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处事低调潜心武学堪称『武痴』武功精湛却不与人比试高低
近日,由香港著名导演叶伟信执导,功夫巨星甄子丹携手香港超级名模熊黛林联袂主演,任达华、林家栋、樊少皇、池内博之倾情加盟的《叶问》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引起了较大轰动,叶问的名字也开始为众多的人所了解。
作为咏春拳的一代宗师,叶问的“江湖地位”毫不逊于津门大侠霍元甲,然而叶问为人极为低调,与世无争,再加上长期以来还从来没有一部以他为讲述对象的影视作品,致使长期以来,除了在广东及港澳地区以及众多的咏春拳练习者之中叶问拥有极大的知名度之外,对于中国广大地区绝大多数对咏春拳不太了解的普通民众来说,“叶问”还是一个极为陌生的名字。如果不是因为他鼎鼎大名的徒弟李小龙的声望以及他的活跃于港澳影视圈的众多弟子及再传弟子,他的传奇故事也许要永远埋没在历史长河中了。电影《叶问》的热映,才使得叶问这一武术宗师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
作为一部影视作品,电影《叶问》中毫无疑问有许多文学创作的虚构成分,按照《叶问》剧组主创人员以及叶问的长子叶准的说法,电影中百分之七十的故事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反映的是叶问在上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期间的经历。那么,历史上的叶问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又是如何成为一代武术宗师的呢?
毕生钻研咏春拳艺
把咏春拳推广到世界各地
叶问,本名叶继问,于1893年出生于广东佛山的一个名门望族之家。叶问的祖居号称“桑园”,占地面积很广,大屋连绵达数条街,“桑园叶姓”在佛山可说是无人不知。叶问在家族中排行第二,从小就受到家庭严谨的儒家教育,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
广东佛山与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合称为“中国四大名镇”,水陆交通四通八达,也是南派武术发源地,多个在海内外影响深远的武功流派均发源于此,是闻名天下的武术之乡,曾出过黄飞鸿、洪胜胜、梁赞等著名武术宗师。叶问在上学读书之余,爱上了传统武术,叶问七岁时,拜陈华顺为师学习咏春拳。
咏春拳是少林嫡传武功之一,属于南拳派系,相传起源于清朝中晚期,由对南少林武功非常了解之武术大师五枚师太创立,后传与严二及严咏春父女,严咏春原籍广东,少而聪颖,行动矫捷,磊落有丈夫气,她对这种拳术进行了进一步发展,因此这种拳术以后也因严咏春的名字而被称为“咏春拳”。所谓南拳北腿,咏春拳就是中国拳术的南拳之一,它是一种集内家拳法和近打于一身的拳术,也是一套非常特别的功夫,因为它基本上只有三套拳法,非常简单直接。咏春拳立足于实战,长处在于贴身近攻,它拳快而防守紧密,攻守兼备并且注重刚柔并济,气力消耗小,可以用最小的力量发挥出最好的攻击效果,是南拳中最具实用性和技击性的拳法之一。在很多功夫片里,我们都能看到主角苦练木人桩的情景,包括成龙的经典《玻璃樽》和前不久刚刚上映的新片《夺标》。而在各门各派的木人桩训练里,咏春木人桩可谓是独树一帜。咏春木人桩的练习可使人的肢体受到冲击力和反作用力的锻炼,并着重练习拳脚的硬度,从而在攻击时收到“无坚不摧”的效果。
陈华顺是“南海拳王”梁赞的高徒,他与叶问的年龄相差几十岁,叶问跟他学武时陈华顺年事已高,所以以后叶问常常称呼师父陈华顺为“华公”,陈华顺自从收了叶问为徒后,以后就没有再收过任何弟子,叶问成为陈华顺的关门弟子。陈华顺见叶问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且善于思考,对他极为喜爱,当时陈华顺的儿子不太争气,曾经偷了父亲藏在枕头箱底下的药书和武术书到当铺换了六十两银子,陈华顺知道后非常生气,赎出书后马上把书送给了叶问。陈华顺在教给叶问咏春拳时,他的大弟子、叶问的大师兄吴仲素常常在一旁协助,将咏春拳奥妙向叶问逐一指点,叶问因而武技大进。六年后陈华顺染病不起,临终前特意嘱咐大弟子吴仲素好好照顾叶问,帮助叶问完成咏春拳学业。吴仲素为人豪爽,受师父所托,对师弟叶问更是尽心尽力照顾。陈华顺逝世后,叶问又随吴仲素苦练三年,武功比以前更大有进步。
叶问十六岁时奉父命离开佛山,赴港求学外文,就读于圣士提反学校。在此期间,经同学介绍,他认识了“南海拳王”梁赞的次子梁壁,跟随梁壁深造咏春拳近四年,梁壁将其父的武术精妙之处尽传给了叶问,叶问的武技得以突飞猛进。
叶问返回佛山后,长期从事军警教拳和私人教拳工作,他广泛结识佛山武术大家,经常与武术界各门交流切磋,又不断得到高人指点,使咏春拳技能臻入化境,被誉为第二位梁赞。
