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突飞猛进,社会建设日益完善。在各行各业繁荣发展的背景下,虽然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国民生活水平的进步提供了極大助力,但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生产所暴露出的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问题却不断凸显。基于此,为了确保国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和政府逐渐提高重视程度,并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结合东北地区实际情况,对植树造林技术与管理措施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植树造林;管理措施;生态文明
植树造林是新造或更新森林的生产活动,也是培育森林的基本环节。从生态效益角度来看,植树造林能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减少噪声、美化环境,更加有助于保持生态平衡,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保障,从社会效益角度来看,植树造林能够净化环境,为人类社会提供优质生活空间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无论何种出发点,加强植树造林与其管理工作力度,都有助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1 植树造林技术
植树造林以林木树种的栽植和培育为主要工作目标,所以在实际工作开展中,为了确保树种的成活率和功能有效发挥,则需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区位条件进行选择,确保树种本身特质与当地土壤、温度、湿度等条件相契合,进而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减少成本支出[1]。
1.1 播种造林法
播种造林法是植树造林的常用技术手段之一,主要将林木的种子直接播撒于指定区域进行造林。这种方式具有操作简单、节约育苗时间的特点,所以通常被应用于大面积的造林工程当中,能够有效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但这种方式对造林地的条件要求严格,并且后期的养护和管理成本较高,所以应当综合考量后再行选择[2]。
1.2 植苗造林法
植苗造林法即将完整的苗木作为材料进行栽植,进而实现区域整体造林的效果。植苗造林法的主要优势在于苗木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强,并且能够抵抗不利因素的干扰,所以生长较为稳定。但在苗木的栽植过程中,一旦由于外界压力过大,容易对苗木造成损伤或者失水等问题,所以需要进行育苗后,通过高标准的栽植技术进行操作,一般落叶和云杉等树种以这种方式为主。植苗造林法的关键在于苗木的水分,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缩短苗木栽植时间,并保证苗根水分充足。
1.3 分殖造林法
分殖造林法主要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作为材料进行栽植,所以能够极大程度地节约育苗时间和成本。在造林工程开展当中,分殖造林法操作相对简单,成活率较高,树木的本身优势体现明显,所以唯一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于树木本身是否适合营养繁殖,比如松树、杨树、柳树等树种可以采用分殖造林法。
2 植树造林管理措施
2.1 幼林抚育管理
幼林正处于树木的生长阶段,所以相对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干扰而受到影响。为了提高幼林生长的稳定性和成活率,则需要加强人工管理工作力度。从幼林本身生长阶段来看,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对缓苗、扎根、生长以及进入速生等阶段的工作内容,所以管理工作的主要工作目标在于为幼林提供更加优质的生长环境,主要体现在温度、湿度、肥料、光照等方面。就我国东北地区的实际情况而言,由于冬季温度较低,并且气候相对干燥,为了确保幼林能够更加快速生长,则应当结合保暖措施与浇水工作的开展。其次,对于幼林来说,土壤作为主要的必备因素,其质量直接影响树木的生长效率。而东北地区的土壤相对肥沃,对树木生长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所以在管理工作开展当中,通过适当松土和除草,即可改善树木生长环境。管理工作除了对外界自然环境进行一定人为控制外,还需要对树木本身进行修剪等方面的处理,确保树木保持最好的生长速度,提高成林效果[3]。
2.2 封山育林管理
封山育林是具有我国特色的植树造林管理工作模式之一,在多年的发展历程当中,封山育林管理方法日趋完善,管理效率不断提高,时至今日,依然可以成为植树造林管理工作的主要手段。封山育林管理模式主要针对灌木丛、天然下种、采伐迹地和荒地等区域进行禁封,确保造林地整体环境与条件不受到外界人为因素干扰,然后进行人工培植,将原本荒芜的地区改造成为林地。对于我国东北地区来说,不仅黑土地资源丰富,而且自然资源种类繁多,封山育林工作则可以起到良好的成效,并有助于开发森林资源附加价值,以便于实现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同增长。封山育林管理工作的开展,应当秉承“以封为主、封育结合”的工作理念,并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提高造林工程的规范性和标准性。封山育林管理方式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成本,更加有助于绿化速度的提高,所以相对更加具有效率与经济优势。
2.3 退耕还林管理
我国东北地区是国内重要粮食产区之一,每年大量的粮产为国内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由于耕地逐渐增加,原有林区面积不断缩减,所带来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问题日益明显,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提高耕地与林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则需要有计划进行退耕还林。以退耕还林还草等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工作理念在于可持续发展,立足于大局观对国土资源进行有效部署利用,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率,进而恢复自然环境原有风貌,包括树种植被以及各类动物和微生物。并且在退耕还林后,还有助于涵养水源,加固土壤质量,避免由于水土流失等问题所带来的灾害,所以退耕还林不仅是植树造林工程的必要工作手段之一,也是切实为社会公众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种主要方式。
3 结语
总之,受到区位因素和地理因素影响,我国东北地区林业资源较为丰厚,为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助力。但在开采和利用当中,原有资源不断消减,环境质量日益下降,为了避免生态效益损失,则需要加强植树造林工程项目的建设与管理,以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提高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我国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 1 ] 何宏刚.关于植树造林技术与管理措施探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1(28):266.
[ 2 ] 胡智华,徐立田.关于植树造林的方法和管理措施探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4(17):9.
