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更好地在高职院校开展书法课教学”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au_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在高職院校教学更好地开展书法教学,促进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增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审美情趣。
  关键词:高职院校;书法课教学;现状;思路与对策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渊远流长,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最典型的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她不但有着鲜明的艺术性和广泛的实用性,而且自身还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因素。
  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人们对汉字书写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书法教学有利于引导绝大多数学生对写字、书法的兴趣;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具有基本规范的写字技能;有利于促进其专业技能的提高,大大增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审美情趣。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如果注重挖掘这些因素,并恰当地将其融合、渗透在教学当中,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自身的道德素养和知识水平会大有裨益。
  一、当前高职院校开展书法课教学的现状
  (一)重视程度不高
  以新疆地区为例,全疆共有20所高等职业院校,据不完全统计,开设书法课的仅有不足5所,书法课开设率仅20%左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高职院校管理层对于书法课教学的不重视。
  高职院校提倡“以技能a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市场为目标”的人才培养理念,更倾向于学生专业的培养,书法课作为一门辅助性的课程,便若有若无地游移在职业教育的边缘。
  (二)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当前社会现状的脱节
  中国书法的传统教学模式,基本都是以临习古代碑帖为起步的,而大部分古代碑帖均存在字体纷繁复杂,内容晦涩难懂的特点,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书法的起步之初就早早失去了继续进行的信心。
  而一些书法课教师则片面追求书写的技巧与过于高深的“艺术水平”,学生很难对书法艺术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认为其只是一个用于欣赏的艺术形为,而忽视了书法艺术真正的实用价值。
  (三)书法教学师资的缺失
  书法,以其独有的特点和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去学习。近年来,社会上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一个接一个的书法培训机构,但是,参与培训第一线的书法教师,其水平却是良莠不齐。
  笔者曾调查过所在城市的8家书法培训机构,其中,有近一半的书法教师是临时聘请的艺术院校毕业生或未毕业的实习生,所谓的书法课,只是简单的教学生写字而已。
  相比较而言,学校的情况要好一些,但由于书法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冷僻专业,即使配备了专门的书法课老师,也一般是由美术院校毕业的美术教师担任。所以,书法教师的来源,基本上都是美术院校的毕业生。加之美术教师在学校所承担的工作很复杂,教学、宣传、绘画等工作“胡子眉毛一把抓”,书法技艺疏于练习和培训,所以,其本身的书法教学专业程度就大打折扣了。而这种情况,在高职院校,显得犹为突出。
  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上来看,相关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很多,但大多是与计算机有紧密联系的,导致输入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类教师更偏向于电脑设计方向,所以,更加剧了高职院校书法师资的缺失程度。
  (四)书法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
  传统的书法教学以“试卷和作业”为主要的考评方式,往往只是衡量学生实际书写的能力的强弱,而书法课本身对学生审美力、创造力、意志力及学习能力方面的深层次影响,则无法更明显地体现出来,因此学生的考核成绩既不能反映出学生自身素质和实际能力,也不能正确体现教师的工作业绩。这种考评方式,不能真实反映书法教学的基本情况,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完善书法教学的思路与对策
  (一)提高书法教学的重视程度
  呼吁管理层尽快出台针对书法教学的相关政策,将书法教学纳入学校长远发展的议事日程。
  在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把书法教学同专业课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书法课成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充分认识到书法教育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领略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瑰宝,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建立行之有效的现代教学模式
  从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效果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实用的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学,更多的是侧重于与实际生产活动相结合,更加注重学生的实用性。
  在书法教学中,必须建立一套科学、规范、有效的教学模式。
  1.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大力整合课程
  教学中,以硬笔书法教学为主,软笔书法教学为辅,去除临碑临帖环节,以楷书和行楷书为突破口,强调书法教学的审美和实用性。
  2.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全方位教学
