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当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核心任务。结合高职类国家级示范性专业建设过程,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考核与评价等方面着手,探讨了高职环境工程专业《大气污染控制》课程改革的具体情况和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高职;大气污染控制;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12-0079-02
《大气污染控制》是高职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涉及流体力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工程制图等多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的知识,同时又为环保设备安装调试等后续课程打基础,具有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与实际工程联系密切、学时相对较少等特点。为适应课程的特点,突出“职业性”、“应用性”、“技术性”等高职教育特点,深化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同时对本课程进行改革也是我院承担的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建设内容之一。
教学内容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虽然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20年来经历了三个阶段,但当前环境工程类高职教学依旧存在不少问题。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止步不前的原因在于,课程微观内容的设计与编排远未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在这一传统观念束缚下编写的教材始终难以适应职业工作的需要。所以,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开发适用于高职教学的教材,仍然是目前高职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教学内容取舍显然,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其课程内容的序化首先要解决的是内容的取舍问题。为此,课程组教师在广泛学习基础上,借鉴国际国内主流职业教育经验,制定课程开发具体方案并予以实施。由环保行业企业专家、校内专任教师、课程开发专家及学习者等组成的教学团队从环保相关的产业、行业、企业、职业调查入手,在广泛调研基础上,确定大气污染控制类工作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针对工作任务分析完成相应工作任务所需的岗位技能,确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结合自己专业目前实际情况,确定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制定大气污染控制课程的课程标准。考虑到毕业学生主要面向是工矿企业和环保公司,所以,课程内容应以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为重点。根据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制定的大气污染控制课程标准,将该课程具体化为七个项目,包括:大气污染控制咨询、除尘、硫氧化物净化、氮氧化物净化、工业过程气体净化、机动车尾气净化及大气污染净化系统设计与运行管理等,并对每个项目的综述、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态度目标等作了具体分析。
教学内容序化首先,高职高专课程要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技术实践知识与技术理论知识;以够用、实用、有用为原则。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其次,要解决课程内容的序化结构问题。为达到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共同收集上述每个项目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工作任务,并归纳总结出若干典型工作任务。例如,在项目二——除尘中,在调研基础上,结合当前重点控制污染行业及其污染物性质、技术应用广泛性及未来发展趋势等,确定两个工作任务:水泥厂袋式除尘和火电厂静电除尘,并对每个工作任务的学习型工作任务、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教学材料、教学过程及第二课堂活动设计等做了分析与引导。然后,将原有相关知识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序化知识,知识的总量未变,知识排序的方式发生变化。例如,水泥厂袋式除尘工作任务中,以典型水泥厂袋式除尘工程为案例,基于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主要教学内容依次为:水泥主要生产工艺、污染物形成原因及特点、袋式除尘原理、主要设备结构及原理、袋式除尘工艺和除尘器初步设计、系统运行维护及常见故障常识分析及排除方法等,并提出新的真实除尘工程资料作为工作任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积极创新。在每项教学内容中,注重教学材料的“工程性”、“应用性”,淡化过深的基础理论,直接围绕工作任务涉及的知识进行教学,并力求深入浅出,实现培养一线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目标。
教学内容衔接加强与本专业相关课程内容的衔接,教学内容既要与专业技术基础课保持衔接,又要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实现基础知识培养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有机融合。比如,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大气污染控制课程涉及的气体性质、气体输送机械、沉降与过滤、吸收及吸附等单元操作,均在专业技术基础课环境工程原理中重点学习过,所以,关于这些内容应尽量避免在大气污染控制课程的教学材料中作为教学重点重复讲解。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际问题,尤其需要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比如,安排了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作为该课程教学内容之一,旨在训练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基础、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工程CAD制图等课程知识,以单元操作作为主要设计目标,辅以大气净化系统配套设备设计,进行环境工程工艺设计和优化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查阅技术资料、筛选公式和计算方法、设计成果说明及成果表达等系统的职业技能。同时,作为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之一,大气污染控制还要实现与环境工程设备选型、安装与运行维护、环境评价与管理等其他后续课程相互衔接,使本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紧密相连,环环相扣。