在日军攻占佛山后,叶问的过人功夫,早被日本宪兵队闻悉,就准备邀请叶问担任日本宪兵队的武术教练,叶问不愿为日本人效力,更不愿因此成为“汉奸”,就拒绝了日本宪兵队的邀请。日本宪兵队队长在盛怒之下,指派武术高手与叶问比武,事先讲明,如果叶问被打败就要听命差使,叶问在无法拒绝的情况下,只好接受比武,日方派出的武术高手身材高大,叶问摆出咏春桩手,目视对方一言不发,诱敌深入,对方抢先出手,以箭标马进迫,叶问随即变前锋的桩手为耕手,耕去对方箭,并同时转身跪马,拿正对方前腿之后膝位,迫使对方突然失去重心,对方虽未中招,却是败相毕露,叶问也及时收招,说了一声“承让”跳出比武场地,真是高手过招,点到为止。比武后的叶问,担心激怒日寇,就暂时离开了佛山,暗中却帮助地下抗日组织开展各种抗日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叶问因身怀绝技,应邀进入县政府刑事单位任职,担负追捕盗贼劫匪等工作,曾亲手侦破佛山沙坊之劫案,并在升平路升平戏院内亲擒劫匪,颇得上级赏识,以后,叶问又担任过广州市南区巡逻队长等职务。
1949年,56岁的叶问经澳门来到香港,经朋友介绍,于次年在港九饭店职工总会内传授咏春拳术,以后叶问又在九龙汝州街、利达街、李郑屋村、大埔道、大角咀、通菜街、大道东大王庙、青山道兴业大厦等香港多处地方设馆授徒。在此之前,咏春拳基本上是一种家庭式的教学方式,各咏春高手只是将拳艺传传授给自己的子女甚至族人,不但传人很少,而且流传范围也比较小,咏春拳除了在佛山以及广东部分地区外,在其他广大地区并不为人所知,像叶问这样开设拳馆大规模授艺,在咏春拳创立以来二百多年的历史上尚属首次。后来的二十多年间,叶问一直致力于推广咏春拳,使咏春拳得以在香港、台湾及世界各地得以发扬光大,以后李小龙赴美国发展,创办“振藩国术馆”逐步成名,通过电影又使得咏春拳声名大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叶问在众弟子的协助下,先后在香港创立了咏春体育会和叶问国术总会,奠定了咏春拳传播、发展的基础。他以一人之力,把咏春拳推广到世界各地,对咏春拳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72年12月,叶问在香港病逝,享年79岁。
武德人品有口皆碑
被推崇为一代武林宗师
叶问门下出了许多杰出弟子,目前很多国际有名的咏春拳师,如香港的“讲手王”黄淳梁、澳大利亚的咏春拳大师张卓庆等都出自叶问门下,可谓桃李满天下。叶问的弟子中最出名的,还是让中国武术闻名世界的武打巨星李小龙。虽然后来李小龙独创截拳道而成为一代创派宗师,但他的截拳道仍未脱离咏春拳的影子,截拳道中一些核心技术仍与咏春拳基本类似,李小龙快如闪电的截拳道明显取咏春拳所长,只是李小龙在咏春拳的技术上又进行了升华与改革而已。同时,李小龙后来在世界武坛上取得的辉煌成就,也为咏春拳的世界性传播作出了虽为间接但却实际的极大贡献。
由于李小龙巨大的影响力,香港的许多影视明星都因为崇拜李小龙而开始学习咏春拳,其中包括成龙、洪金宝、元彪。喜剧之王周星驰也曾经刻苦学习过一个月,后来因为实在交不起学费而中止。不过在他成名后的影片中,经常能看到李小龙和咏春拳的影子。王家卫、梁朝伟、狄龙等影视明星,都曾师从叶问的儿子学武。如今咏春拳已经从中国佛山走向世界,咏春拳门人遍及美、英、法、德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上流行最广的拳种之一,全球学习咏春拳者已达200多万人,这都是和叶问的大力推广分不开的。
由于叶问在咏春拳术方面有极深的造诣,他以一人之力,把咏春拳推广到世界各地,对咏春拳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咏春拳得以走向世界的首位功臣,同时叶问虽身怀绝技武功精湛,但处事低调与世无争,言行举止均表现出谦谦君子之风和儒者风范,武德人品在武林中都堪称楷模,所以在叶问去世后,咏春拳派同仁一致推崇他为一代宗师。上个世纪70年代出版的《佛山华侨志》有专文介绍他的事迹,美国俄亥俄州设有“叶问博物馆”,英国伯明翰的“叶问(海外)国术总会”设有纪念他的专栏,香港“叶问国术总会”挂有叶问的画像和他练功的照片。佛山市为了纪念叶问,专门在佛山祖庙建成了叶问堂并对外开放,2002年11月9日,在叶问堂开幕暨咏春派叶问支系世界门人佛山寻根活动举办的当天,香港武术联会霍震寰、香港中国国术总会的林建名会长,演艺界知名人士吴思远、王家卫、梁朝伟、周星驰、狄龙等以及广东省、佛山市各界领导和世界各地嘉宾近2000人参加了开幕仪式,可谓盛况空前。
叶问1972年去世后,其子叶准、叶正继承父业,致力于向海外推广咏春拳术。叶准在香港咏春体育会、沙田大会堂、香港城市大学、科技大学、佛山科技学院设点授徒。目前,叶准及其门徒在世界60多个国家组织有咏春拳会近3000家。因在世界武术推广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叶准还获得美国奥委会的嘉奖。而叶问在香港收的弟子梁挺则通过办杂志、出书、公开表演、训练拳手接受挑战、拍电影等形式来传播咏春拳。梁挺1973年创办国际咏春总会,至今已在60多个国家设立机构,支部超过400多家。
身怀绝技深藏不露
大拇指可将手枪枪心压弯
