”,使教材艰深难懂,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也不是贪多求全,伤害文本,“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譬如有的教师在讲解必修五“科技之光”单元中“美丽的创造”专题中《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时,第一步:多媒体展示大量景泰蓝工艺品的图片。第二步:详细向学生介绍有关景泰蓝的发展历史和制作过程。第三步:展望景泰蓝制作工艺的发展前景。课堂资料十分丰富,而教师却完全忽略了对这篇说明文文本最基本的解读,忽略了对说明方法和写作特点的分析,忽略了文章本身的精炼语言和文化熏陶的作用,忽略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这样一节课下来,“教者海阔天空,听者一头雾水。花哨的形式消融了学生对课本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没有时间关注课文本身,没有时间去理解和体悟语言文字,留在学生知识库里的是被教师‘咀嚼过了的面包’或似是而非的所谓个性解读。”   (四)运用教材:教会方法,用活“例子”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密不可分。教教材是一个帮助学生理解感悟教材的过程,教师通过对成语、典故、著名学者的点评或相关文章的引用,把教材读厚,内化为对教学有用的资源,那么展现给学生的就不是孤零零的知识点,而是有脉络、有节点、有延伸的知识网。学生在把教材读厚的过程中,认知结构会发生变化,使得教师的“用教材教”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教材文本中不仅蕴含着学科知识体系,更加贯穿着认知规律。用教材教就是
  要教给学生认知规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方法论。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本无非是例子”,这点出了教材具有启发性的本质。上海师大吴忠豪教授说:“课文只是学语文的例子,是可以替代的。我们可以用这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也可以换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所以,语文课把大量时间放在语文思想内容的解读上,这是造成语文课效率不高的直接原因。”语文教师是语文教育过程中的主导者,通过对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启发、引导和规范培养,使他们主动得到发展。随着学生知识、能力的增长,他们能够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自主地吸取知识和提高品德修养。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人们说“教是为了不教”。
  三、“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回归教材,超越升华——淡定之境
  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种经历世间沧桑后的返璞归真,但这种境界并非所有人都能达到。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禅中彻悟,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这时,看到的山仍是山,水也仍是水,只是这山这水,早已经被另外的心态赋予另外的涵义了。参禅的最高境界是“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同理,语文教师只有在“教教材”的基础上有方法的“用教材教”,才能真正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成长。
  (一)教材是山,回归教材就是联结高度。
  语文是生活的基础,学好语文可以为过好生活做准备。回归到教材之中,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将静态的文本与动态的生活联结。学习《相信未来》,学会希望;学习《老王》,学会奉献;学习《项脊轩志》,学会真心……在语文中学习爱人与被爱就是语文教材给我们心灵的滋养。回归教材的这一教学过程,就是语文教师带着教材编写者的期望,展开教师、教材、学生和生活高度对话的过程。
  (二)教材是水,回归教材就是对话深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都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本身并不是孤立的学科,它与数学、物理、英语、地理等其他所有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语文学科独特的特点与功能使教材在显性知识中隐藏着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传达的知识,隐性知识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隐性知识的挖掘程度会直接影响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只有不断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实现与显性知识的沟通和融合,才能对有效提高课堂的时效性,由表及里,彰显教材的深度。除此之外,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教材有生命,回归教材就是保存温度。
  语文课不能仅有热闹和浮躁,而必须有真正的智慧,真正践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为语文教学注入永久的灵性、质感和蓬勃的生命力。没有思维训练和价值引领的语文课只能培养出机械的,丧失独立思考能力的“稻草人”。有生命的语文课,是教师带领学生发掘教材背后的精神母题和文化传承。教师是播种者,用文本和思想将学生这些幼芽灌溉成参天大树。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并不是水火不容的两张皮,而是同一张皮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基础与发展,前提与提升。“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以禅意践行“用教材教”,既遵循教材,又不受制于教材;既凭借教材,又跳出教材、超越教材、创新教材。只有守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过程,才能抵达“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最高境界,让教学实践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和程.例谈如何“用教材教”[J].说文论语,2015:17-20.
  [2]何迪远.追求“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和谐统一[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7:17-20.
  [3]吴忠豪.期盼语文课的美丽转身——从“教课文”到“教语文”[J].语文教学通讯,2011(2):9-11.
  [4]赵梦轩.对语文教学中“用教材教”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杂志,2012(9):71.
