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燮君,画是梦里诗

来源 :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we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燮君,一位年过五十,依然充满激情,为艺术鼓与呼,为艺术身体力行,大胆求索,不懈努力的实干家。
  他是艺术殿堂中的耕耘者。以世界著名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馆长的身份,他和同事们一起,策划举办了一次又一次的国宝展和世界古代艺术珍品展,将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瑰宝,呈现在观众面前,将世界艺术精品介绍到中国,让每个热爱艺术的中国人,能有机会在上海这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与世界艺术大师面对面交流。
  他是艺术殿堂的“布道”者。我们时常在报纸刊物上读到他的文字,他为艺术家尽心竭力做宣传,以他的专业水准,用平实的文字,向大众通俗易懂地介绍艺术家和艺术的故事,介绍艺术的文化底蕴和时代变迁。他还是艺术家的画展和文化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许多重大的和一般的艺术活动中,人们都能见到他的身影。一次,为了出席一个艺术颁奖活动,他拔掉了手背上盐水瓶的针管,在开幕前的几分钟,从医院赶到活动现场。当人们得知这一情况,不约而同地向他表达了敬意。而他却说,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只要我能走动,就不能躺在医院里请假。更何况,在今天,推广艺术,特别是宏扬中国的文化艺术,我们做的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我有责任来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他更是艺术殿堂的实践者。当人们阅读他那些每年发表在各类出版物上的艺术随笔、艺术评论和艺术论文时,一批不为更多人熟知的陈燮君画作也在应运而出。对于这些作品,我们不能用当下简单的绘画分类,比如到底是中国画还是西洋画,来区别它们,来评判它们。更确切地说,陈燮君是一名画家,他既不是简单的中国画画家,也不是简单的油画家。因为在他的作品中,既有水墨浓郁的中国画作品,又有厚实凝重的西洋油画;在他的水墨画中能见出西洋艺术的技法和色彩;在他的油画中,同时也能发现中国绘画艺术的笔墨和线条。他追寻的是艺术,艺术不分种类,一切都为他所用。他阐释的是一种情结,一种自小就深深烙在心灵深处的绘画情结。那种情结凝固成一个梦,一个在梦里如诗如歌般的艺术境界。如今,他把那个久远的梦,幻化出今天的画,那画里不仅有景色,有人物,有山水,有文物,更重要的是,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孜孜以求的是永恒的艺术命题“笔墨当随时代”。在他的笔下,色彩记录了如诗般的时代脉动。他的艺术属于当代,他的作品属于热爱生活的当代人。
  从事艺术的人需要灵感,更需要灵性。从事绘画艺术的人更是如此。作品不是理性的产物,它是画家个性激情发挥的结晶,也是画家文化情缘的生动表达。
  当陈燮君还是孩童的时候,有兄弟姊妹六人的家境并不富裕,但父母以他们质朴的理念看重知识,推崇文化,常为了给年幼的陈燮君买一本书,做父亲的可以跑遍半个上海。日后家里书多了,多到堆积如山的地步,善良的母亲又让出了仅有的衣柜,以至于最后让出自己床边的一溜空间,供好学的陈燮君堆放书籍。在这种家庭氛围下,陈燮君如饥似渴地读书,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求索。这种读书藏书的习惯保留至今,业余时间跑书店成了他继绘画之后的唯一爱好。据不完全统计,如今他的藏书已经突破4万册,“书山有径”成为他生动的写照。
