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来源 :中国中医药咨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962980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评价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探讨其机制。方法: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35例,仅给予一般治疗,包括抗感染、止咳、祛痰、戒烟、适当运动锻炼等;观察组3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ABE-III型智能通络治疗仪进行穴位贴敷治疗,穴取双肺俞,双百老穴位。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症状积分减少,与对照组及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5.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2.8% (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疗法配合一般治疗是治疗和预防慢性支气管炎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支气管炎,慢性,穴位贴敷法,护理
  
  慢性支气管炎(以下简称慢支)是内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如病情进展,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本病病因复杂,患者多有反复应用多种抗生素治疗史,治疗难度大,目前尚缺乏持久有效的西医根治方法。所以,能否通过药物贴敷疗法提高病人的免疫功能,就成为该疗法有无效果的一个重要依据。
  1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院校7年制规划教材 《内科学》[1] 慢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咳嗽咳痰或喘息反复发作,每年发作至少3个月,连续2次以上,排除其他疾患,诊断即可成立。同时进行分型 (单纯型、喘息型)、分期(急性发作期、慢性迁延期、临床缓解期)。(2)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参照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证型分为肺气虚弱、肺肾阴虚、痰湿犯肺、痰热壅肺4型。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我科门诊患者,符合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 病例总数70例,男38例,女 32例;年龄38 ~ 75岁;病程 3~40年。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单纯型29例,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13例;并发肺气肿 18例,肺心病10例。中医证型:肺气虚弱35例,肺肾阴虚 10例,痰湿犯肺 19例,痰热壅肺6例。应用SPSS10.0软件采用随机区组方法进行分组:治疗组35例,对照组 35例。2组病例的性别构成、年龄、病程、临床分型、并发症、中医证型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对照组给予一般治疗,包括抗感染、止咳、祛痰、戒烟、适当运动锻炼、预防感冒、避免各种理化因素的刺激等。
  2.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ABE-III型智能通络治疗仪肺炎贴进行穴位贴敷治疗,取双肺俞,双百老穴位,每天一次,每次20分钟,15次为一个疗程。
  2.3 2组患者在观察过程中出现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时,均给予抗感染、化痰、止咳、解痉、平喘等对症治疗。
  2.4观察指标2组治疗前后记录咳嗽、咯痰、痰色、喘息、 纳呆、腹胀、口干、自汗、气短等症状积分及舌脉。症状分级标准参照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无症状、轻度、中度、重度分别按0、1、2、3分量化计分。
  2.5统计方法计量资料选用t检验,计数资料选用X2检验,等级资料选用秩和检验。
  中医证候疗效:根据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疗效标准进行判定。临床控制:咳、痰、喘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95 ;显效:咳、痰、喘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或其中一项消失,症状积分减少≥70 ;有效:咳、痰、喘症状有好转,症状积分减少≥30 ;无效:咳、痰、喘症状减轻,但未达上述标准,或无改善,甚或加重,症状积分减少 <30%。
  ①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前两组症状评分无差异。治疗后,治疗组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减少(P<0.05),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差值比较,治疗组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
  表12组支气管炎患者症状积分比较(分,X ±s)
  3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35例,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35例,总有效率为62.8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2组支气管炎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4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属中医“咳嗽”“喘证”范畴,多在秋冬季节感寒而发,至春夏气候转暖后病情减轻或缓解,阳气不足、痰饮内伏,每因外受风寒之邪相引而发作是本病反复发作的基本病机。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功能上是相互联系,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这种联系和影响是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而实现的。《灵枢 ·海论篇》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穴位贴敷疗法正是在这种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穴位刺激作用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以及特定部位对穴位的刺激作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穴位贴敷疗法在现代药剂学中称经皮给药系统,它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灭活,提高了有效血药浓度,其作用已不仅仅是穴位刺激和药物吸收两者功效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相互激发、相互协调而产生的整体效应,可以取得单纯用药或针灸所不能达到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試验证实,慢性支气管炎常规治疗后配合应用穴位贴敷治疗,可有效改善中医症候,提高治疗效果,具有较好的近、远期疗效。本疗法操作简单,安全方便,无论年龄、病程、病情轻重、有无合并症或其他疾病均可应用,疗效确切,患者易于接受。
  参考文献
  [1]王吉耀,廖二元,胡品津.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1—35
  [2]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4—5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保守疗法的临床疗效。方法:保守组所有病例禁食及放置鼻胃管持续减压,强制左侧半卧位;静脉补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静滴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
妇科微创技术是利用官腔镜,腹腔镜,阴道镜等技术用于疾病的断和治疗,而腹腔镜的出现是医学上的一大进步。本文就是探讨有关妇科腹腔镜手术期的相关护理的一些问题。
作者简介:  杨茜,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放射科硕士研究生  【摘要】 目的:分析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的影像资料,研究其CT表现并讨论其鉴别诊断。结果:CT均表现为腹膜后不规则肿块,全部病例均出现囊变、坏死,未见出血、钙化,肿瘤边界清楚3例(42.9%),边界不清4例(57.1%),3例(42.9%)包
【摘要】目的为了解医院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加强对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6个临床科室2008年1-12月的出院病历3951份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 结果抗感染药物使用率达到82.6%,超标12.6%;围手术期抗感染药物使用率为100%;药敏实验率为13.6%,未达标27.4%;抗菌药物分线使用中,一线占53.6%;二线占38.1%;三线占7.6%。 结论抗菌药物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