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共计算机类课程成绩与计算机等级考试脱钩以后,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明显下降,课程教学质量出现滑坡。为了提高应用类高校公共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将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考核与参加等级考试成绩相结合,以社会公认的标准客观评价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效果。为了保证课程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教与学提供必要的教学软硬环境显得十分必要,同时制定一些奖励机制奖励教学效果好的老师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公共计算机类课程;等级考试;课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32-0120-02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本职责使命,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的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思路是“加强理论、注重应用、强化实践、学以致用”,在加强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突出学生实践能力与现场综合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
应用型高校的才培养模式与学术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特色不同,其公共计算机类课程的设置应该更切合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对应用型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如何避免照抄学术型高校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考核方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都要体现其应用型高校的特色。
1 公共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现状
公共计算类课程是一门时效性非常强的课程,必须适时根据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和IT行业的发展调整课程体系[1]。作为应用型高校,其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尤其重要,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平台不断升级,程序设计的语种的流行性和应用范围也在不断变化,如果课程设置不适时调整,教学相关内容就很难跟上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
尽管近年来大一新生的计算机应用总体水平逐年提高,但也存着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两极分化十分严重的现象。调查数据表明,部分高校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与学位授予脱钩以来,学生对公共计算机类课程的重视程度明显下降,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积极性和参加考试后成绩的通过率明显下降,与当前社会上计算机应用日益广泛,应用技术要求不断提高的现实背道而驰。
2 公共计算机类课程改革探索
2.1 公共计算机类课程的改革原则
通过对国内外大量应用型高校进行调研,研究各高校公共计算机类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同时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情况进行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手段对在校学生、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公共计算机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建议。通过大量的调研,制定了以下课程改革原则。
1) 构建适合应用型高校特色的计算机通识课程体系。面向各个学科对计算机技术的迫切需求,利用“加强理论、注重应用、强化实践、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理念,进一步完善“分类教学和分级教学”的协同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计划,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实用性以及与具体专业的融合性,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与本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强调课程的时效性与应用性。着力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时更新计算机课程使用的软件平台,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的版本、C程序设计的开发环境等等软件。将不太流行的Visual Baisic程序设计和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改为流行的Python程序设计。
3) 课程成绩采用课证集合。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将学生参加等级考试的成绩按比例计入课程成绩,以省和国家考试的标准来客观评价学生学习及效果教师教学。
2.2 公共计算机类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其设置的合理性、涵盖面、前瞻性等,决定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的质量。[2] 根据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特点,结合我校具体情况,构建公共计算机类课程体系,具体课程和学时数如表1所示。
选修课的开课学期为:每年春季开设《Office高级应用》公选课。要求已经修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每年秋季开设选修课《C 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要求已经修完《C程序设计》或《Python程序设计》课程。
2.3 课程考核要求与成绩评定
现行的课程考核采用过程化考核方法,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过程化考试成绩、期末考试等部分组成,考试形式有上机考试和笔试两种,没有把参加省或全国等级考试作为课程成绩考核的一部分。本次课程改革后将参加江苏省或全国等级考试的成绩作为必修课程成绩的一部分,以考促学,以考促教。选修课程考核仍然采用过程化考核方法,不考虑参加等级考试的要求。
2.3.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方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方案如下:
1) 学生修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后必须参加江苏省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以下简称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等级考试成绩纳入课程总评成绩。
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总评成绩由课程成绩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两部分综合评定,总评不及格者需要重修该课程。
