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是班级活动的组织者,是师生、生生关系的协调者,是健康文明、和谐平安的班级文化的引领者。在倡导自我管理的班级建设氛围中,班主任的作用至关重要。在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要发挥组织者、协调者、引领者作用,引领学生自我管理,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的“自我管理”
著名学者叶澜教授曾经指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这对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建设很有启发,即把班级建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让班级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地方。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在引导学生进行班级“自我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充分信任学生,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工作放手让他们实践,不能独立完成的工作给予适当的引导,激励他们不断实践,并在实践中体验成功。
1.指导学生制定目标和计划。
学生参与班级的各项目标计划的制订和活动的实施,既能激发、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自我管理”的热情,又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班级“自我管理”的最好方法。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要独立制订出一套完整的目标计划尚有一定的困难,此时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班主任应充分把握这个时机,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如向学生提供相关的或可供参考的班级计划样本让学生借鉴。由于计划由学生自主制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愿,因此,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班级的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从而使班级的“自我管理”有序、有效地进行。
2.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自我。
每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品行发展都有独特性,相互间又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和独特性决定着班主任在引导学生参与“自我管理”时必须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优生,引导他们发挥特长,大胆创新,勇挑重担;对于待进生,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把它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为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对于平时处于易被忽视的“中间”层次的学生,更应不时给予关注,激活他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一起参与展示和竞争。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自我管理”,并在其间充分发展个性,优化思想品质,规范道德行为,做到引导“两头”,促进“中间”。
3.建立岗位轮换制度,引导学生自我锻炼。
岗位轮换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责任感和树立主人翁意识的有效途径,班主任要根据班级情况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设立班级集体管理岗位,让更多学生在班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承担责任,体验、学会“自我管理”。同时,要实行班干部的动态轮换制度,通过竞争上岗、失职下岗、定期换岗等形式,把班级管理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在竞争中发展自己,在不同岗位角色中锻炼自己,进而懂得科学管理自己。
二、切实为学生解决“自我管理”中的困难
班级“自我管理”实施的过程,既是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又是学生全面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因为自己的不断成长而体验成功的喜悦,也会因为暂时的困难而倍感困惑。当学生获得暂时的成功时,班主任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并激励学生再接再厉;当学生遇到暂时的困难时,应及时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找出解决的办法。班主任的帮助和指导应把握一定的尺度,既不能让学生过度地依赖,又不能让其感到孤独无助,要坚持隐性原则,即把帮助与指导建立在细微的沟通与互动基础之上。
1.悉心观察。在日常的学习和交往中,通过观察学生经意或不经意的言行举止和神态表现,“读”懂他们在“自我管理”过程中的所欲、所思、所为。
2.耐心倾听。懂得倾听既是一种受人尊重的品质,又是人际沟通与互动的基本要求。在帮助、指导中,角色的不对等和信息的不对称,更需要班主任做一个倾听者,要提供适当的场景,创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有时间、有心情去陈述、去解释。
3.及时反馈。无论是直接的对话,还是间接的联系,班主任对于学生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都要在细致的分析后,根据具体的教育情境予以及时反馈。反馈不能只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表扬或批评,而应立足于方向把握和细节指导。
4.换位思考。在帮助、指导过程中,要尽可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感受他们的处境,体会他们的心情,分析他们如此表现的原因,预测他们在某些状态下的心理和行为反应。通过与学生思想、情感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在“自我管理”的不足和缺漏之处,从而给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与指导。
三、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进行综合评价
班级“自我管理”模式的有序、有效实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更离不开班主任的指导和帮助。检验“自我管理”模式的成功与否,关键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否获得全面的发展。作为学生成长的评价者,对学生在“自我管理”过程中成长的科学评价,班主任应本着发展的观点,科学地评价学生在“自我管理”中的成功与不足。让学生看到真实的自我,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评价的形式,主要采用横纵评价方式。
1.横向成长评价。即同一层次、同一类型的学生在阶段性时间内,在“自我管理”过程中的成长比较评价。
2.纵向成长评价。即全班同学在阶段性时间内,在“自我管理”过程中的成长比较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只有当他了解自己时,才能教育自己。”当学生通过横、纵两方面看到自己的成长和不足时,成功的喜悦和奋起直追的激情更能驱动其不断地超越自我,从而在“自我管理”中不断成长。
班级“自我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班主任的引导、帮助和指导。而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帮助者、指导者、评价者,班主任要时刻关注学生,在学生“自我管理”的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策略,使学生的“自我管理”这种教育模式得以成功实施,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服务。