[ 3 ] 吴晓虹.植树造林方法及有效管理措施探究[J].农业与技术,2015(6):59.
(收稿日期:2019-11-23)
关键词:植树造林;管理措施;生态文明
植树造林是新造或更新森林的生产活动,也是培育森林的基本环节。从生态效益角度来看,植树造林能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减少噪声、美化环境,更加有助于保持生态平衡,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保障,从社会效益角度来看,植树造林能够净化环境,为人类社会提供优质生活空间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无论何种出发点,加强植树造林与其管理工作力度,都有助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1 植树造林技术
植树造林以林木树种的栽植和培育为主要工作目标,所以在实际工作开展中,为了确保树种的成活率和功能有效发挥,则需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区位条件进行选择,确保树种本身特质与当地土壤、温度、湿度等条件相契合,进而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减少成本支出[1]。
1.1 播种造林法
播种造林法是植树造林的常用技术手段之一,主要将林木的种子直接播撒于指定区域进行造林。这种方式具有操作简单、节约育苗时间的特点,所以通常被应用于大面积的造林工程当中,能够有效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但这种方式对造林地的条件要求严格,并且后期的养护和管理成本较高,所以应当综合考量后再行选择[2]。
1.2 植苗造林法
植苗造林法即将完整的苗木作为材料进行栽植,进而实现区域整体造林的效果。植苗造林法的主要优势在于苗木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强,并且能够抵抗不利因素的干扰,所以生长较为稳定。但在苗木的栽植过程中,一旦由于外界压力过大,容易对苗木造成损伤或者失水等问题,所以需要进行育苗后,通过高标准的栽植技术进行操作,一般落叶和云杉等树种以这种方式为主。植苗造林法的关键在于苗木的水分,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缩短苗木栽植时间,并保证苗根水分充足。
1.3 分殖造林法
分殖造林法主要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作为材料进行栽植,所以能够极大程度地节约育苗时间和成本。在造林工程开展当中,分殖造林法操作相对简单,成活率较高,树木的本身优势体现明显,所以唯一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于树木本身是否适合营养繁殖,比如松树、杨树、柳树等树种可以采用分殖造林法。
2 植树造林管理措施
2.1 幼林抚育管理
幼林正处于树木的生长阶段,所以相对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干扰而受到影响。为了提高幼林生长的稳定性和成活率,则需要加强人工管理工作力度。从幼林本身生长阶段来看,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对缓苗、扎根、生长以及进入速生等阶段的工作内容,所以管理工作的主要工作目标在于为幼林提供更加优质的生长环境,主要体现在温度、湿度、肥料、光照等方面。就我国东北地区的实际情况而言,由于冬季温度较低,并且气候相对干燥,为了确保幼林能够更加快速生长,则应当结合保暖措施与浇水工作的开展。其次,对于幼林来说,土壤作为主要的必备因素,其质量直接影响树木的生长效率。而东北地区的土壤相对肥沃,对树木生长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所以在管理工作开展当中,通过适当松土和除草,即可改善树木生长环境。管理工作除了对外界自然环境进行一定人为控制外,还需要对树木本身进行修剪等方面的处理,确保树木保持最好的生长速度,提高成林效果[3]。
2.2 封山育林管理
封山育林是具有我国特色的植树造林管理工作模式之一,在多年的发展历程当中,封山育林管理方法日趋完善,管理效率不断提高,时至今日,依然可以成为植树造林管理工作的主要手段。封山育林管理模式主要针对灌木丛、天然下种、采伐迹地和荒地等区域进行禁封,确保造林地整体环境与条件不受到外界人为因素干扰,然后进行人工培植,将原本荒芜的地区改造成为林地。对于我国东北地区来说,不仅黑土地资源丰富,而且自然资源种类繁多,封山育林工作则可以起到良好的成效,并有助于开发森林资源附加价值,以便于实现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同增长。封山育林管理工作的开展,应当秉承“以封为主、封育结合”的工作理念,并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提高造林工程的规范性和标准性。封山育林管理方式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成本,更加有助于绿化速度的提高,所以相对更加具有效率与经济优势。
2.3 退耕还林管理
我国东北地区是国内重要粮食产区之一,每年大量的粮产为国内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由于耕地逐渐增加,原有林区面积不断缩减,所带来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问题日益明显,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提高耕地与林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则需要有计划进行退耕还林。以退耕还林还草等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工作理念在于可持续发展,立足于大局观对国土资源进行有效部署利用,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率,进而恢复自然环境原有风貌,包括树种植被以及各类动物和微生物。并且在退耕还林后,还有助于涵养水源,加固土壤质量,避免由于水土流失等问题所带来的灾害,所以退耕还林不仅是植树造林工程的必要工作手段之一,也是切实为社会公众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种主要方式。
3 结语
总之,受到区位因素和地理因素影响,我国东北地区林业资源较为丰厚,为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助力。但在开采和利用当中,原有资源不断消减,环境质量日益下降,为了避免生态效益损失,则需要加强植树造林工程项目的建设与管理,以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提高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我国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 1 ] 何宏刚.关于植树造林技术与管理措施探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1(28):266.
[ 2 ] 胡智华,徐立田.关于植树造林的方法和管理措施探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4(17):9.
[ 3 ] 吴晓虹.植树造林方法及有效管理措施探究[J].农业与技术,2015(6):59.
(收稿日期:2019-11-23)