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讲解员是博物馆与观众直接交流的一线工作人员,讲解队伍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博物馆的形象和观众的参观质量。目前,各基层博物馆讲解人员在自身业务水平、能力素质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主要从讲解人员缺少、流动性大、讲解员缺乏讲解技巧等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基层博物馆;讲解员队伍;讲解技巧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2-0066-02
基层博物馆是地方对外宣传本土文化的窗口,人们每到一个地方,走进博物馆,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该地区的历史沿革、文化底蕴、风俗习惯。讲解工作是实现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更是促成我们与历史对话的重要桥梁。讲解员是博物馆联系观众的纽带,讲解员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博物馆的宣传教育效果。
一、严重缺乏专业讲解人员
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入博物馆。每逢节假日或外出旅游,参观博物馆已逐渐成为一种新时尚。地方博物馆承担着宣传地方历史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对基层博物馆讲解员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而目前基层博物馆专业讲解员严重缺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第一,讲解人员不是专职的讲解员。各地方博物馆由于本单位工作人员少,讲解岗位没有专职人员,讲解员只有在有接待任务时才是讲解员,其余时间,他们还要承担本单位的其他工作任务。这就导致讲解员在思想上对自己的岗位性质不明确、不重视,对讲解工作的热爱程度不够,不能全身心地投身于讲解工作之中,只能处于讲解的最初阶段——熟练背诵,难以达到因人施讲的高层次讲解。
第二,借解决讲解员名义调动人员不能胜任讲解工作的问题。有些博物馆缺少讲解人员,经馆领导向上级政府部门反映情况后请求调入或分配专业人员来担当讲解员,再三申请后,上级政府部门借解决讲解员之名调入或新分配来的工作人员,往往是其他专业的人员。进入博物馆后,大部分并不能胜任讲解工作,人员加强了,可真正单位急需的讲解员并未解决。
第三,讲解人员流动性大,不稳定。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对讲解员的职业标准和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大家需要的不再是简单的说教式、背诵式的讲解,而要求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要多交流、多互动,需要的是形象、生动、科学的讲解。而培养一名优秀的讲解员,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不但需要讲解员自身非常了解博物馆知识、陈列展览内容、讲解技巧,还需要有丰富经验的老讲解员采取“传、帮、带”的方式言传身教。
文物部门对讲解员的培养目标是通过5~10年的培训,将一名讲解员培养成为“宣讲员、接待员、研究员、交际家”。从讲解员成长的过程来看,一般参加工作讲解5~10年是熟悉讲解内容阶段,是积累经验和知识的时候,在讲解工作岗位上连续工作8~10年以上才能步入成熟期。而大多数基层博物馆招聘的讲解员多为18~23周岁的大中专院校学生,这些学生年龄小,接受新事物、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强,工作积极性高,经过快速培训后就能直接上岗。可弊端在于,正由于他们年龄小,面临的机遇和选择很多,有些人刚工始觉得讲解工作是“面子”活,带领一群人参观,貌似很神气,很喜欢这份工作,可当他们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发现,真正了解并掌握每一件展品的背景知识,把每一件展品都能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讲解给观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时,如果遇到“文物内行”,人家提出的问题,这些讲解员往往不知如何回答,场面十分尴尬。这就造成了这些招聘的讲解员在上岗一段时间后,对工作产生厌倦,难以忍受身体大负荷的运转,选择离职;还有一部分,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面临结婚、生子等问题,也被迫离开讲解员岗位。这种现象导致讲解员队伍的流动性大,不稳定。
第四,对讲解员性别的误区,造成讲解员的缺乏。在传统的观念中,人们一直认为讲解员应该是女性从事的职业。地方博物馆选用讲解员时,这种性别上的误区,无形中将一部分可以胜任讲解工作的男性拒之门外。这种现象也是造成基层博物馆讲解员缺少的原因之一。
二、讲解员对专业知识和讲解技巧的钻研不够
(一)对专业知识学习不够
