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时候,那些深陷各种压力与问题泥沼之中的孩子们向我们伸出求助的手。但是,我们似乎没有能力将他们的压力都化解,帮他们将问题都解决。这时他们会犹豫,有时候会心生退意,无力的同时甚至还会有一些羞恼和埋怨。这种时候是否该去帮助,又该如何帮助,可能是许多教师朋友们面对的问题。我也不例外,今年就接触了一位让我感觉有些“脑壳痛”的来访学生。
措手不及的来访
时间拉回到4月的某一个下午,我正在办公室里赶一篇文章。办公室的门急促响了两声,还未等我回应,一名高三的男同学径直走了进来,坐在了待客的沙发上。“听说你们这里可以做心理咨询,我很急想要现在咨询一下。我是高三某某班的王同学,我最近考试压力很大,晚上睡不着,成绩也一直考不好,我还是复读的学生,今年再考差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面对并未预约却不请自来的学生,我本来想给这位同学预约一个时间,让他按预约时间再来。但是这位小王同学的状态看上去确实不太好,如果这样将他“打发”回去,又会有些担心。于是我对他说:“今天先这样,你将你的情况简单给我说一下,我们做一下登记,也为后面的咨詢做一些准备。”
没有被拒绝,小王同学似乎放松了一些,开始介绍自己的情况:去年曾确诊过双相情感障碍,自述因为服药治疗导致高考失利,因而选择复读。目前双相情感障碍并未治愈,因为药物治疗可能会影响学习状态,所以学生与家长都选择不服药,也未进行过系统专业的心理治疗。目前考试焦虑程度高,学习效率低下,晚间入睡比较难,脑海中念头比较纷杂,时常想一些自己没有办法的事情到凌晨两三点,父母不理解自己,身边没有朋友的支持,感到苦恼。
听小王说完后,我说:“同学,你的这些情况我都记下了,记得在预约的时间来辅导”。
小王表达了感谢,离开时焦灼的情感淡去些许。
后续反思时,督导与我都认为这段非正式的访问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缓冲作用。既在规则上维持了先预约后来访,又没有直接回绝来访者的诉求。在那个时刻,有人认真倾听他的表达,对于缓解他本身的焦虑感有一定的帮助。辅导老师也在这个倾听、记录和整理的过程中梳理了自身状态,缓了一口气。如同武侠小说中对内功高手的描述,都是一气再接一气,呼吸中绵延不绝,犹如大江大河。我们辅导老师在辅导中也应注意这点,有时我们追求高效沟通和快速的表达,但是在辅导时停下来换口气再慢慢说,再多给一些缓冲的余地,会对咨访关系的建立有不少帮助。
拨开迷雾,关注问题
一周后,小王准时来访。我们开始面对他自己之前罗列的“海量问题”。这些问题在刚刚开始确实也让我心生畏惧,这样棘手的个案,我能否有效地提供帮助。但是在和小王沟通的过程中,慢慢地我们理清了他的咨询目标。
“小王,从你提供的情况里,我们发现你可能面临很多的困扰。咱们都知道,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现阶段你最困扰的是哪个状况呢?”
“就是学习效率低,晚上睡不好觉,第二天效率更低,感觉恶性循环。”
“也就是说这是你最需要帮助的点对吗?那其他的问题你是如何打算的呢?”
“我想可能就高考后再说吧,感觉像和父母的关系,朋友,包括自己之前双相情感障碍这个问题,其实也都不是一天两天了,状态好的时候还好,状态不好的时候就感觉什么都不顺利。”
“这个状态是指考试成绩?还是自身学习过程中的状态?”
“可能都有吧,考试成绩好的时候确实会感觉比较好。”
“我是否可以这样建议,目前咱们把焦点放在你的学习状态和学业成绩上面,其他的问题暂且搁置,其实对你来说是比较适切和合理的选择呢?”
