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破坏性地震的频频发生对群众以及领导的危机决策能力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在面对地震时危机决策起到关键的作用。危机决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注意,如何做出科学和有时效性的危机决策是决策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以破坏性地震的基本概念为引子指出其特性,并分析了危机决策在地震中的作用。还总结了国内外危机决策的研究现状,指出决策危机的研究困境最后大胆分析今后的研究展望,希望对各家深入研究危机决策起到一定作用。
关键词:破坏性地震;危机决策;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2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强烈和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预测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进入2010年,地震的消息仿佛一下多了起来,1月3日,所罗门群岛7.1级地震,1月12日海底7.0级地震,2月27日,智力8.8级地震,3月20日汤加地区海域发生7.9级地震。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有统计表明,世界上约35%的7级以上大陆地震发生在中国;20世纪全球因地震死亡的120万人中,中国占59万。1900-2010年间,中国大陆地区已经发生7.0~7.9的地震70多次,8.0级及以上地震7次,这些地震所造成的灾害不是用数字能够说明的。大家听到的地震多了,引起不同程度的恐慌,因此,积极展开防震救灾,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应该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之一。
一、破坏性地震
(一)破坏性地震的概念
破坏性地震是指发生地震级别较大,一般震级大于4.7级,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或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的地震灾害。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汶川地震的震源深度18.66±0.49公里,日本2011年3月11日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9.0级强烈地震的震源深度仅为10公里。
(二)破坏性地震的特性
1、自救紧迫性:是指在震中及其附近地区,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12秒钟左右的时间,作为个人,应当保持冷静,并在地震瞬间12秒内作出正确躲藏的抉择;2、危机突发性:是指破坏性地震能否发生、何时何地发生不能预先准确肯定,一旦发生都是猝不及防;3、破坏严重性:是指破坏性地震一旦发生,如果躲避不及时或不当,就会造成重大的损失,伤亡,甚至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地区的发展,尤其是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可能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4、震后重建困难:由于破坏性地震摧毁性的打击,震后的重建往往苦难重重。不仅仅需要国家和地区投入大量的基金重建家园补给供应救死扶伤,同时对灾区人民的伤害不是用金钱就能复原的,所以还需要注重灾后心理干预方面的救助;5、时间持续性:一个是主震之后的余震往往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二、危机决策
(一)危机决策的概念以及作用
危机决策是决策种类之一,是指在有限的时间、资源等约束条件下,确定应对危机的具体行动方案的过程。与常规决策相比,危机决策是一种非程序化决策,它的风险系数高、紧迫性强、不确定因素多、心理素质要求高、信息有限等特点。
针对破坏性地震,决策者处于难以控制的迅速变化之中,并且通常是趋于恶化。当遇到破坏性地震时可利用的时间和资源就相当有限,难以在短时间内识别如何逃生。在知识匮乏的情况下,众多的决策者在这种特殊环境下会使得群众的内在群体压力升高以至出现全体盲思,影响决策的质量而盲目逃生。因此,危机决策的平时运用能够很好的训练决策者的心理素质,并使其得到完善提高,最大限制减少伤亡。
虽然当前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但仍然是“上天容易入地难”大地震重复发生的时间很长,我国各省各市县均有相关于破坏性地震的应急条例,抗震救灾指挥部等部门有责任有义务掌握这些应急知识,在危机关头才能起到关键作用。为此应该对领导进行危机决策的知识培训,结合国内外破坏性地震的危机决策案例,只有这样面临突发地震是才能井然有序胸有成竹地领导民众脱离地震危机。
不管是民众还是领导都不得不克服各种恐惧心理,消除悲观心理。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对危机事件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评价,然后针对自己的某种消极心理采取有效的克服办法。
三、危机决策的研究现状
1978年,Simon因为提出个体的“有限理性”的假设,从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从此,新一代的心理学家、经济学、管理学家等重多学者都不约而同地从这一个思路上摸索探究决策模型研究。Kahenman和Tcersky[2]一起提出了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由于此理论成功地揭示了个体非理性的决策过程,2002年Kahneman获得了经济学诺贝尔奖在应对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突发性消极事件的危机决策理论,建构了三段式的危机决策过程模式。还有一些学者[3]借鉴其他领域的模型对危机决策进行了研究。
袁辉(1996,1997,1998)[4-6]年进行了如下研究:运用系统论、突变论等原理和方法深入分析了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过程,并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决策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探讨了应急决策的群体结构、形式;对应急决策主体的心理压力问题进行了阐述。徐晓冬(2008)[7]在对突发危机管理以及应急决策的概念与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了目前常用的应急决策模型及其优缺点,提出了一种结合范例推理与逻辑推理的突发危机应急决策模型。朱凡钰,邓鹏怡(2010)[8]分析了危机决策的种类和特征、危机决策的研究取向、危机决策的方法并且指出优化危机决策的途径。
