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士人失意后的归处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hguozhi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的士人青年时期,读书之时,绝大多数想走一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进取之路,以天下为己任,一展雄心壮志。可现实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走上通往理想的道路,即使挤进官场,也不一定官运亨通,就算为官,也不一定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居此时,不同时代的中国士人便有了一种共同的心理感受——失意,甚至才愈盛,失意愈重。那么,此时给自己的身心找一个归处就成了必然。
  一、游仙归道
  如果说神仙是人类童年时期对自然现象想象、解释而产生、完善的虚幻世界,那么,与历代皇帝炼丹问药求长生不老不同,游仙成了士人失意后表达郁闷,抒发感慨的一种形式。
  道家思想本是源于老子的思想学说、处世意识,他们追求“无为”,以退为进,以后为先。受其影响产生了道教神仙之说,士人在仕途上不通达时,就想到神仙世界的和谐,神仙对他们的友善,借此抒发失意,表达不得重用的怨愤,从而达到一种自我安慰,寻求到一种无奈的心理平衡。
  屈原《远游》中“屯余车之万乘兮”,“召玄武而奔属,后文昌使掌行兮,選署众神以并毂”,那百神侍从的场面壮观浩大。但他还是“仆夫怀余心悲兮”思念故国,表达怀才不遇的失落之情。
  曹植才高八斗,陷于兄弟之争,处境的不得意,只能通过诗歌委婉表露,“人生不满百,戚戚少欢娱。意欲奋六翮,挑雾凌紫虚”(《游仙诗》)等诗篇写出对现状的不满和欲求解脱。
  李白“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神仙的聚会动人心魄,只是“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正是作者对现实不满,不愿向权贵低头的宣言吗?
  自屈原的《远游》到曹植的游仙,再到李白的求仙、夜梦遇仙,是古代士人失意后走的一条留下瑰丽诗篇但并不通达的道路,如果说还有一个余韵的话,那就是唐李贺的写仙诗,此后走上这条路的便很少了。至此,道中的道教神仙之说便减弱了,而与儒家积极用世的理想相对的道家出世思想是贯穿始终的。
  二、饮酒
  相比于美食给人们带来的口愉之福,酒承载了更多的精神愉悦和情感寄托,在拥有亲情,表达友情,获得爱情,金榜题名等喜悦之时,要畅饮美酒,一醉方休。此时,佳酿相伴,更添雅致。可更多时候,在士人那里,饮酒是一种消愁化解失意的方式。
  曹操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之叹,感慨人生短暂。
  阮籍“一日复一朝,一昏复一晨。容色改平常,精神自飘沦。临觞多哀楚,思我故时人。对酒不能言,凄怆怀酸辛”(《咏怀诗》),饮酒不仅化解失意,还是一种保身的方式。
  “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醉后》)王绩的这首诗是对他们饮酒的赞同和追随,也是自己心境的写照。
  再到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写出的都是不称意后饮酒寻求解脱的做法。此后,酒与愁更是如影随形。明知举杯消愁愁更愁,但更多的文人选择了饮酒。
  三、投身自然,归隐江湖
  游仙求仙不遇,酒入愁肠更添愁,还是投身到自然中,在赏心悦目的美景中消解自己的郁郁之情吧。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离别黑暗的官场,回到久别的故乡,时常喝点小酒,到处转转,轻松惬意。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江南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脍炙人口的佳句无不是自然美景,也都是诗人受到挫折后,贬为地方官,或者半官半隐时观赏所见。
  归于自然是持续时间最长,人数最多的归处。
  此外,握笔梦幻讽世也是他们选择的一条道路。从诗歌中流露出的梦之美好,现实之黑暗,到后来的仕途不顺的读书人著书抒愤的鸿篇巨制,“梦”也走过了一条逐步完善的道路。从《黄粱梦》《牡丹亭》到《儒林外史》《红楼梦》,那些仕途不畅或遭遇变故的文人用各自的作品表达了对时代的见解。
  失意后的归处并不单一,它们之间有融合,有交集。正是在其中,中国古代文人表达了自己丰富的内心情感和矛盾痛苦感情,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佳作名篇。
  (责任编辑陈剑平)
其他文献
党的十三大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提出了我国目前和将来一个时期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一理论,并且明确指出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我们经历的社会主义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北宋学者汪洙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著名画家李苦禅也认为:“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这些都是流传至今的至理名言。  对于中学生来说,读书尤为重要。中学时代是人生取向的形成和基本定型时期,中学生理应通过阅读大量的优秀图书提高自己的品位和修养。但是我们发现,现实并不令人乐观。在中学生中,没有阅读过四大名著的大有人在,更不用说其他名著了。是中学生学业太忙
参考咨询工作是为读者服务的工作,这是它的基本属性,但所用方式方法和深度广度与其它读者服务工作有所不同。其它读者服务工作侧重宏观,以种、册为单元向读者揭示信息,而参考
现行高中地理新教材,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了育人的目的,彰显了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为渗透德育提供了有利条件。那么,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怎样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切实加强对中学生的德育呢?  一、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国情教育  国情包括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教育、人口、民族、军事等方面的最基本情况。  首先,可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源远流长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评估的研究和试验不断深入,许多同志对如何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发表了不少意见。但目前此项工作正常开展起来,还存在不少困难,尤其突出的是科学合理的评估理论
世界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面临国际经济竞争,教育理应充当国家现代化的先锋。然而我国基础教育危机四伏,令人唏嘘痛心。危机一师资队伍危机——尽管国家一再呼吁提高中小学教
<正> “生活是海洋”。一位诗人曾经这样说过。当我们说生活是美的时候,首要的难道不是它的丰富和充实么?而生活的丰富性,又决定了艺术家也必须从丰富性这一点上去探索生活、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数学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予厌学的学生以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下面笔者谈谈在初中数学学科中,改变学生厌学的一些看法.一、转变教学观念,端正学生学习态度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
<正>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和抗战胜利初期,周恩来科学地概括了鲁迅光辉战斗的一生,向人们揭示出鲁迅革命精神的本质,为我们学习鲁迅指明了方向。周恩来指出:“鲁迅先生之伟
<正> 典型是古典小说的核心,甚至是“目的”。典型(typbe)在美学里指一种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既有殊异性又有丰富性,既有独立性又有代表性,既有封闭性又有开放性的艺术概括。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