教学内容引入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另外,将相关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与通用权威的职业资格标准引入教学材料,实现教学内容的“职业性”,例如,火电厂静电除尘任务中,把我国环保部燃煤锅炉烟气脱硫除尘设施处理工培训大纲规定的相关内容引入作为部分教学材料,在提高大气污染控制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为学生日后考取环保设施运营上岗证书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与手段
伴随科技进步,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成为专业教师的必备技能和得力助手,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使课程抽象概念形象化、微观图像宏观化、平面设备立体化、枯燥图表生动化,增加了学生感性认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节省了有限的课堂时间,提升了教学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例如,在任务“3-2燃煤电厂锅炉脱硫”中,涉及目前已广泛采用的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系统,未接触过此类设备的学生,很难想象出吸收设备的具体外观及其内部结构。采用多媒体手段后,能把脱硫系统现场设备图片、彩色工艺流程图、系统设备等比例缩小模型的彩色立体图等直接呈现在课堂教学上,结合吸收原理,稍作讲解,学生就能较容易掌握整个工艺原理、工艺流程、主要设备及功能等,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地教学效果,并且有利于后续讲解系统操作与运行维护要点等。另外,加入生动贴切的动画,加深对重点、难点的理解,也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但是,现代教学手段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黑板+粉笔”。如果全部教学内容在授课过程都采用单一多媒体教学,极易导致讲解速度过快,教学信息量过大,知识重点被淡化,形成新的“填鸭式”教学,加重学生学习负担,降低其学习积极性。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以多媒体演示为主,黑板板书为辅,一些需要重点讲解和分析的内容,在黑板上详细板书出来,教学效果较好。
当代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因人施教是高职教育的特点之一。由于高职学生相对来说基础差异较大,教学内容的多与少、知识的深与浅,教师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同时顾及所有学生,且缺课情况不可避免。为解决这个问题,在国家示范高职建设项目的资助下,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借助网络技术人员,初步建立了该课程的网络课程,课程标准、教学活动实施计划、第一次课(整体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学习指南、工作任务书、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项目习题、考核实施方案以及相关链接等形成现代教学资源库,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拓展学生职业能力。针对教与学过程中需要探讨的问题,网络课程的留言版块更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便捷的互动平台。这种“网络教学”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等诸多因素限制,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的全面整体认识,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丰富的学习资源。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尝试以大气污染治理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采用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以典型废气治理案例为载体,按照工作过程组织教学,注重职业情境的创设,通过组织分工,查找资料、解读资料,分组练习,设计报告与总结等完成学习型工作任务。采用“多媒体+黑板+网络教学”方式,与现场实践教学相结合,将知识点融入各项目中,通过边教边学、边学边练、学做合一的“教、学、做、练”有机融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教师、媒体、工作任务间的多向交互过程,实现全方位、立体式教与学,为提升学生环境工程专业职业能力夯实基础。
另外,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课程教学的不同阶段,分别安排相应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结合实际工程的施工、调试及运行的不同阶段进行现场学习,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突出工程应用特点,实现了工学结合,并在合作中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并安排有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课程设计,部分学生还可以进行大气污染控制方面的毕业设计,巩固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
考核与评价
现代的职业教育考试系统,主要是在学习结果满足社会需求和满足个性需求的目的下对学习进行考查。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其考试考核既要具备社会学的功能,即学习结果要满足就业的功利性要求,又要具备教育学的功能,即学习结果要实现教育人的目标。因此,采取行动导向教学的职业教育,其考试考核应具有全面性、整体性的特点,应该在借鉴传统考试方法的基础上,更加紧密地结合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从职业教育学习的目标指向、时空维度及组织形式三方面进行评价。