谢晓非(2003)[9]对近年来国内的决策科学进行了归纳总结,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内决策科学研究领域中属于理论研究的比例大约占到52%。综观全局,当前理论模型研究是危机决策聚集点。庄锦英曾多次运用实验的方法探讨个体在经济与社会领域做出各种判断与决策的心理规律与认知机制。她从情绪方面为突破口反映了其在个体决策是无意识的影响。无独有偶,杨继平,郑建君也通过情绪的桥梁对危机决策进行了实证性研究,探讨了情绪、性别和任务难度对危机决策的作用机制,验证了性别自我刻板化,同时实验结果表明个体用于决策的时间随着危机决策任务难度的增加而显著增长。这些研究都为危机决策领域的发展迈出了稳当踏实的一步。
四、研究展望
从笔者研读的论文与书籍当中得出一个总结,目前关于危机决策的研究客体多是领导阶层或者应对系统。不容置疑,在危机关头,领导阶层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对形势做出正确而准确的判断,因此提高领导的心理素质在危机决策时用重要作用;同理在政府抑或企业管理系统里完善危机决策管理条例是十分必要的。在今后的研究方向上,可以对大众展开日常应对突发危机事件方法的普及教育,使得国民在面对各种天灾人祸时能够具备相应的预期心理适应和其当的应对方法。
心理学是一个交叉学科,这虽然使得心理学科学课错综复杂但是却为各种研究提供了便利。因此关于危机决策的研究不仅可以考虑从经济学、概率论入手,而且目前相当热门的生理角度也是一个新视角。一方面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利用先进的生理脑电仪器对不同个体的视觉、再认就、情绪或者某个具体心理过程进行测量记录,也许能够更好地为探讨危机决策的心理机制。另一方面在不违反伦理道德的情况下,利用模拟实验研究决策者在破坏性地震发生时心理变化进行研究也许能够有效提高危机决策在地震时的应用。
参考文献:
[1]Hastie,R.(2001)Problems for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nking,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653-683.
[2]KahnemanD,Tversky A.Choices,Values,Frames.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17-43.
[3]Kate S.Crisis Decision Theory:Decisions in the face of Negative Events.Psychological Bulletin[J].2008,134(1).
[4]重大突发事件及其应急决策研究[J].安全,1996,(2).
[5]袁辉.应急决策群体的组织[J].安全,1997,(1).
[6]袁辉.应急决策者的心理压力与心理承受力分析[J].安全,1998,(1).
[7]徐晓冬.基于范例推理与逻辑推理的突发危机事件决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8]朱凡钰,邓鹏怡.危机决策的基本理论问题探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9(4):5-7.
[9]谢晓非,郑蕊.认知与决策领域的中国研究现况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281-288.
关键词:破坏性地震;危机决策;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2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强烈和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预测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进入2010年,地震的消息仿佛一下多了起来,1月3日,所罗门群岛7.1级地震,1月12日海底7.0级地震,2月27日,智力8.8级地震,3月20日汤加地区海域发生7.9级地震。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有统计表明,世界上约35%的7级以上大陆地震发生在中国;20世纪全球因地震死亡的120万人中,中国占59万。1900-2010年间,中国大陆地区已经发生7.0~7.9的地震70多次,8.0级及以上地震7次,这些地震所造成的灾害不是用数字能够说明的。大家听到的地震多了,引起不同程度的恐慌,因此,积极展开防震救灾,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应该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之一。
一、破坏性地震
(一)破坏性地震的概念
破坏性地震是指发生地震级别较大,一般震级大于4.7级,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或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的地震灾害。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汶川地震的震源深度18.66±0.49公里,日本2011年3月11日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9.0级强烈地震的震源深度仅为10公里。
(二)破坏性地震的特性
1、自救紧迫性:是指在震中及其附近地区,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12秒钟左右的时间,作为个人,应当保持冷静,并在地震瞬间12秒内作出正确躲藏的抉择;2、危机突发性:是指破坏性地震能否发生、何时何地发生不能预先准确肯定,一旦发生都是猝不及防;3、破坏严重性:是指破坏性地震一旦发生,如果躲避不及时或不当,就会造成重大的损失,伤亡,甚至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地区的发展,尤其是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可能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4、震后重建困难:由于破坏性地震摧毁性的打击,震后的重建往往苦难重重。不仅仅需要国家和地区投入大量的基金重建家园补给供应救死扶伤,同时对灾区人民的伤害不是用金钱就能复原的,所以还需要注重灾后心理干预方面的救助;5、时间持续性:一个是主震之后的余震往往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二、危机决策
