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大环内酯类药物对于儿童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到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支原体肺炎小儿病患50例,对这些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患儿注射红霉素三天后,临床病症缓解明显,体温基本恢复正常,咳嗽症状减轻明显,治疗2-3周后,患儿均痊愈,无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大环内酯类药物类药物应用于儿童支原体肺炎治疗效果好,毒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支原体肺炎;儿童;临床诊断;治疗效果;探讨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11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84-02儿童的肺部受到支原体感染在儿科中属于一种常见病,在一年四季中均有发生,但春季与冬季是此疾病的高发期,这种疾病会引发一连串呼吸道病症,包括:哮喘、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等。并且还会导致肺部以外的器官受损。在临床诊断中经常会发生误诊、漏诊现象,倘若治疗不彻底,病情很容易反复,对儿童的身体发育有很大影响。现对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治疗效果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作如下报道。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2月到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支原体肺炎小儿病患50例,其中女性22例,男性28例;年龄最小为7个月,最大为11岁,平均年龄为(7.6±1.8)岁。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这些患儿均可以排除由于其他病菌或是其他临床综合病症引发的肺炎。支原体肺炎这种疾病在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在春季与秋季的发病率较高,占全年总发病的60%,夏季与秋季的发病率较低,占全年总发病人数的40%。
1.2检查方法患儿在住院后均为其提供颗粒凝集法对血清MP-IgM抗体、血液、尿液、大便、X线进行常规检测,然后在进行诊断,最后确诊。这些患儿经诊断均符合儿童肺部受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标准。
1.3治疗方法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使用的方法一般肺炎的治疗方法大致一样,需要使用综合治疗方法,主要包含一般治疗,使用抗生素,肺部意外的并发症治疗,对症治疗,肾上皮质激素等五方面治疗。这50例患儿在被确诊后,均为其提供祛痰、止咳、解热等对症治疗方法,同时在此基础上静脉注射红霉素,按照病患的体重,每天使用10mg,持续用药5天,对于严重的病患要持续使用药物7天,然后停止用药4天。患儿在使用药物后咳嗽和发热等病患得到缓解后,可以改用口服红霉素药物,口服三天,停药4天,治療之间为14-21天。对症治疗其他并发症。支原体合并细菌感染的病患要加入头孢等抗生药物,在治疗结束后要进行随访,同时进行MP-IgM抗体试验与血清冷凝试验。2结果
2.1临床主要表现症状在本次研究的50例患儿中,都产生程度不同的发热病症,通常为中度发热,体温一般在39摄氏度左右,持续发热的患儿有6例,体温一直在38到41摄氏度之间,发热时间3-14天。患儿都有咳嗽症状,发病的初期咳嗽程度较轻,大多数患病儿童表现出阵发性咳嗽;发病中期患儿为持续剧烈咳嗽。
2.2实验室的检测结果本次研究中为这些患儿提供颗粒凝集法对血清MP-IgM抗体进行检测,将1:40的滴入速度作为临界值,当滴入速度≥1:80时,可以看作是阳性。为MP-IgM≥1:80的患儿提供双份血清抗体检测,将抗体的滴入速度提高超过4倍作为有诊断意义,本次研究的患儿中有46例MP-IgM≥1:160,占总人数的92%。
2.3肺部意外产生的合并症状在本次研究的50例患儿中,肺部以外产生合并症状的患病儿童40例,占总数的80%。肺部以外产生的合并症状主要为心肌受损,在这40例肺部以外产生并发症的患儿中,有31例心肌受损,占并发症总数的77.5%,神经受损的患儿有2例,占并发症总数的5%,消化系统受损的患儿有7例,占并发症总数的17.5%,消化系统受损的主要临床表现症状为呕吐、腹部疼痛等。
2.4治疗结果在本次研究的50例患儿中,都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静脉注射红霉素,治疗3天后,有46例患儿的病症得到明显缓解,体温基本恢复正常,咳嗽减轻明显,有4例患儿在治疗7天后病症明显减轻,体温基本恢复正常,咳嗽病症减轻明显,一周后的显著治疗率为92%,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这些患儿均被治愈,可以出院。当患儿的病症得到缓解后,可以改为口服红霉素进行治疗,在使用药物期间均没有发现器官受损或是其他不良病症。3讨论
支原体肺炎以下简称MP,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属于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是一种基于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的微生物,含有RNA与DNA,没有细胞壁。近几年来,我国儿童每年肺部受到支原体感染的发病几率都在逐渐上升。导致MP发病的主要方式为,在呼吸道黏膜的上表皮细胞与黏膜表面上的神经氨酸受体紧密附着在上面,避开黏膜纤毛的清除与吞噬细胞的吞噬,并且吸收自身需要的养分,将过氧化氢等有害物质释放出来,使黏膜上皮与纤毛受到破坏。
MP病症在临床中表现的严重程度不同,发病初期,只会产生上呼吸道感染病症,有轻微的流体、咳嗽等现象。然而,两周以后对患儿的胸部使用X光进行照射,证实为肺炎;并且患儿的发热时间长短不一,通常为数周,早期以干咳为主,呈阵发性,尤其以夜间最为明显,逐渐加重,后期有痰,部分患儿可伴有喘息;早期肺部体征少,易漏诊,病程后期出现湿性音,肺部体征通常与影像学表现不一致为其特征。
综上所述,在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时,尽量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加强患儿各脏器功能的保护与检测,积极预防并发症的产生。参考文献
[1]杨会慈,王素娟,姜燕,刘一凡,等.儿童不同年龄组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23(06):164-168.
[2]张国有,袭学芹,尹立岩,李丕宝,余宏炬,等.156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诊治分析[J].求医问药,2012,14(06):259-261.
