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国需要理由吗?
有的人出国为镀金,有的人只是想去增加阅历,甚至还有人,因逃避现状而出国。
留学之于今日早已不是新鲜事,已经成为部分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徐小平在《图穷对话录》中说,每个学子在走出国门前,都要问问自己“留学还是不留学?有没有条件留学?留学到底为什么?什么时间、以什么样的方式留学才能对自己的人生最有价值?”这是专家提出的最真挚的建议。
在去年底举办的中国国际教育展览会上,我们欣喜地看到,“理性留学”已经成为主流。
较之前几年,人们“走出去”的愿望已经没有那么地强烈和急切。很多人认为,当代的中国充满了机会,不留学也可以取得以往留学所导向的成功。留学不再是寻求前途的手段,而是一种升华个人境界、提升个人素质的途径。中国学生留学心态日渐成熟。
据分析,导致国内留学人群“选择性出国”的原因主要是:“海归”在国内就业市场中光环渐褪,身价逐降;教育部多次拉响留学预警,海外留学安全问题凸显。留学咨询专家认为,“选择性出国”是理性的表现,意向出国者应该有成本意识和职业规划意识。中国留学市场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逐步走向规范化,但是任何一个市场的建立和发展都是由供应和需求来决定的,而就国内留学市场来看,消费者或者说留学群体的变化是推动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受目前国内就业压力的影响,国内留学群体已日趋走向多元化,留学目的地也更加走向多样化,留学人群已进入“选择性出国”的理性时期。
故事篇
故事篇A:
其实陶丹早就有机会出国的。她的很多亲戚都在国外,早在读高中时家里就做好了准备,但最后因为年纪小家人不放心只好作罢。她现在在一家世界知名的外企工作,从业务助理一路干到了部门主管。她对公司的认同感很强,但总觉得自己的积累不够,应该把自己提升一个更高的层面。陶丹报了新东方TOEFL班,尽管每天近一个小时的车程,但从没缺过一节课。去年五月的TOEFL考试因为工作太忙而错过了,陶丹正在准备下一次的考试。同时,她还在备考清华的MBA,如果有国内的MBA背景,国外学校的接受程度会高一些。“一时不能出去也不要紧,读管理本来就需要工作经验。”陶丹一脸坦然。
故事篇B:
上海交通大学三年级人力资源系的李梅雯说,和几年前相比,同学们出国意向并不强烈。留学投资与就业回报比是他们顾虑的最大问题。小李说,花那么多钱出去,要是还读不了名校,回来对工资的期望又高,肯定有心理落差。他们还是打算先就业,看看形势再考虑是否有必要出国。
故事篇C:
现任北京一家外企人事总监的李飞原是西部某省省委机关的副科长。在他30岁生日的前几天,眼看到手的正科职位因“一着不慎”终告泡汤。升迁受挫,仕途无望,使李飞急欲出国。他对记者回忆说:“当时我把出国当作了最后的出路。不管是去哪里,只要能出去就行。压力太大了,俗话说三十而立,我那时都30了,不仅没有‘立’,反而被人从背后捅了一刀,倒立了!”可当时他不仅没有英语考试成绩,甚至连托福班或雅思班都还没上呢。按正常的情况,他当时决定出去的话至少也要三年后才走得了,可这是当时的他绝对不能接受的。幸好他找到了有关专家作了一次详尽的咨询。
专家给他讲了麦当劳的创业历史。美国人布洛克在他53岁那年,在加州看见一家餐厅,决定以此为蓝本发起一家连锁店,从而创造了麦当劳这个全球可见的快餐店。“如果30岁就感到年龄压力,那么到了40岁呢?50岁呢?难道你就不奋斗了吗?你这样的情况,出国并不是你的唯一出路,抛弃你这种早衰的心态,把自己当作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重新开始,这才是你的出路!”专家的话让李飞顿觉醍醐灌顶,至今记忆犹新。
李飞后来辞职来到了北京。学口语、找工作,最后以比较流利的口语和他的工作资历,在一家外企找到了工作。当记者问他现在计划什么时候出国时,他笑着反问:“不是说哈佛的MBA和MPA,从26岁到62岁都是适龄青年吗?着急什么?”