  除了读书,住家楼下的外贸广告公司是他常去的地方。他不仅喜欢那些色彩缤纷的广告画,翻阅那些在外面不易看见的进口包装设计书籍,更喜欢看那些画师临摹一些经典的艺术作品。于是,回到家,自己找来笔和纸,开始了童年的涂鸦。那时,他的家离外滩江边就隔一条马路,外滩那些古典建筑成了他日常写生的对象,那些古朴杂乱的小弄堂也成了他笔下描绘的作品。从7岁开始画画,认识了同学的哥哥,后来成为视觉艺术家的陈逸飞。他们两家相距很近。他曾参加少年宫书画班的学习。他在自己的琢磨中,在观察其他艺术爱好者的创作中,在聆听那个时代的一些画家的经验介绍后,年幼的陈燮君在16岁时创作了一幅反映工厂里工人学知识学文化的油画《自编教材》,参加了上海美术馆的作品展出。这次成功,给了年幼的陈燮君以极大的鼓励,天生对艺术的敏感,加上勤奋的苦练,从那以后,画画成了他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写生本成了陈燮君形影不离的忠实伙伴。
  他不仅走遍了上海可以写生的景点,他还利用出差的机会,将各地的风景名胜、风土人情,用自己的画笔一一记录下来。即使因公到了国外,白天公务繁忙,他就坚持每天最早起床,当天空刚露出朝霞,他已经走在异国他乡的大街小巷,对着黎明的塞纳河,对着还在沉睡的泰晤士河,对着那一幢幢欧洲中世纪的古老建筑和幽静的古街小巷,迅即地写下自己的印象和灵感。
  
  艺术之视频频光顾
  
  陈燮君不仅有一个艺术家的头脑和双手,同时对于科学技术和理性的哲学思维也有过人之处。进人中学后,他参加过课余青少年收发报训练,参加过市级团体比赛,曾多次摘取桂冠。
  1976年,大地复苏,百业待兴,已经学完了哲学研究生基本课程的陈燮君与友人合作完成了人生第一本著作。他从小喜爱文史哲,擅长书画和音乐,会弹奏多种乐器,在同龄人中,又非常早地遨游电子计算机领域,从事过内存贮器和程序设计工作。本来,他的人生道路有多种选择。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刚刚复院的上海社会科学院却热情地选择了他,使他走上了专业研究西方哲学的学术之路,一呆就是十七八年。在担任院长助理行政事务繁忙的时候,他为自己加压,在编织理论思维的过程中,磨砺自己的理论素质;在凝聚理论智慧的实践中,完善自己的理论结构。用陈燮君自己的话来说,“那时没有周末和假日,沉浸在阅读大量经典的欢愉之中”。和学习绘画艺术一样,他在进行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探索中,在当代新学科理论研究、时间学、空间学和科学方法论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出版了诸如《学科学导论——学科发展理论探索》、《时间学》、《生活中的时间学》、《现代生活中的矛盾旋律》、《生活中的色彩学》等一系列著作,对于学科王国的整体性求索,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而在上个世纪的1990年,他已评上研究员,这在同龄人中实属不易。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工作十七八年后,他有机会参加了上海两大跨世纪的文化工程——上海图书馆和上海博物馆新馆的管理工作。上海博物馆收藏着中国古代文物近百万件,定为国家一、二、三级晶的文物有12万件,徜徉在文物之间,一种历史的使命感在他的心中油然而生。于是,在新的文博领域,他边学习,边研究。围绕上海博物馆的藏品和一些有影响的展览及学术会议开展学术研究工作,在团队的支持下,策划了一系列在海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展览。他白天忙于行政管理工作,夜晚还不忘著书立说,仅以文博领域而论,就撰写了超过百万字的文字。
  陈燮君到任后的上海博物馆,这些年好戏连台,大展不断。像晋唐宋元书画 国宝展,惊动海内外的淳化阁帖最善本展、周秦汉唐文明大展,以及2005年年底至2006年初举行的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的书画经典展等,几乎每一个大展都以它独有的亮点,引起轰动效应。当舆论将这种成功归功于他领导有方时,一向低调的他真诚地说,“上海博物馆这一金字招牌的魅力这么大,在国际上拥有如此的影响,那都是几任老馆长、老专家倾注了全部的心血而成。我们只是享用他们的经验,传承博物馆的文脉,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问题就是很大的成功了。”他追求的目标是,要把中华文明的文章做足,把精品极品的展览办好,最终用艺术来打动人们。