  传统的书法教学,不外乎是“一支笔、一张纸、一本字帖”,这样的教学手段,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
  教学中,要鼓励教师多做多媒体课件,利用互联网、多媒体进行全方位教学,努力营造一种多元、轻松的学习氛围,不但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还能够最大程度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3.兼顾艺术性同时,突出实用性
  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不但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而且还有无可比拟的实用性,在教学中应兼顾书法课的知识技能性和审美艺术性,并突出实用性,是对职业院校学生专业能力水平的一个很大提升。
  4.利用辅助课程,提升审美水平
  适当增加欣赏课开出率,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开阔他们的视野,了解中华书法文化几千年的精髓。
  (三)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就目前现状来看,高等职业院校书法教学师资力量还非常薄弱,很难满足当前的教学。努力、尽快打造一支自身素质过硬、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师资力量,则是当前书法教学的工作的重点。
  1.严格书法教师引入
  把握书法教师专业、实用的原则,确保书法专任教师的专业性,在人才使用上,一定要坚持专人、专岗的原则,保证其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书法艺术的研究和修为。
  2.加强教师培训力度
  在师资培训上,要保证书法专任教师与其它专业课教师在同一水平线上。
  笔者所在院校为新疆巴州地区,地处祖国内陆,地理位置上远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致使我们的很多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相对滞后,
  几年来,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内地对口支援新疆的大背景下,我院的很多专业课教师都得到了远赴内地培训进修的机会,而书法课专任教师却鲜有这样的培训机会。如果能够加大书法专任教师的培训力度,将会使我们的书法教学理念和自身专业素质得到很大的更新与提高,从而进一步缩小新疆与内地地区的差距。
  3.制定激励奖励政策
  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高职院校要想建立一支专业素养高、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书法师资队伍,那么,制定和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要营造一个优美的育人环境,争取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
  4.建立完善教学评价方式
  书法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两个方面做出的客观正确的判断,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评价上,教师层面,要从备课、讲课、学生辅导、课后作业、师生作品展览等方面,全面进行考核评价;学生层面,要从其书写能力、学生评教、书法课对其自身情感、意志力、创造力、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提高程度来综合评价,并且形成制度,量化评分,真正实现教学评价的多样化。
  当前,在高职院校开展书法课教学,还没有形成的一套完整而科学的模式,这就要求我们书法教学一线的工作者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摸索和探究。■
  参考文献
  [1] 杨庆兴; 在书法教育中融入素质教育; 教学研究;2011年01期
  [2] 马一博; 论传统书法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艺术探索;2007年04期
  作者简介:刘维(1978-),男,山东潍坊人,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助教,本科学历,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其他文献
2014年.山东太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行业形势.按照公司提出的”四三三”的战略目标,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步伐.各项经济指标实现逆势增长。全年集团完
会议日程安排:11月2日,报到;11月3日,全天大会交流。同期,参观"2016(第十一届)中国国际造纸化学品技术及应用展览会"及"'2016(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水处理化学品技术及应用展览会"。报到及
选用5种包括汗液模拟液(A)、汗液模拟液(B)、唾液模拟液(A)、唾液模拟液(B)、自来水分别代表人体的汗液、唾液、环境中的水,对热敏纸中双酚A(BPA)进行了水性介质中迁移行为的研究。结果
摘要:循环流化床锅炉作为一种洁净的发电技术,具有污染排放低、燃料适应性强等优点。磨损问题是困扰锅炉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详细剖析其产生原因及机理,并提出防磨措施。  关键词:循环流化床锅炉 磨损机理 原因分析 防磨措施  循环流化床锅炉是近几年在我国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燃烧设备,而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在环保要求日趋严格的今天,循环流化床锅炉已成为当前最有前景的燃烧设备,但是循环流
本文以委内瑞拉五星级酒店项目为例,讲述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何控制外汇风险;如何对委内瑞拉当地货币需求量进行精准测算;在委内瑞拉当地采购过程中如何运用第三方支付模式避开
摘 要:本文阐述了工民建筑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并对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工民建筑;工程质量;现状;解决措施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人民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开始受到广大市民普遍关心,在工民建筑工程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显现出来或大或小的质量问题绝不容忽视,因此我们要认真探究原因,充分认识其危害性,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行之有效地治理,从根本上消除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