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奇》,[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吕增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3月
《再造传统:带着警觉加入全球》,刘东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
《悲愤琉球》,唐淳风编著,东方出版社,2014年5月
《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陈先达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
《每天一堂生活经济课》,梁小民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6月
《蟠虺》,刘醒龙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年4月
《她们知道我来过:中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笔记》,张大诺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4月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俞敏洪著,中信出版社,2014年5月
《时蔬小话》,阿蒙著,商务印书馆,2014年4月
《少年的荣耀》,李东华著,希望出版社,2014年3月
传统的面向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6月“大众好书榜”榜评
我们所知历史的长度,往往也是我们面向未来所能看到的长度。我们对传统认知的深度,往往也是我们面向未来所能看到的深度。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无论国家、民族还是个人都无比急切地想要走向未来,又深深纠缠于传统的迷思、把历史的富矿踩踏为泥沼,目眩于当下的巨大成就与种种挑战。
地球上曾经有超过20亿的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先辈在重大历史时刻的审慎选择,因此,要了解历史我们就回避不了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不断发展的开放性来自于它丰富的实践历史,此外,在《共产主义宣言》发表以来的一个半多世纪中,它不断受到众多伟大思想家的发展与补益,霍布斯鲍姆就是这些思想大家中的一员。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降,出现社会主义退潮,在福山等西方学者看来,马克思主义似乎已经无力挑战资本主义。然而,今天,当资本主义面对自身的挑战时,不少学者又看到,马克思在150年前发现的一些资本主义的事实,今天我们仍然必须予以关注。霍布斯鲍姆坦承:“我们无法预见21世纪世界所面临的问题的解决方案,但是,倘若这些解决方案要获得成功的机会,它们就必须提出马克思所提出的问题,即便它们不愿意接受马克思的各类信徒所给出的答案。”
正如刘东在《再造传统》中所言:如果传统是死的,那它就只应该放在博物馆里面。博物馆能够让我们消磨半日休闲,但我们不能生活在博物馆里,变化是唯一的不变。我们是否在全球化面前毫无抵抗能力?我们的传统是否只是我们沉重的负担?儒家的传统是否本质上就是一种保守主义?答案都是否定的。文化全球化虽为大势所趋,却尚在演变中,世界尚未定型,我们不应将传统文明视作奄奄一息的死物,中国文化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如何再造传统,谨慎地加入全球化。只有参验当今时代的学识、眼界与体悟,重新为传统注入精神内容和思想活力,中国的世界的诸多问题才能化解。
知往鉴今,中日关系历来难解,一衣带水世代相邻又风波迭起。《悲愤琉球》是一部琉球全史,在甲午战争120年之后给我们揭开了那段尘封的屈辱岁月,勿忘国耻,须先了解国家民族的历史。国运如此,个人也是一样。一个人如果活得有意义,有思考,他书写的就是个人的历史。80多岁的陈先达先生的《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是一本老教授与学生的人生交流,与2012年去世的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的《如何改变世界》放在一起,是两位堪称世纪老人的世纪总结。
思想信马由缰,散步路上,我们可以和老者聊哲学,但无论走多远,我们总要回归现实,生活总是第一位的,经济活动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以前我们把财富和道德对立起来,君子耻于言利,其实这是物质匮乏历史环境下的现实哲学。《每天一堂生活经济课》正好纠偏救弊。
历史要是只是写在书中,文物若是只放在保湿恒温的陈列橱窗里,它们就是没有生命。历史和文物有永恒不变的文化内核,也必须通过反复书写和关注而不断复活。蟠虺是尊侯乙尊盘上的纹饰,华美繁复神秘,也是读解围绕这件文物重器周围的种种贪欲的钥匙。《蟠虺》写知识分子的学术坚持与气节情操,尊侯乙尊盘不变,但对文化的认识对时代人心的认识与时俱移。
个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她们知道我来过》是我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实录,接续老人的人生记忆,维系他们的生命世界,肯定他们在这个世界的存在。《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是创业榜样俞敏洪半百之年的人生总结,写自己作为一个出生苏北农村的普通农家孩子求学、工作、寻爱、创业的人生历练。
即便是蔬菜,也有自己的历史与渊源,《时蔬小话》讲述的就是蔬菜的历史,准确一点,是蔬菜在人类生活中的成长史。美洲舶来的土豆、玉米、西红柿从前没这么香甜多汁,墨西哥来的辣椒也没这么辣这么香,就连大白菜从前也没这么嫩绿莹白。蔬菜们是千百年来不断交叉育种、反复优选优育、饮食文化选择的结果,蔬菜都是有生命的,它们一直生长,培育它们的是乡村大地和文化。大地培育蔬菜粮食,也养育人类。曾经的乡村田野也养育过一群快乐的少年,《少年的荣耀》中的抗战少年,他们不是天生的战士,抗战把一群无忧无虑的调皮少年镶嵌进了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
