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召麐是一位大师级的画家,但在内地并不很出名,因为她主要的活动轨迹是在海外和香港。方先生当时的画在佳士得拍卖,价钱仅次于齐白石和张大千。
方召麐是无锡人,少时便有绘画天赋,后来拜师钱松碞、赵少昂和张大千。她的画风承袭了良好的传统,但是又有很大的创新,观者无不为之一新。
我在香港认识方先生,有幸蒙她青眼,称我为侄。在香港的十几年,我经常到她家里去,或聊天,或观其作画写字。
有一次聊天,我们聊到齐白石和张大千的艺术水平。我很佩服张大千的艺术,但齐白石的画在我心中是更胜一筹的。于是我就问方先生,您觉得齐白石的画如何?她立马打断我说:“你不要说下去了,齐白石是很伟大的,但张大千是我的老师,我不能说这话。”
方先生的尊师重道在这个小细节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方召麐曾随张大千在美国西海岸的“可以居”随侍一年。此外,师徒二人大部分是分离的,张大千居巴西,方召麐居伦敦或香港。但二人经常书信往来,张大千写信称她为“召麐仁弟”或“召麐吾弟”,张大千家书中有时提到的“香港门生”多半时候指的是方召麐。张大千还让她帮忙教育儿子,教他们向“方姐姐”学习。
两人不仅在艺术上互相切磋和沟通,生活上也关系甚好。张大千经常写信给方召麐,请她帮忙卖画、给内地家人汇款子、还有帮着买食品、原子锅、手表等当时的稀罕之物寄给内地。我见过有一封张大千写给方召麐的信,说是张大千误把别人的信看作是方召麐写的,以为她要来巴西,高兴的不得了。后来发现搞错了,就失望地大哭了一场。方先生曾对我说,“你都不知道师父和师母多喜欢吃我做的小馄饨!”我也吃过,确实美味,可惜现在吃不到了。
方先生对老师的尊重不仅止于张大千这一位。直到七十多岁,她对少年时的老师赵少昂还一直不时地照顾着。赵少昂也相当“依赖”这位曾经的女学生,但凡有个头疼脑热,住院吃药的事情,就要打电话给方召麐。方先生便写一张五千或一万的支票,或亲自送去,若是自己不方便,就托人送去,我就曾帮她送过多次。
除金钱外,方先生心很细,亦会从生活上关心老师。赵少昂有一次打电话说起自己的毛笔不好用,方先生就让我把她案子上的好笔挑几支给赵少昂送去。赵少昂的葬礼上,其他来宾都是三鞠躬,唯独她,颤巍巍地走上前,跪下磕头。
方先生为人和善,性格开朗。你难以想象这样一个女人,中年丧夫,并且独自抚养了八个孩子长大,个个优秀。除了二女儿香港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还有著名骨科医生、联合国翻译、商人等各种社会精英。日本诗人池田大作知会方先生的经历后,还专门写了一首长诗来赞美她。
这在常人是难以想象的。仅仅做八个孩子的母亲就要花费很大气力了,但方先生仍旧画出了那么多的好画,写了那么多好字。方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很特别,她从不对孩子们说教。她说,“我要说的话都写在画上了。”所以现在看,很多画的题跋并不风雅,但却朴实而有哲理,那都是她要对孩子们说的人生道理。
我曾问过她,“这么些年就没人追您么?”
方先生说,“追我的人好多的啊!”
“那您为什么不挑一个好的呢?”
“我不能嫁人啊!我要是再嫁人,我就得给他们做饭去了,哪有时间画画!”