3)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成绩评定方法。
① 本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成绩两部分组成,以百分制计,两者分别占20%、80%。本课程不进行期末考试。
② 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3次过程化测验等综合评定。
③ 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成绩百分制折算方法:缺考记0分;不合格记50分;合格记80分;良好90;优秀记95分。
2.3.2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考核方法
《C程序设计》和《Python程序设计》课程的考核方法一樣,以下统一称为《计算机程序设计》。具体考核方案如下: 1) 学生修完《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后必须参加江苏省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考试,等级考试成绩纳入课程总评成绩。
2)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总评成绩由课程成绩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两部分综合评定,总评不及格者需要重修该课程。
3)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成绩评定
① 本课程总评成绩由课程学习成绩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成绩两部分组成,以百分制计,两者分别占60%、40%。
② 课程学习成绩=平时*10%、过程化成绩30%、实验20%、期末40%。
③ 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成绩百分制折算方法:缺考记0分;不合格记50分;合格记90分;良好95;优秀记100分。
3 创设提高教学效果的条件
3.1 创设良好的上课和上机环境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公共计算机类课程的上课教室全部安排在计算机房。计算机房配备黑板和投影仪,配备教师机,教师机安装广播软件。教师既可以像在平时普通多媒体教室一样授课,又可以通过教师机演示广播到学生机上,同时可以让学生边学习边操作。
为了方便学生进行等级考试模拟练习,购买市场上口碑较好的等级考试模拟软件,机房配备总数240台电脑,课外开放给学生进行课外模拟练习。
3.2 对教师的激励措施
为了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激励教师全身心的投入教学,对于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给予奖励,奖励方法如下。
1)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统计,第1次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通过率达98%及以上的,对该班任课教师进行奖励。
2)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统计,第1次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通过率达40%及以上的,按通过率从高到低,奖励排名前30%的班级任课教师。
3) 奖励金额=奖励基数×人数系数。
奖励基数:一级通过率98%—99%:A000元;
一级通过率100%:B000元
二级通过率40%及以上:C000元。
人数系数:班级人数60人及以下,人数系数为1.0;班级人数每增加10人,系数增加0.1。
4 结语
我校公共计算机类课程的教育水平和发达国家高校差距较大,为了提高通识类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给学生适当的学习压力也是十分必要的。建立合理的公共计算机类课程考核体系,将计算机课程考核与参加等级考试成绩相结合,以社会公认的标准客观评价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效果,对提高公共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军,张勤,夏英.大数据时代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8(4):43-46.
[2] 王哲河,李达辉,陈作聪.高校公共计算机课程多维立体化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8(4):126-130.
【通聯编辑:王力】
关键词:公共计算机类课程;等级考试;课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32-0120-02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本职责使命,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的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思路是“加强理论、注重应用、强化实践、学以致用”,在加强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突出学生实践能力与现场综合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
应用型高校的才培养模式与学术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特色不同,其公共计算机类课程的设置应该更切合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对应用型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如何避免照抄学术型高校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考核方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都要体现其应用型高校的特色。
1 公共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现状
公共计算类课程是一门时效性非常强的课程,必须适时根据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和IT行业的发展调整课程体系[1]。作为应用型高校,其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尤其重要,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平台不断升级,程序设计的语种的流行性和应用范围也在不断变化,如果课程设置不适时调整,教学相关内容就很难跟上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
尽管近年来大一新生的计算机应用总体水平逐年提高,但也存着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两极分化十分严重的现象。调查数据表明,部分高校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与学位授予脱钩以来,学生对公共计算机类课程的重视程度明显下降,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积极性和参加考试后成绩的通过率明显下降,与当前社会上计算机应用日益广泛,应用技术要求不断提高的现实背道而驰。
2 公共计算机类课程改革探索
2.1 公共计算机类课程的改革原则
通过对国内外大量应用型高校进行调研,研究各高校公共计算机类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同时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情况进行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手段对在校学生、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公共计算机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建议。通过大量的调研,制定了以下课程改革原则。
