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造教育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实施创造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召唤,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中之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教育自身发展完善的需要。要实施创造教育,必须树立科学的信念,纠正以往的偏见,注重能力的培养,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关键词】创造教育;必要性;途径
创造教育遵循人的创造活动规律和创造素质培养的规律,运用科学的、艺术的形式和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思维、创造个性和创造技能,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才。
一、实施创造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实施创造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召唤。21世纪是世界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是世界各国经济、科技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然而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人才实在太缺少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我们的传统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人的创造教育,片面强调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忽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超越性和教育自身的规律。时代要求我们尽快实现现代化,尽快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而只有首先实现人的现代化,即人的创造性充分解放并发挥出来,真正意义的现代化才能实现。创造教育就是充分培养、开掘受教育者的创造性的教育,是站在时代的前沿放眼未来而实施的教育活动,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第二,创造教育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中之重。如前所说,现代化能否真正实现,关键在于人的创造性的发挥。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物质的现代化是靠不住的,因为物质的现代化并不意味着精神的现代化,甚至还会带来人的主体性的失落、个性的丧失,使生产者沦落为畸型的异化的人;只有制度的现代化也是不够的,因为它缺乏精神的支持,很难真正落实,甚至流产,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只有观念和行为的现代化才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和重中之重。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而创造教育能够培养、开掘和激发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创造潜质,使之极大地服务于社会,率先实现人的观念、行为的现代化,进而推动整个现代化的进程。
第三,创造教育是社會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各种制度的建设、体制的建设、组织的建设和人的建设等,人的建设(生产者的教育、培养、运用等)则是其基础工程。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切建设最终是靠人来建设的,因此,人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此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力推行,必然也一定要引起我国整个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其中人的变化将是也必须是最根本的变化。其核心问题就是尽快解放生产力,解放个人,尽快增强人的创造意识,培养人的创造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创造教育正是以培植人的创造性、增强人的创造意识、开掘人的创造潜质,最终解放生产力为目的的,因此是推动并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核动力。
第四,创造教育是教育自身发展完善的需要。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已有创造教育的思想因素,但是由于整个社会体制和观念的抑制,长期处于不能发育的状态,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创造教育才获得发育的温床,并得到重视和研究。创造教育是教育探索发展的结果,是对传统教育深刻反思的结果,是教育规律不断发现的结果。要从某种角度赶上国外先进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教学方法,要适应现代化建设,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必须进行改革,必须实施创造教育。当然,创造教育也必须不断完善和提高,这要求我们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
二、实施创造教育的途径
第一,树立科学的信念。创造是人的本质特性,创造是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首先,要坚信每一位正常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造性的成绩,成为某一方面的创造性人才,因此,创造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其次,要坚信人的创造力及其发展有类型和层次上的个别差异,因此,对每位学生的创造力,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培养,必须张扬个性。再次,要坚信在人的创造素质的发展中,教育起主导作用,教育是培养人的创造素质的最佳途径,因此要加大教育力度,提高教育水平。另外,要坚信学生是创造教育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全面发展自己的创造素质。
第二,纠正以往的偏见。传统教育认为能力是训练出来的,因此在教育教学中片面追求知识的传授,甚至以学生能准确掌握知识作为教学目的。在这种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指导下,传统教学用大量做练习题、模拟题来代替学生能力的培养,完全忽视甚至严重违背了学习者能力形成、发展、提高的规律。我们并非反对基础知识的传授,而是反对为知识而学习知识。人才的发展、成长离不开必要的知识,但是无论是谁也不可能掌握人类文化的全部知识,也没有必要这样做。现代社会的人才培养观要求教育者积极、自觉、主动地引导学习者怎样获取知识,如何运用现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为了培养能力,引导学习者掌握更多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必须首先引导学习者怎样获取知识,绝对不能以知识的多寡来衡量能力的高低。获取知识远比掌握知识重要。
第三,注重能力的培养。一个人掌握了比较丰富的知识,但不会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那么,他就不能算作有较强的能力。只有在掌握了丰富的知识的前提下,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问题,才算有较强的能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是知识储备到一定程度、阅历达到一定层次、思维达到一定水平,才成功地实现的。因此,能力是培养出来的而非训练出来的。所谓培养包括学习习惯、思维习惯、思维方法、创造方法、自学能力、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培养。具体运作时,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并且及时调控。
第四,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掌握知识是为培养能力服务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知识,能力一旦形成又会促进对知识的吸纳,进而推动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在处理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时,强调任何一方面而轻视另一方面的做法都是片面的。传统教学只重知识传授、不重能力培养固然大不可取,当前某些人片面强调能力、忽视知识吸纳也绝非善策。要本着为社会发展、为人才成长负责的精神,确定明确的目标,不断努力,不断调控,从而培养出具有较高素质和较强能力的人才。
21世纪的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因此,必须实施创造教育,并切实达到应有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2]赵承福等主编.创造教育研究新进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4.