“对的。其他的问题后面再说吧。”
我们通过共同面对问题,在沟通中慢慢厘清了小王的困扰和目标。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小王是有应对自身困扰的能力的,比如家庭和人际关系,甚至包括确诊双相情感障碍之后,小王对自身罹患的心理问题也有比较清楚的认知和打算。但是,学业成绩上受挫或者产生波动,往往会给小王带来一些自身难以调试的压力和影响。
当辅导进行到这里,小王和我都觉得清晰了不少,不再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嘴”的感觉,将我们的精力放到了考试焦虑问题的调节上。其实,在每一次辅导的初始阶段,来访同学都会有茫然迷惑的感觉,这很正常。来访同学刚来的时候,处在比较困扰的状态,确实存在感觉生活各方面什么问题都有的情况。辅导老师如果也被牵着走,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会出现越来越“理还乱”的局面。
关注感受,夺回专注力的控制权
明确目标后,其实在辅导上就顺畅了很多。虽然小王也存在比较严重的考试焦虑,但是这些问题都比较典型。比如小王说自己每到晚上的时候脑海中的念头就特别多,总是在想很多事情,越想越难以睡着。以及紧张的时候,总感觉学不进去,没有那种“打了鸡血”、学得很兴奋的感觉。
了解到他的情况后,我首先向小王推荐了ACT疗法(接纳与承诺)的一些调试方法和正念技术。帮助他学着区分感受与想法,尽量尝试在想法和感受中能够自由地切换,这样就能更好地摆脱想法的捆绑与困扰。接着又向他说明了焦虑的生成机制,介绍了一些提升专注力的技巧。咨询后根据来访者的信息反馈,据说用起来效果还不错。
措手不及的来访
时间拉回到4月的某一个下午,我正在办公室里赶一篇文章。办公室的门急促响了两声,还未等我回应,一名高三的男同学径直走了进来,坐在了待客的沙发上。“听说你们这里可以做心理咨询,我很急想要现在咨询一下。我是高三某某班的王同学,我最近考试压力很大,晚上睡不着,成绩也一直考不好,我还是复读的学生,今年再考差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面对并未预约却不请自来的学生,我本来想给这位同学预约一个时间,让他按预约时间再来。但是这位小王同学的状态看上去确实不太好,如果这样将他“打发”回去,又会有些担心。于是我对他说:“今天先这样,你将你的情况简单给我说一下,我们做一下登记,也为后面的咨詢做一些准备。”
没有被拒绝,小王同学似乎放松了一些,开始介绍自己的情况:去年曾确诊过双相情感障碍,自述因为服药治疗导致高考失利,因而选择复读。目前双相情感障碍并未治愈,因为药物治疗可能会影响学习状态,所以学生与家长都选择不服药,也未进行过系统专业的心理治疗。目前考试焦虑程度高,学习效率低下,晚间入睡比较难,脑海中念头比较纷杂,时常想一些自己没有办法的事情到凌晨两三点,父母不理解自己,身边没有朋友的支持,感到苦恼。
听小王说完后,我说:“同学,你的这些情况我都记下了,记得在预约的时间来辅导”。
小王表达了感谢,离开时焦灼的情感淡去些许。
后续反思时,督导与我都认为这段非正式的访问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缓冲作用。既在规则上维持了先预约后来访,又没有直接回绝来访者的诉求。在那个时刻,有人认真倾听他的表达,对于缓解他本身的焦虑感有一定的帮助。辅导老师也在这个倾听、记录和整理的过程中梳理了自身状态,缓了一口气。如同武侠小说中对内功高手的描述,都是一气再接一气,呼吸中绵延不绝,犹如大江大河。我们辅导老师在辅导中也应注意这点,有时我们追求高效沟通和快速的表达,但是在辅导时停下来换口气再慢慢说,再多给一些缓冲的余地,会对咨访关系的建立有不少帮助。
拨开迷雾,关注问题
一周后,小王准时来访。我们开始面对他自己之前罗列的“海量问题”。这些问题在刚刚开始确实也让我心生畏惧,这样棘手的个案,我能否有效地提供帮助。但是在和小王沟通的过程中,慢慢地我们理清了他的咨询目标。
“小王,从你提供的情况里,我们发现你可能面临很多的困扰。咱们都知道,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现阶段你最困扰的是哪个状况呢?”
“就是学习效率低,晚上睡不好觉,第二天效率更低,感觉恶性循环。”
“也就是说这是你最需要帮助的点对吗?那其他的问题你是如何打算的呢?”
“我想可能就高考后再说吧,感觉像和父母的关系,朋友,包括自己之前双相情感障碍这个问题,其实也都不是一天两天了,状态好的时候还好,状态不好的时候就感觉什么都不顺利。”
“这个状态是指考试成绩?还是自身学习过程中的状态?”
“可能都有吧,考试成绩好的时候确实会感觉比较好。”
“我是否可以这样建议,目前咱们把焦点放在你的学习状态和学业成绩上面,其他的问题暂且搁置,其实对你来说是比较适切和合理的选择呢?”
“对的。其他的问题后面再说吧。”
我们通过共同面对问题,在沟通中慢慢厘清了小王的困扰和目标。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小王是有应对自身困扰的能力的,比如家庭和人际关系,甚至包括确诊双相情感障碍之后,小王对自身罹患的心理问题也有比较清楚的认知和打算。但是,学业成绩上受挫或者产生波动,往往会给小王带来一些自身难以调试的压力和影响。
当辅导进行到这里,小王和我都觉得清晰了不少,不再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嘴”的感觉,将我们的精力放到了考试焦虑问题的调节上。其实,在每一次辅导的初始阶段,来访同学都会有茫然迷惑的感觉,这很正常。来访同学刚来的时候,处在比较困扰的状态,确实存在感觉生活各方面什么问题都有的情况。辅导老师如果也被牵着走,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会出现越来越“理还乱”的局面。
关注感受,夺回专注力的控制权
明确目标后,其实在辅导上就顺畅了很多。虽然小王也存在比较严重的考试焦虑,但是这些问题都比较典型。比如小王说自己每到晚上的时候脑海中的念头就特别多,总是在想很多事情,越想越难以睡着。以及紧张的时候,总感觉学不进去,没有那种“打了鸡血”、学得很兴奋的感觉。
了解到他的情况后,我首先向小王推荐了ACT疗法(接纳与承诺)的一些调试方法和正念技术。帮助他学着区分感受与想法,尽量尝试在想法和感受中能够自由地切换,这样就能更好地摆脱想法的捆绑与困扰。接着又向他说明了焦虑的生成机制,介绍了一些提升专注力的技巧。咨询后根据来访者的信息反馈,据说用起来效果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