讲解是以陈列展览为基础,运用科学的语言和其他辅助的表达方式(手式、表情),将展品所蕴含的文化知识传递给观众的一种社会活动。讲解工作的本质特征就是知识和语言的有机结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讲解员自身所具备的各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决定着讲解的质量和观众接受知识的程度。在某种意义上,讲解员也扮演着教师的角色。因此,讲解员必须熟知文物、博物馆基本知识,非常熟悉博物馆陈列展览内容和每件展品的背景资料。同时,还需要补充各学科相关的知识点,比如天文地理、史料传记、宗教风俗、考古发掘、艺术、当地名人故事和神话传说等。除此之外,讲解员还要及时了解与博物馆和文物相关的基本法律、法规,当前时事政治动态等。讲解员只有在熟练掌握各方面知识后,才能做到讲解的妙趣横生、通俗易懂、游刃有余。在面对参观者所提出的各种问题时,才能应对自如、科学回答,让提问者得到满意的答复。所以,讲解员不但要敬业,还要博学;不但要形象气质光鲜亮人,还要有一定的知识深度。
目前,各地方基层博物馆讲解员大多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够透彻,只是简单地拿着陈列人员写好的讲解词,单一的、机械式的背诵,并没有去挖掘每件文物或展品的背景资料和相关知识,不能对文物或展品进行纵向、横向的对比,其他各学科知识欠缺,以至讲解没有深度,呆板,不能将展品所蕴含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等全方位的延展开讲解给观众。面对观众提出的一些问题,只能含糊应对或直接无言以对。另外,大多数基层博物馆的学习氛围本身就比较淡。如果管理制度不完善,奖励机制不健全,讲解员对专业知识的不断学习和补充就缺乏积极性,没有动力,久而久之,其原有的知识层次就会跟不上时代的进步和观众的需求。
(二)欠缺讲解技巧 一名优秀的讲解员,每天面对不同的参观群体,要做到有针对性的、风格不同的讲解,也就是“因人施讲”,参观者的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他们对讲解员所传授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不同。如何做到“因人施讲”而不千篇一律,这就要求讲解员自身不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求讲解的语言要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配合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使观众不由自主的跟随着讲解员从一件展品到另一件展品,参观得津津有味,让观众觉得来博物馆学习是一种享受。
在基层博物馆中,只有极少数的讲解员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讲解风格,能够做到“因人施讲”。而大多数讲解员的讲解可以说是格式化的,只是单纯的“录音机”。究其原因,主要是讲解员工作积极性不高,面对游客讲解,只是出于完任务,平时工作之余,同事之间对讲解的技巧也缺乏交流。有些讲解员自我感觉比较好,对有丰富经验和讲解技巧的讲解员不尊重,觉得自己什么都好,清高,不愿意请教、学习,这是导致基层博物馆讲解员讲解技巧欠缺的原因之一。其次,讲解是集播音、演讲、表演于一体的,在讲解员培训中,要求讲解员每天都要练声,朗读报纸,少吃或不吃辛辣的食物来保护嗓音。当一名讲解员口齿清晰,用充满磁力的声音讲解时,无论是慷慨激昂还是娓娓道来,都能为自己的讲解增添几分色彩。但基层博物馆在选拔讲解员时,条件有限,基本上馆里的女同志,就被指定为讲解员,个别讲解员的普通话等级达不到二级甲等,有些嗓音条件好的讲解员也懒于天天练习。另外,基层博物馆讲解员的培训机会少,与兄弟博物馆同行交流的机会少,得不到名师指导,而他们往往只局限在本单位,很少能走出去,有级别的讲解员大赛,不要说参加,就是连观摩的机会也是有限的,这也是基层博物馆讲解员在讲解时缺少技巧的原因之一。
三、讲解员存在仪容仪表不规范现象
讲解员是博物馆的“门面”,其仪容仪表代表着整个博物馆乃至这一地区人们的精神风貌。讲解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合格的讲解员,首先要熟悉服饰的搭配,颜色的搭配,对自己的体形和容貌很了解,懂得如何掩饰自己的不足,展示自己的优点。干净、整洁、端庄、大方是一名讲解员必须做到的。恰到好处的装扮,得体的修饰,气质上的从容自信、举止文雅、精神饱满、亲切自然,会给参观者带来第一眼的好感,让观众在第一时间就认可讲解员,增加了观众与讲解员之间的亲切感。
目前,基层博物馆讲解员在仪容仪表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不在乎自己的服饰、装扮,穿着比较随意,自己喜欢什么款式、什么颜色就穿什么款式的衣服,不考虑穿着打扮是否符合讲解员的身份;另一种则是非常注重穿着打扮,浓妆艳抹,香气扑鼻,配戴的装饰品比较夸张,给人一种很轻浮的感觉。在讲解员的仪容仪表方面,博物馆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包括穿工作服、画淡妆、挽整齐的发髻;男讲解员必须每天剃胡须等一些具体的要求。而由于各种原因,地方博物馆对讲解员的仪容仪表没有太严格的要求,影响了观众对讲解员的认识和印象,破坏了博物馆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尤其是全国各地博物馆的陆续免费开放,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更加突显。作为新时期的讲解员,应该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深感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在各方面对自己严格要求,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还应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基层博物馆只有建立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稳定的讲解员队伍,才能充分发挥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精神文明示范基地的作用,保证博物馆公益性的延续,为文博事业做出贡献。