1) 构建适合应用型高校特色的计算机通识课程体系。面向各个学科对计算机技术的迫切需求,利用“加强理论、注重应用、强化实践、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理念,进一步完善“分类教学和分级教学”的协同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计划,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实用性以及与具体专业的融合性,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与本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强调课程的时效性与应用性。着力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时更新计算机课程使用的软件平台,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的版本、C程序设计的开发环境等等软件。将不太流行的Visual Baisic程序设计和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改为流行的Python程序设计。
3) 课程成绩采用课证集合。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将学生参加等级考试的成绩按比例计入课程成绩,以省和国家考试的标准来客观评价学生学习及效果教师教学。
2.2 公共计算机类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其设置的合理性、涵盖面、前瞻性等,决定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的质量。[2] 根据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特点,结合我校具体情况,构建公共计算机类课程体系,具体课程和学时数如表1所示。
选修课的开课学期为:每年春季开设《Office高级应用》公选课。要求已经修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每年秋季开设选修课《C 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要求已经修完《C程序设计》或《Python程序设计》课程。
2.3 课程考核要求与成绩评定
现行的课程考核采用过程化考核方法,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过程化考试成绩、期末考试等部分组成,考试形式有上机考试和笔试两种,没有把参加省或全国等级考试作为课程成绩考核的一部分。本次课程改革后将参加江苏省或全国等级考试的成绩作为必修课程成绩的一部分,以考促学,以考促教。选修课程考核仍然采用过程化考核方法,不考虑参加等级考试的要求。
2.3.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方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方案如下:
1) 学生修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后必须参加江苏省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以下简称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等级考试成绩纳入课程总评成绩。
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总评成绩由课程成绩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两部分综合评定,总评不及格者需要重修该课程。
3)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成绩评定方法。
① 本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成绩两部分组成,以百分制计,两者分别占20%、80%。本课程不进行期末考试。
② 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3次过程化测验等综合评定。
③ 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成绩百分制折算方法:缺考记0分;不合格记50分;合格记80分;良好90;优秀记95分。
2.3.2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考核方法
《C程序设计》和《Python程序设计》课程的考核方法一樣,以下统一称为《计算机程序设计》。具体考核方案如下: 1) 学生修完《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后必须参加江苏省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考试,等级考试成绩纳入课程总评成绩。
2)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总评成绩由课程成绩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两部分综合评定,总评不及格者需要重修该课程。
3)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成绩评定
① 本课程总评成绩由课程学习成绩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成绩两部分组成,以百分制计,两者分别占60%、40%。
② 课程学习成绩=平时*10%、过程化成绩30%、实验20%、期末40%。
③ 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成绩百分制折算方法:缺考记0分;不合格记50分;合格记90分;良好95;优秀记100分。
3 创设提高教学效果的条件
3.1 创设良好的上课和上机环境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公共计算机类课程的上课教室全部安排在计算机房。计算机房配备黑板和投影仪,配备教师机,教师机安装广播软件。教师既可以像在平时普通多媒体教室一样授课,又可以通过教师机演示广播到学生机上,同时可以让学生边学习边操作。
为了方便学生进行等级考试模拟练习,购买市场上口碑较好的等级考试模拟软件,机房配备总数240台电脑,课外开放给学生进行课外模拟练习。
3.2 对教师的激励措施
为了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激励教师全身心的投入教学,对于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给予奖励,奖励方法如下。
1)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统计,第1次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通过率达98%及以上的,对该班任课教师进行奖励。
2)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统计,第1次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通过率达40%及以上的,按通过率从高到低,奖励排名前30%的班级任课教师。
3) 奖励金额=奖励基数×人数系数。
奖励基数:一级通过率98%—99%:A000元;
一级通过率100%:B000元
二级通过率40%及以上:C000元。
人数系数:班级人数60人及以下,人数系数为1.0;班级人数每增加10人,系数增加0.1。
4 结语
我校公共计算机类课程的教育水平和发达国家高校差距较大,为了提高通识类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给学生适当的学习压力也是十分必要的。建立合理的公共计算机类课程考核体系,将计算机课程考核与参加等级考试成绩相结合,以社会公认的标准客观评价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效果,对提高公共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军,张勤,夏英.大数据时代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8(4):43-46.
[2] 王哲河,李达辉,陈作聪.高校公共计算机课程多维立体化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8(4):126-130.
【通聯编辑: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