以本课程为例,首先,通过“第一次课”让学生明白此课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课程具体任务、课程目标、学时、学习型工作项目及流程、参考资料、分组及考核与评价方法等基本信息。然后,要求学生在每一个学习型工作项目实施前自学该项目的学习指南、工作任务书等课程文本。最后,在完成教学任务后,进行全面的、整体的考核。课程设计了7个学习型工作项目,考核按7个项目分别考核,每个项目考核都是从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进行,由学校、教师、企业及学生共同参与,依据学习计划、时间安排及工作步骤、教学过程日常表现、提交成果、答辩表现、小组互评结果、笔试成绩、反馈问卷等,采用结果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过程考核与评价,重点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应变能力及创新能力。具体方法:以考核小组为单位,依据学生所属小组整体表现及个人对小组贡献表现等,结合小组互评成绩、教师评价结果及学生自评成绩,由教师按一定权重计算得出每个人知识、技能及态度成绩,并进一步按权重计算出项目成绩,综合7个项目考核成绩,按一定加权计算出该课程的考核成绩。课程考核成绩表见表1。考核与评价从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认证两个方面进行考核,并按加权计算汇总得出课程整体成绩。具体方法见表2。
高职教育的任务决定了高职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广大教学工作者应根据职业工作的实际需要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持续改进教学重点,以加强课程在未来职业实践中的实际应用价值;要及时对教学过程、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密切关注学生反馈信息,认真分析,不断探索、总结、完善大气污染控制课程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等,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职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悠.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6):23-25.
[2]袁江.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4):2.
[3]高安芹,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课程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9,(18):71-72.
[4]李彦旭.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材建设的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6):170-171.
[5]谭翎燕.关于多媒体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J].现代科学教育,2006,(1):82-83.
[6]莫德清.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多媒体教学[J].化工高等教育,2005,(1):57-58.
[7]姜大源.职业教育的考试方法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4):2.
作者简介:
王宗舞(1978—),女,河南南阳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环化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环境监测与大气污染控制。
关键词:高职;大气污染控制;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12-0079-02
《大气污染控制》是高职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涉及流体力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工程制图等多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的知识,同时又为环保设备安装调试等后续课程打基础,具有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与实际工程联系密切、学时相对较少等特点。为适应课程的特点,突出“职业性”、“应用性”、“技术性”等高职教育特点,深化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同时对本课程进行改革也是我院承担的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建设内容之一。
教学内容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虽然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20年来经历了三个阶段,但当前环境工程类高职教学依旧存在不少问题。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止步不前的原因在于,课程微观内容的设计与编排远未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在这一传统观念束缚下编写的教材始终难以适应职业工作的需要。所以,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开发适用于高职教学的教材,仍然是目前高职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教学内容取舍显然,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其课程内容的序化首先要解决的是内容的取舍问题。为此,课程组教师在广泛学习基础上,借鉴国际国内主流职业教育经验,制定课程开发具体方案并予以实施。由环保行业企业专家、校内专任教师、课程开发专家及学习者等组成的教学团队从环保相关的产业、行业、企业、职业调查入手,在广泛调研基础上,确定大气污染控制类工作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针对工作任务分析完成相应工作任务所需的岗位技能,确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结合自己专业目前实际情况,确定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制定大气污染控制课程的课程标准。考虑到毕业学生主要面向是工矿企业和环保公司,所以,课程内容应以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为重点。根据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制定的大气污染控制课程标准,将该课程具体化为七个项目,包括:大气污染控制咨询、除尘、硫氧化物净化、氮氧化物净化、工业过程气体净化、机动车尾气净化及大气污染净化系统设计与运行管理等,并对每个项目的综述、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态度目标等作了具体分析。
