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麦田

来源 :骏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ihe_88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凌晨,灯光刺眼。窗台上栖息的公鸡,迷瞪着眼,往暗影里挪挪,追上刚惊醒的梦。
  我往被单里钻,母亲往外拉。父亲厉声吆喝:都起来割麦!公鸡一激灵,应付了事地叫几声。我一骨碌滚下床,迷迷糊糊跟着父母,下地割麦。太疲倦了!二十多年来,一提到收麦,我就像中了蛊,神情萎靡、四体乏力。冥冥中注定,我不是父亲合格的接班人。
  2
  我最大的贡献,是作为全家的笑料。麦收漫长如“西天取经”,我则是开心果八戒。
  “早怕露水午怕热,晚上又怕蚊子蛰。打一人?”我说:八戒。姐姐骂我猪。我忙说:猪八戒。父亲作势要打我:兔崽子!敢改姓猪,我打断你的狗腿。
  我这才明白,谜底是我,他们合伙耍我。母亲笑着打圆场:别打了,再打他就懒成“四不像”了——到底是姓葛,还是姓兔、姓猪、姓狗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滴汗,一粒麦。这个遵循千万年的法则,我却认为不公平。那天,我问父亲:有没有一种东西,人啥都不要干,它就把麦子收好了?他朝我屁股上烙个“烧饼”:有,做梦!
  穷则思变。我纳闷的是,父亲那么不思进取,一定很富有,只是他富有的是什么呢?
  3
  村人對麦的虔诚,犹如圣人和亲人。《说文》说,麦,天所来也。麦是天之子,所以叫麦子。爷爷喜欢把麦写成麥,解释道:麥就是一家人吃晚饭。上边的两个“人”是父母,下边的“人”是孩子……
  正因如此吧,每株麦子都不能落下,都要按部就班回家。但总有些顽劣的麦子,老人和孩子就负责拾麦,把潜逃的麦子捉拿归案。老人常捉弄我问:拾麦干吗?
  我说:卖钱娶媳妇。娶媳妇干吗?娶媳妇生孩子,孩子拾麦子。老人笑,我也笑。十岁后,我就不笑了。我发现,转一圈咋又回来拾麦了?我可不想像父亲,一生都耗在麦田里;更不想像那些老人,一大把岁数了,还弓着腰拾麦。
  学《观刈麦》,我扭曲了诗歌主旨,对作壁上观的白居易无比崇拜。老师说,只有好好学习,跳出农门,就可不事农桑了。以后,老人再问我拾麦干吗?我就说,卖钱上学,成为城里人。他们向父亲夸我有出息,父亲乐坏了:他那不叫出息,叫懒,懒得出奇!
  我的世界,父亲一点也不懂。一如父亲满脸的墨迹,我也一字不识。
  父与子,虽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但注定要各奔东西,走向南辕北辙的人生。
  4
  最喜欢“打场”,因为那是老黄牛的活,不关我事。闲看别人干活是件很快乐的事。
  老黄牛未必这么想。它拉着石磙、石磨,还得捎上我,在麦场转呀转……这种循环播放的慢镜头,不像劳动,更像是催眠。牛的确任劳任怨,但它背负的几千年农耕文明,多少有点忽悠人类之嫌。千年可以走多远啊!它却和人配合默契地原地踏步走。
  父亲牵着牛在麦场里转圈,牛牵着父亲在人生里转圈。那时,时间真的很慢很慢。
  扬完场,麦归麦,糠归糠,一天就结束了。我躺在麦堆上,嚼麦粒,看云彩。
  老师说,麦,天所来也,那天外一定有天,它是什么样的呢?我想到最繁华的词:城市。
  5
  十五岁前,我是村里最没出息的孩子。
  所谓出息,就是像父亲——干活好把式。那时,庄稼的好坏还决定出息的大小和家庭境况的良莠。参照这个农耕标准,我就是不达标的残次品。哪怕站在麦田里,我也“游手好闲”,看见的从来都不是麦子,而是麦田上空的城。
  十六岁,我以最出息的方式离开村庄,进城上学。父亲却不这样认为。一路碰壁,终于找到学校。父亲发自肺腑地说:城里好个鸟!娃,上不好学不要紧,回家爹教你种地。
  我没有吱声,但心底敞亮:这条路我不会回头了。
  二十世纪最后一年,一条柏油路穿过村庄,像根橄榄枝,冲破了城乡的藩篱。
  村庄再也无法屏蔽时代,不安分的年轻人,追逐着朦胧的梦想,纷纷涌向城市。“众叛亲离”,村庄衰落得比王朝还快。麦子成了孤儿,孩子成了孤儿,老人成了孤儿。村庄像硕大的唱戏机,不停唱着“空城计”。老人靠着墙根,偶尔也会吼一段:魏延反,马岱斩……
  他们和父亲一样,固执地认为孩子脑后有反骨,所以才会抛亲弃子,背井离乡。
  6
