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院校要明确把握立德树人的内涵及其时代意义,从立德树人的视角改进和完善党员教育管理路径。
[关 键 词] 立德树人;党员教育管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1-0048-02
党员教育管理的成效,不仅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实现,而且关系着党的领导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立德树人视角下高职院校党员教育管理研究不仅是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党建工作、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型建设者的需要,也是不断提高党员素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带头作用、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维护高职院校校园和谐稳定、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
立德树人的提出,解答了“如何培养人”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时代命题,其内涵丰富。“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结果和目标。“德”不仅指个人道德品质,还包括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思想政治综合素养。[1]“立德”不足,“树人”将会偏离既定的培养轨道,失去了原本的教育意义。“树人”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坚定理想信念、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的社会主义人才。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社会使命,更应该不断提升党员教育管理的水平和质量,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
二、坚持立德树人的时代意义
(一)抵制社会不良思潮的迫切需要
高等院校是人才的聚居地,也是思维的活跃地。“90后”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社会矛盾逐步显现,各种思潮日益多元化。[2]同时,在国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放弃对高等院校的思想渗透。无处不在的思想渗透近年来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程度,负面的社会思潮不断涌现,而高职学生正处于各种思潮的前沿交锋阵地,极易受到不良思潮的侵蚀。在这种情况下,坚持立德树人,引导高职学生自觉抵制西方资产阶级各类思潮的负面渗透,显得尤为迫切。
(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个字、三个层面的倡导分别从国家、价值导向和道德准则等层次提出明确要求,体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正面引导,有利于推进社会“正能量”,有利于培养忠于国家、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由此可见,立德树人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
(三)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树立科学的质量关,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因此,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职业技能教育,也要重视德育,两者兼备才是高职院校的立身之本。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关键在于培养出具有责任心和使命感,富有进取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立德树人视角下高职院校党员教育管理的路径
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是提升党员队伍素质的根本保证,立德树人正是党员教育管理的关键环节。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教育和引导高职院校的师生党员坚守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用实际行动助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传统文化熏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他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作为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精神追求的高度凝练,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具有现实意义。一方面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不仅丰富党性教育的内涵,拓宽了师生党员学习视野,为党性学习注入中国特色,为党建学习涂抹更丰富的色彩,还使师生党员更易产生心理共鸣,更高效地理解接受;[3]另一方面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生党员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对德行的要求,增强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坚定对中华文化的信心,并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和自身融合在一起,为党性修养注入新的活力。
(二)加强党校师资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党校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们党运用党校这个阵地,培养了大批领导骨干,为革命、建设、改革走向胜利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重大意义,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把我們党的这个独特优势保持好、发挥好。”高职院校党校承担着教育培养师生党员的重要任务,建设高水平的党校师资队伍是充分发挥党校作用的重要保障。目前高职院校党校师资队伍多是以本校思政教师为主,辅以部分关工委成员等。要打破高职院校党校师资队伍相对固定的现状,从外界定期选聘引入教学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师,让师资队伍“流动”起来,为党校教育引入新的活力。同时,激发现有师资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在自身党性锻炼上更加严格,用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自身的言行去感染学员,用人格力量感召学员。
(三)强化党员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既是党员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是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指标。首先,要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实践活动,发挥高职院校专业优势。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不同,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结合学生党员的专业特长,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社区、服务街道、服务行业、服务社会的党员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党员将高职院校党员教育管理的输入转化为自身实际行动的输出,不断固化党员教育管理的成果。同时推动学生党员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习能力,提升实践技能,并通过实践活动加深思想感悟,促进思想升华,推动党员教育管理质量和专业技能的双向提升。其次,要积极引导教职工党员爱岗敬业,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教师是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教辅和行政人员是学校整体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广泛开展说课、微课等教学技能比赛,开展“服务之星”“微笑之星”等学生窗口服务人员的评选,推动教职工党员积极进取、精益求精,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服务能力,引导教职工党员以实际行动践行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四)灵活运用新媒体手段
“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是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的常规手段。新时代,抓细抓实党员教育管理必须善于利用新媒体,打破党组织生活的时间和空间壁垒,实现组织生活的网络化、便捷化。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学习通、蓝墨云班课等学生必备的App发布党员学习的重点内容、视频短片和理论测试,后台监测跟踪党员的学习频次,学习时长和测试成绩,既灵活党员学习的形式,丰富学习内容,又把控学习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开展面向学生党员、教职工党员、发展对象、预备党员等多个层面的网络培训,针对不同学习对象,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学习教育的针对性,促进高职院校师生党员党性修养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栋梁.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成效评价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3).
[2]林晓.生态位视野下高校立德树人探微[J].扬州大学学报,2020(4).