[关键词]基层博物馆;讲解员队伍;讲解技巧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2-0066-02
基层博物馆是地方对外宣传本土文化的窗口,人们每到一个地方,走进博物馆,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该地区的历史沿革、文化底蕴、风俗习惯。讲解工作是实现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更是促成我们与历史对话的重要桥梁。讲解员是博物馆联系观众的纽带,讲解员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博物馆的宣传教育效果。
一、严重缺乏专业讲解人员
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入博物馆。每逢节假日或外出旅游,参观博物馆已逐渐成为一种新时尚。地方博物馆承担着宣传地方历史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对基层博物馆讲解员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而目前基层博物馆专业讲解员严重缺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第一,讲解人员不是专职的讲解员。各地方博物馆由于本单位工作人员少,讲解岗位没有专职人员,讲解员只有在有接待任务时才是讲解员,其余时间,他们还要承担本单位的其他工作任务。这就导致讲解员在思想上对自己的岗位性质不明确、不重视,对讲解工作的热爱程度不够,不能全身心地投身于讲解工作之中,只能处于讲解的最初阶段——熟练背诵,难以达到因人施讲的高层次讲解。
第二,借解决讲解员名义调动人员不能胜任讲解工作的问题。有些博物馆缺少讲解人员,经馆领导向上级政府部门反映情况后请求调入或分配专业人员来担当讲解员,再三申请后,上级政府部门借解决讲解员之名调入或新分配来的工作人员,往往是其他专业的人员。进入博物馆后,大部分并不能胜任讲解工作,人员加强了,可真正单位急需的讲解员并未解决。
第三,讲解人员流动性大,不稳定。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对讲解员的职业标准和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大家需要的不再是简单的说教式、背诵式的讲解,而要求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要多交流、多互动,需要的是形象、生动、科学的讲解。而培养一名优秀的讲解员,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不但需要讲解员自身非常了解博物馆知识、陈列展览内容、讲解技巧,还需要有丰富经验的老讲解员采取“传、帮、带”的方式言传身教。
文物部门对讲解员的培养目标是通过5~10年的培训,将一名讲解员培养成为“宣讲员、接待员、研究员、交际家”。从讲解员成长的过程来看,一般参加工作讲解5~10年是熟悉讲解内容阶段,是积累经验和知识的时候,在讲解工作岗位上连续工作8~10年以上才能步入成熟期。而大多数基层博物馆招聘的讲解员多为18~23周岁的大中专院校学生,这些学生年龄小,接受新事物、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强,工作积极性高,经过快速培训后就能直接上岗。可弊端在于,正由于他们年龄小,面临的机遇和选择很多,有些人刚工始觉得讲解工作是“面子”活,带领一群人参观,貌似很神气,很喜欢这份工作,可当他们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发现,真正了解并掌握每一件展品的背景知识,把每一件展品都能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讲解给观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时,如果遇到“文物内行”,人家提出的问题,这些讲解员往往不知如何回答,场面十分尴尬。这就造成了这些招聘的讲解员在上岗一段时间后,对工作产生厌倦,难以忍受身体大负荷的运转,选择离职;还有一部分,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面临结婚、生子等问题,也被迫离开讲解员岗位。这种现象导致讲解员队伍的流动性大,不稳定。
第四,对讲解员性别的误区,造成讲解员的缺乏。在传统的观念中,人们一直认为讲解员应该是女性从事的职业。地方博物馆选用讲解员时,这种性别上的误区,无形中将一部分可以胜任讲解工作的男性拒之门外。这种现象也是造成基层博物馆讲解员缺少的原因之一。
二、讲解员对专业知识和讲解技巧的钻研不够
(一)对专业知识学习不够
讲解是以陈列展览为基础,运用科学的语言和其他辅助的表达方式(手式、表情),将展品所蕴含的文化知识传递给观众的一种社会活动。讲解工作的本质特征就是知识和语言的有机结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讲解员自身所具备的各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决定着讲解的质量和观众接受知识的程度。在某种意义上,讲解员也扮演着教师的角色。因此,讲解员必须熟知文物、博物馆基本知识,非常熟悉博物馆陈列展览内容和每件展品的背景资料。同时,还需要补充各学科相关的知识点,比如天文地理、史料传记、宗教风俗、考古发掘、艺术、当地名人故事和神话传说等。除此之外,讲解员还要及时了解与博物馆和文物相关的基本法律、法规,当前时事政治动态等。讲解员只有在熟练掌握各方面知识后,才能做到讲解的妙趣横生、通俗易懂、游刃有余。在面对参观者所提出的各种问题时,才能应对自如、科学回答,让提问者得到满意的答复。所以,讲解员不但要敬业,还要博学;不但要形象气质光鲜亮人,还要有一定的知识深度。
