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让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起来,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尤其在“调控”上下功夫,让自己在课堂“调控”上游刃有余,提高课堂驾驭能力,真正处理好语文教学中“活”与课堂常规的关系,使我们的课堂改革落到实处。
關键词:语文课堂;灵活灵动
一年级语文课上,老师教了生字“马、米、土……”后,为了巩固这几个生字,老师让学生做游戏,每个学生的胸前都有一个字,让学生离开座位找朋友,两个朋友的字能组成词语拼读。这是小朋友非常喜欢的游戏。大家马上离开座位活动起来,但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大家晃来晃去,一片嘈杂,有的小朋友很快找到能和自己拼的字,就拉着手在玩;有的小朋友马上离开座位去找自己平时喜欢一起玩的朋友去聊天了;有的小朋友有点莫名其妙的在座位上,看着别人,也许不知怎样干……过了几分钟,在老师声嘶力竭中,学生安静下来,老师拉出几对朋友,让学生拼读。然后,老师马上接着“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看拼音猜苹果树中苹果下是什么字(其实就是读拼音拼汉字)。对猜的孩子每人奖励一只苹果,学生情绪一下子被煽了起来。由于苹果有限,结果奖励到苹果的孩子拿着苹果沾沾自喜,摸着苹果,也不注意老师还在要求他们下一项学习活动——念儿歌;没有奖励到的孩子,眼睛也羡慕地注意看着苹果;有个别孩子还从抽屉里拿出自己的零食,以示自己也不比别人差,也有吃的东西。学生的注意力都分散了。虽然看上去这堂课学生的情绪始终是高涨的,但是学到的东西不得而知。
像这样空热闹,假互动的案例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并不少见。我想:我们用新的课改理念、新的语文课标和新的培养目标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是要彻底摒弃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的语文教学模式,应该像这位老师那样积极倡导让孩子多实践,多合作的游戏活动,让孩子在新教材的实验中,在课堂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但是,总不是新教材的课堂教学就是这样乱哄哄的吧!也许有的教师认为强调课堂常规要求,就会扼止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和“活”性。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玩游戏都有一定的规则,更何况是在课堂中学习知识呢!课堂学习更要有规范要求,这是学习效果的保证。
怎样区分“乱”和“活”呢?专家指出:“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要看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不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叫乱,如果学生没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又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叫乱。”由此可见,虽然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且伴着“给我”的声音;虽然为了弄清学习上的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虽然学生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学习小组,但都始终围绕着学习这个主旋律。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似乎有点“乱”,实际上是“活”。但这种“活”中也要有新的规范,过于放纵,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让课堂规范就要掌握调控策略,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来,教师应具备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那么教师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与课堂常规之间的关系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引起注意。
一、正确的认识
1、课堂上的“活”与课堂常规是统一的。
课堂常规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常规管理上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对学生“活”的内涵教师也要有正确的的认识,“活”不等于不要课堂常规,它不是指“乱哄哄”,表面上的“热闹”,而是指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喜爱兴趣,学习中的好心情及投入程度,能主动探索、专注倾听、积极交流、勤于动手,以及对成功的愉悦之情等的表现,其实质也正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常规内容,学生的“活”应体现在这里。课堂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营造一种轻松和谐,师生亲密无间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悦。但要做到活而不乱,动而不滥,乐而不散。教师要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每节课堂教学的内容之一,贯穿渗透于学习活动之中,贯穿于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得课堂教学中形成“活而不乱”,呈现出平等、宽松、和谐、欢乐的学习氛围。
2、课堂上的“活”是有前提的。
是的,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自主、参与、合作的学习方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现在的大多数班级人数往往在40人至60人之间,就算小班也在30人左右,这么多的人互动,能真正起到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的作用吗?还是表面热热闹闹,其实连教学目标都没有完成的假互动呢?因此,有些“活”的教学方法是要在真正的小班里才能进行的,否则事倍功半。教师要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放”与“管”,才能让学生真正“活”起来,“活”得有度,“活”得有效。
二、正确的引导