作为一代武术宗师的叶问其实个子很矮小,身高仅1.63米,身材瘦削,他是世家子弟出身,颇注重仪容清洁,喜穿深色长衫,即使平时也身着深色中式短装。叶问从不喜欢像其他的武师一样,一身“身穿精武装,腰束纱带,脚踏精武靴”的打扮。他如果上街,人们往往把他当成是“当铺里的掌柜”或是“私塾的教书先生”,绝对不会想到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一代宗师叶问。
叶问性格内向,平时不喜多言,但他生性诙谐幽默。作为一代武术宗师,叶问却并不喜欢打打杀杀,人也生活得比较闲适,他除每日随三五个弟子或好友在茶楼饮茶外,偶然也会同好友打上几圈麻将,他还喜欢观看斗蟋蟀、斗狗。叶问还是一位顾家的男人,他非常尊重自己的妻子,非常爱自己的孩子。总之,叶问是个与世无争、生活比较恬淡闲适的人。
那么,叶问的武功到底有多高呢?据叶问的外甥回忆说,民国初年,佛山每年都流行“秋色”游行盛会,以展示特殊的民族手艺,每年游行时都是人山人海,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1910年初,有一次叶问和他表妹等人一起参加秋色游行,当地军阀的一个排长垂涎他表妹的姿色,欲对其表妹动手动脚,叶问无奈,只好出手用咏春拳法教训对方,一招就将这个排长打倒在地。对方恼羞成怒,站起身就拔出了左轮手枪,眼看一场血案就要发生,只见叶问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法握住了对方的枪管,并用大拇指力量直压左轮手枪枪膛,竟然将左轮手枪的枪心压弯,使其无法发射子弹。排长见状大惊失色,知道遇到了高人,只好悻悻离去。
叶问七十岁时,其功力仍不逊色于青壮年时代,当时香港的社会治安不太好,经常有人拦路抢劫。一次,叶问在夜间散步时,几名持刀劫匪拦住了他,他们看叶问是一个身材矮小的瘦削老者,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就准备对他抢劫,只见叶问以疾风式的蹬踢,同时连发数拳,瞬间就将两个彪形大汉打倒在地,持刀者更是被踢出数尺之外不能动弹。
对待弟子一视同仁
深受门下众多弟子爱戴
据说当年叶问在香港逝世前,曾给弟子留下口信,以后要继续学习正宗的咏春拳,就到佛山夏教找郭富。郭富是叶问的首批徒弟之一,他受师父叶问的影响,为人低调,强调“学武千万别争第一”,曾退隐江湖30余年,在昔日的广州南方大厦做一个普通的职工,人称“二叔”。现年80多岁高龄的“二叔”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回忆说,曾谈及恩师叶问的许多往事,透过这些往事,人们不难看出叶问不愧是一个德艺双馨的一代武林宗师、武术界的楷模。
据郭富介绍,上世纪30年代,学咏春拳还是富家子弟所为,当年的郭富家境贫寒,孤单一人从佛山平洲乡下到佛山永安路一间糖面铺打工,糖面铺对面有一间花纱店,郭富发现每逢入夜后,就有不少人进出,他偷偷从花纱店的门缝往里看,原来是一帮年轻人在学拳。郭富打听后得知原来是当地一周姓富翁请叶问在教授咏春拳,自幼喜拳术的郭富第二天便托人找“问叔”拜师,结果叶问一口回绝。经过长达半年的持久战,叶问终于被这个诚心的年轻人打动,答应收郭富为徒。郭富高兴地行礼大叫“师父”,可叶问却很严肃地说,千万不要叫师父。后来,师兄们才告诉郭富说,叶问是个非常谦虚的人,不喜欢弟子们叫他师父,徒弟们都称师父叶问为“问叔”。
叶问一生性情耿直,绝不把功夫当成商品出售,更不厚此薄彼。叶问的众多徒弟中,数李小龙的名气最大。大约在1956年间,李小龙在利达街武馆内拜入叶问门下,李小龙当时学习咏春拳相当投入,以后因移民美国,未能连续学完所有拳法。发达后的李小龙曾亲访叶问大师,希望能学得咏春拳的木人桩法,并提出以一间楼宇的代价请叶问大师亲自示范全部咏春木人桩法,由李小龙拍摄成影片携带回美国自行学习,但却被叶问拒绝。叶问的不少弟子认为,李小龙开出如此的优厚条件,师父都不接受甚为可惜,叶问却说,他的意愿是只要求学者有心学技,就全力传授,绝不把功夫当成商品房出售,最重要的是更不能厚此薄彼,叶问的这种作风,更为其门下弟子所爱戴。
心胸豁达待人宽容
允许弟子学习他派武术
叶问强调的是招数的实用性,他认为不“讲手”(不进行实战),就不知自己所练功夫的优劣长短。叶问认为,功夫最终是打出来的,而不是练出来的,只有在“讲手”中,才能不断地完善和强大自己。叶问在香港读书时,巧遇在香港从商的梁赞之子梁壁。叶问天天去找梁壁“讲手”。叶问施展出自己从前认为极难被别人破解的“绝招”,却连梁壁如何出手都没有看清,就莫名其妙地被梁壁抛出老远。叶问找梁壁比了五六天后,实在想不通到底怎么回事,于是不再找梁壁“讲手”,反倒是梁壁见叶问不再来练习武艺,就主动找上门去,看到叶问正一个人模仿比武时的情形在练武。梁壁很喜欢这个好学聪敏的师侄,于是把自己跟父亲梁赞所学的武艺倾心传授给了叶问。
叶问十分注重对人才的选择,他经常说:“徒弟选择一个好师傅固然难,但师傅选择一个好徒弟更加困难。”1945年,受战争影响,郭富打工的糖面铺被迫关闭,他随之失业,不得不又回到乡下,但当时师父叶问不在佛山,他只好不告而别。后来叶问发现不见了郭富,就亲自到郭富的老家平洲夏教找他。随后叶问就在郭富的祖屋里和郭富一起练拳,手把手教郭富。在此后的近两年时间里,叶问经常步行几十里路来到夏教郭富家中,继续向郭富传授他的咏春拳术,还将自己的所有拳谱、药书让郭富翻抄记录了一遍。
