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泡桐丛枝病是泡桐的最主要病害。选择无病树种、晾晒种根、幼树药剂防治、修剪病枝等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对于减轻病害,降低发病率有显著的作用。
关键词:泡桐;丛枝病;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2-90-02
泡桐在河南省分布广泛,是生长适应性较强的乡土树种之一,在林产品外贸出口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泡桐丛枝病是泡桐的最主要病害,俗称泡桐扫帚病,发病地区分布广泛,一旦染病,在全株各个部位均可表现出受害症状。染病的幼苗、幼树常于当年枯死,大树感病后,常引起树势衰退,材积生长量大幅度下降,甚至死亡。
1 鹿邑县气候、土壤概况
鹿邑县位于河南省东部,北纬33°43′至34°51′,东经115°25′至115°37′之间,属于黄河冲积平原,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22.4°C,生长期年均283d,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土壤有潮土、砂疆土地两个土类,降水量年均900mm,降雨日数年均98.6d,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半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四季分明,无霜期年均222d,日照时数年均2 252.5h,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2 试验情况及结果
2.1 不同发病程度对泡桐生长的影响 泡桐丛枝病对泡桐生长有较大的影响。在苗木、幼树期、中后期都有较大影响。以下是通过对未进行丛枝病防治的5a生兰考泡桐生长调查,结果见表1。
从表1看出,由于泡桐丛枝病的发病级数的增加,使胸径生长量减小,丛枝病发病程度越严重,胸径生长越小。因此,对丛枝病进行综合防治,减轻泡桐丛枝病的危害,是实现泡桐速生丰产的重要技术措施。
2.2 修剪病枝对减轻病害效果 在病枝中,类菌质体的分布较多,修剪大树上的病枝,可以减少病原的传播,减轻丛枝病的危害。在泡桐试验基地,对2a生兰考泡桐进行修病枝和不修病枝对比试验,每年6、7、8月份分别修病枝1次,5a生时,对修病枝和不修病枝的兰考泡桐进行调查,结果见表2。
从表2看出,通过每年进行3次修剪病枝后,丛枝病发病率只有56.4%,发病指数只有0.2106;而不修病枝的5a生兰考泡桐丛枝病发病率高达76.98%,感病指数也达0.4033。可见修剪丛枝病枝是泡桐丛枝病综合防治的一项重要措施。
2.3 药物不同注射时间对泡桐苗期丛枝病的治愈效果 泡桐丛枝病由一种比病毒大的微生物--类菌原体(MLO)引起的,因而对四环素、土霉素等药物反应很敏感。在1~2a生幼树期间,由于髓心较大、木质部较薄,药液便于输送到发病部位,因此对1~2a生泡桐幼树,用盐酸四环素等进行注射,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剂配制是每片25万单位的四环素70片加30%~38%的浓盐酸50g加水4.25kg,这样配得的药液每mL含1万单位的四环素,每株泡桐幼苗大约注射25mL左右。但防治的时期不同,其效果是不同的。一般发病初期和中期药剂防治效果最好,而发病后期防治效果较差。据调查,一般6月上旬以前,为丛枝病发病初期,在不同时间对泡桐幼苗用盐酸四环素进行髓心注射试验,结果见表3。
3 防治方法
3.1 选择优质抗病树种 不同种类的泡桐,对丛枝病的抗病能力有一定差异,用不同种类的泡桐进行埋土育苗试验,其发病率明显不同,其中山明泡桐和揪叶泡桐发病率较高;白花泡桐、毛泡桐、川泡桐发病率较低。
3.2 选择无病壮苗 不同植株间的相对抗病力大小是不同的,选择无病或抗病能力强的泡桐树进行育苗造林,可以减轻丛枝病的危害程度。在兰考泡桐中进行抗病优树的选择,并利用优树种根进行育苗试验,结果证明,用一般兰考泡桐树培育的苗木,丛枝病发病率较高,而选用无病兰考泡桐树种根培育的苗木,发病率较低。
3.3 晾晒种根降低发病率 泡桐种根含水量较高,剪根后如不晾晒,直接埋根育苗,往往引起剪口腐烂,使丛枝病发病率提高。用揪叶泡桐种根进行不晾根和晾根试验,并对苗木进行发病率调查,结果是:不晾根的苗木丛枝病发病率为14.3%,晾根6h发病为6.5%,晾根1d发病率为6.3%,晾根2d发病率是3%,晾根3d发病率是2%。以不晾根发病率最高。
3.4 幼树药剂防治 对1~2a生泡桐幼树,用盐酸四环素等进行注射,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发病的初期和中期药剂防治效果较好,发病后期防治效果较差
3.5 修剪病枝对减轻病害效果 在病枝中,类菌质体的分布较多,修剪大树上的病枝,可以减少病原的传播,减轻丛枝病的危害。
4 结论
进行泡桐丛枝病综合防治是实现泡桐速生丰产的重要措施。通过试验总结出选择抗病树种、选择无病壮苗栽培、晾晒种根、修剪病枝、幼树药剂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对于减轻病害,降低发病率有显著的作用。
