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降低成本,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营能力,克服长期形成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损失浪费严重的现象,保证高职院校持续、健康发展,本文结合作业成本法的核算原理与高职院校成本核算的特点,对高职院校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其教育成本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成本 高职院校 核算原理 可行性
1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ABC)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罗宾·库帕和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S·卡普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的一种以作业为基础,对作业过程中发生的主要间接费用采用不同分配方式进行分配的成本计算方法。该方法在成本核算上突破产品的界限,以作业为单位收集成本,使成本核算深人到各作业当中,并把“作业”或“作业成本库”的成本按作用动因分配到产品中。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耗费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
按照现代企业观,企业是一个为最终满足顾客需求而设计的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作业集合体。这个集合体由各项作业形成,因作业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前后作业之间存在着供需的关系,因此各项活动集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条由此及彼、由内而外、由上至下的作业链。企业产品价值伴随着作业活动的发生在企业内部不断地流动和转移。作业成本法纵向朝前可追踪到产品的设计环节,往后可联系到产品的销售环节,横向则可将上游的供货方以及下游的终端用户连接起来,最终将产品从设计到销售、原料的供货方和产品的最终用户都纳入其分析范围,从而构成一个错综复杂相互联系的链式系统,因此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可以用来分析价值形成和增值最终来源的战略管理工具。
2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作为自主办学经济主体,在承担向社会输送高级人才任务的同时,同样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从目前实际情况看,高校一方面是教育资源短缺严重短缺,另一方面却是由于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手段和方法落后以及财务监管不力,使有效的资源无法得到合理配置,使用效率低下,最终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损失和浪费。因此,在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做好开源的同时,需要不断挖掘内部潜力,努力探索降低成本费用的途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做好节流工作。高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高校的投资主体已经由过去的政府独资转变为政府、企业、外商和个人等多个,高校的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成本等信息日益成为投资者、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等外部信息使用者进行选择、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政府部门核定学生培养成本、制定收费标准并进行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目前相关政府部门尚未对高校教育成本建立统一的核算制度,有关教育成本的数据资料是通过简单的记录和粗略加工得出,相关数据无法满足外部相关者的实际需要。
另一方面,受体制、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走的是一条粗放经营的路子,只注重社会效益,而忽略了经济效益。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的深入和优胜劣汰机制的引入,高校进行自主经营、走集约经营之路已成为必然。为克服资源配置不合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和资源损失浪费严重的现象,提高自身的运营能力,客观上要求高校管理当局必须对运营过程中发生的教育成本进行准确的核算。
3 高职教育成本核算的特点
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显著区别在于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熟练掌握岗位或职业所必需的操作技能,使学生毕业就能顶岗操作。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完善相关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此,高职院校在相关方面要有较高的资金和技术的投入。高职教育成本核算具有以下特点:
3.1 核算对象具体化。高校通常按不同学科的特点划分成不同的院、系进行管理,院、系又有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历层次以及不同学制。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以及不同学制学生的耗费支出是不一样的,为了准确核算高职院校教育成本,就必须根据核算对象的特点,分门别类的进行核算。
3.2 间接费用多。一方面,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协作性,在其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每项活动都需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另一方面,为合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对于教学资源的配置和管理,在兼顾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特点的同时,尽可能做到资源共享。因此在日常过程中很多费用的支出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些费用在发生时通常作为间接费用进行归集,然后再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配并计入相关核算对象的成本当中。
3.3 成本计算周期长。作为人力资本生产部门,高职教育培养(或生产)的是人才,其产品成本的计算周期一般都会跨越几个会计年度,与一般的工业企业相比,产品成本的计算周期较长。
4 作业成本法及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及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
高职院校的教育活动作为人才培养的过程实际上也类似于工业企业产品生产的过程,整个过程按其价值链展开,是由若干环节组成的,每一环节按工作的性质、成本管理和配比原则又可细分为不同的作业,由于在这一过程中的各项作业之间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可以运用价值链的相关理论来进行分析,通过对各项作业成本进行核算,并汇总即可核算出整个价值链上的总成本(即整体教育成本),因此高校的教育生产环节适合于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念,作业成本法可以借鉴用来指导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核算。
参考文献:
[1]王平心.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2001.
[2]李强,张国华.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成本核算中的应用,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12).
[3]李娜,郑爱华.论作业质量成本管理在高校中的应用,事业财会,2006(5).
[4]张国华,李强,韩波.基于作业成本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及管理体系构建,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9,4.
