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对江苏省各县市2000年、2015年油料产量数据进行热点分析,计算出油料高产、低产集聚区,探究江苏省油料生产的时空演变格局。对气象数据进行普通克里金插值,使温度点数据和降水点数据空间化,探究其对江苏省各个县域单元的油料产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江苏省油料高产的区域以海门市、启东市、东台市、新沂市和赣榆区及其周边为主,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油料产量在苏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江苏省油料高产集聚区在省内东部沿海地区,由2000年的两个油料高产集聚区大丰区和启东市逐渐扩散至盐城市和南通市的东部沿海地区。江苏省油料低产集聚区在太湖及其周边地区,以江阴市为核心向其周围扩散。江苏省油料作物产量呈现北增南减的局面。
关键词 油料作物;产量;温度;降水;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K90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22.013
农业是一个具有社会性和自然性双重属性的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根基。当前,农作物生产问题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尤其是在农作物生产规律和空间优化布局方面。在空间尺度上,有全国层面、区域层面、省域层面和县域层面等不同研究尺度。
在全国层面上,有的学者发现粮食作物由以水稻为主的格局调整为水稻、小麦和玉米共存格局[1]。有的学者构建“产量弹性系数”和“价格弹性系数”来反映农作物产值变化受产量和价格影响的程度[2];也有的学者采用重心迁移模型和基尼系数模型分析中国粮食生产的时空演进特征[3]。
在县域层面上,张莉等认为过去15年黑龙江省宾县农作物格局时空变化明显[4];孙通等发现主要增产仍集中在东北和黄淮海平原地区的产粮大县[5]。董非非等发现黑龙江省嫩江县的国产大豆的竞争优势在于非转基因和食用蛋白豆[6]。牛海鹏建立基于上级政府调控和财政转移支付的全国-省-市-县多层次一体化的动态耕地保护经济补偿体系[7]。这些对于研究农作物生产规律和空间优化布局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极其敏感,很多学者开展了深入的研究。杨宇发现温度对小麦单产的影响呈现了显著的“倒U 型”非线性关系,但对玉米单产却未产生显著的非线性影响;降雨对玉米和小麦单产都产生了显著的“倒U型”的非线性影响[8]。
虽然宏观层面上的农作物生产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但是在省域层面上农作物的生产时空演变还缺乏相对全面的研究;对于气温和降水因素如何影响某一农作物的生产时空演变还缺乏有力的论证。本文分析江苏省不同县域单元的油料作物生产的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探讨气温和降水因素对这些变化产生的影响。
1 数据与方法
本文分析江苏省不同县域单元的油料作物生产的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探讨气温和降水因素对这些变化产生的影响。根据江苏省最新县级行政区划,研究区域为江苏省70个县级行政区域,包括县级市和市辖区。农业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和《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得到江苏省各县市2000年、2015年的油料产量数据,在ArcGIS10.0软件中进行热点分析,计算出油料高产、低产集聚区,探究江苏省油料作物生产的时空演变格局。气象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根据江苏省气象站观测资料,得到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并在ArcGIS10.0软件中进行普通克里金插值,使温度点数据和降水点数据空间化,探讨其对江苏省各个县域单元的油料产量的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江苏省油料作物生产格局时空变化特征
如图1、图2所示,江苏省油料高产的区域以海门市、启东市、东台市、新沂市和赣榆区及其周边为主,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油料产量在苏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2000年江苏省油料高产区域和油料低产区域相互融合,油料高产区域并没有连成一片;2015年油料高产区域逐漸连成一片,几乎全面覆盖苏北和苏中地区。
2.2 江苏省油料作物生产区域热点分析
运用ArcGIS10.0对江苏省各个县市的油料产量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欧式距离,对邻近要素环境中的每个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
如图3、图4所示,江苏省油料作物高产集聚区在省内东部沿海地区,2000年江苏省两个油料高产集聚区分别为大丰区、东台市和海门市、启东市,2015年江苏省油料高产的集聚区是盐城市和南通市的东部沿海地区,即由2000年的两个油料高产集聚区逐渐扩散形成。江苏省油料低产集聚区在太湖及其周边地区,以江阴市为核心向其周围扩散,形成苏锡常环太湖带。
2.3 气象因素对江苏省油料作物生产格局形成的影响
2.3.1 气温
江苏省年平均气温显著升高,苏北地区年平均最低气温提高2.1 ℃,苏南地区年平均最高气温提高0.4 ℃,年平均气温15 ℃以下的区域逐年减少,年平均气温16.5 ℃以上的区域逐年增多,由此可见,江苏省气温一直呈现升高趋势。苏中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5.5 ℃左右,适合油料作物生长,所以苏中地区一直是油料作物高产集聚区。
2.3.2 降水