教学内容序化首先,高职高专课程要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技术实践知识与技术理论知识;以够用、实用、有用为原则。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其次,要解决课程内容的序化结构问题。为达到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共同收集上述每个项目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工作任务,并归纳总结出若干典型工作任务。例如,在项目二——除尘中,在调研基础上,结合当前重点控制污染行业及其污染物性质、技术应用广泛性及未来发展趋势等,确定两个工作任务:水泥厂袋式除尘和火电厂静电除尘,并对每个工作任务的学习型工作任务、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教学材料、教学过程及第二课堂活动设计等做了分析与引导。然后,将原有相关知识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序化知识,知识的总量未变,知识排序的方式发生变化。例如,水泥厂袋式除尘工作任务中,以典型水泥厂袋式除尘工程为案例,基于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主要教学内容依次为:水泥主要生产工艺、污染物形成原因及特点、袋式除尘原理、主要设备结构及原理、袋式除尘工艺和除尘器初步设计、系统运行维护及常见故障常识分析及排除方法等,并提出新的真实除尘工程资料作为工作任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积极创新。在每项教学内容中,注重教学材料的“工程性”、“应用性”,淡化过深的基础理论,直接围绕工作任务涉及的知识进行教学,并力求深入浅出,实现培养一线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目标。
教学内容衔接加强与本专业相关课程内容的衔接,教学内容既要与专业技术基础课保持衔接,又要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实现基础知识培养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有机融合。比如,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大气污染控制课程涉及的气体性质、气体输送机械、沉降与过滤、吸收及吸附等单元操作,均在专业技术基础课环境工程原理中重点学习过,所以,关于这些内容应尽量避免在大气污染控制课程的教学材料中作为教学重点重复讲解。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际问题,尤其需要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比如,安排了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作为该课程教学内容之一,旨在训练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基础、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工程CAD制图等课程知识,以单元操作作为主要设计目标,辅以大气净化系统配套设备设计,进行环境工程工艺设计和优化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查阅技术资料、筛选公式和计算方法、设计成果说明及成果表达等系统的职业技能。同时,作为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之一,大气污染控制还要实现与环境工程设备选型、安装与运行维护、环境评价与管理等其他后续课程相互衔接,使本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紧密相连,环环相扣。
教学内容引入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另外,将相关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与通用权威的职业资格标准引入教学材料,实现教学内容的“职业性”,例如,火电厂静电除尘任务中,把我国环保部燃煤锅炉烟气脱硫除尘设施处理工培训大纲规定的相关内容引入作为部分教学材料,在提高大气污染控制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为学生日后考取环保设施运营上岗证书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与手段
伴随科技进步,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成为专业教师的必备技能和得力助手,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使课程抽象概念形象化、微观图像宏观化、平面设备立体化、枯燥图表生动化,增加了学生感性认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节省了有限的课堂时间,提升了教学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例如,在任务“3-2燃煤电厂锅炉脱硫”中,涉及目前已广泛采用的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系统,未接触过此类设备的学生,很难想象出吸收设备的具体外观及其内部结构。采用多媒体手段后,能把脱硫系统现场设备图片、彩色工艺流程图、系统设备等比例缩小模型的彩色立体图等直接呈现在课堂教学上,结合吸收原理,稍作讲解,学生就能较容易掌握整个工艺原理、工艺流程、主要设备及功能等,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地教学效果,并且有利于后续讲解系统操作与运行维护要点等。另外,加入生动贴切的动画,加深对重点、难点的理解,也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但是,现代教学手段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黑板+粉笔”。如果全部教学内容在授课过程都采用单一多媒体教学,极易导致讲解速度过快,教学信息量过大,知识重点被淡化,形成新的“填鸭式”教学,加重学生学习负担,降低其学习积极性。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以多媒体演示为主,黑板板书为辅,一些需要重点讲解和分析的内容,在黑板上详细板书出来,教学效果较好。