  [5]王卫红;何捷.“用教材教”的四种教学主张[J].中小教师培训,2015(6):51-55.
  [6]李国华.“用教材教”要注意五环相扣[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1:7-9.
  [7]马香香.浅谈“用教材教”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启示[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4:94-96.
  [8]王朝武.新教材——如何“用教材教”[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7-8.
  [9]王蔚.新课程实施视阈下的教材观[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9):74-75.
  [10]王波.教师怎样用教材教[J].中学课程资源,2008:44-45.
  [12]李国华;陈海莲.如何提高“用教材教”的实效[J].教书育人,2010:56-57.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社会转型期,各种价值观念的变迁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冲击,在价值观选择方面无所适从,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更加令人瞩目。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在促进儿童青少年成长方面逐渐彰显专业优势,在学校教育部门中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在优势视角理论的指导下,试分析了优势视角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优势视角下的学校社会工作相关原则。  【关键词】优势
期刊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多语种人才的需求,而英语作为主要的交流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在初中的英语教学课程中,应该着重体现英语教育灵活性的有效应用,通过以生为本的教学方针,将灵活性思维融入到教学方案中,使学生提高学习热情,能够发挥学习主动性。本文通过简要描述英语教育灵活性的重要性,探究英语类教学灵活性设计在教学中运用的策略技巧与实施方案,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增强学生英语
期刊
【摘要】重庆体育在“健康重庆”的政策下发展的如火如荼,但是农村学校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利用文献法、教师访谈法对重庆现目前的农村学校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育观念滞后、体育师资情况薄弱、场地器材经费严重短缺、体育课程的开发情况不足、课外活动开展不普及等。分析数据提出相关建议,为该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新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重庆;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现状;对策  1
期刊
【摘要】创新精神作为一种态度,一种个性倾向,不是一种可以直接教会的东西,它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积累过程,是以积极主动性、独立自主性为基础的。只要我们能为儿童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支持、鼓励儿童的探索和创造活动,创新精神就可以在其中孕育、萌芽,并逐渐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格特征。  【关键词】高质量;创造;幼儿教育  一、基本学习——高质量幼儿教育的内容。  教育内容直接关系到教育的目标、教育的质
期刊
【摘要】进行幼儿教育研究对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和提高幼儿园的凝聚力,以及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工作兴趣与热情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近年来,幼儿园领导和教师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教育研究;兴趣;职业素养  一、加强教育理论基础的学习  幼儿教师要进行教育研究,就必须具有一定教育科研理论素质。这方面的素质主要是指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
期刊
【摘要】近年来,超级中学以强势之姿挤入人们的详议讨论中,它凭借对国内优秀高校的垄断优势一次一次的引发社会性的争论。然而,超级中学也凭借着自身的优秀师资及浓郁的学习文化氛围使自身的存在有着不容忽视的合理性。  【关键词】超级中学;合理性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拟录取保送生比例占本科生招生计划的10%以上,其中中国科技大学比例更是超过20%,
期刊
【摘要】人们对科学知识的需求,正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提高。科教纪录片作为人们获取科学知识重要的渠道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受众本位”思想在纪录片创作中开始不断加强。科教纪录片《探索·发现》栏目注重传播方式上的创新,将人文历史、自然地理等严肃的科学类知识以更具亲和力、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在知识性中融入趣味性。  【关键词】科教纪录片;题材深度挖掘;表达方式创新  《探索·发现》是中
期刊
【摘要】在信息化网络化的21世纪,有人说,谁掌握了信息和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这些言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网络舆论的重要性。本文探讨在我国网络舆论环境下,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扬长避短,探索积极有效的方式,为构建良好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环境支持。唯有如此,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才会更富有成效。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蓬勃发展,21世纪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无不受到网络的影响。在当代社会,腾讯Q
期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要培养的学习习惯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是阅读习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阅读习惯比远比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重要,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语文教学达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走出校门后的“自我”教育,使其终身受益。  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教师如何才能构建出一套指导体系呢?本人经过两年多
期刊
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一本都不到。“打开心灵之书,打开未来之门”。书籍作为通向未来的阶梯,作为启迪心灵的钥匙,作为塑造灵魂的元素,在少儿的启蒙阶段,担负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公共图书馆现阶段,少儿馆借阅明显存在二大趋势,一为少儿自主选择,另一为专家指导,老师推荐。  一、自主选择  少年儿童,特别是六岁以上的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