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具有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的特点,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校企间的密切合作,精心构建工学结合三级平台,着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取得了互惠多赢的效果。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三级平台人才培养模式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作者简介]许士群(1962- ),男,江苏盐都人,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科研产业处处长,副教授,主要从事科研管理、校企合作与高职教育研究;张荣华(1956- ),女,江苏盐都人,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管理与纺织品研究。(江苏盐城224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项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三级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09(280)]和江苏省教育厅201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研究——以盐城市为例”(项目编号:2010SJB88004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02-0024-02
由于高职教育具有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的特点,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表现为学校与企业通力合作、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紧密结合。世界许多国家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且得到国家立法的支持。而在我国,人才培养与使用基本上是分离的,国家尚缺乏政策性引导,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状况。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也是保证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遵循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和要求,通过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三级平台,力求实现“四双”目标:一是在专业设置上,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双链对接”;二是在教学组织上,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双教结合”;三是在考核体系上,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四是在学校文化建设上,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双元融合”。既实现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又促进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的开展,达到了互惠双赢的效果。
一、工学结合三级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构建工学结合一级平台——校内生产性实训工厂。该平台的主要作用:一是培养职业素质和学生基本职业技能;二是实行教、学、做合一;三是通过生产经营,获得一定经济效益,降低实训教学成本。
具体做法: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基本职业技能,我院利用国家及省财政资助的资金,并自筹资金3000万元,在合作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建成国家级和省级重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实训工厂)3个,各类专业实验实训室100多个。校内生产性的纺织、服装实训工厂可以进行纺纱、织布和服装设计与制作,从设计、生产、管理等形成了若干岗位或岗位群。可以根据学生职业岗位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轮岗训练,成为一个多面手。
在校内实训工厂的建设中,我们十分重视企业真实环境的创设,把实训基地建成“教学工厂”“生产工厂”,根据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做到“三引”:一是设备与技术从合作企业引进。二是引入合作企业的先进管理与运行机制。实训工厂负责人、车间主任直接从企业引进,实习指导教师或聘请、或由企业直接委派优秀的技术人员担任。三是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使之与学校文化交融。车间即教室,学生即员工,学生在校内实训工厂期间,考核与评价的主体是学校,学生技能掌握及综合运用的程度是质量评价的核心。
校内生产性实训工厂具有全真的企业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基本职业技能和和职业素质,有利于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从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双教结合”。主要存在问题:一是由于校内工厂既承担学生的实习教学任务,又要完成一定的生产经营指标,教学、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必须统筹协调,运行难度相对较大;二是校内实训工厂大部分教学管理人员来自工厂企业,他们实践管理经验丰富,技术娴熟,但对如何指导学生和管理学生还需要进一步的培训。
2.构建工学结合二级平台——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该平台的主要作用:一是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适应能力;二是有利于实施工学交替,同时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三是为企业生产提供急需的高素质员工,促进学生就业。
校内实习工厂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并不是施展才干的真正舞台。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与迁移,职业适应能力的提高,需要把学生带到企业进行真刀实枪的锻炼,做到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为提高学生在校外实习的质量,我院从一百多家合作企业中,重点选择了35家开展长期稳定、密切的合作,作为我院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这些企业绝大多数是行业内的骨干企业,规模大、技术领先、管理规范、人员素质较高。置身其中,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如江苏新盐纺集团、江苏悦达纺织集团、江苏亨威服装实业集团等。