  然而,熟悉陈燮君的朋友都说,一种艺术力量在帮助着他,当他踏入博物馆的殿堂,艺术之神再次光顾他的世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艺术养分,他的艺术创作竟一发不可收拾,以至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在一天工作之后,没有写作的夜晚,他便会拿起画笔,一个人面对皎洁的月光,将自己心中的激情畅快淋漓地宣泄在纸上画布上。正如席勒所说,艺术创作要有冲动,他找到了“表达自己感性冲动的形式冲动”。睡眠在这种冲动面前退却了,而每当一幅得意的作品在眼前渐渐明朗,那种创作的愉悦带来的快感,将他一天的疲倦驱散了开去。陈燮君的作品时常是这种激情创作的产物,而保证他创作的是几十年持之以恒的写生和基本功的磨练。艺术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种需要,也是他人生休憩的一种独特的方法。
  
  笔墨写时代 才华惊艺苑
  
  “笔墨当随时代”和“笔墨当写时代”是陈燮君作品永恒的追求。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很难发现远离现实的题材。他笔下的山水、人物和花鸟,都是现实的山水、人物、花鸟。取法于自然,是他在探索艺术之路上始终遵循的要义。在他的作品中没有陈旧的绘画程式,没有僵硬的绘画语言,而是处处体现着时代的气息、创新的勇气。1999年至今,他已先后在上海、西藏等地举办过个人画展,他还远涉重洋,到美国、日本、奥地利分别举办了个人展览。
  他不仅追求题材形式的创新,追求笔墨技法的创新,还在绘画材料上进行大胆的试验。他在中国画材料宣纸上,进行了富于变革意义的油画颜料的使用,庄重地向世人展示“宣纸油画”的独特风采。他认为,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相融,纸上油画与布上油画并兼,不受绘画材质所囿,不被艺术市场所困,才能做到艺术出新,艺境升华。
  在陈燮君的一系列作品中,影响最大的是用真情画出的“上海香格里拉”崇明风情和“感受雪域文明——陈燮君西藏水墨写真”。
  看陈燮君的有关崇明岛的画作,是在审美层面上完成了一次快乐之旅,它可以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一座海岛曾经的沧桑历史和现在的勃勃生机。曾有朋友看过陈燮君的崇明画展,认定他是崇明人,原因是没有那份浓浓的情结,是不可能画出如此典雅的作品。然而他的确不是崇明人,而是宁波人,也不曾在崇明插队当过知青。1999年的年末,为参加纪念上海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周年暨崇明县博物馆(崇明学宫)新馆开馆仪式,他初到崇明。活动结束,身边常带写生本的陈燮君忍不住对着古老的大成殿和宫前牌坊画了起来,一口气画了7张。他的激情感染了崇明县的领导,2001年9月,崇明当地的领导盛情邀请他用画笔来写出他眼睛里的崇明。此后,一连9个月的周末,每逢双休日,他都在早上4点多起床,赶到宝山,乘上6点30分的渡船上岛,背着画夹走街穿巷,一直画到天黑。有时行政公务繁忙,他就用双休日的一天,凌晨上岛,当晚赶回。他被崇明岛上的老街老镇吸引着,反复遨游桥、庙、堡、浜四座老镇,注目于沈家镇的凉棚、万安镇的歌谣、排衙镇的庭院、鳌山姚家宅。最后,在他的画作中,有三分之一的作品是崇明岛上各色老宅。有人说,“到崇明写生的画家们,不可谓不多,但像陈燮君那样将1200平方公里的海岛踏遍、角角落落都画过的人,绝无仅有。”不少连崇明人都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他竟如数家珍。
  他画下了数百张写生稿,用他那双敏锐的眼睛,深情地描绘了长江口与东滩湿地独特的自然风光;从阳光下的禾苗,到前卫村希望的田野;面对日益现代化的奚家渔港,到保护生态、科学捕捞的理性呼唤,从东平国家森林公园蟹房,到品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理思考……他在写生的基础上,创作了150幅描绘海岛风光、人文景观的水墨画,作品抓住了宝岛崇明的典型风貌,充盈着返璞归真、憧憬自然的创作思想。在谈到那次难忘的创作时,陈燮君说:“我的工作确实很忙,工作性质决定了不可能有完整的节假日和双休日。可是,画上了崇明,就会有一种历史责任感,令人不懈地解读那厚重的历史、荟萃的人文、凝固的乐章和浓郁的乡情。”