我乐得哈哈大笑。
这之后有一次,她忽然举着双手对我说,“李典,你看,这么些画,都是我这两只手创造的,它们太厉害了,我要给她们照个像。”于是就把手贴在白墙上,让我照了一张两只手的特写。我觉得这个老太太特别可爱。
方召麐当年在海外声名远扬,在香港也是德高望重,连吴冠中开画展,方召麐都是作为前辈参加,拍照时坐在中间。但她却没一点架子和排场,也不计较吃穿用度的好坏。一次我到她家,她穿着一件红格子衬衣,很欢喜地问我:“李典,你看,好不好看?”我说,“好看,您这衣服肯定很贵吧?”方召麐指指保姆,说,“她从早市上买的,15块钱。”
还有一次,她参加一个活动,穿着中式的衣服,戴着一串大朝珠。大家都觉得这串朝珠了不得,起码值好几十万。等活动结束回到酒店,方先生就摘下来随便一放。我赶忙说,“这么贵重的东西您就这么随便一扔啊?”方先生笑笑说,“嗨,假的,不值什么钱。”
方先生特别爱国。她大量地写毛泽东诗词,并且书写了香港回归纪念碑,现在就立在陕西黄帝陵。她画画的题材都是祖国的大好河山,家乡太湖、陕北窑洞、桂林山水、都在她笔下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一个画家心中的世外桃源。在这个桃源里,天上有花朵,屋前有流水,桌上有馒头,路上有牲口,连房子都有各种表情。人们有所作,有所居,其乐融融。欣赏这些画,能感到一种天堂般的纯净和喜悦。她的书法稚拙有趣,洗尽铅华,但却不失风骨。从她的书画中,都能感到一种天真纯朴的乐趣。
1998年后,我回到北京,和方先生的联系就渐渐少了。但内心仍然很亲近这位老人。我也曾为她在杭州和北京办过两次展览。北京办展览时,邓小平的女儿邓琳来求方先生的一幅画,方先生因很喜欢那幅画,就没给,反而是给了另外一幅。那时老人已经八十多了,仍然在港澳中心的总统套房里挥毫泼墨。记得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当时地上铺着整张的白色羊毛地毯,怕沾上墨,吓得负责人战战兢兢。但港澳中心是方家儿女的产业,方先生根本不管这些,只管画画。
从北京回到香港,方先生的健康情况就日益变坏。有时候我给她打电话还比较清醒,有时候因为药物的作用,都不能讲话了。直到2006年2月21日,我接到电话,说方先生已经于昨日去世,闻之泪如雨下。急急赶赴香港,也只能见到先生遗容。但这位老人给我的影响和记忆,一生都难以忘记。
方召麐是无锡人,少时便有绘画天赋,后来拜师钱松碞、赵少昂和张大千。她的画风承袭了良好的传统,但是又有很大的创新,观者无不为之一新。
我在香港认识方先生,有幸蒙她青眼,称我为侄。在香港的十几年,我经常到她家里去,或聊天,或观其作画写字。
有一次聊天,我们聊到齐白石和张大千的艺术水平。我很佩服张大千的艺术,但齐白石的画在我心中是更胜一筹的。于是我就问方先生,您觉得齐白石的画如何?她立马打断我说:“你不要说下去了,齐白石是很伟大的,但张大千是我的老师,我不能说这话。”
方先生的尊师重道在这个小细节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方召麐曾随张大千在美国西海岸的“可以居”随侍一年。此外,师徒二人大部分是分离的,张大千居巴西,方召麐居伦敦或香港。但二人经常书信往来,张大千写信称她为“召麐仁弟”或“召麐吾弟”,张大千家书中有时提到的“香港门生”多半时候指的是方召麐。张大千还让她帮忙教育儿子,教他们向“方姐姐”学习。
两人不仅在艺术上互相切磋和沟通,生活上也关系甚好。张大千经常写信给方召麐,请她帮忙卖画、给内地家人汇款子、还有帮着买食品、原子锅、手表等当时的稀罕之物寄给内地。我见过有一封张大千写给方召麐的信,说是张大千误把别人的信看作是方召麐写的,以为她要来巴西,高兴的不得了。后来发现搞错了,就失望地大哭了一场。方先生曾对我说,“你都不知道师父和师母多喜欢吃我做的小馄饨!”我也吃过,确实美味,可惜现在吃不到了。
方先生对老师的尊重不仅止于张大千这一位。直到七十多岁,她对少年时的老师赵少昂还一直不时地照顾着。赵少昂也相当“依赖”这位曾经的女学生,但凡有个头疼脑热,住院吃药的事情,就要打电话给方召麐。方先生便写一张五千或一万的支票,或亲自送去,若是自己不方便,就托人送去,我就曾帮她送过多次。
除金钱外,方先生心很细,亦会从生活上关心老师。赵少昂有一次打电话说起自己的毛笔不好用,方先生就让我把她案子上的好笔挑几支给赵少昂送去。赵少昂的葬礼上,其他来宾都是三鞠躬,唯独她,颤巍巍地走上前,跪下磕头。
方先生为人和善,性格开朗。你难以想象这样一个女人,中年丧夫,并且独自抚养了八个孩子长大,个个优秀。除了二女儿香港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还有著名骨科医生、联合国翻译、商人等各种社会精英。日本诗人池田大作知会方先生的经历后,还专门写了一首长诗来赞美她。
这在常人是难以想象的。仅仅做八个孩子的母亲就要花费很大气力了,但方先生仍旧画出了那么多的好画,写了那么多好字。方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很特别,她从不对孩子们说教。她说,“我要说的话都写在画上了。”所以现在看,很多画的题跋并不风雅,但却朴实而有哲理,那都是她要对孩子们说的人生道理。
我曾问过她,“这么些年就没人追您么?”