郭富说,咏春拳是一门实而不华、简单直接和实用的功夫,以前武侠电影经常有徒弟偷师之说,这基本是不可能的。虽然那两年时间,师父把拳谱给他抄,但如果没有师父的讲解教授很难理解到每一个动作的内涵。
叶问的徒弟除港九饭店职工总会及分会的会员、港九各地的中国工人外,还有在港的外国留学生。叶问教徒只要是学者有心学技,就全力传授。他还根据每个学习者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生理习惯和兴趣,制订出各种教授方法,使每个人都能按自己的习惯和生理机能使武功逐渐进步。
叶问是个极宽容之人,他不像有的武术教头那样,禁止弟子学习或演练其他门派的指数,并认为这是离经叛道的逆行。叶问看李小龙最初的招式,就知道他曾向演艺界的叔伯学过功夫。叶问认为这不是坏事,因为艺人的招式虽是表演给人看,但毕竟是从武术流派中演化而来的,仍有可取之处。
一生处事极为低调
因此在武术界外鲜为人知
作为咏春拳的一代宗师,叶问拥有众多的弟子及再传弟子,他的“江湖地位”毫不逊于津门大侠霍元甲,在武术界尤其是广东以及港澳武术界内,叶问的名字可说是如雷贯耳,然而长期以来,在中国广大地区,尤其是对于众多非武林人士的普通民众来说,叶问还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究其原因,除了叶问的事迹一直没有被搬上过银幕荧屏,为广大普通民众缺少了解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叶问为人极为低调,是一名真正单纯醉心武术、追求武学自由的“武痴”,他一身潜心钻研武学,与世无争,不恃武好胜,除了与人切磋武功外,他并不与人比试武功的高低,不与人争斗,这就使得他的一生缺少了剧烈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效果,少了一些轰轰烈烈的事迹和传奇色彩,少了许多可供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他的名字也因此在非武林人士中鲜为人知。正如电影《叶问》所描述的,即使身处上世纪乱世的中国,充满仇恨和悲剧的大时代也并不在叶问的视野当中,他只专注于对武术的执著与热情。然而出于对民族的热爱和对武学精神的不断参悟,叶问也不得不一步步走出武痴的局限,在一场场畅快淋漓的忘我比拼中,扛起振兴中华的大旗。于是才有了我们看到的由叶伟信、洪金宝和甄子丹联手打造的《叶问》这盘别具一格的功夫大餐。
武林中人大多都热衷于比武论高低,热衷于“华山论剑”,并据此排定所谓的“江湖座次”,从而扬名立万,更有人甚至于会采取种种手段以求成就一呼百应的所谓“武林盟主”地位,相信每个看过武侠文学作品的人都会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其实,这也是人性的弱点使然。然而,身怀绝技的叶问却性格迥异,他的一生处世极为低调,他不恃武好胜,不与人比试武功的高低,不主动与人争斗,他在家中是个好丈夫、好父亲,他的生活恬淡闲适。有人说叶问可能是历史上最低调的武术大师,这话应该说有几分道理,叶问的低调处事成就了他:由于他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不与人争斗比试武功,使得他得以远离江湖恩怨,远离了江湖上的寻仇和报复,得以以79岁的高龄寿终;也使得他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钻研武功以及传授武术中去,不但武功得以精进,也进一步把咏春拳发扬光大;叶问的淡泊名利和低调处事,也使得他远离了江湖是非,他的武德人品在武林中有口皆碑,赢得了武林同仁的敬仰和尊重,他虽从未追求过要当什么武林宗师,但在去世后却被同仁一致推崇为一代武林宗师。然而同时,叶问的低调处事也使得他的一生少了轰轰烈烈的事迹和传奇色彩,使得他的名字在非武林人士中鲜为人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叶问不是因为他鼎鼎大名的徒弟李小龙的声望以及他的活跃于港澳影视圈的众多弟子及再传弟子,他的传奇故事也许要永远埋没在历史长河中了。在“好酒也怕巷子深”的现代社会,电影《叶问》的热映,不但使得叶问的名字及其事迹广为人知,对他毕生倡导传播的咏春拳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广宣传作用,不少观众正是通过影片《叶问》才了解了咏春拳,还有不少观众通过这部电影萌生了学习咏春拳的念头。
附:电影《叶问》故事梗概
一九三零年,中国武术之都的佛山武风鼎盛,各门各派为广纳门徒,经常集体比斗以显实力。叶问习得一身武艺但为人低调,没有设馆授徒,只待在家中与友人闭门切磋、钻研武术。然而好景不常,中日战争爆发,佛山沦陷,叶家大宅被日军强占,叶问被迫带着妻儿移居废屋。叶问一家生活艰苦,但叶问仍积极面对,一改阔少的态度,到煤炭厂当苦力,自力更生。众中国人默默耕耘之际,一批日军却前来生事,陪伴着日军主任佐藤旁边的翻译官,竟是昔日的佛山巡警李钊!