  当村庄学会用金钱标码价值,麦子就开始与出息成反比,千年的土地法则迅速没落。
  驮运了千年历史的耕牛失业了,失去尊贵地位,失去连城价值。没有价值也就没了存在的价值。耕牛最后的价值是“行尸走肉”,被卖到屠宰场。那笔钱,足以购买人的灵魂。
  父亲说,牛离家时,亲脚下的土地,泪流满面。他失魂落魄,把卖老黄牛的钱拍在我手里:你他娘的要好好读书!我点点头。我不能对不起父亲,更不能对不起老黄牛。
  在这片土地上,耕牛与农人耳鬓厮磨了千万年,当牛走向末日,人也不远了。
  先是年轻人,接着是不再年轻的人,用农耕的精神在城里打拼,所以被称为农民工。甚至那些留守的孩子,也不事农桑、不爱学习,从小就怀着和父辈一样的梦想。在乡下,流失最严重的不是水土,而是人。那些行将就木的老人,注定打不退时光、守不住村庄。
  7
  我读书和工作的城市,有很多农民工。他们和不受待见的渣土车一样,一般晚上九点后才上街。他们不爱凑热闹,最喜欢的地方是天桥。有时候,他们会被误以为是乞丐,但我不会。乞丐是低着头的,目光被别人踩在脚底下。他们是昂着头的,目光踩在天空上。
  城里没有土地,从乡下进城的人,都喜欢仰望天空,尽管城市的天空也是空的。
  他们只有一个身份,却有很多名字、无数故事。问路时,大爷说他们的牙齿是麦粒、语言是麦仁酵子。在马路上晃悠时,媒体说他们是一片倒伏的麦田。在广场上喝酒唱歌时,诗人说他们在扬花灌浆。在脚手架上干活时,包工头说他们的胡子是麦芒、汗水是麦粒……   无论如何乔装,愿不愿承认,他们都是行走在城里的麦子,一眼就会被认出。
  8
  我上大学的第二年,父亲终于也进城务工了。那十亩麦田,已支付不起我的城市生活。
  城里的父亲,就像麦田里的我,干活心不在焉。即便如此,他半年的收入,已超过十亩麦子的收成。但他总倔强地说,这不关钱的事!麦是麦,钱是钱。到底关啥的事呢?他也说不清。为了想明白,他丢掉半条命、两根手指、八根肋骨和三魂七魄。
  父親是名钢筋工,在半空中编码城市的脊骨。那天是小满,阴雨绵绵。他一边干活,一边望着天空发呆,一脚踏空,从天上跌回人间。父亲说,在坠落过程中,他忽然啥都明白了——就算打一辈子工,也不过在城里养套房子,但若种一辈子麦,那可得养活多少人!
  他想不通——如果连套房子都养不起,养活再多的人又有何用?我也没问,责怪他干活“卖眼”,天空是空的,有啥好看的!父亲淡淡地说,他在城市上空看见了家乡的麦田。
  9
  回到村庄,父亲又“活”过来。每次通电话,他说的都是鲜活的庄稼和农事。但科技化种植,让他毕生所学更像前朝遗事。他的麦子已泯然众人,他也越来越像一个多余的人。
  我从没想到,回不到故乡的,不只是“心猿意马”的我,还有“忠心耿耿”的父亲。
  如果我死了,这十亩地你咋办?父亲问我,那语气,就如同白帝城刘备托孤。
  可惜,我不是诸葛亮。就是诸葛亮,不也一样不愿躬耕于南阳。我不假思索地说,把地卖了!这点地,还不够来回折腾、耽误事的,我随便干点啥,也比种地收入多。
  父亲没吱声,耳边满是雨打落叶声。
  10
  回去时,经过陆庄。那年,父亲送我上城读书,在村口的水井借过一瓢水。
  现在,眼前只有齐膝的麦茬,没有村庄,没有人家,没有水井,没有鸡犬相闻。
  一个村庄的消失,竟可以像不曾存在一样。
  我摸到“水井”边,拔根麦茬,漫无目的地画——写的竟是麥!我想起爷爷:你看,麥就是一家人吃晚饭,上边的俩小“人”是你爹娘,下边的大“人”是你。爷爷在哪儿呢?不吃饭吗?爷爷抚摸着我的头说,我在上面的十字架上,你们吃饱我就饱了……
  坐井观天,像只蛙,我抬起头。云彩还在耍着魔术,天空还是那个天空。
其他文献
补鞋匠  他靠补鞋才补回了本不完美的生活。  老天只给了他一只脚,一只小于正常人的脚。每天靠拐杖帮助支撑必须活下去的上半身。上半身是比正常人要宽阔多少倍的胸膛和有力的臂膀,否则,他就扛不起男人那半壁江山。  他坐下来时,没见少些什么。有只大木箱刚刚挡住了他有缺陷的下半身。木箱里装着杂七杂八的行当,他要靠这些家伙勾兑生活。他有一双健康而灵巧的手和一张保持和颜悦色的脸。他专心致志下来时,就忘了外在的一
期刊
野花向天空敞开  野草向马群和羊群敞开  一场秋雨向大地敞开  一束彩虹向过客敞开  逆光疾驰的车窗外  露水在草尖上成片成片地闪亮  跳动的光芒转瞬即逝  寂寞在风中生长  柔弱的河柳把秋风揽入怀中  看惯风吹草地的羊群  目光柔和,欲言又止  一转眼便枯黄的季节  闪烁着边塞诗的光芒  属于秋天的情绪  在体内和体外乱窜  它由来已久  曾被许多人写进泛黄的书卷  它迁徙不断  任何人都是乱窜
