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是语文教学一直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语文教学中一些技巧的探讨,阐述了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
关键词:语文教学;兴趣培养;学习热情
语文学科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点燃学生学习热情是达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呢?
一、注重语文教学中的语言魅力
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学生的激情需要教师充满情感的语言去带动。而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是指语文教师在深刻体会语文教材的思想内容后发自内心的饱含热情的真情实感。富有情感表现力的语文教学语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语文教学语言的节奏,是指由语文教师内心的情感引起语言快慢急缓的变化,并和语言的轻重强弱、语句的断连疏密、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不能随意而发,也绝非矫揉造作,一定要依据语文教材的内容,才能取得以情动人的效果。
同样,语文教学语言的节奏也要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和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巧妙地控制和调节,不能为了节奏而节奏。快慢得当、轻重有度、张弛适宜的节奏是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达到启发性的教学目的。教师在讲重点、难点、疑点时,需要学生思考,应稍停顿或拖长语音或者提高语气,通过手势、眼神、面部表情引导学生重视并诱导思考。语文教学的感召力也来自教师语言的风采。教师如能运用精练、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以及脍炙人口、内涵深刻的警句,并适时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发人深省的典故等,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拨动学生的心弦,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技巧
语文教学包括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形成、知识与能力的形成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恒久的动力来自于激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被打动了,才会自觉、由衷、深入地感悟文章的精髓,逐步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上诗歌赏析课,特别能让学生兴奋、有激情。
例如:教授《再别康桥》时,先播放《再别康桥》的朗诵磁带,再简略介绍作者和本诗的写作背景,由此再带出诗歌所蕴含的情怀主旨,接着分析诗歌的语言节律,最后要求学生默诵诗歌,抽查学生背诵。表面看来节奏流畅、气氛热烈、要素齐备,无可挑剔,但离开课堂冷静思考,看得出,师生都缺乏激情,教师、学生、作品都没有产生和谐共振,虽学生都会背诵“轻轻的我走了”,却似“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没有真正感动,没有进入现代诗浓情抒怀的意境。因此,在教学《再别康桥》时,可以有新的尝试:朗诵改为深情地背诵,不是一遍,而是三遍。其实,背诵还不够确切,但却是一种内心情感的自由流淌。因为太喜爱这首诗了,拉罗什富科曾说:“具有激情的最笨讷的人,也要比没有激情的最雄辩的人更能说服人。”笔者认为,自己的朗诵水平不高,但饱含情感的现场吟诵一定比录音磁带更能打动学生。朗诵之后,再介绍徐志摩与林徽因、陆小曼的恋情。最后说:“人们都说《再别康桥》是抒写诗人对母校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我看其实是对流逝的岁月和永不再来的恋情的一种心痛。”话音刚落,台下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那一刻,笔者的眼中也充满了动情的泪水。课后,很多学生在周记里对“林情徐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找来相关的评论来读,加深理解。
三、激发学生探求语文的求知欲
1.改变教学单元设计顺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指向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结果。学生有了直接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学生会越学越爱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时而改变原有的教学单元设计顺序。
2.精心设计导语。课堂教学要想取得满意的效果,就必须做好开课的充足准备。设计导语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于形式,但都必须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定。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3.优化作业设计。作业是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的,供学生课外进行的练习。它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过重的课业负担会让学生觉得整个学习过程是枯燥无味的,对学习丧失兴趣,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在每次布置作业时,笔者尽量突出—个“活”字和趣味性,并尽可能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完成作业。如笔者把以往单纯地抄写词语改为用“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串讲一个小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写在作业本上,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达到巩固教学效果的目的。有时,笔者也会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布置一些让学生亲身体验的作业项目。
总之,教育是一个变幻莫测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教师扮演的任何角色,都必须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师要把最精彩的瞬间留在这个舞台上,把最有价值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关键词:语文教学;兴趣培养;学习热情
语文学科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点燃学生学习热情是达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呢?
一、注重语文教学中的语言魅力
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学生的激情需要教师充满情感的语言去带动。而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是指语文教师在深刻体会语文教材的思想内容后发自内心的饱含热情的真情实感。富有情感表现力的语文教学语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语文教学语言的节奏,是指由语文教师内心的情感引起语言快慢急缓的变化,并和语言的轻重强弱、语句的断连疏密、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不能随意而发,也绝非矫揉造作,一定要依据语文教材的内容,才能取得以情动人的效果。
同样,语文教学语言的节奏也要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和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巧妙地控制和调节,不能为了节奏而节奏。快慢得当、轻重有度、张弛适宜的节奏是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达到启发性的教学目的。教师在讲重点、难点、疑点时,需要学生思考,应稍停顿或拖长语音或者提高语气,通过手势、眼神、面部表情引导学生重视并诱导思考。语文教学的感召力也来自教师语言的风采。教师如能运用精练、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以及脍炙人口、内涵深刻的警句,并适时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发人深省的典故等,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拨动学生的心弦,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技巧
语文教学包括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形成、知识与能力的形成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恒久的动力来自于激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被打动了,才会自觉、由衷、深入地感悟文章的精髓,逐步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上诗歌赏析课,特别能让学生兴奋、有激情。
例如:教授《再别康桥》时,先播放《再别康桥》的朗诵磁带,再简略介绍作者和本诗的写作背景,由此再带出诗歌所蕴含的情怀主旨,接着分析诗歌的语言节律,最后要求学生默诵诗歌,抽查学生背诵。表面看来节奏流畅、气氛热烈、要素齐备,无可挑剔,但离开课堂冷静思考,看得出,师生都缺乏激情,教师、学生、作品都没有产生和谐共振,虽学生都会背诵“轻轻的我走了”,却似“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没有真正感动,没有进入现代诗浓情抒怀的意境。因此,在教学《再别康桥》时,可以有新的尝试:朗诵改为深情地背诵,不是一遍,而是三遍。其实,背诵还不够确切,但却是一种内心情感的自由流淌。因为太喜爱这首诗了,拉罗什富科曾说:“具有激情的最笨讷的人,也要比没有激情的最雄辩的人更能说服人。”笔者认为,自己的朗诵水平不高,但饱含情感的现场吟诵一定比录音磁带更能打动学生。朗诵之后,再介绍徐志摩与林徽因、陆小曼的恋情。最后说:“人们都说《再别康桥》是抒写诗人对母校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我看其实是对流逝的岁月和永不再来的恋情的一种心痛。”话音刚落,台下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那一刻,笔者的眼中也充满了动情的泪水。课后,很多学生在周记里对“林情徐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找来相关的评论来读,加深理解。
三、激发学生探求语文的求知欲
1.改变教学单元设计顺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指向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结果。学生有了直接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学生会越学越爱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时而改变原有的教学单元设计顺序。
2.精心设计导语。课堂教学要想取得满意的效果,就必须做好开课的充足准备。设计导语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于形式,但都必须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定。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3.优化作业设计。作业是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的,供学生课外进行的练习。它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过重的课业负担会让学生觉得整个学习过程是枯燥无味的,对学习丧失兴趣,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在每次布置作业时,笔者尽量突出—个“活”字和趣味性,并尽可能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完成作业。如笔者把以往单纯地抄写词语改为用“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串讲一个小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写在作业本上,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达到巩固教学效果的目的。有时,笔者也会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布置一些让学生亲身体验的作业项目。
总之,教育是一个变幻莫测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教师扮演的任何角色,都必须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师要把最精彩的瞬间留在这个舞台上,把最有价值的知识传授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