作者简介:陶淑霞(1964—),女,河北平泉人,大学本科毕业,承德护理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关键词】创造教育;必要性;途径
创造教育遵循人的创造活动规律和创造素质培养的规律,运用科学的、艺术的形式和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思维、创造个性和创造技能,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才。
一、实施创造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实施创造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召唤。21世纪是世界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是世界各国经济、科技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然而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人才实在太缺少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我们的传统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人的创造教育,片面强调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忽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超越性和教育自身的规律。时代要求我们尽快实现现代化,尽快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而只有首先实现人的现代化,即人的创造性充分解放并发挥出来,真正意义的现代化才能实现。创造教育就是充分培养、开掘受教育者的创造性的教育,是站在时代的前沿放眼未来而实施的教育活动,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第二,创造教育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中之重。如前所说,现代化能否真正实现,关键在于人的创造性的发挥。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物质的现代化是靠不住的,因为物质的现代化并不意味着精神的现代化,甚至还会带来人的主体性的失落、个性的丧失,使生产者沦落为畸型的异化的人;只有制度的现代化也是不够的,因为它缺乏精神的支持,很难真正落实,甚至流产,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只有观念和行为的现代化才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和重中之重。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而创造教育能够培养、开掘和激发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创造潜质,使之极大地服务于社会,率先实现人的观念、行为的现代化,进而推动整个现代化的进程。
第三,创造教育是社會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各种制度的建设、体制的建设、组织的建设和人的建设等,人的建设(生产者的教育、培养、运用等)则是其基础工程。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切建设最终是靠人来建设的,因此,人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此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力推行,必然也一定要引起我国整个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其中人的变化将是也必须是最根本的变化。其核心问题就是尽快解放生产力,解放个人,尽快增强人的创造意识,培养人的创造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创造教育正是以培植人的创造性、增强人的创造意识、开掘人的创造潜质,最终解放生产力为目的的,因此是推动并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核动力。
第四,创造教育是教育自身发展完善的需要。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已有创造教育的思想因素,但是由于整个社会体制和观念的抑制,长期处于不能发育的状态,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创造教育才获得发育的温床,并得到重视和研究。创造教育是教育探索发展的结果,是对传统教育深刻反思的结果,是教育规律不断发现的结果。要从某种角度赶上国外先进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教学方法,要适应现代化建设,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必须进行改革,必须实施创造教育。当然,创造教育也必须不断完善和提高,这要求我们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
二、实施创造教育的途径
第一,树立科学的信念。创造是人的本质特性,创造是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首先,要坚信每一位正常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造性的成绩,成为某一方面的创造性人才,因此,创造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其次,要坚信人的创造力及其发展有类型和层次上的个别差异,因此,对每位学生的创造力,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培养,必须张扬个性。再次,要坚信在人的创造素质的发展中,教育起主导作用,教育是培养人的创造素质的最佳途径,因此要加大教育力度,提高教育水平。另外,要坚信学生是创造教育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全面发展自己的创造素质。
第二,纠正以往的偏见。传统教育认为能力是训练出来的,因此在教育教学中片面追求知识的传授,甚至以学生能准确掌握知识作为教学目的。在这种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指导下,传统教学用大量做练习题、模拟题来代替学生能力的培养,完全忽视甚至严重违背了学习者能力形成、发展、提高的规律。我们并非反对基础知识的传授,而是反对为知识而学习知识。人才的发展、成长离不开必要的知识,但是无论是谁也不可能掌握人类文化的全部知识,也没有必要这样做。现代社会的人才培养观要求教育者积极、自觉、主动地引导学习者怎样获取知识,如何运用现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为了培养能力,引导学习者掌握更多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必须首先引导学习者怎样获取知识,绝对不能以知识的多寡来衡量能力的高低。获取知识远比掌握知识重要。
第三,注重能力的培养。一个人掌握了比较丰富的知识,但不会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那么,他就不能算作有较强的能力。只有在掌握了丰富的知识的前提下,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问题,才算有较强的能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是知识储备到一定程度、阅历达到一定层次、思维达到一定水平,才成功地实现的。因此,能力是培养出来的而非训练出来的。所谓培养包括学习习惯、思维习惯、思维方法、创造方法、自学能力、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培养。具体运作时,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并且及时调控。
第四,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掌握知识是为培养能力服务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知识,能力一旦形成又会促进对知识的吸纳,进而推动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在处理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时,强调任何一方面而轻视另一方面的做法都是片面的。传统教学只重知识传授、不重能力培养固然大不可取,当前某些人片面强调能力、忽视知识吸纳也绝非善策。要本着为社会发展、为人才成长负责的精神,确定明确的目标,不断努力,不断调控,从而培养出具有较高素质和较强能力的人才。
21世纪的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因此,必须实施创造教育,并切实达到应有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2]赵承福等主编.创造教育研究新进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4.
作者简介:陶淑霞(1964—),女,河北平泉人,大学本科毕业,承德护理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