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分析了拉布达林勘查区煤田的地质特点以及煤的宏观特征。
【关键词】拉布达林煤田;地质特点;宏观特征
一、煤田地层简述
(1)侏罗系上统白音高老组(J3b)。灰绿色、灰褐色的凝灰岩以及灰白色的凝灰砾岩,本次勘查范围内的第3勘探线,5线及7线的北部,11线、13线的南部分布,为含煤地层的直接基底。(2)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K1d)。地表无出露,据钻孔资料,底部为灰色、灰白色的粗砂岩、砾岩或角砾岩,中、上部以中、细粒砂岩、粉砂岩、泥岩为主,夹数层粗砂岩,含6组煤层。根据岩性旋回及含煤性,由上而下划分为六个岩段。第一岩段:以灰色、灰白色的粉砂岩、泥岩为主,底部为粗砂岩,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心位置,倾向11线,走向15线范围,岩段厚21.20~74.00m,含1号煤组,含煤3层。第二岩段:以灰色、灰白色的粉砂岩、泥岩为主,夹炭质泥岩,底部为粗砂岩,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心位置,倾向11线,走向15线范围,岩段厚89.00~128.46m,含2号煤组,含煤2层。第三岩段:以灰色、灰白色的粉砂岩、泥岩为主,夹有粗砂岩、细砾岩,底部为粗砂岩,岩段厚94.66~173.03m,含3号煤组,含煤7层。第四岩段:以灰色、灰白色的粉砂岩、泥岩为主,夹有粗砂岩、细砾岩,底部为粗砂岩,全区分布,岩段厚78.28~101.59m,含4号煤组,含煤11层。第五岩段:以灰色、灰白色的粉砂岩、泥岩为主,夹有粗砂岩、细砾岩、砾岩,底部为粗砂岩、砂砾岩,岩段厚96.16~145.58m,含5号煤组,含煤11层。第六岩段:底部砾岩段,以灰色、灰白色的粗砂岩、砂砾岩为主,本次勘查只有11-9、11-15、13-9、13-15号钻孔见到,岩段厚度不详,含6号煤组,为薄煤层或煤线。(3)第四系(Q4)。全区发育,上部为黑色、灰黑色的腐植土,下部为黄色、褐黄色的砂质粘土,底部为砂砾石层。厚12.10~72.52m,电法解释厚度5~65m。
二、区域构造
拉布达林煤田是海拉尔盆地群中的一个向斜盆地,海拉尔盆地群位于中亚-蒙古地槽褶皱系(或称中亚构造活动带)东部。盆地基底由一系列复向斜和复背斜组成。拉布达林煤田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海拉尔沉降区西北缘之根河凹陷的中部,为一平缓不对称的向斜盆地。整个煤田呈一东西向展布的向斜盆地,盆地边缘发育北东、北西和近东西向三组断裂(F1、F8、F9、F10),盆地形成末期又受到来自南北方向的挤压,因而形成了现在的格局。煤田北翼地层较薄,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倾角8~10°,最大20°。南翼地层较厚,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倾角4~6°。在盆地周围有岩浆岩出露。
三、含煤地层
本区主要可采煤层有:(1)4-4上煤层。在21个钻孔中有9个钻孔见煤,其面积仅占整个普查区的37%左右,可采面积只占22.54%,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心,煤层厚度0~1.60m,可采利用厚度0.88~1.60m。(2)5-1上煤层。在21个钻孔中有7个钻孔见煤,面积仅占整个普查区的21%左右,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心及东北部,煤层厚度0~5.50m,可采利用厚度2.40~5.50m。结构简单至复杂,夹矸0~4层夹矸,夹矸岩性为炭质泥岩或泥岩,厚度0~0.60m。煤层顶底板岩性多为粉砂岩、泥岩、炭质泥岩,为对比较可靠,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3)5-3中煤层。在21个钻孔中有9个钻孔见煤,面积占整个普查区的39%左右,可采面积只占普查区面积的12%。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心及西南部,煤层厚度0~1.30m,可采利用厚度0.87~1.30 m。结构简单,不含夹矸或只含一层夹矸,夹矸岩性为炭质泥岩或泥岩,厚度0.21m。(4)5-3下煤层。在21个钻孔中有8个钻孔见煤,面积占整个普查区的31%左右,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心及西南部,煤层厚度0~2.26m,可采利用厚度1.00~2.26m。结构简单至复杂,夹矸0~4层夹矸,夹矸岩性为炭质泥岩或泥岩,厚度0~0.37m。
四、煤的宏观特征(煤岩特征和煤的物理性质)
呈黑色或褐黑色,条痕褐黑色,暗淡-沥青光泽,参差状或阶梯状断口。细条带-宽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裂隙发育一般,充填物多为方解石。本区煤岩主要由镜质组、半镜质组、丝质组和稳定组组成,镜质组占77.80-97.60%,平均93.95%,半镜质组占0~1.70%,平均0.59%,丝质组占0.80~18.80%,平均4.28%,稳定组占0~2.50%,平均1.26%。主要矿物质为粘土,其次为碳酸盐。镜质组反射率0.15~0.2393。区内各煤层均为中-中高灰、特低-低硫、中高热值发热量的长焰煤。有害成份低,粘结性、结焦性差。煤中微量元素低,达不到工业品位。煤层瓦斯含量低,没有煤层气赋存,勘查区位于额尔古纳河谷的河漫滩和二级阶地之上,海拔标高650~662m。勘查区内各可采煤层的顶底板岩性差别不大,各主要可采煤层的顶底板岩性以粉砂岩、泥岩为主,属半坚硬岩类。工程地质勘查类型为二类二型。
