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是近年来一个新兴专业,随着我国楼宇智能化的兴起而产生,是一个前景十分光明的专业。而中职院校的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是我国中职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该专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在最近几年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然而,也正是由于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其在课程体系设计、专业开发等方面仍然还在摸索,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还会对该专业后续的发展造成不良后果。在此背景下,选取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论述,接着分析了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并对当前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概述,最后提出几点建议。
[关 键 词] 中高职衔接;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建议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056-02
一、相关概念的论述
本文首先对课程体系构建、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简要论述,对这些概念进行简述有助于后续更好对本文主题进行展开。
(一)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的构建一般包括课程类型、课程门类的设置以及在各个学年当中的顺序安排、课时分配等内容,包括对该课程学习目标、学习要求以及学习内容的确定,无论是对普通高等院校还是中高职类院校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课程计划组成。对课程体系构建工作,需要明确学校及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只有明确了这一要求才能够更好地体现课程体系构建的意义与价值。当然,在构建课程体系的时候还应当充分考虑课程培养目标、社会发展所需、学科特点以及学习的难易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简单地说,课程体系构建至少应将课程门类的设置、课程结构的设置两个方面包含在内。
(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
以专业来划分中高职院校学生是当前我国中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常见模式,因此对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这一概念有所了解将会有助于本文的展开。建筑智能化也被称为智能建筑或者智能楼宇,以传统建筑物作为基础,运用了监控、办公自动化、通信网络系统、建筑设备等将结构、服务、管理以及系统进行最优化的组合并且将它们集于一体,形成舒服、高效而又安全、便利的建筑环境。最早出现于美国,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进入我国,并且迅速传播开来。
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则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个新兴专业,可以追溯到最近十年的时间,指的是培養面对建筑工程企业、政府机构、住宅小区等多种行业,主要进行电视监控系统、消防系统、给排水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等多种系统及设备的安装操作专门人员,是一种专业类型,不仅出现在中高职院校中,也出现在普通高等大学内。由于建筑智能化工程涉及多个系统,如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因此该专业也需要涉及多个专业的知识,如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建筑基础等。由上述可知,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学科与学科之间交叉联系非常密切的专业。
二、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中高职衔接教育可以分为分段式、直通车式以及一贯制式三种模式,分段式是目前中高职院校实施较多的一种。这一教学模式的优点主要在于使高职院校的办学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缺点在于对学生来说要前往不一样的学校开展不一样阶段的学习,并且学习的内容可能会有多次反复,进而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提升。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水平、职业素养也就无法提高,职业教育的目的很难实现。因此,从学生这一主体来看中高职衔接的模式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问题。
从当前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体系来看,还忽略了中职学生自身的差异以及生源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尤其是存在一些人才培养方案与实际需求脱节、专业课程设置重复等现象,整体来看构建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体系十分必要。
三、中高职衔接的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与职业要求差距明显
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中心仍旧是学科,而非职业要求,这在我国中高职院校中也比较常见。该课程体系的构建往往以学科为本位,这样一来虽能够传授学生比较充分、全面的学科理论基础知识,但是在职业实践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的不足,与实际职业要求差距比较明显,简单地说就是缺乏实用性、应用性。
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受到了中高职院校授课教师的影响,因为他们毕业的院校一般为普通高等院校,而中高职院校在课时安排、学习年限时长等方面相对普通高等院校来说都更短,他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大量的课程进行压缩、简化。其次,当前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本身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的研究力度也不足,投入不够,中高职教育的改革力度也不强。因此,多方面因素综合出现导致当前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的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存在着与职业要求差异较大这一问题。
(二)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不相符合
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不仅包括建筑设备、信息技术还包括计算机等多个专业,具有很明显的学科交叉、学科渗透特点。因此,这一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应当是跨学科、复合型的一种体系,这就给课程体系构建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的挑战。同时,由于建筑智能化工程是一个新兴的专业,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也在随着改变,而如果这门课程的体系无法随之变化,那么也就很难符合社会对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需求。尤其是在实践从业过程当中,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员的工作范围将会涉及保安监控安防、计算机管理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等,这些系统的功能及涵盖范围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学习这些专业技术的人员自然而然也应该具备知识更新换代的意识,但是当前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的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并非如此。 四、基于中高职衔接的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中高职衔接背景下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针对课程体系构建宏观方面提出的建议