方先生说,“追我的人好多的啊!”
“那您为什么不挑一个好的呢?”
“我不能嫁人啊!我要是再嫁人,我就得给他们做饭去了,哪有时间画画!”
我乐得哈哈大笑。
这之后有一次,她忽然举着双手对我说,“李典,你看,这么些画,都是我这两只手创造的,它们太厉害了,我要给她们照个像。”于是就把手贴在白墙上,让我照了一张两只手的特写。我觉得这个老太太特别可爱。
方召麐当年在海外声名远扬,在香港也是德高望重,连吴冠中开画展,方召麐都是作为前辈参加,拍照时坐在中间。但她却没一点架子和排场,也不计较吃穿用度的好坏。一次我到她家,她穿着一件红格子衬衣,很欢喜地问我:“李典,你看,好不好看?”我说,“好看,您这衣服肯定很贵吧?”方召麐指指保姆,说,“她从早市上买的,15块钱。”
还有一次,她参加一个活动,穿着中式的衣服,戴着一串大朝珠。大家都觉得这串朝珠了不得,起码值好几十万。等活动结束回到酒店,方先生就摘下来随便一放。我赶忙说,“这么贵重的东西您就这么随便一扔啊?”方先生笑笑说,“嗨,假的,不值什么钱。”
方先生特别爱国。她大量地写毛泽东诗词,并且书写了香港回归纪念碑,现在就立在陕西黄帝陵。她画画的题材都是祖国的大好河山,家乡太湖、陕北窑洞、桂林山水、都在她笔下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一个画家心中的世外桃源。在这个桃源里,天上有花朵,屋前有流水,桌上有馒头,路上有牲口,连房子都有各种表情。人们有所作,有所居,其乐融融。欣赏这些画,能感到一种天堂般的纯净和喜悦。她的书法稚拙有趣,洗尽铅华,但却不失风骨。从她的书画中,都能感到一种天真纯朴的乐趣。
1998年后,我回到北京,和方先生的联系就渐渐少了。但内心仍然很亲近这位老人。我也曾为她在杭州和北京办过两次展览。北京办展览时,邓小平的女儿邓琳来求方先生的一幅画,方先生因很喜欢那幅画,就没给,反而是给了另外一幅。那时老人已经八十多了,仍然在港澳中心的总统套房里挥毫泼墨。记得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当时地上铺着整张的白色羊毛地毯,怕沾上墨,吓得负责人战战兢兢。但港澳中心是方家儿女的产业,方先生根本不管这些,只管画画。
从北京回到香港,方先生的健康情况就日益变坏。有时候我给她打电话还比较清醒,有时候因为药物的作用,都不能讲话了。直到2006年2月21日,我接到电话,说方先生已经于昨日去世,闻之泪如雨下。急急赶赴香港,也只能见到先生遗容。但这位老人给我的影响和记忆,一生都难以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