2015年江苏省年降水量800 mm以下的区域由徐州市及其周边地区扩散至宿迁市及其周边地区。总体而言,苏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在800 mm左右,适合油料作物生长,所以苏北地区一直是油料作物高产的集聚区。梅雨季节是江苏省最重要的一个降水周期,出现在每年6—7月。梅雨季节在炎热的夏季之前,连绵多雨,空气湿度特别大,而油料作物的生长旺季正是6—7月,苏北和苏中地区的年降水量呈现增多的趋势,有利于灌溉苏北和苏中地区的油料作物,促进油料作物的生长,而苏南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呈现减少的趋势,这也是苏南地区油料减产的原因之一。
3 小结
江苏省油料高产区域以海门市、启东市、东台市、新沂市和赣榆区及其周边地区为主,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油料产量在苏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一直到2015年油料高产区域才逐渐连成一片,几乎全面覆盖苏北和苏中地区。
江苏省油料高产集聚区在省内东部沿海地区,由2000年的两个油料高产集聚区大丰区、东台市和海门市、启东市逐渐扩散至盐城市和南通市的东部沿海地区。江苏省油料低产集聚区在太湖及其周边地区,以江阴市为核心向其周围扩散,形成苏锡常环太湖带。
江苏省年平均气温显著升高,苏北和苏中地区的年平均气温适合油料作物生长,并且苏北和苏中地区的年降水量逐年增加,苏南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逐年减少,从而使江苏省油料作物产量呈现北增南减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刘珍环,杨鹏,吴文斌,等.近30年中国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16,71(5):840-851.
[2] 邹金浪,杨子生,吴群.中国耕地利用产出的结构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2015,30(8):1267-1277.
[3] 刘玉,王国刚,高秉博,等.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研究——基于1998—2010年的数据实证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6):673-677.
[4] 张莉,吴文斌,杨鹏,等.黑龙江省宾县农作物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5):3227-3237.
[5] 孙通,封志明,杨艳昭.2003—2013年中国县域单元粮食增产格局及贡献因素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7,32(2):177-185.
[6] 董非非,刘爱民,封志明,等.大豆传统产区种植结构变化及影响因素的定量化评价——以黑龙江省嫩江县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7,32(1):40-49.
[7] 牛海鹏,肖东洋,郜智方.多层次作用边界下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外部性量化及尺度效应[J].资源科学,2016,38(8):1491-1502.
[8] 杨宇.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平原粮食生产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31(6):130-135.
(助理编辑:易 婧;责任编辑:丁志祥)
关键词 油料作物;产量;温度;降水;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K90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22.013
农业是一个具有社会性和自然性双重属性的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根基。当前,农作物生产问题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尤其是在农作物生产规律和空间优化布局方面。在空间尺度上,有全国层面、区域层面、省域层面和县域层面等不同研究尺度。
在全国层面上,有的学者发现粮食作物由以水稻为主的格局调整为水稻、小麦和玉米共存格局[1]。有的学者构建“产量弹性系数”和“价格弹性系数”来反映农作物产值变化受产量和价格影响的程度[2];也有的学者采用重心迁移模型和基尼系数模型分析中国粮食生产的时空演进特征[3]。
在县域层面上,张莉等认为过去15年黑龙江省宾县农作物格局时空变化明显[4];孙通等发现主要增产仍集中在东北和黄淮海平原地区的产粮大县[5]。董非非等发现黑龙江省嫩江县的国产大豆的竞争优势在于非转基因和食用蛋白豆[6]。牛海鹏建立基于上级政府调控和财政转移支付的全国-省-市-县多层次一体化的动态耕地保护经济补偿体系[7]。这些对于研究农作物生产规律和空间优化布局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极其敏感,很多学者开展了深入的研究。杨宇发现温度对小麦单产的影响呈现了显著的“倒U 型”非线性关系,但对玉米单产却未产生显著的非线性影响;降雨对玉米和小麦单产都产生了显著的“倒U型”的非线性影响[8]。
虽然宏观层面上的农作物生产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但是在省域层面上农作物的生产时空演变还缺乏相对全面的研究;对于气温和降水因素如何影响某一农作物的生产时空演变还缺乏有力的论证。本文分析江苏省不同县域单元的油料作物生产的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探讨气温和降水因素对这些变化产生的影响。
1 数据与方法