日本将军三蒲是一名武痴,故以白米作奖赏,邀请中国人到打斗场与日军切磋,藉以观摩中国武术。叶问的好友武痴林于打斗场内侮辱三蒲,被活生生击毙!叶问为寻找武痴林,到打斗场查看,刚一进场即见廖师傅被佐藤无理射杀!叶问遂把心中悲愤于打斗场上发泄出来,以一敌十,痛击日本人!三蒲对叶问的身手大为欣赏,并表示希望与叶问一战。
三蒲带兵至棉花厂捉拿叶问,要求叶问向日军传授中国武术。叶问不甘作汉奸,且欲替中国人挽回尊严,遂公然挑战三蒲,要以双拳唤起中国人的团结心。三蒲自视甚高,为保名声毅然应战。佐藤为保三蒲胜出竟暗设埋伏,叶问未知已身陷危机,以咏春拳力战三蒲的空手道,二人在擂台上展开激烈生死决战……最终,叶问依靠自己的精湛武艺以及个人感召力,唤醒了国人的团结和反抗。
近日,由香港著名导演叶伟信执导,功夫巨星甄子丹携手香港超级名模熊黛林联袂主演,任达华、林家栋、樊少皇、池内博之倾情加盟的《叶问》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引起了较大轰动,叶问的名字也开始为众多的人所了解。
作为咏春拳的一代宗师,叶问的“江湖地位”毫不逊于津门大侠霍元甲,然而叶问为人极为低调,与世无争,再加上长期以来还从来没有一部以他为讲述对象的影视作品,致使长期以来,除了在广东及港澳地区以及众多的咏春拳练习者之中叶问拥有极大的知名度之外,对于中国广大地区绝大多数对咏春拳不太了解的普通民众来说,“叶问”还是一个极为陌生的名字。如果不是因为他鼎鼎大名的徒弟李小龙的声望以及他的活跃于港澳影视圈的众多弟子及再传弟子,他的传奇故事也许要永远埋没在历史长河中了。电影《叶问》的热映,才使得叶问这一武术宗师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
作为一部影视作品,电影《叶问》中毫无疑问有许多文学创作的虚构成分,按照《叶问》剧组主创人员以及叶问的长子叶准的说法,电影中百分之七十的故事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反映的是叶问在上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期间的经历。那么,历史上的叶问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又是如何成为一代武术宗师的呢?
毕生钻研咏春拳艺
把咏春拳推广到世界各地
叶问,本名叶继问,于1893年出生于广东佛山的一个名门望族之家。叶问的祖居号称“桑园”,占地面积很广,大屋连绵达数条街,“桑园叶姓”在佛山可说是无人不知。叶问在家族中排行第二,从小就受到家庭严谨的儒家教育,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
广东佛山与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合称为“中国四大名镇”,水陆交通四通八达,也是南派武术发源地,多个在海内外影响深远的武功流派均发源于此,是闻名天下的武术之乡,曾出过黄飞鸿、洪胜胜、梁赞等著名武术宗师。叶问在上学读书之余,爱上了传统武术,叶问七岁时,拜陈华顺为师学习咏春拳。
咏春拳是少林嫡传武功之一,属于南拳派系,相传起源于清朝中晚期,由对南少林武功非常了解之武术大师五枚师太创立,后传与严二及严咏春父女,严咏春原籍广东,少而聪颖,行动矫捷,磊落有丈夫气,她对这种拳术进行了进一步发展,因此这种拳术以后也因严咏春的名字而被称为“咏春拳”。所谓南拳北腿,咏春拳就是中国拳术的南拳之一,它是一种集内家拳法和近打于一身的拳术,也是一套非常特别的功夫,因为它基本上只有三套拳法,非常简单直接。咏春拳立足于实战,长处在于贴身近攻,它拳快而防守紧密,攻守兼备并且注重刚柔并济,气力消耗小,可以用最小的力量发挥出最好的攻击效果,是南拳中最具实用性和技击性的拳法之一。在很多功夫片里,我们都能看到主角苦练木人桩的情景,包括成龙的经典《玻璃樽》和前不久刚刚上映的新片《夺标》。而在各门各派的木人桩训练里,咏春木人桩可谓是独树一帜。咏春木人桩的练习可使人的肢体受到冲击力和反作用力的锻炼,并着重练习拳脚的硬度,从而在攻击时收到“无坚不摧”的效果。
陈华顺是“南海拳王”梁赞的高徒,他与叶问的年龄相差几十岁,叶问跟他学武时陈华顺年事已高,所以以后叶问常常称呼师父陈华顺为“华公”,陈华顺自从收了叶问为徒后,以后就没有再收过任何弟子,叶问成为陈华顺的关门弟子。陈华顺见叶问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且善于思考,对他极为喜爱,当时陈华顺的儿子不太争气,曾经偷了父亲藏在枕头箱底下的药书和武术书到当铺换了六十两银子,陈华顺知道后非常生气,赎出书后马上把书送给了叶问。陈华顺在教给叶问咏春拳时,他的大弟子、叶问的大师兄吴仲素常常在一旁协助,将咏春拳奥妙向叶问逐一指点,叶问因而武技大进。六年后陈华顺染病不起,临终前特意嘱咐大弟子吴仲素好好照顾叶问,帮助叶问完成咏春拳学业。吴仲素为人豪爽,受师父所托,对师弟叶问更是尽心尽力照顾。陈华顺逝世后,叶问又随吴仲素苦练三年,武功比以前更大有进步。
叶问十六岁时奉父命离开佛山,赴港求学外文,就读于圣士提反学校。在此期间,经同学介绍,他认识了“南海拳王”梁赞的次子梁壁,跟随梁壁深造咏春拳近四年,梁壁将其父的武术精妙之处尽传给了叶问,叶问的武技得以突飞猛进。
叶问返回佛山后,长期从事军警教拳和私人教拳工作,他广泛结识佛山武术大家,经常与武术界各门交流切磋,又不断得到高人指点,使咏春拳技能臻入化境,被誉为第二位梁赞。
