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给孩子一把锄头
卡尔·威特认为,孩子的很多毛病都可以用阅读和劳动来帮助他们改正,而且孩子只要具备了求知和劳动的习惯,就会向良好的方向发展,进而成为有教养的人。
他有一个朋友,儿子顽劣成性,经常去糟蹋园里的花草,弄得他大伤脑筋,却又毫无办法。卡尔·威特对他说:“你最好给儿子买个锄头和铁锹,让他自己种花。”
朋友马上照办了。说来奇怪,就因为这把锄头和铁锹,这个孩子马上就变了。从此,人们再也看不到他顽劣的身影,而是经常看见他在花园中种花种草,并悉心照料。他对别人家的花园也非常爱惜,不仅自己不去破坏,而且还劝阻别的小孩子也不要去破坏,他成了一名真正的“护花使者”。
孩子有的是精力,他总要发泄自己的精力,要么建设,要么破坏。真正成功的教育是善于疏导或者引导,把孩子迷失方向的精力引导到正确方面来。
培养孩子的专注精神
往往有这样的孩子,他们天资聪颖,灵气逼人,对什么都感兴趣,对什么都想学,但什么都学不好。这是为什么?多半因为他们不专注。
还有些学生,他们似乎很用功,课间时间还趴在课桌上,课外活动时间也不外出运动,似乎很用功,然而成绩总是低下。这是为什么?多半也是不专注,思想抛锚,看书徒具形式而已。
卡尔·威特有个朋友的儿子哈特威尔,是个很聪明的孩子,然而上学以后成绩却总是上不去。卡尔·威特要求能够偷偷观察一下这孩子是怎么学习的。
那孩子坐在了书桌前,开始背诵荷马的诗,卡尔·威特在另一房间,透过门缝观察。渐渐地,诵读之声停止了,孩子把目光长时间移向窗外。
孩子的父亲火冒三丈,立刻要去训斥孩子,卡尔·威特拦住了他,说:“让我过去和孩子谈谈。”
原来孩子在想着昨天发生的一件事:一个同学仗着身强力壮欺负别的同学,哈特威尔在想,如果自己武艺高强,骑着白马,挥着宝剑,肯定会让坏孩子吃苦头。
卡尔·威特告诉孩子,帮助别人是好事,但不能光坐在这里想呀!这荷马史诗里就有很多英雄故事,你应该看看他们是怎样成为英雄的,学英雄的作为,学英雄的智慧。
小哈特威尔好像悟到了什么东西,说:“我明白了。现在我从书中学习英雄,学完后就到外面锻炼身体,等我长大了,就可以真正帮助那些弱小的人们了。”
从此以后,该学习时孩子专心地学,该玩耍时孩子就开心地玩,学习成绩飞快地提高起来。
这事至少给我们两点启发:一、教育要得法,粗暴教育恐怕只能适得其反;二、下功夫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注意力集中持久将会让孩子在学习中受用无穷,也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不要过分表扬孩子
在卡尔·威特那个时代,有一个音乐神童莱恩。他在两岁时就表现出超人的音乐天赋,父母为他专门请了很有造诣的家庭教师。莱恩四五岁时钢琴和小提琴演奏已极为出色,并举办了个人音乐会。好评如潮。人们都说他是伟大的天才,就像人们评论那些历史上的伟大音乐家一样。他的父母更把他当成宝贝,他们逢人就夸自己的孩子,甚至说莱恩的水平已远远超过他的老师和其他同时代的音乐家,说莱恩注定将成为巴赫那样划时代的音乐大师。
有一天,老师提醒莱恩说,虽然他的技巧确实相当不错了,但他在音乐表现上仍存在很多不足,因为音乐本身的魅力更在于内涵而不单单是技巧。
此时的莱恩已听不进去任何反面意见,他用恶毒的语言顶撞并嘲笑他的老师。老师气愤至极,也伤心至极。他坚决离开了莱恩,并认定莱恩绝不可能成为伟大的音乐家。
未来被这位老师不幸而言中。若干年后,莱恩堕落成一个酒鬼,他酒后总是狂言不断,抱怨这个世界不容他这样的超级天才,但他自己却始终连一篇平庸的作品也没能写出,而他的听力和灵巧的手指也被酒精摧毁了。
古今中外总有很多天才被毁的故事,听来让人扼腕叹息。除过其他更复杂的因素之外,过分的赞誉导致他们狂妄自满是个极为重要的原因。鲁迅先生曾经提出过“棒杀”和“捧杀”的问题,天才被“捧杀”的,又何止一个莱恩呢?“棒杀”和“捧杀”的孩子,又何止千千万万?