[3]陈兴杰.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教育教学论坛,2019(12).
编辑 郑晓燕
[关 键 词] 立德树人;党员教育管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1-0048-02
党员教育管理的成效,不仅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实现,而且关系着党的领导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立德树人视角下高职院校党员教育管理研究不仅是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党建工作、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型建设者的需要,也是不断提高党员素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带头作用、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维护高职院校校园和谐稳定、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
立德树人的提出,解答了“如何培养人”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时代命题,其内涵丰富。“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结果和目标。“德”不仅指个人道德品质,还包括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思想政治综合素养。[1]“立德”不足,“树人”将会偏离既定的培养轨道,失去了原本的教育意义。“树人”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坚定理想信念、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的社会主义人才。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社会使命,更应该不断提升党员教育管理的水平和质量,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
二、坚持立德树人的时代意义
(一)抵制社会不良思潮的迫切需要
高等院校是人才的聚居地,也是思维的活跃地。“90后”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社会矛盾逐步显现,各种思潮日益多元化。[2]同时,在国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放弃对高等院校的思想渗透。无处不在的思想渗透近年来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程度,负面的社会思潮不断涌现,而高职学生正处于各种思潮的前沿交锋阵地,极易受到不良思潮的侵蚀。在这种情况下,坚持立德树人,引导高职学生自觉抵制西方资产阶级各类思潮的负面渗透,显得尤为迫切。
(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个字、三个层面的倡导分别从国家、价值导向和道德准则等层次提出明确要求,体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正面引导,有利于推进社会“正能量”,有利于培养忠于国家、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由此可见,立德树人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
(三)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树立科学的质量关,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因此,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职业技能教育,也要重视德育,两者兼备才是高职院校的立身之本。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关键在于培养出具有责任心和使命感,富有进取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立德树人视角下高职院校党员教育管理的路径
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是提升党员队伍素质的根本保证,立德树人正是党员教育管理的关键环节。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教育和引导高职院校的师生党员坚守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用实际行动助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传统文化熏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他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作为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精神追求的高度凝练,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具有现实意义。一方面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不仅丰富党性教育的内涵,拓宽了师生党员学习视野,为党性学习注入中国特色,为党建学习涂抹更丰富的色彩,还使师生党员更易产生心理共鸣,更高效地理解接受;[3]另一方面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生党员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对德行的要求,增强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坚定对中华文化的信心,并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和自身融合在一起,为党性修养注入新的活力。
(二)加强党校师资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党校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们党运用党校这个阵地,培养了大批领导骨干,为革命、建设、改革走向胜利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重大意义,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把我們党的这个独特优势保持好、发挥好。”高职院校党校承担着教育培养师生党员的重要任务,建设高水平的党校师资队伍是充分发挥党校作用的重要保障。目前高职院校党校师资队伍多是以本校思政教师为主,辅以部分关工委成员等。要打破高职院校党校师资队伍相对固定的现状,从外界定期选聘引入教学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师,让师资队伍“流动”起来,为党校教育引入新的活力。同时,激发现有师资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在自身党性锻炼上更加严格,用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自身的言行去感染学员,用人格力量感召学员。
(三)强化党员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既是党员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是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指标。首先,要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实践活动,发挥高职院校专业优势。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不同,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结合学生党员的专业特长,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社区、服务街道、服务行业、服务社会的党员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党员将高职院校党员教育管理的输入转化为自身实际行动的输出,不断固化党员教育管理的成果。同时推动学生党员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习能力,提升实践技能,并通过实践活动加深思想感悟,促进思想升华,推动党员教育管理质量和专业技能的双向提升。其次,要积极引导教职工党员爱岗敬业,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教师是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教辅和行政人员是学校整体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广泛开展说课、微课等教学技能比赛,开展“服务之星”“微笑之星”等学生窗口服务人员的评选,推动教职工党员积极进取、精益求精,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服务能力,引导教职工党员以实际行动践行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四)灵活运用新媒体手段
“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是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的常规手段。新时代,抓细抓实党员教育管理必须善于利用新媒体,打破党组织生活的时间和空间壁垒,实现组织生活的网络化、便捷化。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学习通、蓝墨云班课等学生必备的App发布党员学习的重点内容、视频短片和理论测试,后台监测跟踪党员的学习频次,学习时长和测试成绩,既灵活党员学习的形式,丰富学习内容,又把控学习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开展面向学生党员、教职工党员、发展对象、预备党员等多个层面的网络培训,针对不同学习对象,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学习教育的针对性,促进高职院校师生党员党性修养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栋梁.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成效评价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3).
[2]林晓.生态位视野下高校立德树人探微[J].扬州大学学报,2020(4).
[3]陈兴杰.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教育教学论坛,2019(12).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