学生的“活”离不开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堂常规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规范学习的行为,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但常规训练虽然不能强调机械化、模式化,不要过分强调坐姿、掌声等的整齐划一,不要过多地让学生齐念“课堂常规口诀”。但是教师应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个体学习时、小组讨论时、集体游戏时、作业时等等不同情况下应该注意怎样学习。
1、明确目标。教师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心里很清楚这节课要达到哪些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体现三个维度,这样才能避免教学变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避免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教师不能把握,任由学生牵着鼻子走,虽然场面很“活”,学生发言积极,但是离开了教学目标,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师教学目标明确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力,落实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也应该以一个合作学习中的首席的身份参与其中,和孩子共同学习探究。在探究当中灵活地根据心中的目标来提出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结合起来,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2、动静有度。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包括听、看、说、读、思、写,唱、跳、演,画、做、玩。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有不同的“动”法,使课堂“活”起来。“动”是一种学习形式,而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不能为“动”而动。课堂上应动静结合,放收有度。就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而言,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自主学习,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合作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使之恰到好处,不能让学生整堂课都处于活动状态,使学生整堂课的精神处于亢奋之中。像上面案例中,游戏一个接一个,看看很“活”的一堂课,学生的收效却不大,连最起码静心学知识的常规都不能训练到位,难道我们的知识都是在这样环境中获得的吗? 3、安排有序。比如本文开头的案例中,课堂游戏前,教师应该将班内40余名学生平均分成4个小组,让学生在每个小组活动圈内找朋友,找到朋友后站在“光荣圈”内。那么学生开始活动就不会满教室跑,到处漫无目标地晃动。学生找到各自可以组成词语的朋友后,就手拉手站在“光荣圈”内,学生就不会找到后两个人就自顾自玩,站在“光荣圈”内的学生会有一种自豪感、成功感,这样剩下的学生(没有找到朋友)少了,他们也会尽快地去找朋友,老师也用不着声嘶力竭地去组织了,一目了然就看清了哪些学生已经找到了朋友。这样教室里就减少了吵闹的机会。另外老师在平时的游戏中要强调应该注意哪些事项,要常常在游戏中渗透训练。
4、训练方法。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形成新的规范,让学生通过讨论形成统一认识——上课要听从老师的统一指挥;要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发言;发言要找准适当的机会;不能在课堂上做与本节课学习无关的事等。例如在让学生学会倾听的常规训练中,要求他们学会要用眼睛注意说话的老师或同学,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能记在心中或听出差异进行补充。对那些别人说话时,只顾自己,不善于倾听的学生要加以引导、鼓励,让学生都能加入到听的行列中来。再如,围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应该注意轻轻讨论,遇到问题相互议论,评议,不能大声争论,分配任务时要有责任感和合作精神等等。那么,案例中拿出零食吃的行为还会发生吗?
5、尊重学生。学生有活生生的思想,他们在活动中肯定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规范的同时,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自主与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中形成知识、方法的结论,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对于偶发事件,教师应采取“宽容的策略、转换的策略、停顿的策略、幽默的策略、诱导的策略、暗示的策略,冷却的策略、糊涂的策略”等。如案例中发生学生吃零食的事件,教师可以幽默地说:“啊,你的零食好香啊,可是老师这里还有比零食更香的东西,那就是——比一比,谁能把儿歌读得好!”。也可以转换学生的注意力:“刚才有6个小朋友得到了老师的奖励——苹果,接下去,我们要看看哪个小朋友能更好地朗读儿歌,得到知识的金苹果。”而不能严厉地去呵斥学生。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如案例中老师可以采用下面的评价,让学生投入到下一轮学习中。夸张评价法——“你们看,这位小朋友多爱学习,他已经把自己的奖品放到脑后,投入学习儿歌中去了,老师相信他还能得到更多的金苹果。”赞美评价法——“这位小朋友的做法与众不同,请大家给予掌声鼓励。”榜样评价法——“这位小朋友真懂事,做得真好,希望小朋友也能像他那样。”假设评价法——“如果你把零食放到下课再吃,那多好啊!你能改正吗?”等,使学生在老师的赞赏中领略到成功的自豪感,改正不足之处。
另外,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在学生主体性越来越被强调的今天,许多教师在课堂上面对越來越活跃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教师都遇到了相同的问题:课堂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学生会提出一些漫无边际的问题,课时与教学任务产生了矛盾,一节课往往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新型师生关系下的课堂教学不是对教师作用的忽视,而是对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让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起来,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尤其在“调控”上下功夫,让自己在课堂“调控”上游刃有余,提高课堂驾驭能力,真正处理好语文教学中“活”与课堂常规的关系,使我们的课堂改革落到实处。
