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一起建筑外保温火灾,对目前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现状进行阐述,分析研究建筑外立面特殊造型对外保温火灾的影响,提出今后分析方向和火灾预防措施。
关键字:外保温 民用建筑 火灾 材料
2019年3月14日19时4分许,某市一栋高层住宅发生火灾,起火部位位于该楼二单元二楼北侧露台,起火物为露台堆放的可燃杂物,随后引燃上方部分外墙保温材料,直接财产损失约15.9万元。该起火灾虽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但建筑外保温材料起火后蔓延迅速,相关视频被群众在互联网发布后引起舆论的高度关注,建筑外保温材料的火灾危险性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一、起火建筑基本情况
经调查,该建筑总建筑面积13829.31平方米,钢砼结构,建筑高度58米,共有东、西两个单元(每单元48户),地上1层为商业服务网点,2至17层为住宅,建筑外保温材料为挤塑聚苯板,设计燃烧等级B1级。该建筑2013年6月开工建设,2015年6月竣工。起火部位位于西单元东、西住户之间电梯前室外采光竖井底部夹道内,夹道深1.75米,宽0.95米。二至十七层楼道内均有烟熏痕迹,夹道南侧有窗户,东西两侧为砖混实体墙面,南侧玻璃全部被火烧毁。经现场调查,该起火灾是由于遗留火种不慎引燃露台上沿墙堆放的可燃雜物造成的。
二、火灾事故暴露出的问题
(一)住户占用公共空间堆放杂物。该建筑北侧二层室外区域为公共露台,原设计未设置人员出入口。但二层北侧住户擅自开设出口,并将室外区域圈占用于堆放纸箱、玩具等生活杂物,火灾隐患不宜发现且长期存在,最终导致该起火灾事故的发生。
(二)外墙保温材料起火后蔓延迅速。经现场调查,该建筑二层露台位置均设有外墙保温材料,表面敷设水泥砂浆保护,每层也已按相关规范要求设置防火隔离带。但墙底堆放的杂物起火后,火势迅速将保护层破坏,进而引燃墙内安装的外保温材料。
(三)“烟囱效应”是火势扩大的主因。由于建筑构造的特殊性,4号楼二单元北侧两户之间存在一个宽 1米,深2米的夹道,由二层向上一直贯通至17层。火灾发生时受大风天气影响,夹道起火后“烟囱效应”显著,火势迅速跨过防火隔离带蔓延成灾。
三、建筑外立面构造对外保温材料火灾的影响
目前与建筑基层墙体、装饰层之间无空腔的外墙外保温系统,住宅建筑高度大于27米、但不大于100米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1级。当建筑外保温系统采用燃烧性能为B1、B2级的保温材料时,应在保温系统中每层设置高度不小于300mm的水平隔离带,隔离带应采用燃烧等级为A级的材料(1)。经现场调查,起火建筑外保温设计均符合上述要求,但特殊的建筑外立面构造对火势的蔓延扩大起到了决定作用。起火建筑同层住户之间的电梯前室外侧留有采光竖井,虽然靠北一侧没有封闭,但由于竖井南北深度近1.8米,火势因烟囱效应迅速跨过隔离带向上蔓延至顶楼。经研究测定,烟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速度一般为0.3-0.8m/s,而沿垂直通道速度能达到3-5m/s(2),因此烟囱效应是推动烟气向上流动的主要因素,也对火灾发生时上方楼层的人员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当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式新建筑层出不穷,造型和空间设计较传统建筑有了巨大的改变,建筑功能性不断得到拓展。尤其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空间、通风、采光、照明等因素相互交织,大量“U型”、“V型”、“回字型”、“凹型”甚至多种形式组合型出现,往往在建筑外立面有意或无意间形成了许多类似烟囱形状的竖向构造,虽然在外观上会形成很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和美感,但建筑在发生火灾时火势极易借助这类构造向上蔓延,建筑每层设置的外保温隔离带就形同虚设。当前住宅建筑外保温材料多为挤塑聚苯板、膨胀聚苯板、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EPS保温板等难燃(B1)、可燃材料(B2),一旦火势向上翻越防火隔离带,整栋建筑的外保温材料都有可能被引燃。
四、类似火灾的预防措施
一是进一步提升特殊部位外保温材料耐火等级。建议在设计和审批过程中,有关设计单位和行业主管部门考虑实际情况,在上述特殊位置提升材料耐火等级,局部设计、使用不燃外保温材料,以达到彻底消除火灾风险的目的。
二是进一步加强外保温材料防火性能研究。节能减排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主要政策,建筑外保温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但从火灾预防角度出发,现有使用材料在产品加工、施工安装、更换维护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火灾隐患。为提升公共安全,应加大对新型建筑外保温材料的研发力度,依托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各类资源,重点对材料耐火性能深入分析研究,研制更好更安全的保温材料。
三是进一步强化建筑外保温消防安全管理。我国建筑外保温材料的使用已近30年,除近年来新开发建设外,多数建筑外保温材料的防护层已出现破损、开口甚至大面积脱落现象。各级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建筑外保温材料的维护工作,设立专项改造资金,制定完善相关工作制度,督促责任单位依法履行职责,严查广告牌、电线、灯箱等对外保温材料防护层的破坏,及时对裸露保温材料进行包覆。同时加强对建筑内用户的宣传教育,不在周边底部堆放杂物,不违规搭建侵占公共空间、不在建筑周围燃放烟花爆竹,多措并举共同做好火灾防范工作。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2)窦立新;高层建筑的火灾特点与应对策略解析[J];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07期