(责编:吴祚云)
关键词:泡桐;丛枝病;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2-90-02
泡桐在河南省分布广泛,是生长适应性较强的乡土树种之一,在林产品外贸出口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泡桐丛枝病是泡桐的最主要病害,俗称泡桐扫帚病,发病地区分布广泛,一旦染病,在全株各个部位均可表现出受害症状。染病的幼苗、幼树常于当年枯死,大树感病后,常引起树势衰退,材积生长量大幅度下降,甚至死亡。
1 鹿邑县气候、土壤概况
鹿邑县位于河南省东部,北纬33°43′至34°51′,东经115°25′至115°37′之间,属于黄河冲积平原,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22.4°C,生长期年均283d,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土壤有潮土、砂疆土地两个土类,降水量年均900mm,降雨日数年均98.6d,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半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四季分明,无霜期年均222d,日照时数年均2 252.5h,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2 试验情况及结果
2.1 不同发病程度对泡桐生长的影响 泡桐丛枝病对泡桐生长有较大的影响。在苗木、幼树期、中后期都有较大影响。以下是通过对未进行丛枝病防治的5a生兰考泡桐生长调查,结果见表1。
从表1看出,由于泡桐丛枝病的发病级数的增加,使胸径生长量减小,丛枝病发病程度越严重,胸径生长越小。因此,对丛枝病进行综合防治,减轻泡桐丛枝病的危害,是实现泡桐速生丰产的重要技术措施。
2.2 修剪病枝对减轻病害效果 在病枝中,类菌质体的分布较多,修剪大树上的病枝,可以减少病原的传播,减轻丛枝病的危害。在泡桐试验基地,对2a生兰考泡桐进行修病枝和不修病枝对比试验,每年6、7、8月份分别修病枝1次,5a生时,对修病枝和不修病枝的兰考泡桐进行调查,结果见表2。
从表2看出,通过每年进行3次修剪病枝后,丛枝病发病率只有56.4%,发病指数只有0.2106;而不修病枝的5a生兰考泡桐丛枝病发病率高达76.98%,感病指数也达0.4033。可见修剪丛枝病枝是泡桐丛枝病综合防治的一项重要措施。
2.3 药物不同注射时间对泡桐苗期丛枝病的治愈效果 泡桐丛枝病由一种比病毒大的微生物--类菌原体(MLO)引起的,因而对四环素、土霉素等药物反应很敏感。在1~2a生幼树期间,由于髓心较大、木质部较薄,药液便于输送到发病部位,因此对1~2a生泡桐幼树,用盐酸四环素等进行注射,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剂配制是每片25万单位的四环素70片加30%~38%的浓盐酸50g加水4.25kg,这样配得的药液每mL含1万单位的四环素,每株泡桐幼苗大约注射25mL左右。但防治的时期不同,其效果是不同的。一般发病初期和中期药剂防治效果最好,而发病后期防治效果较差。据调查,一般6月上旬以前,为丛枝病发病初期,在不同时间对泡桐幼苗用盐酸四环素进行髓心注射试验,结果见表3。
3 防治方法
3.1 选择优质抗病树种 不同种类的泡桐,对丛枝病的抗病能力有一定差异,用不同种类的泡桐进行埋土育苗试验,其发病率明显不同,其中山明泡桐和揪叶泡桐发病率较高;白花泡桐、毛泡桐、川泡桐发病率较低。
3.2 选择无病壮苗 不同植株间的相对抗病力大小是不同的,选择无病或抗病能力强的泡桐树进行育苗造林,可以减轻丛枝病的危害程度。在兰考泡桐中进行抗病优树的选择,并利用优树种根进行育苗试验,结果证明,用一般兰考泡桐树培育的苗木,丛枝病发病率较高,而选用无病兰考泡桐树种根培育的苗木,发病率较低。
3.3 晾晒种根降低发病率 泡桐种根含水量较高,剪根后如不晾晒,直接埋根育苗,往往引起剪口腐烂,使丛枝病发病率提高。用揪叶泡桐种根进行不晾根和晾根试验,并对苗木进行发病率调查,结果是:不晾根的苗木丛枝病发病率为14.3%,晾根6h发病为6.5%,晾根1d发病率为6.3%,晾根2d发病率是3%,晾根3d发病率是2%。以不晾根发病率最高。
3.4 幼树药剂防治 对1~2a生泡桐幼树,用盐酸四环素等进行注射,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发病的初期和中期药剂防治效果较好,发病后期防治效果较差
3.5 修剪病枝对减轻病害效果 在病枝中,类菌质体的分布较多,修剪大树上的病枝,可以减少病原的传播,减轻丛枝病的危害。
4 结论
进行泡桐丛枝病综合防治是实现泡桐速生丰产的重要措施。通过试验总结出选择抗病树种、选择无病壮苗栽培、晾晒种根、修剪病枝、幼树药剂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对于减轻病害,降低发病率有显著的作用。
(责编:吴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