【关键词】拉布达林煤田;地质特点;宏观特征
一、煤田地层简述
(1)侏罗系上统白音高老组(J3b)。灰绿色、灰褐色的凝灰岩以及灰白色的凝灰砾岩,本次勘查范围内的第3勘探线,5线及7线的北部,11线、13线的南部分布,为含煤地层的直接基底。(2)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K1d)。地表无出露,据钻孔资料,底部为灰色、灰白色的粗砂岩、砾岩或角砾岩,中、上部以中、细粒砂岩、粉砂岩、泥岩为主,夹数层粗砂岩,含6组煤层。根据岩性旋回及含煤性,由上而下划分为六个岩段。第一岩段:以灰色、灰白色的粉砂岩、泥岩为主,底部为粗砂岩,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心位置,倾向11线,走向15线范围,岩段厚21.20~74.00m,含1号煤组,含煤3层。第二岩段:以灰色、灰白色的粉砂岩、泥岩为主,夹炭质泥岩,底部为粗砂岩,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心位置,倾向11线,走向15线范围,岩段厚89.00~128.46m,含2号煤组,含煤2层。第三岩段:以灰色、灰白色的粉砂岩、泥岩为主,夹有粗砂岩、细砾岩,底部为粗砂岩,岩段厚94.66~173.03m,含3号煤组,含煤7层。第四岩段:以灰色、灰白色的粉砂岩、泥岩为主,夹有粗砂岩、细砾岩,底部为粗砂岩,全区分布,岩段厚78.28~101.59m,含4号煤组,含煤11层。第五岩段:以灰色、灰白色的粉砂岩、泥岩为主,夹有粗砂岩、细砾岩、砾岩,底部为粗砂岩、砂砾岩,岩段厚96.16~145.58m,含5号煤组,含煤11层。第六岩段:底部砾岩段,以灰色、灰白色的粗砂岩、砂砾岩为主,本次勘查只有11-9、11-15、13-9、13-15号钻孔见到,岩段厚度不详,含6号煤组,为薄煤层或煤线。(3)第四系(Q4)。全区发育,上部为黑色、灰黑色的腐植土,下部为黄色、褐黄色的砂质粘土,底部为砂砾石层。厚12.10~72.52m,电法解释厚度5~65m。
二、区域构造
拉布达林煤田是海拉尔盆地群中的一个向斜盆地,海拉尔盆地群位于中亚-蒙古地槽褶皱系(或称中亚构造活动带)东部。盆地基底由一系列复向斜和复背斜组成。拉布达林煤田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海拉尔沉降区西北缘之根河凹陷的中部,为一平缓不对称的向斜盆地。整个煤田呈一东西向展布的向斜盆地,盆地边缘发育北东、北西和近东西向三组断裂(F1、F8、F9、F10),盆地形成末期又受到来自南北方向的挤压,因而形成了现在的格局。煤田北翼地层较薄,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倾角8~10°,最大20°。南翼地层较厚,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倾角4~6°。在盆地周围有岩浆岩出露。
三、含煤地层
本区主要可采煤层有:(1)4-4上煤层。在21个钻孔中有9个钻孔见煤,其面积仅占整个普查区的37%左右,可采面积只占22.54%,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心,煤层厚度0~1.60m,可采利用厚度0.88~1.60m。(2)5-1上煤层。在21个钻孔中有7个钻孔见煤,面积仅占整个普查区的21%左右,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心及东北部,煤层厚度0~5.50m,可采利用厚度2.40~5.50m。结构简单至复杂,夹矸0~4层夹矸,夹矸岩性为炭质泥岩或泥岩,厚度0~0.60m。煤层顶底板岩性多为粉砂岩、泥岩、炭质泥岩,为对比较可靠,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3)5-3中煤层。在21个钻孔中有9个钻孔见煤,面积占整个普查区的39%左右,可采面积只占普查区面积的12%。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心及西南部,煤层厚度0~1.30m,可采利用厚度0.87~1.30 m。结构简单,不含夹矸或只含一层夹矸,夹矸岩性为炭质泥岩或泥岩,厚度0.21m。(4)5-3下煤层。在21个钻孔中有8个钻孔见煤,面积占整个普查区的31%左右,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心及西南部,煤层厚度0~2.26m,可采利用厚度1.00~2.26m。结构简单至复杂,夹矸0~4层夹矸,夹矸岩性为炭质泥岩或泥岩,厚度0~0.37m。
四、煤的宏观特征(煤岩特征和煤的物理性质)
呈黑色或褐黑色,条痕褐黑色,暗淡-沥青光泽,参差状或阶梯状断口。细条带-宽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裂隙发育一般,充填物多为方解石。本区煤岩主要由镜质组、半镜质组、丝质组和稳定组组成,镜质组占77.80-97.60%,平均93.95%,半镜质组占0~1.70%,平均0.59%,丝质组占0.80~18.80%,平均4.28%,稳定组占0~2.50%,平均1.26%。主要矿物质为粘土,其次为碳酸盐。镜质组反射率0.15~0.2393。区内各煤层均为中-中高灰、特低-低硫、中高热值发热量的长焰煤。有害成份低,粘结性、结焦性差。煤中微量元素低,达不到工业品位。煤层瓦斯含量低,没有煤层气赋存,勘查区位于额尔古纳河谷的河漫滩和二级阶地之上,海拔标高650~662m。勘查区内各可采煤层的顶底板岩性差别不大,各主要可采煤层的顶底板岩性以粉砂岩、泥岩为主,属半坚硬岩类。工程地质勘查类型为二类二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