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活力;预设;
生活情境;提问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5—0104—01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数学课堂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而数学课堂是否充满生机和活力,取决于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而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却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關。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或者组织有趣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不拘一格地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让巧妙的预设点亮课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对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种种“意外”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只有这样,上课时教师才会游刃有余,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时,我出示了下面的问题:两个高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拼在一起还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此时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个学生说:“我认为两个高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拼在一起还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能说说你的理由吗?”生1:“因为我画了两个高相等、底也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把它们拼在一起发现仍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另一个学生立即站起来表示反对,他认为这个问题只说高相等,而没有指出底也相等。假如它们的底不相等而且倾斜的方向也不相同,那这样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就不可能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由于我课前对这一问题出现的不同情况进行了预设,面对课堂上出现的不同观点就能有条不紊地评价和补充。我对学生说:“两位同学讲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都有道理。但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如果把这两种观点结合起来,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也就是说两个高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拼在一起不一定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由此可见,巧妙地预设课堂上随时出现的“意外”,显得尤为重要。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知识融合于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例如,教学二年级“乘法的意义”时,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一些可爱的小朋友在儿童乐园玩过山车,每排都坐2个小朋友,一共有6排。此时我没有直接提出问题,而是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讨论能提出什么问题,而且还让学生用以前的加法来计算玩过山车的总人数。学生从列出的算式中发现了加数相同的特点,同时好奇心又驱使他们思考能不能用更简便的方法计算。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计算方法,而且还真正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并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进而体会到它的价值所在,并由此喜欢上数学。
三、巧妙设问,鼓励学生积极探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在课堂教学中 ,精心设问是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前提 。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设问 ,对于启发、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日益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设问是否巧妙,对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首先让学生有序观察手中长方体学具中的六个面,引导学生说出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其次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展开图,并思考:在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表面积怎么求?有几种计算方法?最后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得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用眼观察、用手测量、动脑思考的探究与发现过程,从而产生了思维的碰撞,知识得到了升华,整个课堂也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编辑:谢颖丽
生活情境;提问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5—0104—01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数学课堂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而数学课堂是否充满生机和活力,取决于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而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却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關。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或者组织有趣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不拘一格地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让巧妙的预设点亮课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对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种种“意外”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只有这样,上课时教师才会游刃有余,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时,我出示了下面的问题:两个高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拼在一起还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此时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个学生说:“我认为两个高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拼在一起还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能说说你的理由吗?”生1:“因为我画了两个高相等、底也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把它们拼在一起发现仍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另一个学生立即站起来表示反对,他认为这个问题只说高相等,而没有指出底也相等。假如它们的底不相等而且倾斜的方向也不相同,那这样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就不可能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由于我课前对这一问题出现的不同情况进行了预设,面对课堂上出现的不同观点就能有条不紊地评价和补充。我对学生说:“两位同学讲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都有道理。但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如果把这两种观点结合起来,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也就是说两个高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拼在一起不一定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由此可见,巧妙地预设课堂上随时出现的“意外”,显得尤为重要。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知识融合于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例如,教学二年级“乘法的意义”时,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一些可爱的小朋友在儿童乐园玩过山车,每排都坐2个小朋友,一共有6排。此时我没有直接提出问题,而是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讨论能提出什么问题,而且还让学生用以前的加法来计算玩过山车的总人数。学生从列出的算式中发现了加数相同的特点,同时好奇心又驱使他们思考能不能用更简便的方法计算。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计算方法,而且还真正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并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进而体会到它的价值所在,并由此喜欢上数学。
三、巧妙设问,鼓励学生积极探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在课堂教学中 ,精心设问是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前提 。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设问 ,对于启发、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日益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设问是否巧妙,对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首先让学生有序观察手中长方体学具中的六个面,引导学生说出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其次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展开图,并思考:在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表面积怎么求?有几种计算方法?最后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得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用眼观察、用手测量、动脑思考的探究与发现过程,从而产生了思维的碰撞,知识得到了升华,整个课堂也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