關键词:语文课堂;灵活灵动
一年级语文课上,老师教了生字“马、米、土……”后,为了巩固这几个生字,老师让学生做游戏,每个学生的胸前都有一个字,让学生离开座位找朋友,两个朋友的字能组成词语拼读。这是小朋友非常喜欢的游戏。大家马上离开座位活动起来,但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大家晃来晃去,一片嘈杂,有的小朋友很快找到能和自己拼的字,就拉着手在玩;有的小朋友马上离开座位去找自己平时喜欢一起玩的朋友去聊天了;有的小朋友有点莫名其妙的在座位上,看着别人,也许不知怎样干……过了几分钟,在老师声嘶力竭中,学生安静下来,老师拉出几对朋友,让学生拼读。然后,老师马上接着“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看拼音猜苹果树中苹果下是什么字(其实就是读拼音拼汉字)。对猜的孩子每人奖励一只苹果,学生情绪一下子被煽了起来。由于苹果有限,结果奖励到苹果的孩子拿着苹果沾沾自喜,摸着苹果,也不注意老师还在要求他们下一项学习活动——念儿歌;没有奖励到的孩子,眼睛也羡慕地注意看着苹果;有个别孩子还从抽屉里拿出自己的零食,以示自己也不比别人差,也有吃的东西。学生的注意力都分散了。虽然看上去这堂课学生的情绪始终是高涨的,但是学到的东西不得而知。
像这样空热闹,假互动的案例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并不少见。我想:我们用新的课改理念、新的语文课标和新的培养目标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是要彻底摒弃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的语文教学模式,应该像这位老师那样积极倡导让孩子多实践,多合作的游戏活动,让孩子在新教材的实验中,在课堂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但是,总不是新教材的课堂教学就是这样乱哄哄的吧!也许有的教师认为强调课堂常规要求,就会扼止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和“活”性。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玩游戏都有一定的规则,更何况是在课堂中学习知识呢!课堂学习更要有规范要求,这是学习效果的保证。
怎样区分“乱”和“活”呢?专家指出:“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要看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不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叫乱,如果学生没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又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叫乱。”由此可见,虽然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且伴着“给我”的声音;虽然为了弄清学习上的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虽然学生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学习小组,但都始终围绕着学习这个主旋律。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似乎有点“乱”,实际上是“活”。但这种“活”中也要有新的规范,过于放纵,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让课堂规范就要掌握调控策略,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来,教师应具备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那么教师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与课堂常规之间的关系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引起注意。
一、正确的认识
1、课堂上的“活”与课堂常规是统一的。
课堂常规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常规管理上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对学生“活”的内涵教师也要有正确的的认识,“活”不等于不要课堂常规,它不是指“乱哄哄”,表面上的“热闹”,而是指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喜爱兴趣,学习中的好心情及投入程度,能主动探索、专注倾听、积极交流、勤于动手,以及对成功的愉悦之情等的表现,其实质也正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常规内容,学生的“活”应体现在这里。课堂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营造一种轻松和谐,师生亲密无间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悦。但要做到活而不乱,动而不滥,乐而不散。教师要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每节课堂教学的内容之一,贯穿渗透于学习活动之中,贯穿于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得课堂教学中形成“活而不乱”,呈现出平等、宽松、和谐、欢乐的学习氛围。
2、课堂上的“活”是有前提的。
是的,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自主、参与、合作的学习方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现在的大多数班级人数往往在40人至60人之间,就算小班也在30人左右,这么多的人互动,能真正起到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的作用吗?还是表面热热闹闹,其实连教学目标都没有完成的假互动呢?因此,有些“活”的教学方法是要在真正的小班里才能进行的,否则事倍功半。教师要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放”与“管”,才能让学生真正“活”起来,“活”得有度,“活”得有效。
二、正确的引导
学生的“活”离不开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堂常规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规范学习的行为,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但常规训练虽然不能强调机械化、模式化,不要过分强调坐姿、掌声等的整齐划一,不要过多地让学生齐念“课堂常规口诀”。但是教师应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个体学习时、小组讨论时、集体游戏时、作业时等等不同情况下应该注意怎样学习。