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的“自我管理”
著名学者叶澜教授曾经指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这对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建设很有启发,即把班级建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让班级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地方。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在引导学生进行班级“自我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充分信任学生,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工作放手让他们实践,不能独立完成的工作给予适当的引导,激励他们不断实践,并在实践中体验成功。
1.指导学生制定目标和计划。
学生参与班级的各项目标计划的制订和活动的实施,既能激发、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自我管理”的热情,又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班级“自我管理”的最好方法。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要独立制订出一套完整的目标计划尚有一定的困难,此时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班主任应充分把握这个时机,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如向学生提供相关的或可供参考的班级计划样本让学生借鉴。由于计划由学生自主制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愿,因此,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班级的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从而使班级的“自我管理”有序、有效地进行。
2.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自我。
每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品行发展都有独特性,相互间又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和独特性决定着班主任在引导学生参与“自我管理”时必须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优生,引导他们发挥特长,大胆创新,勇挑重担;对于待进生,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把它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为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对于平时处于易被忽视的“中间”层次的学生,更应不时给予关注,激活他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一起参与展示和竞争。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自我管理”,并在其间充分发展个性,优化思想品质,规范道德行为,做到引导“两头”,促进“中间”。
3.建立岗位轮换制度,引导学生自我锻炼。
岗位轮换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责任感和树立主人翁意识的有效途径,班主任要根据班级情况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设立班级集体管理岗位,让更多学生在班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承担责任,体验、学会“自我管理”。同时,要实行班干部的动态轮换制度,通过竞争上岗、失职下岗、定期换岗等形式,把班级管理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在竞争中发展自己,在不同岗位角色中锻炼自己,进而懂得科学管理自己。
二、切实为学生解决“自我管理”中的困难
班级“自我管理”实施的过程,既是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又是学生全面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因为自己的不断成长而体验成功的喜悦,也会因为暂时的困难而倍感困惑。当学生获得暂时的成功时,班主任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并激励学生再接再厉;当学生遇到暂时的困难时,应及时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找出解决的办法。班主任的帮助和指导应把握一定的尺度,既不能让学生过度地依赖,又不能让其感到孤独无助,要坚持隐性原则,即把帮助与指导建立在细微的沟通与互动基础之上。
1.悉心观察。在日常的学习和交往中,通过观察学生经意或不经意的言行举止和神态表现,“读”懂他们在“自我管理”过程中的所欲、所思、所为。
2.耐心倾听。懂得倾听既是一种受人尊重的品质,又是人际沟通与互动的基本要求。在帮助、指导中,角色的不对等和信息的不对称,更需要班主任做一个倾听者,要提供适当的场景,创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有时间、有心情去陈述、去解释。
3.及时反馈。无论是直接的对话,还是间接的联系,班主任对于学生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都要在细致的分析后,根据具体的教育情境予以及时反馈。反馈不能只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表扬或批评,而应立足于方向把握和细节指导。
4.换位思考。在帮助、指导过程中,要尽可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感受他们的处境,体会他们的心情,分析他们如此表现的原因,预测他们在某些状态下的心理和行为反应。通过与学生思想、情感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在“自我管理”的不足和缺漏之处,从而给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与指导。
三、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进行综合评价
班级“自我管理”模式的有序、有效实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更离不开班主任的指导和帮助。检验“自我管理”模式的成功与否,关键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否获得全面的发展。作为学生成长的评价者,对学生在“自我管理”过程中成长的科学评价,班主任应本着发展的观点,科学地评价学生在“自我管理”中的成功与不足。让学生看到真实的自我,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评价的形式,主要采用横纵评价方式。
1.横向成长评价。即同一层次、同一类型的学生在阶段性时间内,在“自我管理”过程中的成长比较评价。
2.纵向成长评价。即全班同学在阶段性时间内,在“自我管理”过程中的成长比较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只有当他了解自己时,才能教育自己。”当学生通过横、纵两方面看到自己的成长和不足时,成功的喜悦和奋起直追的激情更能驱动其不断地超越自我,从而在“自我管理”中不断成长。
班级“自我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班主任的引导、帮助和指导。而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帮助者、指导者、评价者,班主任要时刻关注学生,在学生“自我管理”的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策略,使学生的“自我管理”这种教育模式得以成功实施,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