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襄城高中 河南 襄城 461700)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汲取了诸如人本主义教育的理念,教育民主的理念,教育公平的理念,主体性教育的理念,个性发展理念等。
【关键词】数学课改;教师角色;改变
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数学教师,关键在于教师的观念能否真正转变。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新课程的教学观,才能使数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入下去,使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
1. 新课程改革中的师生关系及教师的作用 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寻找当前问题与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并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展开讨论。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不断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及时揭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的新颖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
2. 数学教师应做角色转变的准备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课程理念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引领角色,学生才是主角。只有学生充分“动”起来,我们的课堂才能“活”起来,数学课堂教学才会有声有色,新课程教学才得以体现。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增加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的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的。为了适应教学,高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电视、因特网及其它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高中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史,了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数学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数学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在只有语言的传媒时代,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在文学出现以后,这时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是主演,因为学生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才能获得必要的知识,进而才能自己阅读书籍。到了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得教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师快,比教师多。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将扮演着多种角色,从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递者,他还是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工作者,学者和学习者,以及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的。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解惑者。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角色变化必将成为事实,我们教师只有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适应新形势,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3. 教师施教能力的提高 课程中新内容的增设,也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新课程中,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教学不仅是为了掌握知识的结论,更重要的是经历求知的过程。教学的目的不只是掌握现存的知识结论,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将习得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也就是要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英国哲学家认为,人类大脑中的知识分为明确知识和意会知识。明确知识是指能言传的,可以用文字来表述的知识。意会知识是指不能言传的,不能系统表述的知识,意会知识是镶嵌于实践活动中的,是情境性和个体化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例如,无论你掌握了多么丰富的游泳的明确知识,但从来没有在水中折腾过,那么你永远也学不会游泳,因为你脑中缺乏游泳的意会知识,游泳是在游泳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师放弃以前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让学生获得一种与具体知识相对应的稳定的产生式,即一看到条件信息,相关的活动就会自动产生。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过程教学,让学生参与并体验。
所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就要充分揭示思维过程。首先,充分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经历比较、抽象、概括、分设、验证和分化等一系列的概念形成过程,从中学到研究问题和提出概念的思想方法。其次,要充分揭示结论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经历曲折的实验、比较、归纳、猜想和检验等一系列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了解结论的由来,强化对定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科学发现奠定基础。再次,充分揭示问题解决的思路探索过程;从数学教育的角度来说,某人对某一数学问题的解决是否属于创造性的,不在乎这一解决曾有别人提出过,而关键在于这一解决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解题者而言是否具有新颖性。教师要想使学生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就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将问题解决的思路探索过程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从中学会问题解决的思路探索方法。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汲取了诸如人本主义教育的理念,教育民主的理念,教育公平的理念,主体性教育的理念,个性发展理念等。
【关键词】数学课改;教师角色;改变
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数学教师,关键在于教师的观念能否真正转变。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新课程的教学观,才能使数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入下去,使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
1. 新课程改革中的师生关系及教师的作用 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寻找当前问题与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并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展开讨论。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不断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及时揭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的新颖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
2. 数学教师应做角色转变的准备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课程理念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引领角色,学生才是主角。只有学生充分“动”起来,我们的课堂才能“活”起来,数学课堂教学才会有声有色,新课程教学才得以体现。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增加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的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的。为了适应教学,高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电视、因特网及其它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高中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史,了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数学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数学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在只有语言的传媒时代,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在文学出现以后,这时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是主演,因为学生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才能获得必要的知识,进而才能自己阅读书籍。到了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得教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师快,比教师多。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将扮演着多种角色,从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递者,他还是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工作者,学者和学习者,以及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的。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解惑者。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角色变化必将成为事实,我们教师只有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适应新形势,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3. 教师施教能力的提高 课程中新内容的增设,也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新课程中,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教学不仅是为了掌握知识的结论,更重要的是经历求知的过程。教学的目的不只是掌握现存的知识结论,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将习得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也就是要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英国哲学家认为,人类大脑中的知识分为明确知识和意会知识。明确知识是指能言传的,可以用文字来表述的知识。意会知识是指不能言传的,不能系统表述的知识,意会知识是镶嵌于实践活动中的,是情境性和个体化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例如,无论你掌握了多么丰富的游泳的明确知识,但从来没有在水中折腾过,那么你永远也学不会游泳,因为你脑中缺乏游泳的意会知识,游泳是在游泳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师放弃以前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让学生获得一种与具体知识相对应的稳定的产生式,即一看到条件信息,相关的活动就会自动产生。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过程教学,让学生参与并体验。
所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就要充分揭示思维过程。首先,充分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经历比较、抽象、概括、分设、验证和分化等一系列的概念形成过程,从中学到研究问题和提出概念的思想方法。其次,要充分揭示结论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经历曲折的实验、比较、归纳、猜想和检验等一系列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了解结论的由来,强化对定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科学发现奠定基础。再次,充分揭示问题解决的思路探索过程;从数学教育的角度来说,某人对某一数学问题的解决是否属于创造性的,不在乎这一解决曾有别人提出过,而关键在于这一解决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解题者而言是否具有新颖性。教师要想使学生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就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将问题解决的思路探索过程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从中学会问题解决的思路探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