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应该是以技能性知识(道德行为)、人力知识(根据现实情景的信息做出道德选择、发挥主体作用对道德进行创新等)为主的重点课程。因此,它的教学不应该是“传授”型、“灌输”型的,而应该是“体验”型、“实践”型的。而探究性学习恰恰是一种能引导学生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能使政治课的课堂教学由“传授”型、“灌输”型向“体验”型、“实践’型转变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也由单纯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学习。这一转变能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健全学生的能力结构和保证学生能力发展的和谐性,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结构的科学性。那么,在政治课教学中应怎样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去探究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直接动力。学生只有对思想政治课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然而,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1、引疑激趣: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思考问题、探索真理是学生求知过程中最大的乐趣。教师精巧地设疑,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质疑解难的兴趣,使探究新知的认识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商品”时,教师提出:“一个同学从商店购买了一支钢笔,作为礼品送给同学,请问这支钢笔是不是商品?为什么?”这一问题立刻引起同学们的思考和争论。通过这一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究其原因的动力。
2、以实引趣: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发挥政治课德育功能的根本原则和方法,而且是政治课的生命力之所在。因此,除了从理论上向学生讲明学科知识在中学阶段及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外,更重要的是用政治课知识本身的吸引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政治课所学知识分析学生关心的典型事例。如:在讲“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时,可向学生分析他们似懂非懂而又十分想搞懂的股票价格问题;在讲述“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问题时,可就中国与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政治经济关系作简要的分析。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激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
3、以知激趣: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学生对过于简单或自己完全不熟悉的东西不感兴趣,感兴趣的是他们暂时不懂但经过努力可以弄懂的东西,即新颖而有一定难度的知识。一定的难度可以增加学生的智力负荷,刺激学生智力的发展,磨砺他们思维的敏锐性和创造性。如果把政治知识比作果子,政治学习比喻为摘果子,应该是“跳一跳、摘得到”。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学习政治过程中克服困难的乐趣,在克服困难中磨砺思维锋芒,提高智力水平。
二、设置各种各样的问题,并能善于提问
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提问是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精神、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的一种有效手段。设置问题的方法应是多种多样的,如设疑引思法、问题讨论法等等。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并在实践过程中懂得如何加以运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索的空间,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例如:对于“这支钢笔是否是商品”这一问题解惑,需要教师引导、设疑、分层逐步解决:⑴这位同学在商店购买钢笔时是不是商品?⑵同学把钢笔送给同学时,是不是商品?这样学生都清楚了:对于这支钢笔是不是商品,需要从两个阶段具体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而不能笼统地说“是”还是“不是”。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从而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三、走人社会,调查研究,学会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
学校是学习的小课堂,社会是学习的大课堂。政治学科的特点之一是时代性、实践性强,而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基本前提。为培养学生初步的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政治课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水平,应广泛开展以经济学、哲学理论为指导的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如:结合“经济常识”第三产业内容的教学,可以组织学生对身边第三产业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决策建议和小论文。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去探究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直接动力。学生只有对思想政治课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然而,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1、引疑激趣: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思考问题、探索真理是学生求知过程中最大的乐趣。教师精巧地设疑,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质疑解难的兴趣,使探究新知的认识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商品”时,教师提出:“一个同学从商店购买了一支钢笔,作为礼品送给同学,请问这支钢笔是不是商品?为什么?”这一问题立刻引起同学们的思考和争论。通过这一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究其原因的动力。
2、以实引趣: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发挥政治课德育功能的根本原则和方法,而且是政治课的生命力之所在。因此,除了从理论上向学生讲明学科知识在中学阶段及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外,更重要的是用政治课知识本身的吸引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政治课所学知识分析学生关心的典型事例。如:在讲“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时,可向学生分析他们似懂非懂而又十分想搞懂的股票价格问题;在讲述“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问题时,可就中国与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政治经济关系作简要的分析。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激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
3、以知激趣: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学生对过于简单或自己完全不熟悉的东西不感兴趣,感兴趣的是他们暂时不懂但经过努力可以弄懂的东西,即新颖而有一定难度的知识。一定的难度可以增加学生的智力负荷,刺激学生智力的发展,磨砺他们思维的敏锐性和创造性。如果把政治知识比作果子,政治学习比喻为摘果子,应该是“跳一跳、摘得到”。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学习政治过程中克服困难的乐趣,在克服困难中磨砺思维锋芒,提高智力水平。
二、设置各种各样的问题,并能善于提问
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提问是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精神、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的一种有效手段。设置问题的方法应是多种多样的,如设疑引思法、问题讨论法等等。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并在实践过程中懂得如何加以运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索的空间,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例如:对于“这支钢笔是否是商品”这一问题解惑,需要教师引导、设疑、分层逐步解决:⑴这位同学在商店购买钢笔时是不是商品?⑵同学把钢笔送给同学时,是不是商品?这样学生都清楚了:对于这支钢笔是不是商品,需要从两个阶段具体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而不能笼统地说“是”还是“不是”。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从而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三、走人社会,调查研究,学会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
学校是学习的小课堂,社会是学习的大课堂。政治学科的特点之一是时代性、实践性强,而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基本前提。为培养学生初步的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政治课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水平,应广泛开展以经济学、哲学理论为指导的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如:结合“经济常识”第三产业内容的教学,可以组织学生对身边第三产业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决策建议和小论文。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