具体做法:一是学校与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学校派出带队实习指导教师,在学生实习期间,与学生吃住在一起,配合企业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和实习指导,并根据企业生产实际和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与企业共同制订并实施生产实习计划与任务。教师在此期间,也获得了锻炼与学习的机会,与工厂技术人员一起开展技术革新,并把企业中的技术难题作为自己的科研课题或者教学案例,这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十分有利。企业也选配思想素质高和业务精的管理人员和技师等专门人员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他们负责对实习学生进行厂纪厂规教育、安全生产教育,组织现场教学和技能训练等工作。在学生实习期间,工厂负责提供学生基本食宿条件和劳保用品,并根据学生实习的业绩,提供一定的薪酬。二是加强学生实习的领导与考核工作。校外实习是整个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为保证实习的质量,我们采取校企共同负责、共同管理,专人具体实施和分层管理的办法。在每个实训基地建立由学院和企业部门负责人、车间主任和实习教师、工人技师组成的三级管理小组,对实习进行统筹规划、统一管理,校企联合育人。在实习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做到定岗位、定计划、定任务,并严格考核,使学生实习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由于学生在一级平台——校内生产性实训工场近乎全真的训练,形成了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实战”适应能力很强,得到了企业领导与员工的一致好评,许多学生在实习期间就与企业签署了就业协议。校外企业的顶岗实习,对于学生熟悉企业的真实氛围,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了解企业生产与产品的形成过程,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明确努力目标,特别是对于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都具有特别的意义。主要存在问题是由于实训基本以顶岗实习为主,学生实习岗位单一,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全面提高不利。
3.构建工学结合三级平台——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平台主要作用:一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二是有利于实施“案例式”“项目化”教学,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质量;三是可以为企业培养科技骨干、引进智力、开发项目。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职业技术、技能及其应用能力训练的培养,还应该加强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多层次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具体做法:在积极整合校内资源同时,与江苏悦达纺织集团、江苏新金兰纺织制衣有限公司、江苏大宏集团等企业合作,联合申报建设“江苏省生态纺织工程研发中心”,建设计划顺利通过省教育厅专家评审与论证,获得立项。作为省级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遵循“投入多元,资源共享”的原则,我院投资建设科技研发楼,仪器设备由参建企业根据协议出资购置或捐赠,省教育厅、盐城市人民政府根据相关规定对“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建设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中心”已按计划建成。“中心”拥有先进的恒温恒湿实验室与研究室,可以开展工程技术咨询与认证、技术培训与技能鉴定、产品检测、产品研发等业务。我院还通过招聘的方式为中心配备了部分高级研发人员。“中心”内还有若干个以专业教师或项目命名的工作室、设计室,内有办公、接待、洽谈设施和从事产品设计、科技研发的必要设备,室内设备的购置经费来自教师的项目经费,学院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专业教师通过自己的工作室或设计室,加强了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时能以企业真实的生产工艺为主线,以实例、案例为核心进行案例式教学;另一方面,能够带领高年级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研究解决企业生产实际课题,让学生参与技术和产品研发工作,使学生掌握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和手段,掌握技术和产品研发的思路和途径。工程研发中心的研究项目一是来自企业的横向研究课题,企业可以委托研究,也可以派工程技术人员来“中心”与我方人员共同研究;二是我院教科研人员与企业联合申报的各级产学研项目;三是由我院立项的研究开发项目。
三级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按照相关要求,工程研发中心与科技产业公司是学院的二级法人单位,其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二是为开展正常研究,“中心”引进了部分高级研究人员,其人员性质与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
二、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三级平台建设,实现互惠多赢的效果
“校企双赢”是开展合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否则合作就不能维持长久。学校能够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资源的最大化。对企业而言,同高职院校开展合作能赢在何处是学校在探索产学合作之路时必须认真换位思考的问题。在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三级平台的过程中,我们力求使合作在模式及运行机制上有所突破。以实训基地为例,引入企业的资金、技术、设备、人才和经营管理模式。校企双方经过艰苦的能力,在权利和义务的设计上成功解决了产权制约的瓶颈,共同制定了共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共建研发中心等协议合同文件,保证了合作的顺利开展。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现校内外多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及服务社会功能的拓展与提升。首先,它有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巩固、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和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其次,学校不仅能借助企业先进的生产设施与设备有效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能享用到现代企业特殊的生产性、管理性、经营性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再次,企业在合作中也有所得,在对廉价的人力资源有效占有的同时又能获得一定的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持。可以说,这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真正实现了互惠多赢的效果。