在日军攻占佛山后,叶问的过人功夫,早被日本宪兵队闻悉,就准备邀请叶问担任日本宪兵队的武术教练,叶问不愿为日本人效力,更不愿因此成为“汉奸”,就拒绝了日本宪兵队的邀请。日本宪兵队队长在盛怒之下,指派武术高手与叶问比武,事先讲明,如果叶问被打败就要听命差使,叶问在无法拒绝的情况下,只好接受比武,日方派出的武术高手身材高大,叶问摆出咏春桩手,目视对方一言不发,诱敌深入,对方抢先出手,以箭标马进迫,叶问随即变前锋的桩手为耕手,耕去对方箭,并同时转身跪马,拿正对方前腿之后膝位,迫使对方突然失去重心,对方虽未中招,却是败相毕露,叶问也及时收招,说了一声“承让”跳出比武场地,真是高手过招,点到为止。比武后的叶问,担心激怒日寇,就暂时离开了佛山,暗中却帮助地下抗日组织开展各种抗日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叶问因身怀绝技,应邀进入县政府刑事单位任职,担负追捕盗贼劫匪等工作,曾亲手侦破佛山沙坊之劫案,并在升平路升平戏院内亲擒劫匪,颇得上级赏识,以后,叶问又担任过广州市南区巡逻队长等职务。
1949年,56岁的叶问经澳门来到香港,经朋友介绍,于次年在港九饭店职工总会内传授咏春拳术,以后叶问又在九龙汝州街、利达街、李郑屋村、大埔道、大角咀、通菜街、大道东大王庙、青山道兴业大厦等香港多处地方设馆授徒。在此之前,咏春拳基本上是一种家庭式的教学方式,各咏春高手只是将拳艺传传授给自己的子女甚至族人,不但传人很少,而且流传范围也比较小,咏春拳除了在佛山以及广东部分地区外,在其他广大地区并不为人所知,像叶问这样开设拳馆大规模授艺,在咏春拳创立以来二百多年的历史上尚属首次。后来的二十多年间,叶问一直致力于推广咏春拳,使咏春拳得以在香港、台湾及世界各地得以发扬光大,以后李小龙赴美国发展,创办“振藩国术馆”逐步成名,通过电影又使得咏春拳声名大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叶问在众弟子的协助下,先后在香港创立了咏春体育会和叶问国术总会,奠定了咏春拳传播、发展的基础。他以一人之力,把咏春拳推广到世界各地,对咏春拳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72年12月,叶问在香港病逝,享年79岁。
武德人品有口皆碑
被推崇为一代武林宗师
叶问门下出了许多杰出弟子,目前很多国际有名的咏春拳师,如香港的“讲手王”黄淳梁、澳大利亚的咏春拳大师张卓庆等都出自叶问门下,可谓桃李满天下。叶问的弟子中最出名的,还是让中国武术闻名世界的武打巨星李小龙。虽然后来李小龙独创截拳道而成为一代创派宗师,但他的截拳道仍未脱离咏春拳的影子,截拳道中一些核心技术仍与咏春拳基本类似,李小龙快如闪电的截拳道明显取咏春拳所长,只是李小龙在咏春拳的技术上又进行了升华与改革而已。同时,李小龙后来在世界武坛上取得的辉煌成就,也为咏春拳的世界性传播作出了虽为间接但却实际的极大贡献。
由于李小龙巨大的影响力,香港的许多影视明星都因为崇拜李小龙而开始学习咏春拳,其中包括成龙、洪金宝、元彪。喜剧之王周星驰也曾经刻苦学习过一个月,后来因为实在交不起学费而中止。不过在他成名后的影片中,经常能看到李小龙和咏春拳的影子。王家卫、梁朝伟、狄龙等影视明星,都曾师从叶问的儿子学武。如今咏春拳已经从中国佛山走向世界,咏春拳门人遍及美、英、法、德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上流行最广的拳种之一,全球学习咏春拳者已达200多万人,这都是和叶问的大力推广分不开的。
由于叶问在咏春拳术方面有极深的造诣,他以一人之力,把咏春拳推广到世界各地,对咏春拳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咏春拳得以走向世界的首位功臣,同时叶问虽身怀绝技武功精湛,但处事低调与世无争,言行举止均表现出谦谦君子之风和儒者风范,武德人品在武林中都堪称楷模,所以在叶问去世后,咏春拳派同仁一致推崇他为一代宗师。上个世纪70年代出版的《佛山华侨志》有专文介绍他的事迹,美国俄亥俄州设有“叶问博物馆”,英国伯明翰的“叶问(海外)国术总会”设有纪念他的专栏,香港“叶问国术总会”挂有叶问的画像和他练功的照片。佛山市为了纪念叶问,专门在佛山祖庙建成了叶问堂并对外开放,2002年11月9日,在叶问堂开幕暨咏春派叶问支系世界门人佛山寻根活动举办的当天,香港武术联会霍震寰、香港中国国术总会的林建名会长,演艺界知名人士吴思远、王家卫、梁朝伟、周星驰、狄龙等以及广东省、佛山市各界领导和世界各地嘉宾近2000人参加了开幕仪式,可谓盛况空前。
叶问1972年去世后,其子叶准、叶正继承父业,致力于向海外推广咏春拳术。叶准在香港咏春体育会、沙田大会堂、香港城市大学、科技大学、佛山科技学院设点授徒。目前,叶准及其门徒在世界60多个国家组织有咏春拳会近3000家。因在世界武术推广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叶准还获得美国奥委会的嘉奖。而叶问在香港收的弟子梁挺则通过办杂志、出书、公开表演、训练拳手接受挑战、拍电影等形式来传播咏春拳。梁挺1973年创办国际咏春总会,至今已在60多个国家设立机构,支部超过400多家。
身怀绝技深藏不露
大拇指可将手枪枪心压弯
作为一代武术宗师的叶问其实个子很矮小,身高仅1.63米,身材瘦削,他是世家子弟出身,颇注重仪容清洁,喜穿深色长衫,即使平时也身着深色中式短装。叶问从不喜欢像其他的武师一样,一身“身穿精武装,腰束纱带,脚踏精武靴”的打扮。他如果上街,人们往往把他当成是“当铺里的掌柜”或是“私塾的教书先生”,绝对不会想到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一代宗师叶问。