现象篇
现象A:
现在自费留学已占到出国留学的大半江山。原本留学生们都来自“非富即贵”的家庭。据统计留学生数量最多的家庭月收入分别在5000~6000元之间或者10000元以上。许多中低收入的家庭无缘选择留学。而2005年,则将上演一出“风生水起”的好戏。大量来自中等收入的家庭表现出强烈送孩子出国留学的意愿,父母大半生的积蓄都可能全花在孩子留学上,甚至不惜借贷。这些家庭已经意识到出国留学并非是消费,而是一项带有前瞻性的教育投资。有钱的家长继续为孩子选择收费昂贵的院校,优秀的学生在学校排名与奖学金间找平衡,钱包不甚丰满的家庭则更可以将目光投向收费门槛较低的国家。而家庭月收入在6000~10000元之间的家庭中则留学生数量不多。他们生活安逸,追求也呈多元化,但是教育似乎并不是他们的首要需求。
现象B:
这两年,不少中国留学生已经不把那些老牌热门国家作为留学目的地。所去的国家五花八门,遍布各大洲,俄罗斯、法国、荷兰去年成为热点,甚至希腊、塞浦路斯、瑞典、丹麦、南非、马来西亚、韩国等都开始有人问津。世界各地的媒体也不断传来消息:中国留学生数量又创新高,排名不断上升。
业内人士说北欧四国,挪威、芬兰、瑞典、丹麦,成为新的留学热点。北欧四国首先费用相对较低,他们以世界上最良好的社会福利体系著称于世。四国的高等教育几乎是全部免除学费的,自己所需承担的只是每年平均6万元人民币左右的生活费。这显然比传统的欧美英语留学国家便宜得多。而且目前北欧四国的签证门槛相对老牌留学国家而言要低得多,只要你有北欧大学的邀请信或录取通知书,那么被拒签的概率是很小的。而且北欧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很多大学的教育都是国际化的,水平相差无几,各有所长。而且北欧以工业见长,学习理工科专业,北欧是不错的选择。
知名留学咨询专家指出,留学的意义有三种:一是走出困境,获得竞争能力;二是走上佳境,获得领导能力;三是走入意境,获得预见能力。
竞争能力和领导能力都很好理解,只有走入意境这个意义听起来颇为形而上学。留学的最高境界是获得对于中国未来的预见能力。而一旦人们接近这个境界,留学就变成一种自由的精神追求——追求的是自由精神,而不是一种回避现实压力的逃离;更不是为了赶时髦、随大流,听信于某种愚蠢而庸俗的暗示,浮游于某些含糊而可笑的谎言。到那时,留学西方只是为了寻求有关中国未来的答案与良方;重返中国,是为了带给中国关于未来的启示,送回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智慧和方法,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和思想的源头活水。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海归”知名人士呼吁,在追求留学的时候要把价值目标具体化、实用化,把自己的理想和自己未来人生的发展结合起来。
中国人已经进入“选择性出国”的时代,这就是经过比较权衡,最后可能决定放弃出国机会,而留在国内发展自己的事业,顶多在将来某个时候,出国进修、深造、甚至观光。不出国也可以获得比出国留学还要大的成功。
有的人出国为镀金,有的人只是想去增加阅历,甚至还有人,因逃避现状而出国。
留学之于今日早已不是新鲜事,已经成为部分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徐小平在《图穷对话录》中说,每个学子在走出国门前,都要问问自己“留学还是不留学?有没有条件留学?留学到底为什么?什么时间、以什么样的方式留学才能对自己的人生最有价值?”这是专家提出的最真挚的建议。
在去年底举办的中国国际教育展览会上,我们欣喜地看到,“理性留学”已经成为主流。
较之前几年,人们“走出去”的愿望已经没有那么地强烈和急切。很多人认为,当代的中国充满了机会,不留学也可以取得以往留学所导向的成功。留学不再是寻求前途的手段,而是一种升华个人境界、提升个人素质的途径。中国学生留学心态日渐成熟。
据分析,导致国内留学人群“选择性出国”的原因主要是:“海归”在国内就业市场中光环渐褪,身价逐降;教育部多次拉响留学预警,海外留学安全问题凸显。留学咨询专家认为,“选择性出国”是理性的表现,意向出国者应该有成本意识和职业规划意识。中国留学市场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逐步走向规范化,但是任何一个市场的建立和发展都是由供应和需求来决定的,而就国内留学市场来看,消费者或者说留学群体的变化是推动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受目前国内就业压力的影响,国内留学群体已日趋走向多元化,留学目的地也更加走向多样化,留学人群已进入“选择性出国”的理性时期。
故事篇
故事篇A:
其实陶丹早就有机会出国的。她的很多亲戚都在国外,早在读高中时家里就做好了准备,但最后因为年纪小家人不放心只好作罢。她现在在一家世界知名的外企工作,从业务助理一路干到了部门主管。她对公司的认同感很强,但总觉得自己的积累不够,应该把自己提升一个更高的层面。陶丹报了新东方TOEFL班,尽管每天近一个小时的车程,但从没缺过一节课。去年五月的TOEFL考试因为工作太忙而错过了,陶丹正在准备下一次的考试。同时,她还在备考清华的MBA,如果有国内的MBA背景,国外学校的接受程度会高一些。“一时不能出去也不要紧,读管理本来就需要工作经验。”陶丹一脸坦然。