1.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经过工学结合三级平台的培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技能,更能有发展和创新的意识。近三年来,我院各专业学生参加国家职业技能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合格率都保持在90%以上。其中,针纺织品检验工、染色打样工、人力资源管理员、维修车工、电工等考试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在全国各类科技创新大赛中,我院学生获得了近60个奖项。学生在比赛中增强了自信心、自身竞争力和综合素质,也促进了学院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由于学生能快速适应岗位需求,招生就业工作形成了“进口旺,出口畅”的局面,一批知名企业如江苏阳光集团、雅戈尔集团、海澜集团等纷纷来我院招聘毕业生。浙江、上海等地大型企业及用人单位也录用了我院一大批毕业生,毕业生的当年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并获得“江苏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招生就业双示范单位”等称号,学院被评为“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2.锤炼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合作的开展,工学结合三级平台的构建,使我院办学理念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改革和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新课程体系,推动了学院“双师结构”团队的建设,锤炼了一支“双师”教师队伍,一批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高级服装设计师、工艺美术师、电子商务师在专业教师队伍中脱颖而出,学院具有“双师型”或“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逐年上升。近三年来,申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达40余项,且有33项获得专利授权,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累计达190项,其中省级立项课题19项、厅级立项课题38项。
3.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和区域经济发展。近三年来,我院精心打造工学结合三级平台,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产、学、研密切结合,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一是依托学院拥有的国家级纺织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国家级机械类职业技能鉴定站等,开展挡车工、设备维修工、保全钳工等10多个工种的中高级技能考试与鉴定,颁发职业资格证书,为区域内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服务6000人次;二是以“订单”培养为切入点,为企业输送各类人才6000人次,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素质;三是通过对企业开展技术服务,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100余项,帮助企业科技成果转化8项,为企业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教科研人员与企业联合申报省市级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市级科技成果奖项,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另外,我院艺术设计系师生的“服装设计工作室”,为纺织服装企业设计并推出12个系列,200多个款式的纺织面料服装设计新品,其中有些产品已成为纺织服装企业抢占国内外市场的主打新产品。经济贸易系成立了“企划工作室”,为农村基层政府和小型企业提供的46份企划方案、调研报告和咨询报告,并得到了采纳,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和可喜的经济效益,促进了行业技术革新和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毅.以“三个零距离”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4(22).
[2]俞仲文,刘守义.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陈志华.精心打造“三个三”工程,着力培养高技能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3).
[4]陈解放.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J].中国高教研究,2006(8).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三级平台人才培养模式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作者简介]许士群(1962- ),男,江苏盐都人,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科研产业处处长,副教授,主要从事科研管理、校企合作与高职教育研究;张荣华(1956- ),女,江苏盐都人,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管理与纺织品研究。(江苏盐城224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项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三级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09(280)]和江苏省教育厅201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研究——以盐城市为例”(项目编号:2010SJB88004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02-0024-02
由于高职教育具有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的特点,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表现为学校与企业通力合作、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紧密结合。世界许多国家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且得到国家立法的支持。而在我国,人才培养与使用基本上是分离的,国家尚缺乏政策性引导,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状况。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也是保证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遵循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和要求,通过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三级平台,力求实现“四双”目标:一是在专业设置上,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双链对接”;二是在教学组织上,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双教结合”;三是在考核体系上,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四是在学校文化建设上,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双元融合”。既实现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又促进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的开展,达到了互惠双赢的效果。
一、工学结合三级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构建工学结合一级平台——校内生产性实训工厂。该平台的主要作用:一是培养职业素质和学生基本职业技能;二是实行教、学、做合一;三是通过生产经营,获得一定经济效益,降低实训教学成本。