当代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因人施教是高职教育的特点之一。由于高职学生相对来说基础差异较大,教学内容的多与少、知识的深与浅,教师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同时顾及所有学生,且缺课情况不可避免。为解决这个问题,在国家示范高职建设项目的资助下,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借助网络技术人员,初步建立了该课程的网络课程,课程标准、教学活动实施计划、第一次课(整体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学习指南、工作任务书、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项目习题、考核实施方案以及相关链接等形成现代教学资源库,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拓展学生职业能力。针对教与学过程中需要探讨的问题,网络课程的留言版块更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便捷的互动平台。这种“网络教学”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等诸多因素限制,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的全面整体认识,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丰富的学习资源。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尝试以大气污染治理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采用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以典型废气治理案例为载体,按照工作过程组织教学,注重职业情境的创设,通过组织分工,查找资料、解读资料,分组练习,设计报告与总结等完成学习型工作任务。采用“多媒体+黑板+网络教学”方式,与现场实践教学相结合,将知识点融入各项目中,通过边教边学、边学边练、学做合一的“教、学、做、练”有机融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教师、媒体、工作任务间的多向交互过程,实现全方位、立体式教与学,为提升学生环境工程专业职业能力夯实基础。
另外,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课程教学的不同阶段,分别安排相应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结合实际工程的施工、调试及运行的不同阶段进行现场学习,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突出工程应用特点,实现了工学结合,并在合作中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并安排有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课程设计,部分学生还可以进行大气污染控制方面的毕业设计,巩固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
考核与评价
现代的职业教育考试系统,主要是在学习结果满足社会需求和满足个性需求的目的下对学习进行考查。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其考试考核既要具备社会学的功能,即学习结果要满足就业的功利性要求,又要具备教育学的功能,即学习结果要实现教育人的目标。因此,采取行动导向教学的职业教育,其考试考核应具有全面性、整体性的特点,应该在借鉴传统考试方法的基础上,更加紧密地结合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从职业教育学习的目标指向、时空维度及组织形式三方面进行评价。
以本课程为例,首先,通过“第一次课”让学生明白此课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课程具体任务、课程目标、学时、学习型工作项目及流程、参考资料、分组及考核与评价方法等基本信息。然后,要求学生在每一个学习型工作项目实施前自学该项目的学习指南、工作任务书等课程文本。最后,在完成教学任务后,进行全面的、整体的考核。课程设计了7个学习型工作项目,考核按7个项目分别考核,每个项目考核都是从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进行,由学校、教师、企业及学生共同参与,依据学习计划、时间安排及工作步骤、教学过程日常表现、提交成果、答辩表现、小组互评结果、笔试成绩、反馈问卷等,采用结果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过程考核与评价,重点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应变能力及创新能力。具体方法:以考核小组为单位,依据学生所属小组整体表现及个人对小组贡献表现等,结合小组互评成绩、教师评价结果及学生自评成绩,由教师按一定权重计算得出每个人知识、技能及态度成绩,并进一步按权重计算出项目成绩,综合7个项目考核成绩,按一定加权计算出该课程的考核成绩。课程考核成绩表见表1。考核与评价从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认证两个方面进行考核,并按加权计算汇总得出课程整体成绩。具体方法见表2。
高职教育的任务决定了高职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广大教学工作者应根据职业工作的实际需要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持续改进教学重点,以加强课程在未来职业实践中的实际应用价值;要及时对教学过程、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密切关注学生反馈信息,认真分析,不断探索、总结、完善大气污染控制课程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等,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职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悠.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6):23-25.
[2]袁江.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4):2.
[3]高安芹,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课程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9,(18):71-72.
[4]李彦旭.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材建设的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6):170-171.
[5]谭翎燕.关于多媒体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J].现代科学教育,2006,(1):82-83.
[6]莫德清.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多媒体教学[J].化工高等教育,2005,(1):57-58.
[7]姜大源.职业教育的考试方法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4):2.
作者简介:
王宗舞(1978—),女,河南南阳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环化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环境监测与大气污染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