在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的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宏观方面的建议主要是指课程体系的构建一方面应当与学生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密切结合,紧密衔接;另一方面还应当与职业需求、就业实际岗位相互联系,尽量将学生培养成企业需要、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专业人才,让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实现就业,胜任工作岗位。
1.中高职院校应当深入企业,对相应的岗位进行调查了解,明确相关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开展多次专项调研。调研对象包括用人单位、用人企业、本校学生、本校教师等,调查内容包括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技能要求、证书要求等多个方面。通过多次调研了解可以看到,当前用人企业当中需求比较多的是建筑智能化安装施工人员、建筑智能化安装工程造价人员、建筑智能化楼宇自动化控制工程技术人员、安全消防人员等。而就业市场对从业人员的核心能力侧重要求在资料管理、工程造价预算、工程施工进度管理、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程施工质量及突发问题处理能力、信息化技术操作能力等多个方面。因此,在构建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时候就应当基于企业和岗位对学生的需求来制定和构建,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开发、专业核心课程课时及内容的设置等方面,让学生在学校能够真正学习并掌握走上岗位后能够应用到实践中去帮助其顺利有效开展工作的技能。
2.在宏观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应当更加注重实践课程也就是实训教学。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和领导应当与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相关从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专家进行充分衔接,针对相关工作岗位当中对工作能力、工作任务的要求进行归纳整理工作,并且探讨和关注该专业的学生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与能力,一同开展实训规划,并加入专业课程体系当中。
(二)针对课程体系构建微观方面提出的建议
针对微观方面提出的建议主要集中在教学方式、教学模式这两个方面,具体论述如下:
1.教学模式方面的建议。在中高职衔接的背景下,建议教师可以采取翻转课堂等新型的教学模式,达到提升师生的互动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转被动“灌输”为主动探索。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的学习,尤其是一些比较重要的专业课程更应当锻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与教师开展交流互动,一同探讨,完成教学任务。
2.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考虑将某些真实存在的建筑智能化工程项目引入课堂中,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将学生代入真实的情境中,以完成工程任务的方式开展相应的专业课程教学,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
五、结语
总而言之,无论是对中高职院校的教师还是学生来说,构建一套合理科学的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都十分必要。一方面,它不僅能够对学科建设有所助益,推进该门学科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总结和反思,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从实践中完善教学方式方法,为构建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奉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参考文献:
[1]韩颖,张超.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11):21-23.
[2]姚卫丰,贾晓宝,张磊.基于“任务引领型一体化鉴定”模式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方案实践与探索:以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7(2):9-12.
[3]罗小锁.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5):45-47.
◎编辑 赵瑞峰
[关 键 词] 中高职衔接;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建议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056-02
一、相关概念的论述
本文首先对课程体系构建、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简要论述,对这些概念进行简述有助于后续更好对本文主题进行展开。
(一)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的构建一般包括课程类型、课程门类的设置以及在各个学年当中的顺序安排、课时分配等内容,包括对该课程学习目标、学习要求以及学习内容的确定,无论是对普通高等院校还是中高职类院校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课程计划组成。对课程体系构建工作,需要明确学校及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只有明确了这一要求才能够更好地体现课程体系构建的意义与价值。当然,在构建课程体系的时候还应当充分考虑课程培养目标、社会发展所需、学科特点以及学习的难易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简单地说,课程体系构建至少应将课程门类的设置、课程结构的设置两个方面包含在内。
(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
以专业来划分中高职院校学生是当前我国中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常见模式,因此对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这一概念有所了解将会有助于本文的展开。建筑智能化也被称为智能建筑或者智能楼宇,以传统建筑物作为基础,运用了监控、办公自动化、通信网络系统、建筑设备等将结构、服务、管理以及系统进行最优化的组合并且将它们集于一体,形成舒服、高效而又安全、便利的建筑环境。最早出现于美国,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进入我国,并且迅速传播开来。
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则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个新兴专业,可以追溯到最近十年的时间,指的是培養面对建筑工程企业、政府机构、住宅小区等多种行业,主要进行电视监控系统、消防系统、给排水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等多种系统及设备的安装操作专门人员,是一种专业类型,不仅出现在中高职院校中,也出现在普通高等大学内。由于建筑智能化工程涉及多个系统,如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因此该专业也需要涉及多个专业的知识,如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建筑基础等。由上述可知,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学科与学科之间交叉联系非常密切的专业。
二、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中高职衔接教育可以分为分段式、直通车式以及一贯制式三种模式,分段式是目前中高职院校实施较多的一种。这一教学模式的优点主要在于使高职院校的办学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缺点在于对学生来说要前往不一样的学校开展不一样阶段的学习,并且学习的内容可能会有多次反复,进而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提升。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水平、职业素养也就无法提高,职业教育的目的很难实现。因此,从学生这一主体来看中高职衔接的模式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问题。