具体做法: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基本职业技能,我院利用国家及省财政资助的资金,并自筹资金3000万元,在合作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建成国家级和省级重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实训工厂)3个,各类专业实验实训室100多个。校内生产性的纺织、服装实训工厂可以进行纺纱、织布和服装设计与制作,从设计、生产、管理等形成了若干岗位或岗位群。可以根据学生职业岗位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轮岗训练,成为一个多面手。
在校内实训工厂的建设中,我们十分重视企业真实环境的创设,把实训基地建成“教学工厂”“生产工厂”,根据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做到“三引”:一是设备与技术从合作企业引进。二是引入合作企业的先进管理与运行机制。实训工厂负责人、车间主任直接从企业引进,实习指导教师或聘请、或由企业直接委派优秀的技术人员担任。三是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使之与学校文化交融。车间即教室,学生即员工,学生在校内实训工厂期间,考核与评价的主体是学校,学生技能掌握及综合运用的程度是质量评价的核心。
校内生产性实训工厂具有全真的企业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基本职业技能和和职业素质,有利于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从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双教结合”。主要存在问题:一是由于校内工厂既承担学生的实习教学任务,又要完成一定的生产经营指标,教学、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必须统筹协调,运行难度相对较大;二是校内实训工厂大部分教学管理人员来自工厂企业,他们实践管理经验丰富,技术娴熟,但对如何指导学生和管理学生还需要进一步的培训。
2.构建工学结合二级平台——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该平台的主要作用:一是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适应能力;二是有利于实施工学交替,同时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三是为企业生产提供急需的高素质员工,促进学生就业。
校内实习工厂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并不是施展才干的真正舞台。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与迁移,职业适应能力的提高,需要把学生带到企业进行真刀实枪的锻炼,做到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为提高学生在校外实习的质量,我院从一百多家合作企业中,重点选择了35家开展长期稳定、密切的合作,作为我院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这些企业绝大多数是行业内的骨干企业,规模大、技术领先、管理规范、人员素质较高。置身其中,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如江苏新盐纺集团、江苏悦达纺织集团、江苏亨威服装实业集团等。
具体做法:一是学校与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学校派出带队实习指导教师,在学生实习期间,与学生吃住在一起,配合企业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和实习指导,并根据企业生产实际和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与企业共同制订并实施生产实习计划与任务。教师在此期间,也获得了锻炼与学习的机会,与工厂技术人员一起开展技术革新,并把企业中的技术难题作为自己的科研课题或者教学案例,这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十分有利。企业也选配思想素质高和业务精的管理人员和技师等专门人员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他们负责对实习学生进行厂纪厂规教育、安全生产教育,组织现场教学和技能训练等工作。在学生实习期间,工厂负责提供学生基本食宿条件和劳保用品,并根据学生实习的业绩,提供一定的薪酬。二是加强学生实习的领导与考核工作。校外实习是整个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为保证实习的质量,我们采取校企共同负责、共同管理,专人具体实施和分层管理的办法。在每个实训基地建立由学院和企业部门负责人、车间主任和实习教师、工人技师组成的三级管理小组,对实习进行统筹规划、统一管理,校企联合育人。在实习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做到定岗位、定计划、定任务,并严格考核,使学生实习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由于学生在一级平台——校内生产性实训工场近乎全真的训练,形成了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实战”适应能力很强,得到了企业领导与员工的一致好评,许多学生在实习期间就与企业签署了就业协议。校外企业的顶岗实习,对于学生熟悉企业的真实氛围,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了解企业生产与产品的形成过程,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明确努力目标,特别是对于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都具有特别的意义。主要存在问题是由于实训基本以顶岗实习为主,学生实习岗位单一,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全面提高不利。
3.构建工学结合三级平台——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平台主要作用:一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二是有利于实施“案例式”“项目化”教学,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质量;三是可以为企业培养科技骨干、引进智力、开发项目。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职业技术、技能及其应用能力训练的培养,还应该加强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多层次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具体做法:在积极整合校内资源同时,与江苏悦达纺织集团、江苏新金兰纺织制衣有限公司、江苏大宏集团等企业合作,联合申报建设“江苏省生态纺织工程研发中心”,建设计划顺利通过省教育厅专家评审与论证,获得立项。作为省级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遵循“投入多元,资源共享”的原则,我院投资建设科技研发楼,仪器设备由参建企业根据协议出资购置或捐赠,省教育厅、盐城市人民政府根据相关规定对“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建设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中心”已按计划建成。“中心”拥有先进的恒温恒湿实验室与研究室,可以开展工程技术咨询与认证、技术培训与技能鉴定、产品检测、产品研发等业务。我院还通过招聘的方式为中心配备了部分高级研发人员。“中心”内还有若干个以专业教师或项目命名的工作室、设计室,内有办公、接待、洽谈设施和从事产品设计、科技研发的必要设备,室内设备的购置经费来自教师的项目经费,学院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专业教师通过自己的工作室或设计室,加强了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时能以企业真实的生产工艺为主线,以实例、案例为核心进行案例式教学;另一方面,能够带领高年级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研究解决企业生产实际课题,让学生参与技术和产品研发工作,使学生掌握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和手段,掌握技术和产品研发的思路和途径。工程研发中心的研究项目一是来自企业的横向研究课题,企业可以委托研究,也可以派工程技术人员来“中心”与我方人员共同研究;二是我院教科研人员与企业联合申报的各级产学研项目;三是由我院立项的研究开发项目。
