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月3日凌晨1点,罗斯海海域,极昼的太阳依旧挂在天边,在海面上反射出片片耀眼的光斑。“雪龙”号船长朱兵和几位考察队员在驾驶台用望远镜仔细搜寻着海面,终于,一个橘黄色的“鱼雷”状物体进入了大家的视线。
“发现了,发现了,船首1点钟方向!”随着一声呼叫,“雪龙”号迅速接近被发现的物体,遥控、挂钩、起吊……半个小时后,该物体被缓缓地吊上甲板,现场一片欢腾。这便是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成功回收“探索1000”自主水下机器人(以下简称“探索1000”)的一幕。
罗斯海是片有故事的海域。
这里是距离南极点最近的海域。1911年,挪威籍探险家罗阿尔德·阿蒙森从这里登陆,经过数月跋涉,最终抵达南极点,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登上南极点的勇士。
这里孕育着南极最大的陆缘冰架“罗斯冰架”,火山、冰架以及融化的海冰共同形成了罗斯海独特的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价值不容小觑。
2020年1月1日,“雪龙”号抵达罗斯海后,将重约1.3吨的“探索1000”布放到水下,用来进行海洋剖面要素观测作业。
“探索1000”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水下机器人,长约7米,主要由探测载荷、浮力调节、控制导航、能源、推进等模块组成,艉部装有螺旋桨,可以2~5节的速度在水下航行,最大作业深度为800米,最长航程约1 000千米。2019年,“探索1000”首次应用于我国南极科考,完成了3个小时的试验探测,成功验证了该机器人在极区环境下的导航能力、浮力调节能力和自主航行能力等。此次是它第二次在南极进行作业,预计将在水下连续工作35个小时。
1月3日0时30分,“探索1000”项目现场执行人姜志斌和队员孙波通过操作水面控制单元开始回收“探索1000”。
“定位数据显示,该机器人位于距船头 1 000米处。”完成操作后,姜志斌和队友拿起望远镜仔细寻找“探索1000”的身影。
“探索1000”提前被設置好了航线,可自行返回“雪龙”号附近海域,但由于阳光反射,海面波光粼粼,“探索1000”虽“近在咫尺”,却难以被发现。
半小时后,队员们成功发现了“探索 1000”。眼见“探索1000”被成功回收,姜志斌长舒了一口气。这是“探索1000”在南极海域最长时间的一次水下作业。
“探索1000”此次冰海之行可谓收获颇丰——完成了17个剖面探测,获取了海流、温度、盐度、浊度、叶绿素、溶解氧等一系列水文数据。它的安全回收和正常作业,也为我国水下机器人研发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发现了,发现了,船首1点钟方向!”随着一声呼叫,“雪龙”号迅速接近被发现的物体,遥控、挂钩、起吊……半个小时后,该物体被缓缓地吊上甲板,现场一片欢腾。这便是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成功回收“探索1000”自主水下机器人(以下简称“探索1000”)的一幕。
探秘南极罗斯海
罗斯海是片有故事的海域。
这里是距离南极点最近的海域。1911年,挪威籍探险家罗阿尔德·阿蒙森从这里登陆,经过数月跋涉,最终抵达南极点,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登上南极点的勇士。
这里孕育着南极最大的陆缘冰架“罗斯冰架”,火山、冰架以及融化的海冰共同形成了罗斯海独特的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价值不容小觑。
2020年1月1日,“雪龙”号抵达罗斯海后,将重约1.3吨的“探索1000”布放到水下,用来进行海洋剖面要素观测作业。
“探索1000”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水下机器人,长约7米,主要由探测载荷、浮力调节、控制导航、能源、推进等模块组成,艉部装有螺旋桨,可以2~5节的速度在水下航行,最大作业深度为800米,最长航程约1 000千米。2019年,“探索1000”首次应用于我国南极科考,完成了3个小时的试验探测,成功验证了该机器人在极区环境下的导航能力、浮力调节能力和自主航行能力等。此次是它第二次在南极进行作业,预计将在水下连续工作35个小时。
旗开得胜返回母船
1月3日0时30分,“探索1000”项目现场执行人姜志斌和队员孙波通过操作水面控制单元开始回收“探索1000”。
“定位数据显示,该机器人位于距船头 1 000米处。”完成操作后,姜志斌和队友拿起望远镜仔细寻找“探索1000”的身影。
“探索1000”提前被設置好了航线,可自行返回“雪龙”号附近海域,但由于阳光反射,海面波光粼粼,“探索1000”虽“近在咫尺”,却难以被发现。
半小时后,队员们成功发现了“探索 1000”。眼见“探索1000”被成功回收,姜志斌长舒了一口气。这是“探索1000”在南极海域最长时间的一次水下作业。
“探索1000”此次冰海之行可谓收获颇丰——完成了17个剖面探测,获取了海流、温度、盐度、浊度、叶绿素、溶解氧等一系列水文数据。它的安全回收和正常作业,也为我国水下机器人研发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