从当前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体系来看,还忽略了中职学生自身的差异以及生源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尤其是存在一些人才培养方案与实际需求脱节、专业课程设置重复等现象,整体来看构建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体系十分必要。
三、中高职衔接的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与职业要求差距明显
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中心仍旧是学科,而非职业要求,这在我国中高职院校中也比较常见。该课程体系的构建往往以学科为本位,这样一来虽能够传授学生比较充分、全面的学科理论基础知识,但是在职业实践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的不足,与实际职业要求差距比较明显,简单地说就是缺乏实用性、应用性。
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受到了中高职院校授课教师的影响,因为他们毕业的院校一般为普通高等院校,而中高职院校在课时安排、学习年限时长等方面相对普通高等院校来说都更短,他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大量的课程进行压缩、简化。其次,当前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本身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的研究力度也不足,投入不够,中高职教育的改革力度也不强。因此,多方面因素综合出现导致当前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的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存在着与职业要求差异较大这一问题。
(二)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不相符合
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不仅包括建筑设备、信息技术还包括计算机等多个专业,具有很明显的学科交叉、学科渗透特点。因此,这一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应当是跨学科、复合型的一种体系,这就给课程体系构建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的挑战。同时,由于建筑智能化工程是一个新兴的专业,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也在随着改变,而如果这门课程的体系无法随之变化,那么也就很难符合社会对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需求。尤其是在实践从业过程当中,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员的工作范围将会涉及保安监控安防、计算机管理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等,这些系统的功能及涵盖范围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学习这些专业技术的人员自然而然也应该具备知识更新换代的意识,但是当前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的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并非如此。 四、基于中高职衔接的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中高职衔接背景下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针对课程体系构建宏观方面提出的建议
在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的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宏观方面的建议主要是指课程体系的构建一方面应当与学生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密切结合,紧密衔接;另一方面还应当与职业需求、就业实际岗位相互联系,尽量将学生培养成企业需要、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专业人才,让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实现就业,胜任工作岗位。
1.中高职院校应当深入企业,对相应的岗位进行调查了解,明确相关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开展多次专项调研。调研对象包括用人单位、用人企业、本校学生、本校教师等,调查内容包括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技能要求、证书要求等多个方面。通过多次调研了解可以看到,当前用人企业当中需求比较多的是建筑智能化安装施工人员、建筑智能化安装工程造价人员、建筑智能化楼宇自动化控制工程技术人员、安全消防人员等。而就业市场对从业人员的核心能力侧重要求在资料管理、工程造价预算、工程施工进度管理、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程施工质量及突发问题处理能力、信息化技术操作能力等多个方面。因此,在构建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时候就应当基于企业和岗位对学生的需求来制定和构建,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开发、专业核心课程课时及内容的设置等方面,让学生在学校能够真正学习并掌握走上岗位后能够应用到实践中去帮助其顺利有效开展工作的技能。
2.在宏观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应当更加注重实践课程也就是实训教学。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和领导应当与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相关从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专家进行充分衔接,针对相关工作岗位当中对工作能力、工作任务的要求进行归纳整理工作,并且探讨和关注该专业的学生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与能力,一同开展实训规划,并加入专业课程体系当中。
(二)针对课程体系构建微观方面提出的建议
针对微观方面提出的建议主要集中在教学方式、教学模式这两个方面,具体论述如下:
1.教学模式方面的建议。在中高职衔接的背景下,建议教师可以采取翻转课堂等新型的教学模式,达到提升师生的互动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转被动“灌输”为主动探索。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的学习,尤其是一些比较重要的专业课程更应当锻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与教师开展交流互动,一同探讨,完成教学任务。
2.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考虑将某些真实存在的建筑智能化工程项目引入课堂中,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将学生代入真实的情境中,以完成工程任务的方式开展相应的专业课程教学,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
五、结语
总而言之,无论是对中高职院校的教师还是学生来说,构建一套合理科学的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都十分必要。一方面,它不僅能够对学科建设有所助益,推进该门学科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总结和反思,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从实践中完善教学方式方法,为构建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奉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参考文献:
[1]韩颖,张超.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11):21-23.
[2]姚卫丰,贾晓宝,张磊.基于“任务引领型一体化鉴定”模式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方案实践与探索:以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7(2):9-12.
[3]罗小锁.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5):45-47.
◎编辑 赵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