[3]刘磊,董卫华,马力,赵文君,刘静,等.浅谈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J].求医问药,2012,15(06):140-144.
【关键词】支原体肺炎;儿童;临床诊断;治疗效果;探讨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11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84-02儿童的肺部受到支原体感染在儿科中属于一种常见病,在一年四季中均有发生,但春季与冬季是此疾病的高发期,这种疾病会引发一连串呼吸道病症,包括:哮喘、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等。并且还会导致肺部以外的器官受损。在临床诊断中经常会发生误诊、漏诊现象,倘若治疗不彻底,病情很容易反复,对儿童的身体发育有很大影响。现对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治疗效果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作如下报道。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2月到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支原体肺炎小儿病患50例,其中女性22例,男性28例;年龄最小为7个月,最大为11岁,平均年龄为(7.6±1.8)岁。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这些患儿均可以排除由于其他病菌或是其他临床综合病症引发的肺炎。支原体肺炎这种疾病在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在春季与秋季的发病率较高,占全年总发病的60%,夏季与秋季的发病率较低,占全年总发病人数的40%。
1.2检查方法患儿在住院后均为其提供颗粒凝集法对血清MP-IgM抗体、血液、尿液、大便、X线进行常规检测,然后在进行诊断,最后确诊。这些患儿经诊断均符合儿童肺部受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标准。
1.3治疗方法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使用的方法一般肺炎的治疗方法大致一样,需要使用综合治疗方法,主要包含一般治疗,使用抗生素,肺部意外的并发症治疗,对症治疗,肾上皮质激素等五方面治疗。这50例患儿在被确诊后,均为其提供祛痰、止咳、解热等对症治疗方法,同时在此基础上静脉注射红霉素,按照病患的体重,每天使用10mg,持续用药5天,对于严重的病患要持续使用药物7天,然后停止用药4天。患儿在使用药物后咳嗽和发热等病患得到缓解后,可以改用口服红霉素药物,口服三天,停药4天,治療之间为14-21天。对症治疗其他并发症。支原体合并细菌感染的病患要加入头孢等抗生药物,在治疗结束后要进行随访,同时进行MP-IgM抗体试验与血清冷凝试验。2结果
2.1临床主要表现症状在本次研究的50例患儿中,都产生程度不同的发热病症,通常为中度发热,体温一般在39摄氏度左右,持续发热的患儿有6例,体温一直在38到41摄氏度之间,发热时间3-14天。患儿都有咳嗽症状,发病的初期咳嗽程度较轻,大多数患病儿童表现出阵发性咳嗽;发病中期患儿为持续剧烈咳嗽。
2.2实验室的检测结果本次研究中为这些患儿提供颗粒凝集法对血清MP-IgM抗体进行检测,将1:40的滴入速度作为临界值,当滴入速度≥1:80时,可以看作是阳性。为MP-IgM≥1:80的患儿提供双份血清抗体检测,将抗体的滴入速度提高超过4倍作为有诊断意义,本次研究的患儿中有46例MP-IgM≥1:160,占总人数的92%。
2.3肺部意外产生的合并症状在本次研究的50例患儿中,肺部以外产生合并症状的患病儿童40例,占总数的80%。肺部以外产生的合并症状主要为心肌受损,在这40例肺部以外产生并发症的患儿中,有31例心肌受损,占并发症总数的77.5%,神经受损的患儿有2例,占并发症总数的5%,消化系统受损的患儿有7例,占并发症总数的17.5%,消化系统受损的主要临床表现症状为呕吐、腹部疼痛等。
2.4治疗结果在本次研究的50例患儿中,都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静脉注射红霉素,治疗3天后,有46例患儿的病症得到明显缓解,体温基本恢复正常,咳嗽减轻明显,有4例患儿在治疗7天后病症明显减轻,体温基本恢复正常,咳嗽病症减轻明显,一周后的显著治疗率为92%,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这些患儿均被治愈,可以出院。当患儿的病症得到缓解后,可以改为口服红霉素进行治疗,在使用药物期间均没有发现器官受损或是其他不良病症。3讨论
支原体肺炎以下简称MP,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属于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是一种基于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的微生物,含有RNA与DNA,没有细胞壁。近几年来,我国儿童每年肺部受到支原体感染的发病几率都在逐渐上升。导致MP发病的主要方式为,在呼吸道黏膜的上表皮细胞与黏膜表面上的神经氨酸受体紧密附着在上面,避开黏膜纤毛的清除与吞噬细胞的吞噬,并且吸收自身需要的养分,将过氧化氢等有害物质释放出来,使黏膜上皮与纤毛受到破坏。
MP病症在临床中表现的严重程度不同,发病初期,只会产生上呼吸道感染病症,有轻微的流体、咳嗽等现象。然而,两周以后对患儿的胸部使用X光进行照射,证实为肺炎;并且患儿的发热时间长短不一,通常为数周,早期以干咳为主,呈阵发性,尤其以夜间最为明显,逐渐加重,后期有痰,部分患儿可伴有喘息;早期肺部体征少,易漏诊,病程后期出现湿性音,肺部体征通常与影像学表现不一致为其特征。
综上所述,在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时,尽量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加强患儿各脏器功能的保护与检测,积极预防并发症的产生。参考文献
[1]杨会慈,王素娟,姜燕,刘一凡,等.儿童不同年龄组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23(06):164-168.
[2]张国有,袭学芹,尹立岩,李丕宝,余宏炬,等.156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诊治分析[J].求医问药,2012,14(06):259-261.
[3]刘磊,董卫华,马力,赵文君,刘静,等.浅谈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J].求医问药,2012,15(06):14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