期刊
一  一条河流,在我的肉体可能是一团模糊的气体时就消逝了,就像旧历年祠堂上供着的祖先,薄薄的灯光漂洗着他们的名字。  它是朱耿河。朱耿河是一条雨水河,它的出身和消逝,像谜一样纠结在我的眉头。“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歌声在我听来,有时就是锯齿,切割着我内心的隐痛。几乎每个人都有一条童年的河流,但是,我没有。一个没有河流的童年,他的胳膊只能在半空中划来划去,以桨的姿势。  “东朱耿,因位
期刊
东流遗篇  时序已是孟冬,东流古镇边江堤上的杨柳依然郁郁青青,像起伏于西周宫庭里的八佾舞,婆娑招摇。空际不见一片帆席,晚照中的浩浩江流兀自赶奔着它孤寂的行程,对江岸头顶方巾、虬须阔颡的辛弃疾塑像洋洋不睬。  恰似一只背靠大江昂首啼鸣的青蛙的东流古镇,曾是老东流县的县治。史载,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升东流场为东流县,属江州。直到1959年5月,合并至德、东流两县成立东至县,堂堂一个县治才降贵纡尊
期刊
出生  奶奶说四九年,生父亲那天  小城的枪炮声  在猛烈了三天后,被大军进城的脚步声  踩停了  父亲的到来,也许不想打破小城  突然来的宁静  睁大着眼睛,面对接生婆的拍打  不愿发出啼哭  当外面响起一阵又一阵鞭炮声  父亲听到了  张大嘴,把洪亮的声音拿出来  仿佛和小城一起庆祝新生  名字  父亲出生后,名字一直空着  奶奶一连想出  好多的名字,等着给前线送粮的爷爷  回来确定  父亲
期刊
题记:“希望你可以记住我,记住我这样活过,这样在你身边呆过。”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1  对身居南方的摄影爱好者苏力来说,祖国版图鸡冠顶端那片国内最大连片的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森林,早就成了他向往的地方。他未曾见面的鄂温克族影友果佳就在那里一个叫阿巴河的原始森林管护站当管护员。  果佳在这片原始森林里出生、长大、狩猎。后来禁猎了,部落也搬迁了,但他不愿离开生他养他的这片森林,于是就和当地一
期刊
1  一条土路,就那样将一个村子的活气,将一个村子的热闹和冷清,拉来又扯走,扯走又拉来。  年年月月,土路依旧,蜿蜒着扯向外面。  年年月月,人们生活照旧,无丝毫变化。  老人和孩子,就成为村子的守护人,守护着凄清,守护着冷清,还有无助,还有苍凉。年轻人一个个都成了候鸟,年初离开,年尾回来。离开的时候,眼泪汪汪的,走一步回一下头挥一下手;回来的时候,则笑嘻嘻的。老人也咧着嘴笑着,不说话,可是心里很
期刊
有一种红,鲜艳如血,殷红中深藏着生命的色素;有一种红,卷动似焰,淬炼升腾涌动着火一般的热情;有一种红,如同朝霞裁剪下火红的一角,挥洒蓬勃朝气,孕育着大地崭新的希望。  这红,便是共和国的国旗红。  在生命的旅程中,我曾经三次被国旗红深深感动。  一九九二年,三月。北京。  坐了整整一夜的火车,凌晨四点终于抵达北京。我和同伴下了火车,一边打量着这座心仪已久的陌生城市,一边争论应该先去哪里,最后一致同
期刊
爷爷望向天空的目光,深沉而慈祥  那片靛蓝天空下,飞鸟舒展着翅膀,枫叶红的抒情  我在他的目光里看到来自1949年的闪电  之后,天空万里无云  爷爷总把镜头推向远方。一个我不曾到达的地方  那里水深火热,那里的人们紧紧抱团  星星之火,在黑夜里慢慢燎原  爷爷的脸颊,在那一刻金灿灿  吃过苦的人,必定珍藏幸福。他在藤椅子上纳凉  偶尔喊一句,冲啊,之后目光看向天空  我曾问过父亲,爷爷胸前那一枚
期刊
四哥:  大家约好春节回老家过年,你失约啦!大哥望着团年饭上空着的位置,端上酒杯半天没有说话。  大哥想念我们!  不用说,我知道你至今不回老家过年的原因,你揪心房顶碎裂的瓦片声,那声音砸在了我们心里。但是,我还得遗憾地告诉你,那瓦片的碎裂声今年依然在房顶上响起。  你一直问我一个问题:是不是远远近近所有村支书家除夕夜,都会响起这种瓦片的碎裂声?  我们不敢问大哥,我们也不敢去问远远近近的那些村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