作者简介:张鹏(1983年2月-),男,河南省开封市,硕士研究生,中级, 研究方向:火灾调查。
关键字:外保温 民用建筑 火灾 材料
2019年3月14日19时4分许,某市一栋高层住宅发生火灾,起火部位位于该楼二单元二楼北侧露台,起火物为露台堆放的可燃杂物,随后引燃上方部分外墙保温材料,直接财产损失约15.9万元。该起火灾虽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但建筑外保温材料起火后蔓延迅速,相关视频被群众在互联网发布后引起舆论的高度关注,建筑外保温材料的火灾危险性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一、起火建筑基本情况
经调查,该建筑总建筑面积13829.31平方米,钢砼结构,建筑高度58米,共有东、西两个单元(每单元48户),地上1层为商业服务网点,2至17层为住宅,建筑外保温材料为挤塑聚苯板,设计燃烧等级B1级。该建筑2013年6月开工建设,2015年6月竣工。起火部位位于西单元东、西住户之间电梯前室外采光竖井底部夹道内,夹道深1.75米,宽0.95米。二至十七层楼道内均有烟熏痕迹,夹道南侧有窗户,东西两侧为砖混实体墙面,南侧玻璃全部被火烧毁。经现场调查,该起火灾是由于遗留火种不慎引燃露台上沿墙堆放的可燃雜物造成的。
二、火灾事故暴露出的问题
(一)住户占用公共空间堆放杂物。该建筑北侧二层室外区域为公共露台,原设计未设置人员出入口。但二层北侧住户擅自开设出口,并将室外区域圈占用于堆放纸箱、玩具等生活杂物,火灾隐患不宜发现且长期存在,最终导致该起火灾事故的发生。
(二)外墙保温材料起火后蔓延迅速。经现场调查,该建筑二层露台位置均设有外墙保温材料,表面敷设水泥砂浆保护,每层也已按相关规范要求设置防火隔离带。但墙底堆放的杂物起火后,火势迅速将保护层破坏,进而引燃墙内安装的外保温材料。
(三)“烟囱效应”是火势扩大的主因。由于建筑构造的特殊性,4号楼二单元北侧两户之间存在一个宽 1米,深2米的夹道,由二层向上一直贯通至17层。火灾发生时受大风天气影响,夹道起火后“烟囱效应”显著,火势迅速跨过防火隔离带蔓延成灾。
三、建筑外立面构造对外保温材料火灾的影响
目前与建筑基层墙体、装饰层之间无空腔的外墙外保温系统,住宅建筑高度大于27米、但不大于100米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1级。当建筑外保温系统采用燃烧性能为B1、B2级的保温材料时,应在保温系统中每层设置高度不小于300mm的水平隔离带,隔离带应采用燃烧等级为A级的材料(1)。经现场调查,起火建筑外保温设计均符合上述要求,但特殊的建筑外立面构造对火势的蔓延扩大起到了决定作用。起火建筑同层住户之间的电梯前室外侧留有采光竖井,虽然靠北一侧没有封闭,但由于竖井南北深度近1.8米,火势因烟囱效应迅速跨过隔离带向上蔓延至顶楼。经研究测定,烟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速度一般为0.3-0.8m/s,而沿垂直通道速度能达到3-5m/s(2),因此烟囱效应是推动烟气向上流动的主要因素,也对火灾发生时上方楼层的人员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当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式新建筑层出不穷,造型和空间设计较传统建筑有了巨大的改变,建筑功能性不断得到拓展。尤其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空间、通风、采光、照明等因素相互交织,大量“U型”、“V型”、“回字型”、“凹型”甚至多种形式组合型出现,往往在建筑外立面有意或无意间形成了许多类似烟囱形状的竖向构造,虽然在外观上会形成很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和美感,但建筑在发生火灾时火势极易借助这类构造向上蔓延,建筑每层设置的外保温隔离带就形同虚设。当前住宅建筑外保温材料多为挤塑聚苯板、膨胀聚苯板、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EPS保温板等难燃(B1)、可燃材料(B2),一旦火势向上翻越防火隔离带,整栋建筑的外保温材料都有可能被引燃。
四、类似火灾的预防措施
一是进一步提升特殊部位外保温材料耐火等级。建议在设计和审批过程中,有关设计单位和行业主管部门考虑实际情况,在上述特殊位置提升材料耐火等级,局部设计、使用不燃外保温材料,以达到彻底消除火灾风险的目的。
二是进一步加强外保温材料防火性能研究。节能减排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主要政策,建筑外保温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但从火灾预防角度出发,现有使用材料在产品加工、施工安装、更换维护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火灾隐患。为提升公共安全,应加大对新型建筑外保温材料的研发力度,依托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各类资源,重点对材料耐火性能深入分析研究,研制更好更安全的保温材料。
三是进一步强化建筑外保温消防安全管理。我国建筑外保温材料的使用已近30年,除近年来新开发建设外,多数建筑外保温材料的防护层已出现破损、开口甚至大面积脱落现象。各级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建筑外保温材料的维护工作,设立专项改造资金,制定完善相关工作制度,督促责任单位依法履行职责,严查广告牌、电线、灯箱等对外保温材料防护层的破坏,及时对裸露保温材料进行包覆。同时加强对建筑内用户的宣传教育,不在周边底部堆放杂物,不违规搭建侵占公共空间、不在建筑周围燃放烟花爆竹,多措并举共同做好火灾防范工作。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2)窦立新;高层建筑的火灾特点与应对策略解析[J];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07期
作者简介:张鹏(1983年2月-),男,河南省开封市,硕士研究生,中级, 研究方向:火灾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