(一)危机决策的概念以及作用
危机决策是决策种类之一,是指在有限的时间、资源等约束条件下,确定应对危机的具体行动方案的过程。与常规决策相比,危机决策是一种非程序化决策,它的风险系数高、紧迫性强、不确定因素多、心理素质要求高、信息有限等特点。
针对破坏性地震,决策者处于难以控制的迅速变化之中,并且通常是趋于恶化。当遇到破坏性地震时可利用的时间和资源就相当有限,难以在短时间内识别如何逃生。在知识匮乏的情况下,众多的决策者在这种特殊环境下会使得群众的内在群体压力升高以至出现全体盲思,影响决策的质量而盲目逃生。因此,危机决策的平时运用能够很好的训练决策者的心理素质,并使其得到完善提高,最大限制减少伤亡。
虽然当前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但仍然是“上天容易入地难”大地震重复发生的时间很长,我国各省各市县均有相关于破坏性地震的应急条例,抗震救灾指挥部等部门有责任有义务掌握这些应急知识,在危机关头才能起到关键作用。为此应该对领导进行危机决策的知识培训,结合国内外破坏性地震的危机决策案例,只有这样面临突发地震是才能井然有序胸有成竹地领导民众脱离地震危机。
不管是民众还是领导都不得不克服各种恐惧心理,消除悲观心理。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对危机事件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评价,然后针对自己的某种消极心理采取有效的克服办法。
三、危机决策的研究现状
1978年,Simon因为提出个体的“有限理性”的假设,从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从此,新一代的心理学家、经济学、管理学家等重多学者都不约而同地从这一个思路上摸索探究决策模型研究。Kahenman和Tcersky[2]一起提出了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由于此理论成功地揭示了个体非理性的决策过程,2002年Kahneman获得了经济学诺贝尔奖在应对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突发性消极事件的危机决策理论,建构了三段式的危机决策过程模式。还有一些学者[3]借鉴其他领域的模型对危机决策进行了研究。
袁辉(1996,1997,1998)[4-6]年进行了如下研究:运用系统论、突变论等原理和方法深入分析了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过程,并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决策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探讨了应急决策的群体结构、形式;对应急决策主体的心理压力问题进行了阐述。徐晓冬(2008)[7]在对突发危机管理以及应急决策的概念与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了目前常用的应急决策模型及其优缺点,提出了一种结合范例推理与逻辑推理的突发危机应急决策模型。朱凡钰,邓鹏怡(2010)[8]分析了危机决策的种类和特征、危机决策的研究取向、危机决策的方法并且指出优化危机决策的途径。
谢晓非(2003)[9]对近年来国内的决策科学进行了归纳总结,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内决策科学研究领域中属于理论研究的比例大约占到52%。综观全局,当前理论模型研究是危机决策聚集点。庄锦英曾多次运用实验的方法探讨个体在经济与社会领域做出各种判断与决策的心理规律与认知机制。她从情绪方面为突破口反映了其在个体决策是无意识的影响。无独有偶,杨继平,郑建君也通过情绪的桥梁对危机决策进行了实证性研究,探讨了情绪、性别和任务难度对危机决策的作用机制,验证了性别自我刻板化,同时实验结果表明个体用于决策的时间随着危机决策任务难度的增加而显著增长。这些研究都为危机决策领域的发展迈出了稳当踏实的一步。
四、研究展望
从笔者研读的论文与书籍当中得出一个总结,目前关于危机决策的研究客体多是领导阶层或者应对系统。不容置疑,在危机关头,领导阶层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对形势做出正确而准确的判断,因此提高领导的心理素质在危机决策时用重要作用;同理在政府抑或企业管理系统里完善危机决策管理条例是十分必要的。在今后的研究方向上,可以对大众展开日常应对突发危机事件方法的普及教育,使得国民在面对各种天灾人祸时能够具备相应的预期心理适应和其当的应对方法。
心理学是一个交叉学科,这虽然使得心理学科学课错综复杂但是却为各种研究提供了便利。因此关于危机决策的研究不仅可以考虑从经济学、概率论入手,而且目前相当热门的生理角度也是一个新视角。一方面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利用先进的生理脑电仪器对不同个体的视觉、再认就、情绪或者某个具体心理过程进行测量记录,也许能够更好地为探讨危机决策的心理机制。另一方面在不违反伦理道德的情况下,利用模拟实验研究决策者在破坏性地震发生时心理变化进行研究也许能够有效提高危机决策在地震时的应用。
参考文献:
[1]Hastie,R.(2001)Problems for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nking,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653-683.
[2]KahnemanD,Tversky A.Choices,Values,Frames.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17-43.
[3]Kate S.Crisis Decision Theory:Decisions in the face of Negative Events.Psychological Bulletin[J].2008,134(1).
[4]重大突发事件及其应急决策研究[J].安全,1996,(2).
[5]袁辉.应急决策群体的组织[J].安全,1997,(1).
[6]袁辉.应急决策者的心理压力与心理承受力分析[J].安全,1998,(1).
[7]徐晓冬.基于范例推理与逻辑推理的突发危机事件决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8]朱凡钰,邓鹏怡.危机决策的基本理论问题探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9(4):5-7.
[9]谢晓非,郑蕊.认知与决策领域的中国研究现况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281-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