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学生史料辨析能力培养之我见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学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itial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作为过去发生的事情,无法直接观察,研究历史的资料都来源于文字记载、考古发掘、文学作品等,研究历史时要对这些内容进行甄别。而纵观现在高考内容,史料题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所以,无论从真正学习了解历史的角度,还是应对高考的角度,都应培养学生积极正确地运用历史史料的能力。由于一种思维的培养难以速成,因而,我们应从高一就着手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
  史料,它是进行历史理论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离开了这些基本的历史材料,历史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以此得来的理论只能是僵死的教条。高一新教材增加了大量的史料,内容丰富,针对性强,重点突出,阅读障碍小,是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最佳素材。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呢?
  一、通过史料的阅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树立信心,消除学习上的心理障碍。这点功效的实现,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从学生乐于接受的切入点着手。如讲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与新中国的成立》一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一目时,先介绍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然后介绍日军的暴行,让学生了解,日军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是怎样的痛苦和灾难。面对民族危机,国共两党协同作战,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及广大中国人民,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舍生忘死,英勇作战,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功臣,并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是近百年来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振奋了国人的精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这一内容让学生进行了一次强烈的爱国情感的体验。
  二、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其解题能力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兴趣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学会动脑、动口、动手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求学生学会材料处理、历史阐述和文字表达能力。所以,在史料教学和训练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外,还必须把学生的思维激活,把兴趣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授之以渔”,并潜移默化地交给学生一把掌握材料解析题的钥匙,从而达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目的。
  现在学生解答历史主观题存在不懂题意,回答时词不达意、概念不清、逻辑性不强等问题。为此,基础年级就应该规范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表述时要思路清晰、文字通顺、语句流畅,并加强训练的力度。不但要动脑学习思维方法,而且还要动口、动手掌握实际操作能力,从而达到兴趣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进而为高二、高三进一步的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史料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对史料的兴趣,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应遵循以下的原则和方法: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新教材引用的史料很多,一般可分为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两大类。教师对史料的运用一要有所选择,二要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所选史料或所提问题必须符合客观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2.适当补充,加深理解。在教学上,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史料是非常必要的,但也不是说,就只能完全局限于课本的史料。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当补充相关史料和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应该从高一开始,立足于课本,以兴趣引路,激活学生思维,把兴趣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并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其他文献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橡胶消费国,废旧橡胶的处理及再利用已成为橡胶行业及环保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2010年我国废旧橡胶利用率达80%左右,其中再生胶年产能已达到270万t/a。产量约为2
作文评语是教师与学生笔上交谈的有力工具,是沟通师生的桥梁。好的评语,对学生大有裨益。教师把要对学生说的话写在作文本上,使学生有时间去回味去咀嚼,这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师生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必须以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为基础。当前,无论是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从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以及金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