三级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按照相关要求,工程研发中心与科技产业公司是学院的二级法人单位,其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二是为开展正常研究,“中心”引进了部分高级研究人员,其人员性质与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
二、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三级平台建设,实现互惠多赢的效果
“校企双赢”是开展合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否则合作就不能维持长久。学校能够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资源的最大化。对企业而言,同高职院校开展合作能赢在何处是学校在探索产学合作之路时必须认真换位思考的问题。在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三级平台的过程中,我们力求使合作在模式及运行机制上有所突破。以实训基地为例,引入企业的资金、技术、设备、人才和经营管理模式。校企双方经过艰苦的能力,在权利和义务的设计上成功解决了产权制约的瓶颈,共同制定了共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共建研发中心等协议合同文件,保证了合作的顺利开展。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现校内外多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及服务社会功能的拓展与提升。首先,它有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巩固、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和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其次,学校不仅能借助企业先进的生产设施与设备有效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能享用到现代企业特殊的生产性、管理性、经营性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再次,企业在合作中也有所得,在对廉价的人力资源有效占有的同时又能获得一定的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持。可以说,这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真正实现了互惠多赢的效果。
1.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经过工学结合三级平台的培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技能,更能有发展和创新的意识。近三年来,我院各专业学生参加国家职业技能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合格率都保持在90%以上。其中,针纺织品检验工、染色打样工、人力资源管理员、维修车工、电工等考试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在全国各类科技创新大赛中,我院学生获得了近60个奖项。学生在比赛中增强了自信心、自身竞争力和综合素质,也促进了学院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由于学生能快速适应岗位需求,招生就业工作形成了“进口旺,出口畅”的局面,一批知名企业如江苏阳光集团、雅戈尔集团、海澜集团等纷纷来我院招聘毕业生。浙江、上海等地大型企业及用人单位也录用了我院一大批毕业生,毕业生的当年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并获得“江苏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招生就业双示范单位”等称号,学院被评为“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2.锤炼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合作的开展,工学结合三级平台的构建,使我院办学理念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改革和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新课程体系,推动了学院“双师结构”团队的建设,锤炼了一支“双师”教师队伍,一批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高级服装设计师、工艺美术师、电子商务师在专业教师队伍中脱颖而出,学院具有“双师型”或“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逐年上升。近三年来,申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达40余项,且有33项获得专利授权,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累计达190项,其中省级立项课题19项、厅级立项课题38项。
3.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和区域经济发展。近三年来,我院精心打造工学结合三级平台,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产、学、研密切结合,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一是依托学院拥有的国家级纺织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国家级机械类职业技能鉴定站等,开展挡车工、设备维修工、保全钳工等10多个工种的中高级技能考试与鉴定,颁发职业资格证书,为区域内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服务6000人次;二是以“订单”培养为切入点,为企业输送各类人才6000人次,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素质;三是通过对企业开展技术服务,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100余项,帮助企业科技成果转化8项,为企业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教科研人员与企业联合申报省市级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市级科技成果奖项,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另外,我院艺术设计系师生的“服装设计工作室”,为纺织服装企业设计并推出12个系列,200多个款式的纺织面料服装设计新品,其中有些产品已成为纺织服装企业抢占国内外市场的主打新产品。经济贸易系成立了“企划工作室”,为农村基层政府和小型企业提供的46份企划方案、调研报告和咨询报告,并得到了采纳,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和可喜的经济效益,促进了行业技术革新和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毅.以“三个零距离”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4(22).
[2]俞仲文,刘守义.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陈志华.精心打造“三个三”工程,着力培养高技能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3).
[4]陈解放.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J].中国高教研究,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