(吴琪/文)
《再造传统:带着警觉加入全球》,刘东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
《悲愤琉球》,唐淳风编著,东方出版社,2014年5月
《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陈先达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
《每天一堂生活经济课》,梁小民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6月
《蟠虺》,刘醒龙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年4月
《她们知道我来过:中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笔记》,张大诺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4月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俞敏洪著,中信出版社,2014年5月
《时蔬小话》,阿蒙著,商务印书馆,2014年4月
《少年的荣耀》,李东华著,希望出版社,2014年3月
传统的面向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6月“大众好书榜”榜评
我们所知历史的长度,往往也是我们面向未来所能看到的长度。我们对传统认知的深度,往往也是我们面向未来所能看到的深度。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无论国家、民族还是个人都无比急切地想要走向未来,又深深纠缠于传统的迷思、把历史的富矿踩踏为泥沼,目眩于当下的巨大成就与种种挑战。
地球上曾经有超过20亿的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先辈在重大历史时刻的审慎选择,因此,要了解历史我们就回避不了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不断发展的开放性来自于它丰富的实践历史,此外,在《共产主义宣言》发表以来的一个半多世纪中,它不断受到众多伟大思想家的发展与补益,霍布斯鲍姆就是这些思想大家中的一员。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降,出现社会主义退潮,在福山等西方学者看来,马克思主义似乎已经无力挑战资本主义。然而,今天,当资本主义面对自身的挑战时,不少学者又看到,马克思在150年前发现的一些资本主义的事实,今天我们仍然必须予以关注。霍布斯鲍姆坦承:“我们无法预见21世纪世界所面临的问题的解决方案,但是,倘若这些解决方案要获得成功的机会,它们就必须提出马克思所提出的问题,即便它们不愿意接受马克思的各类信徒所给出的答案。”
正如刘东在《再造传统》中所言:如果传统是死的,那它就只应该放在博物馆里面。博物馆能够让我们消磨半日休闲,但我们不能生活在博物馆里,变化是唯一的不变。我们是否在全球化面前毫无抵抗能力?我们的传统是否只是我们沉重的负担?儒家的传统是否本质上就是一种保守主义?答案都是否定的。文化全球化虽为大势所趋,却尚在演变中,世界尚未定型,我们不应将传统文明视作奄奄一息的死物,中国文化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如何再造传统,谨慎地加入全球化。只有参验当今时代的学识、眼界与体悟,重新为传统注入精神内容和思想活力,中国的世界的诸多问题才能化解。
知往鉴今,中日关系历来难解,一衣带水世代相邻又风波迭起。《悲愤琉球》是一部琉球全史,在甲午战争120年之后给我们揭开了那段尘封的屈辱岁月,勿忘国耻,须先了解国家民族的历史。国运如此,个人也是一样。一个人如果活得有意义,有思考,他书写的就是个人的历史。80多岁的陈先达先生的《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是一本老教授与学生的人生交流,与2012年去世的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的《如何改变世界》放在一起,是两位堪称世纪老人的世纪总结。
思想信马由缰,散步路上,我们可以和老者聊哲学,但无论走多远,我们总要回归现实,生活总是第一位的,经济活动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以前我们把财富和道德对立起来,君子耻于言利,其实这是物质匮乏历史环境下的现实哲学。《每天一堂生活经济课》正好纠偏救弊。
历史要是只是写在书中,文物若是只放在保湿恒温的陈列橱窗里,它们就是没有生命。历史和文物有永恒不变的文化内核,也必须通过反复书写和关注而不断复活。蟠虺是尊侯乙尊盘上的纹饰,华美繁复神秘,也是读解围绕这件文物重器周围的种种贪欲的钥匙。《蟠虺》写知识分子的学术坚持与气节情操,尊侯乙尊盘不变,但对文化的认识对时代人心的认识与时俱移。
个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她们知道我来过》是我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实录,接续老人的人生记忆,维系他们的生命世界,肯定他们在这个世界的存在。《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是创业榜样俞敏洪半百之年的人生总结,写自己作为一个出生苏北农村的普通农家孩子求学、工作、寻爱、创业的人生历练。
即便是蔬菜,也有自己的历史与渊源,《时蔬小话》讲述的就是蔬菜的历史,准确一点,是蔬菜在人类生活中的成长史。美洲舶来的土豆、玉米、西红柿从前没这么香甜多汁,墨西哥来的辣椒也没这么辣这么香,就连大白菜从前也没这么嫩绿莹白。蔬菜们是千百年来不断交叉育种、反复优选优育、饮食文化选择的结果,蔬菜都是有生命的,它们一直生长,培育它们的是乡村大地和文化。大地培育蔬菜粮食,也养育人类。曾经的乡村田野也养育过一群快乐的少年,《少年的荣耀》中的抗战少年,他们不是天生的战士,抗战把一群无忧无虑的调皮少年镶嵌进了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
(吴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