热处理与冷处理
中国人有句俗话,叫“当面教子,背后教妻”,意思是说对孩子的教育可以不顾及时间、地点甚至方式,当众训斥是正常合理的。
卡尔·威特认为,这种教育方法是非常有害的,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破坏他们的荣誉感。自尊是一个人的基本需要,自尊心受到伤害所造成的身心危害是难以估量的,一个失去了自尊心和荣誉感的孩子是很可怕也是最难教育的。如果当着众人,特别是当着众多小朋友的面训斥孩子,就会让孩子颜面尽失,羞愧难当,他自惭形秽,自觉低人一等。这也会成为其他孩子羞辱他的把柄,久而久之,会形成不良的心理障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玉不琢,不成器”,孩子当然是要教育,而且是要下大功夫教育的。对于孩子的不良习惯,要及时发现,及时教育改正,要“热处理”,这是战略。而在战术上,有时却要“冷处理”。
卡尔小的时候,喜欢在墙上乱画,尽管他父亲给他买了所有的绘画用具,但他仍然克制不住,总乘人不备,在墙上涂鸦。
小卡尔正在墙上画得高兴,被父亲抓个正着。
写到这里,我想问问有幸看到此文的家长:你的孩子有过这样类似的作为吗?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卡尔·威特是这样做的:他没有训斥,也不讲道理,只是不让孩子再画下去,并让他独自一人回自己房间去。
过了一会儿,卡尔·威特把儿子叫出来,问他为什么在墙上画。
儿子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说这些道理他懂,但就是忍不住。错了,甘愿受惩罚。
卡尔·威特说,让儿子一个人呆一会儿,没有惩罚的意思,只是让儿子把墙上画画的那股劲冷下来。如果他能进行反思,更好;没有反思,也无所谓,停停再说。那些道理以前都给孩子说过,当时马上重复那些道理,效果不一定好,冷一冷再说,孩子印象会更深。
卡尔·威特的做法,比当面训斥和打骂,不知要高明、有效多少倍。不怒而威,家长的权威要这样树立;总怒而无威,家长的权威就是这样丧失的。
有的家长也许会问:如果孩子不去他的房间呢?卡尔·威特的建议是:强制执行,那怕孩子哭闹,也不能姑息。要让孩子明白,他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何对抗都是无用的。
当然,这一切必须首先建立在说理的基础上,“先礼而后兵”。而且,家长必须是正确的,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卡尔·威特有位朋友的儿子,总拿一些事气这位朋友,甚至吃面包也是让朋友生气的吃法。卡尔·威特决定一看究竟。
他跟那家人共进午餐。那孩子把面包皮扒下,揉成一团吃了,剩下的就丢在盘子里。他还得意洋洋地对他母亲宣布:“妈妈,我把面包皮剥下来了!”
他的母亲开始训斥他:“你怎么总是这样,居然还当着客人的面!”他的父亲更是怒火中烧,正想发作,卡尔·威特急忙示意他先忍耐。
饭后,卡尔·威特给他教了一个“冷处理”的办法,让他试试。
下一顿饭,孩子故技重演,并对他母亲说:“妈妈,我把面包皮剥下来了。”他母亲只漫不经心回答一句:“知道了。”
孩子有点失落:“你不说我吗?”
母亲平淡地答:“不说。”
这一招果然很灵,孩子的毛病从此改了。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或者,我们没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心理学探讨,依样画葫芦,我们不妨跟上也这么做就行了:必要时,晾他一把,进行个“冷处理”,让他讨个没趣,他也就乖乖的了。
(责编 李月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