目前,各地方基层博物馆讲解员大多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够透彻,只是简单地拿着陈列人员写好的讲解词,单一的、机械式的背诵,并没有去挖掘每件文物或展品的背景资料和相关知识,不能对文物或展品进行纵向、横向的对比,其他各学科知识欠缺,以至讲解没有深度,呆板,不能将展品所蕴含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等全方位的延展开讲解给观众。面对观众提出的一些问题,只能含糊应对或直接无言以对。另外,大多数基层博物馆的学习氛围本身就比较淡。如果管理制度不完善,奖励机制不健全,讲解员对专业知识的不断学习和补充就缺乏积极性,没有动力,久而久之,其原有的知识层次就会跟不上时代的进步和观众的需求。
(二)欠缺讲解技巧 一名优秀的讲解员,每天面对不同的参观群体,要做到有针对性的、风格不同的讲解,也就是“因人施讲”,参观者的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他们对讲解员所传授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不同。如何做到“因人施讲”而不千篇一律,这就要求讲解员自身不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求讲解的语言要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配合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使观众不由自主的跟随着讲解员从一件展品到另一件展品,参观得津津有味,让观众觉得来博物馆学习是一种享受。
在基层博物馆中,只有极少数的讲解员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讲解风格,能够做到“因人施讲”。而大多数讲解员的讲解可以说是格式化的,只是单纯的“录音机”。究其原因,主要是讲解员工作积极性不高,面对游客讲解,只是出于完任务,平时工作之余,同事之间对讲解的技巧也缺乏交流。有些讲解员自我感觉比较好,对有丰富经验和讲解技巧的讲解员不尊重,觉得自己什么都好,清高,不愿意请教、学习,这是导致基层博物馆讲解员讲解技巧欠缺的原因之一。其次,讲解是集播音、演讲、表演于一体的,在讲解员培训中,要求讲解员每天都要练声,朗读报纸,少吃或不吃辛辣的食物来保护嗓音。当一名讲解员口齿清晰,用充满磁力的声音讲解时,无论是慷慨激昂还是娓娓道来,都能为自己的讲解增添几分色彩。但基层博物馆在选拔讲解员时,条件有限,基本上馆里的女同志,就被指定为讲解员,个别讲解员的普通话等级达不到二级甲等,有些嗓音条件好的讲解员也懒于天天练习。另外,基层博物馆讲解员的培训机会少,与兄弟博物馆同行交流的机会少,得不到名师指导,而他们往往只局限在本单位,很少能走出去,有级别的讲解员大赛,不要说参加,就是连观摩的机会也是有限的,这也是基层博物馆讲解员在讲解时缺少技巧的原因之一。
三、讲解员存在仪容仪表不规范现象
讲解员是博物馆的“门面”,其仪容仪表代表着整个博物馆乃至这一地区人们的精神风貌。讲解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合格的讲解员,首先要熟悉服饰的搭配,颜色的搭配,对自己的体形和容貌很了解,懂得如何掩饰自己的不足,展示自己的优点。干净、整洁、端庄、大方是一名讲解员必须做到的。恰到好处的装扮,得体的修饰,气质上的从容自信、举止文雅、精神饱满、亲切自然,会给参观者带来第一眼的好感,让观众在第一时间就认可讲解员,增加了观众与讲解员之间的亲切感。
目前,基层博物馆讲解员在仪容仪表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不在乎自己的服饰、装扮,穿着比较随意,自己喜欢什么款式、什么颜色就穿什么款式的衣服,不考虑穿着打扮是否符合讲解员的身份;另一种则是非常注重穿着打扮,浓妆艳抹,香气扑鼻,配戴的装饰品比较夸张,给人一种很轻浮的感觉。在讲解员的仪容仪表方面,博物馆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包括穿工作服、画淡妆、挽整齐的发髻;男讲解员必须每天剃胡须等一些具体的要求。而由于各种原因,地方博物馆对讲解员的仪容仪表没有太严格的要求,影响了观众对讲解员的认识和印象,破坏了博物馆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尤其是全国各地博物馆的陆续免费开放,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更加突显。作为新时期的讲解员,应该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深感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在各方面对自己严格要求,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还应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基层博物馆只有建立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稳定的讲解员队伍,才能充分发挥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精神文明示范基地的作用,保证博物馆公益性的延续,为文博事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