  “感受雪域文明——陈燮君西藏水墨写真”是在迎接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之际,画家献给西藏人民的珍贵礼物。对于西藏,陈燮君有着诗意般的感念。他说,西藏有水与火的哲理、山墙的年轮、无声的文化浸润、屋檐下的历史回声以及雪山之邀、阳光之约、江河之恋、蓝天之见,有自然的和谐、岁月的洗礼、时空的交叉和人文的力量。正是因为这些,他三次进藏写生。从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到扎什伦布寺,从西藏江南的林芝到藏文明发祥地的山南,踏山水、访寺庙,凭着心灵的感应、视觉的感受,用自己手中的笔,真切地画下了《远眺布达拉》、《哲蚌夕照》、《熟悉的黄昏》等200余幅感觉西藏的绘画作品。
  他用手中的笔,向观众传递了神圣的藏光,画家用凝重的色彩,记录了布达拉宫金顶的灿烂,八廓街上天真无邪的童真,拉萨哲蚌寺的古趣;他为遐迩闻名的萨迦寺定格富有文化个性的时空,在5300米高的卡拉雪山用画面传递它的静谧和神秘。在西藏一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其间荡漾着“对自然风光的人文解读,对宗教艺术的文化关怀,对都市书乡的时代聚焦,对古趣今识的艺术概括”。
  观看陈燮君的绘画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在那些高山大川、雪域风情、江南神韵、历史漫步中,画家不仅用他娴熟的绘画技法,塑造了一个个具体的形象,同时以作品直面人生,宣泄画家的情感,将稍纵即逝的人类睿智,以轻松的画笔予以传递阐释。在他的画中,透露出的是一种融合了西方气息的东方智慧,具有一种滋润了西方艺术的东方美学,同时也具备了一种穿透人生和精神的文化震撼,辐射出文化感染力。
其他文献
江泽民同志指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注意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干部和群众,所处的环境、承担的任务、面临的问题不同,思想活动的特点和要
【正】 今天,摄影早已深入人心,只要掌握简单的菜单功能和数码技术,任何人都能拍出一张好照片。不久前,在顶层画廊举行了一个摄影展,参与展出的摄影师都是活跃于上海新闻摄影
济南金利德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玻璃钢拉挤机械及玻璃钢制品的高新技术企业。系中国玻璃钢工业协会会员单位。公司密切关注复合材料工业的发展方向,引领中国复合材料拉
中国养生康复理念在几千年来的医疗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为维护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中医养生康复行业蓬勃
中航工业一飞院导入达索系统的CATIAV6、ENOVIAV6、DELMIAV5,主要用于3D设计、数字化工厂、协同管理等方面,全面提升飞机设计效率,有效节约成本。
2013年4月17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和美国通用电气公训合资建立的民用航空电子系统供应商昂际航电参展“2013民用飞机航电系统国际论坛”,与海内外专家共商民用航电发展的未
扼要介绍了J.Terrell等人对高速运动物体(直尺、立方体等规则物体)视觉形象的讨论,并进一步探讨了任意形状的高速运动物体的总体视觉形象,给出简明、普适的结果且易于用计算机模
本文根据文学作品的"言、象、意"意境构成之学说,借鉴审美鉴赏力需要通过后天训练来提高这一美学观点并运用文学及美学的一些相关理论对实际翻译作品作具体分析论证,试图说明
2006年艺术品拍卖市场总体趋于平稳,精品政策是当前艺术市场的方向。抢古董精品、炒当代油画、搜新兴资源是市场发展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