本文分析江苏省不同县域单元的油料作物生产的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探讨气温和降水因素对这些变化产生的影响。根据江苏省最新县级行政区划,研究区域为江苏省70个县级行政区域,包括县级市和市辖区。农业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和《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得到江苏省各县市2000年、2015年的油料产量数据,在ArcGIS10.0软件中进行热点分析,计算出油料高产、低产集聚区,探究江苏省油料作物生产的时空演变格局。气象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根据江苏省气象站观测资料,得到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并在ArcGIS10.0软件中进行普通克里金插值,使温度点数据和降水点数据空间化,探讨其对江苏省各个县域单元的油料产量的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江苏省油料作物生产格局时空变化特征
如图1、图2所示,江苏省油料高产的区域以海门市、启东市、东台市、新沂市和赣榆区及其周边为主,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油料产量在苏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2000年江苏省油料高产区域和油料低产区域相互融合,油料高产区域并没有连成一片;2015年油料高产区域逐漸连成一片,几乎全面覆盖苏北和苏中地区。
2.2 江苏省油料作物生产区域热点分析
运用ArcGIS10.0对江苏省各个县市的油料产量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欧式距离,对邻近要素环境中的每个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
如图3、图4所示,江苏省油料作物高产集聚区在省内东部沿海地区,2000年江苏省两个油料高产集聚区分别为大丰区、东台市和海门市、启东市,2015年江苏省油料高产的集聚区是盐城市和南通市的东部沿海地区,即由2000年的两个油料高产集聚区逐渐扩散形成。江苏省油料低产集聚区在太湖及其周边地区,以江阴市为核心向其周围扩散,形成苏锡常环太湖带。
2.3 气象因素对江苏省油料作物生产格局形成的影响
2.3.1 气温
江苏省年平均气温显著升高,苏北地区年平均最低气温提高2.1 ℃,苏南地区年平均最高气温提高0.4 ℃,年平均气温15 ℃以下的区域逐年减少,年平均气温16.5 ℃以上的区域逐年增多,由此可见,江苏省气温一直呈现升高趋势。苏中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5.5 ℃左右,适合油料作物生长,所以苏中地区一直是油料作物高产集聚区。
2.3.2 降水
2015年江苏省年降水量800 mm以下的区域由徐州市及其周边地区扩散至宿迁市及其周边地区。总体而言,苏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在800 mm左右,适合油料作物生长,所以苏北地区一直是油料作物高产的集聚区。梅雨季节是江苏省最重要的一个降水周期,出现在每年6—7月。梅雨季节在炎热的夏季之前,连绵多雨,空气湿度特别大,而油料作物的生长旺季正是6—7月,苏北和苏中地区的年降水量呈现增多的趋势,有利于灌溉苏北和苏中地区的油料作物,促进油料作物的生长,而苏南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呈现减少的趋势,这也是苏南地区油料减产的原因之一。
3 小结
江苏省油料高产区域以海门市、启东市、东台市、新沂市和赣榆区及其周边地区为主,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油料产量在苏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一直到2015年油料高产区域才逐渐连成一片,几乎全面覆盖苏北和苏中地区。
江苏省油料高产集聚区在省内东部沿海地区,由2000年的两个油料高产集聚区大丰区、东台市和海门市、启东市逐渐扩散至盐城市和南通市的东部沿海地区。江苏省油料低产集聚区在太湖及其周边地区,以江阴市为核心向其周围扩散,形成苏锡常环太湖带。
江苏省年平均气温显著升高,苏北和苏中地区的年平均气温适合油料作物生长,并且苏北和苏中地区的年降水量逐年增加,苏南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逐年减少,从而使江苏省油料作物产量呈现北增南减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刘珍环,杨鹏,吴文斌,等.近30年中国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16,71(5):840-851.
[2] 邹金浪,杨子生,吴群.中国耕地利用产出的结构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2015,30(8):1267-1277.
[3] 刘玉,王国刚,高秉博,等.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研究——基于1998—2010年的数据实证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6):673-677.
[4] 张莉,吴文斌,杨鹏,等.黑龙江省宾县农作物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5):3227-3237.
[5] 孙通,封志明,杨艳昭.2003—2013年中国县域单元粮食增产格局及贡献因素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7,32(2):177-185.
[6] 董非非,刘爱民,封志明,等.大豆传统产区种植结构变化及影响因素的定量化评价——以黑龙江省嫩江县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7,32(1):40-49.
[7] 牛海鹏,肖东洋,郜智方.多层次作用边界下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外部性量化及尺度效应[J].资源科学,2016,38(8):1491-1502.
[8] 杨宇.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平原粮食生产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31(6):130-135.
(助理编辑:易 婧;责任编辑: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