叶问性格内向,平时不喜多言,但他生性诙谐幽默。作为一代武术宗师,叶问却并不喜欢打打杀杀,人也生活得比较闲适,他除每日随三五个弟子或好友在茶楼饮茶外,偶然也会同好友打上几圈麻将,他还喜欢观看斗蟋蟀、斗狗。叶问还是一位顾家的男人,他非常尊重自己的妻子,非常爱自己的孩子。总之,叶问是个与世无争、生活比较恬淡闲适的人。
那么,叶问的武功到底有多高呢?据叶问的外甥回忆说,民国初年,佛山每年都流行“秋色”游行盛会,以展示特殊的民族手艺,每年游行时都是人山人海,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1910年初,有一次叶问和他表妹等人一起参加秋色游行,当地军阀的一个排长垂涎他表妹的姿色,欲对其表妹动手动脚,叶问无奈,只好出手用咏春拳法教训对方,一招就将这个排长打倒在地。对方恼羞成怒,站起身就拔出了左轮手枪,眼看一场血案就要发生,只见叶问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法握住了对方的枪管,并用大拇指力量直压左轮手枪枪膛,竟然将左轮手枪的枪心压弯,使其无法发射子弹。排长见状大惊失色,知道遇到了高人,只好悻悻离去。
叶问七十岁时,其功力仍不逊色于青壮年时代,当时香港的社会治安不太好,经常有人拦路抢劫。一次,叶问在夜间散步时,几名持刀劫匪拦住了他,他们看叶问是一个身材矮小的瘦削老者,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就准备对他抢劫,只见叶问以疾风式的蹬踢,同时连发数拳,瞬间就将两个彪形大汉打倒在地,持刀者更是被踢出数尺之外不能动弹。
对待弟子一视同仁
深受门下众多弟子爱戴
据说当年叶问在香港逝世前,曾给弟子留下口信,以后要继续学习正宗的咏春拳,就到佛山夏教找郭富。郭富是叶问的首批徒弟之一,他受师父叶问的影响,为人低调,强调“学武千万别争第一”,曾退隐江湖30余年,在昔日的广州南方大厦做一个普通的职工,人称“二叔”。现年80多岁高龄的“二叔”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回忆说,曾谈及恩师叶问的许多往事,透过这些往事,人们不难看出叶问不愧是一个德艺双馨的一代武林宗师、武术界的楷模。
据郭富介绍,上世纪30年代,学咏春拳还是富家子弟所为,当年的郭富家境贫寒,孤单一人从佛山平洲乡下到佛山永安路一间糖面铺打工,糖面铺对面有一间花纱店,郭富发现每逢入夜后,就有不少人进出,他偷偷从花纱店的门缝往里看,原来是一帮年轻人在学拳。郭富打听后得知原来是当地一周姓富翁请叶问在教授咏春拳,自幼喜拳术的郭富第二天便托人找“问叔”拜师,结果叶问一口回绝。经过长达半年的持久战,叶问终于被这个诚心的年轻人打动,答应收郭富为徒。郭富高兴地行礼大叫“师父”,可叶问却很严肃地说,千万不要叫师父。后来,师兄们才告诉郭富说,叶问是个非常谦虚的人,不喜欢弟子们叫他师父,徒弟们都称师父叶问为“问叔”。
叶问一生性情耿直,绝不把功夫当成商品出售,更不厚此薄彼。叶问的众多徒弟中,数李小龙的名气最大。大约在1956年间,李小龙在利达街武馆内拜入叶问门下,李小龙当时学习咏春拳相当投入,以后因移民美国,未能连续学完所有拳法。发达后的李小龙曾亲访叶问大师,希望能学得咏春拳的木人桩法,并提出以一间楼宇的代价请叶问大师亲自示范全部咏春木人桩法,由李小龙拍摄成影片携带回美国自行学习,但却被叶问拒绝。叶问的不少弟子认为,李小龙开出如此的优厚条件,师父都不接受甚为可惜,叶问却说,他的意愿是只要求学者有心学技,就全力传授,绝不把功夫当成商品房出售,最重要的是更不能厚此薄彼,叶问的这种作风,更为其门下弟子所爱戴。
心胸豁达待人宽容
允许弟子学习他派武术
叶问强调的是招数的实用性,他认为不“讲手”(不进行实战),就不知自己所练功夫的优劣长短。叶问认为,功夫最终是打出来的,而不是练出来的,只有在“讲手”中,才能不断地完善和强大自己。叶问在香港读书时,巧遇在香港从商的梁赞之子梁壁。叶问天天去找梁壁“讲手”。叶问施展出自己从前认为极难被别人破解的“绝招”,却连梁壁如何出手都没有看清,就莫名其妙地被梁壁抛出老远。叶问找梁壁比了五六天后,实在想不通到底怎么回事,于是不再找梁壁“讲手”,反倒是梁壁见叶问不再来练习武艺,就主动找上门去,看到叶问正一个人模仿比武时的情形在练武。梁壁很喜欢这个好学聪敏的师侄,于是把自己跟父亲梁赞所学的武艺倾心传授给了叶问。
叶问十分注重对人才的选择,他经常说:“徒弟选择一个好师傅固然难,但师傅选择一个好徒弟更加困难。”1945年,受战争影响,郭富打工的糖面铺被迫关闭,他随之失业,不得不又回到乡下,但当时师父叶问不在佛山,他只好不告而别。后来叶问发现不见了郭富,就亲自到郭富的老家平洲夏教找他。随后叶问就在郭富的祖屋里和郭富一起练拳,手把手教郭富。在此后的近两年时间里,叶问经常步行几十里路来到夏教郭富家中,继续向郭富传授他的咏春拳术,还将自己的所有拳谱、药书让郭富翻抄记录了一遍。
郭富说,咏春拳是一门实而不华、简单直接和实用的功夫,以前武侠电影经常有徒弟偷师之说,这基本是不可能的。虽然那两年时间,师父把拳谱给他抄,但如果没有师父的讲解教授很难理解到每一个动作的内涵。