故事篇B:
上海交通大学三年级人力资源系的李梅雯说,和几年前相比,同学们出国意向并不强烈。留学投资与就业回报比是他们顾虑的最大问题。小李说,花那么多钱出去,要是还读不了名校,回来对工资的期望又高,肯定有心理落差。他们还是打算先就业,看看形势再考虑是否有必要出国。
故事篇C:
现任北京一家外企人事总监的李飞原是西部某省省委机关的副科长。在他30岁生日的前几天,眼看到手的正科职位因“一着不慎”终告泡汤。升迁受挫,仕途无望,使李飞急欲出国。他对记者回忆说:“当时我把出国当作了最后的出路。不管是去哪里,只要能出去就行。压力太大了,俗话说三十而立,我那时都30了,不仅没有‘立’,反而被人从背后捅了一刀,倒立了!”可当时他不仅没有英语考试成绩,甚至连托福班或雅思班都还没上呢。按正常的情况,他当时决定出去的话至少也要三年后才走得了,可这是当时的他绝对不能接受的。幸好他找到了有关专家作了一次详尽的咨询。
专家给他讲了麦当劳的创业历史。美国人布洛克在他53岁那年,在加州看见一家餐厅,决定以此为蓝本发起一家连锁店,从而创造了麦当劳这个全球可见的快餐店。“如果30岁就感到年龄压力,那么到了40岁呢?50岁呢?难道你就不奋斗了吗?你这样的情况,出国并不是你的唯一出路,抛弃你这种早衰的心态,把自己当作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重新开始,这才是你的出路!”专家的话让李飞顿觉醍醐灌顶,至今记忆犹新。
李飞后来辞职来到了北京。学口语、找工作,最后以比较流利的口语和他的工作资历,在一家外企找到了工作。当记者问他现在计划什么时候出国时,他笑着反问:“不是说哈佛的MBA和MPA,从26岁到62岁都是适龄青年吗?着急什么?”
现象篇
现象A:
现在自费留学已占到出国留学的大半江山。原本留学生们都来自“非富即贵”的家庭。据统计留学生数量最多的家庭月收入分别在5000~6000元之间或者10000元以上。许多中低收入的家庭无缘选择留学。而2005年,则将上演一出“风生水起”的好戏。大量来自中等收入的家庭表现出强烈送孩子出国留学的意愿,父母大半生的积蓄都可能全花在孩子留学上,甚至不惜借贷。这些家庭已经意识到出国留学并非是消费,而是一项带有前瞻性的教育投资。有钱的家长继续为孩子选择收费昂贵的院校,优秀的学生在学校排名与奖学金间找平衡,钱包不甚丰满的家庭则更可以将目光投向收费门槛较低的国家。而家庭月收入在6000~10000元之间的家庭中则留学生数量不多。他们生活安逸,追求也呈多元化,但是教育似乎并不是他们的首要需求。
现象B:
这两年,不少中国留学生已经不把那些老牌热门国家作为留学目的地。所去的国家五花八门,遍布各大洲,俄罗斯、法国、荷兰去年成为热点,甚至希腊、塞浦路斯、瑞典、丹麦、南非、马来西亚、韩国等都开始有人问津。世界各地的媒体也不断传来消息:中国留学生数量又创新高,排名不断上升。
业内人士说北欧四国,挪威、芬兰、瑞典、丹麦,成为新的留学热点。北欧四国首先费用相对较低,他们以世界上最良好的社会福利体系著称于世。四国的高等教育几乎是全部免除学费的,自己所需承担的只是每年平均6万元人民币左右的生活费。这显然比传统的欧美英语留学国家便宜得多。而且目前北欧四国的签证门槛相对老牌留学国家而言要低得多,只要你有北欧大学的邀请信或录取通知书,那么被拒签的概率是很小的。而且北欧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很多大学的教育都是国际化的,水平相差无几,各有所长。而且北欧以工业见长,学习理工科专业,北欧是不错的选择。
知名留学咨询专家指出,留学的意义有三种:一是走出困境,获得竞争能力;二是走上佳境,获得领导能力;三是走入意境,获得预见能力。
竞争能力和领导能力都很好理解,只有走入意境这个意义听起来颇为形而上学。留学的最高境界是获得对于中国未来的预见能力。而一旦人们接近这个境界,留学就变成一种自由的精神追求——追求的是自由精神,而不是一种回避现实压力的逃离;更不是为了赶时髦、随大流,听信于某种愚蠢而庸俗的暗示,浮游于某些含糊而可笑的谎言。到那时,留学西方只是为了寻求有关中国未来的答案与良方;重返中国,是为了带给中国关于未来的启示,送回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智慧和方法,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和思想的源头活水。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海归”知名人士呼吁,在追求留学的时候要把价值目标具体化、实用化,把自己的理想和自己未来人生的发展结合起来。
中国人已经进入“选择性出国”的时代,这就是经过比较权衡,最后可能决定放弃出国机会,而留在国内发展自己的事业,顶多在将来某个时候,出国进修、深造、甚至观光。不出国也可以获得比出国留学还要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