1、明确目标。教师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心里很清楚这节课要达到哪些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体现三个维度,这样才能避免教学变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避免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教师不能把握,任由学生牵着鼻子走,虽然场面很“活”,学生发言积极,但是离开了教学目标,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师教学目标明确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力,落实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也应该以一个合作学习中的首席的身份参与其中,和孩子共同学习探究。在探究当中灵活地根据心中的目标来提出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结合起来,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2、动静有度。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包括听、看、说、读、思、写,唱、跳、演,画、做、玩。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有不同的“动”法,使课堂“活”起来。“动”是一种学习形式,而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不能为“动”而动。课堂上应动静结合,放收有度。就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而言,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自主学习,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合作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使之恰到好处,不能让学生整堂课都处于活动状态,使学生整堂课的精神处于亢奋之中。像上面案例中,游戏一个接一个,看看很“活”的一堂课,学生的收效却不大,连最起码静心学知识的常规都不能训练到位,难道我们的知识都是在这样环境中获得的吗? 3、安排有序。比如本文开头的案例中,课堂游戏前,教师应该将班内40余名学生平均分成4个小组,让学生在每个小组活动圈内找朋友,找到朋友后站在“光荣圈”内。那么学生开始活动就不会满教室跑,到处漫无目标地晃动。学生找到各自可以组成词语的朋友后,就手拉手站在“光荣圈”内,学生就不会找到后两个人就自顾自玩,站在“光荣圈”内的学生会有一种自豪感、成功感,这样剩下的学生(没有找到朋友)少了,他们也会尽快地去找朋友,老师也用不着声嘶力竭地去组织了,一目了然就看清了哪些学生已经找到了朋友。这样教室里就减少了吵闹的机会。另外老师在平时的游戏中要强调应该注意哪些事项,要常常在游戏中渗透训练。
4、训练方法。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形成新的规范,让学生通过讨论形成统一认识——上课要听从老师的统一指挥;要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发言;发言要找准适当的机会;不能在课堂上做与本节课学习无关的事等。例如在让学生学会倾听的常规训练中,要求他们学会要用眼睛注意说话的老师或同学,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能记在心中或听出差异进行补充。对那些别人说话时,只顾自己,不善于倾听的学生要加以引导、鼓励,让学生都能加入到听的行列中来。再如,围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应该注意轻轻讨论,遇到问题相互议论,评议,不能大声争论,分配任务时要有责任感和合作精神等等。那么,案例中拿出零食吃的行为还会发生吗?
5、尊重学生。学生有活生生的思想,他们在活动中肯定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规范的同时,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自主与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中形成知识、方法的结论,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对于偶发事件,教师应采取“宽容的策略、转换的策略、停顿的策略、幽默的策略、诱导的策略、暗示的策略,冷却的策略、糊涂的策略”等。如案例中发生学生吃零食的事件,教师可以幽默地说:“啊,你的零食好香啊,可是老师这里还有比零食更香的东西,那就是——比一比,谁能把儿歌读得好!”。也可以转换学生的注意力:“刚才有6个小朋友得到了老师的奖励——苹果,接下去,我们要看看哪个小朋友能更好地朗读儿歌,得到知识的金苹果。”而不能严厉地去呵斥学生。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如案例中老师可以采用下面的评价,让学生投入到下一轮学习中。夸张评价法——“你们看,这位小朋友多爱学习,他已经把自己的奖品放到脑后,投入学习儿歌中去了,老师相信他还能得到更多的金苹果。”赞美评价法——“这位小朋友的做法与众不同,请大家给予掌声鼓励。”榜样评价法——“这位小朋友真懂事,做得真好,希望小朋友也能像他那样。”假设评价法——“如果你把零食放到下课再吃,那多好啊!你能改正吗?”等,使学生在老师的赞赏中领略到成功的自豪感,改正不足之处。
另外,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在学生主体性越来越被强调的今天,许多教师在课堂上面对越來越活跃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教师都遇到了相同的问题:课堂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学生会提出一些漫无边际的问题,课时与教学任务产生了矛盾,一节课往往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新型师生关系下的课堂教学不是对教师作用的忽视,而是对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让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起来,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尤其在“调控”上下功夫,让自己在课堂“调控”上游刃有余,提高课堂驾驭能力,真正处理好语文教学中“活”与课堂常规的关系,使我们的课堂改革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