叶问的徒弟除港九饭店职工总会及分会的会员、港九各地的中国工人外,还有在港的外国留学生。叶问教徒只要是学者有心学技,就全力传授。他还根据每个学习者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生理习惯和兴趣,制订出各种教授方法,使每个人都能按自己的习惯和生理机能使武功逐渐进步。
叶问是个极宽容之人,他不像有的武术教头那样,禁止弟子学习或演练其他门派的指数,并认为这是离经叛道的逆行。叶问看李小龙最初的招式,就知道他曾向演艺界的叔伯学过功夫。叶问认为这不是坏事,因为艺人的招式虽是表演给人看,但毕竟是从武术流派中演化而来的,仍有可取之处。
一生处事极为低调
因此在武术界外鲜为人知
作为咏春拳的一代宗师,叶问拥有众多的弟子及再传弟子,他的“江湖地位”毫不逊于津门大侠霍元甲,在武术界尤其是广东以及港澳武术界内,叶问的名字可说是如雷贯耳,然而长期以来,在中国广大地区,尤其是对于众多非武林人士的普通民众来说,叶问还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究其原因,除了叶问的事迹一直没有被搬上过银幕荧屏,为广大普通民众缺少了解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叶问为人极为低调,是一名真正单纯醉心武术、追求武学自由的“武痴”,他一身潜心钻研武学,与世无争,不恃武好胜,除了与人切磋武功外,他并不与人比试武功的高低,不与人争斗,这就使得他的一生缺少了剧烈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效果,少了一些轰轰烈烈的事迹和传奇色彩,少了许多可供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他的名字也因此在非武林人士中鲜为人知。正如电影《叶问》所描述的,即使身处上世纪乱世的中国,充满仇恨和悲剧的大时代也并不在叶问的视野当中,他只专注于对武术的执著与热情。然而出于对民族的热爱和对武学精神的不断参悟,叶问也不得不一步步走出武痴的局限,在一场场畅快淋漓的忘我比拼中,扛起振兴中华的大旗。于是才有了我们看到的由叶伟信、洪金宝和甄子丹联手打造的《叶问》这盘别具一格的功夫大餐。
武林中人大多都热衷于比武论高低,热衷于“华山论剑”,并据此排定所谓的“江湖座次”,从而扬名立万,更有人甚至于会采取种种手段以求成就一呼百应的所谓“武林盟主”地位,相信每个看过武侠文学作品的人都会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其实,这也是人性的弱点使然。然而,身怀绝技的叶问却性格迥异,他的一生处世极为低调,他不恃武好胜,不与人比试武功的高低,不主动与人争斗,他在家中是个好丈夫、好父亲,他的生活恬淡闲适。有人说叶问可能是历史上最低调的武术大师,这话应该说有几分道理,叶问的低调处事成就了他:由于他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不与人争斗比试武功,使得他得以远离江湖恩怨,远离了江湖上的寻仇和报复,得以以79岁的高龄寿终;也使得他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钻研武功以及传授武术中去,不但武功得以精进,也进一步把咏春拳发扬光大;叶问的淡泊名利和低调处事,也使得他远离了江湖是非,他的武德人品在武林中有口皆碑,赢得了武林同仁的敬仰和尊重,他虽从未追求过要当什么武林宗师,但在去世后却被同仁一致推崇为一代武林宗师。然而同时,叶问的低调处事也使得他的一生少了轰轰烈烈的事迹和传奇色彩,使得他的名字在非武林人士中鲜为人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叶问不是因为他鼎鼎大名的徒弟李小龙的声望以及他的活跃于港澳影视圈的众多弟子及再传弟子,他的传奇故事也许要永远埋没在历史长河中了。在“好酒也怕巷子深”的现代社会,电影《叶问》的热映,不但使得叶问的名字及其事迹广为人知,对他毕生倡导传播的咏春拳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广宣传作用,不少观众正是通过影片《叶问》才了解了咏春拳,还有不少观众通过这部电影萌生了学习咏春拳的念头。
附:电影《叶问》故事梗概
一九三零年,中国武术之都的佛山武风鼎盛,各门各派为广纳门徒,经常集体比斗以显实力。叶问习得一身武艺但为人低调,没有设馆授徒,只待在家中与友人闭门切磋、钻研武术。然而好景不常,中日战争爆发,佛山沦陷,叶家大宅被日军强占,叶问被迫带着妻儿移居废屋。叶问一家生活艰苦,但叶问仍积极面对,一改阔少的态度,到煤炭厂当苦力,自力更生。众中国人默默耕耘之际,一批日军却前来生事,陪伴着日军主任佐藤旁边的翻译官,竟是昔日的佛山巡警李钊!
日本将军三蒲是一名武痴,故以白米作奖赏,邀请中国人到打斗场与日军切磋,藉以观摩中国武术。叶问的好友武痴林于打斗场内侮辱三蒲,被活生生击毙!叶问为寻找武痴林,到打斗场查看,刚一进场即见廖师傅被佐藤无理射杀!叶问遂把心中悲愤于打斗场上发泄出来,以一敌十,痛击日本人!三蒲对叶问的身手大为欣赏,并表示希望与叶问一战。
三蒲带兵至棉花厂捉拿叶问,要求叶问向日军传授中国武术。叶问不甘作汉奸,且欲替中国人挽回尊严,遂公然挑战三蒲,要以双拳唤起中国人的团结心。三蒲自视甚高,为保名声毅然应战。佐藤为保三蒲胜出竟暗设埋伏,叶问未知已身陷危机,以咏春拳力战三蒲的空手道,二人在擂台上展开激烈生死决战……最终,叶问依靠自己的精湛武艺以及个人感召力,唤醒了国人的团结和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