科研项目:本文为海南省教育厅指导性科研项目:“作业成本法在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HJ2010-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成本 高职院校 核算原理 可行性
1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ABC)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罗宾·库帕和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S·卡普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的一种以作业为基础,对作业过程中发生的主要间接费用采用不同分配方式进行分配的成本计算方法。该方法在成本核算上突破产品的界限,以作业为单位收集成本,使成本核算深人到各作业当中,并把“作业”或“作业成本库”的成本按作用动因分配到产品中。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耗费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
按照现代企业观,企业是一个为最终满足顾客需求而设计的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作业集合体。这个集合体由各项作业形成,因作业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前后作业之间存在着供需的关系,因此各项活动集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条由此及彼、由内而外、由上至下的作业链。企业产品价值伴随着作业活动的发生在企业内部不断地流动和转移。作业成本法纵向朝前可追踪到产品的设计环节,往后可联系到产品的销售环节,横向则可将上游的供货方以及下游的终端用户连接起来,最终将产品从设计到销售、原料的供货方和产品的最终用户都纳入其分析范围,从而构成一个错综复杂相互联系的链式系统,因此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可以用来分析价值形成和增值最终来源的战略管理工具。
2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作为自主办学经济主体,在承担向社会输送高级人才任务的同时,同样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从目前实际情况看,高校一方面是教育资源短缺严重短缺,另一方面却是由于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手段和方法落后以及财务监管不力,使有效的资源无法得到合理配置,使用效率低下,最终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损失和浪费。因此,在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做好开源的同时,需要不断挖掘内部潜力,努力探索降低成本费用的途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做好节流工作。高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高校的投资主体已经由过去的政府独资转变为政府、企业、外商和个人等多个,高校的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成本等信息日益成为投资者、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等外部信息使用者进行选择、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政府部门核定学生培养成本、制定收费标准并进行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目前相关政府部门尚未对高校教育成本建立统一的核算制度,有关教育成本的数据资料是通过简单的记录和粗略加工得出,相关数据无法满足外部相关者的实际需要。
另一方面,受体制、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走的是一条粗放经营的路子,只注重社会效益,而忽略了经济效益。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的深入和优胜劣汰机制的引入,高校进行自主经营、走集约经营之路已成为必然。为克服资源配置不合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和资源损失浪费严重的现象,提高自身的运营能力,客观上要求高校管理当局必须对运营过程中发生的教育成本进行准确的核算。
3 高职教育成本核算的特点
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显著区别在于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熟练掌握岗位或职业所必需的操作技能,使学生毕业就能顶岗操作。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完善相关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此,高职院校在相关方面要有较高的资金和技术的投入。高职教育成本核算具有以下特点:
3.1 核算对象具体化。高校通常按不同学科的特点划分成不同的院、系进行管理,院、系又有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历层次以及不同学制。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以及不同学制学生的耗费支出是不一样的,为了准确核算高职院校教育成本,就必须根据核算对象的特点,分门别类的进行核算。
3.2 间接费用多。一方面,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协作性,在其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每项活动都需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另一方面,为合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对于教学资源的配置和管理,在兼顾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特点的同时,尽可能做到资源共享。因此在日常过程中很多费用的支出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些费用在发生时通常作为间接费用进行归集,然后再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配并计入相关核算对象的成本当中。
3.3 成本计算周期长。作为人力资本生产部门,高职教育培养(或生产)的是人才,其产品成本的计算周期一般都会跨越几个会计年度,与一般的工业企业相比,产品成本的计算周期较长。
4 作业成本法及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及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
高职院校的教育活动作为人才培养的过程实际上也类似于工业企业产品生产的过程,整个过程按其价值链展开,是由若干环节组成的,每一环节按工作的性质、成本管理和配比原则又可细分为不同的作业,由于在这一过程中的各项作业之间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可以运用价值链的相关理论来进行分析,通过对各项作业成本进行核算,并汇总即可核算出整个价值链上的总成本(即整体教育成本),因此高校的教育生产环节适合于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念,作业成本法可以借鉴用来指导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核算。
参考文献:
[1]王平心.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2001.
[2]李强,张国华.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成本核算中的应用,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12).
[3]李娜,郑爱华.论作业质量成本管理在高校中的应用,事业财会,2006(5).
[4]张国华,李强,韩波.基于作业成本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及管理体系构建,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9,4.
科研项目:本文为海南省教育厅指导性科研项目:“作业成本法在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HJ2010-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